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百川归海  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百川归海  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百川归海 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泽芳,沈百福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62220328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
《百川归海 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教育分流的历史发展 1

一、教育分流的概念辨析 1

(一)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工 2

(二)“双轨”分流与合理分流 3

(三)教育分流与教育合流(校际分流与校内分流) 6

二、教育分流的功能演变 9

(一)由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演变 10

(二)由片面分化向分化与整合并重演变 13

(三)由社会选择向社会与个人选择兼顾演变 16

三、教育分流的时代特征 20

(一)分流主体的社会性 20

(二)分流体系的开放性 22

(三)分流实施的计划性 23

(四)分流形式的多样性 25

(五)分流过程的民主性 27

(六)分流指导的全面性 29

(七)分流时间的后移性 30

一、社会分化:教育分流的外在依据 32

第二章 教育分流的客观依据 32

(一)社会分化的双重效应与理想目标 33

(二)社会分化与教育分流的双向互动 35

(三)社会分化现状及其对教育分流的影响 39

二、个性发展:教育分流的内在原因 44

(一)发展个性:教育改革的目标追求 44

(二)个性差异:教育分流的重要依据 49

(三)合理分流: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54

三、分流施教:教育转轨的迫切要求 57

(一)教育转轨是时代的呼唤 57

(二)教育转轨必须拆掉“应试教育”的“独木桥” 61

(三)教育转轨必须构建合理分流的“立交桥” 66

第三章 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 71

一、分流模式的构成因素 71

(一)价值目标体系 71

(二)结构功能体系 75

(三)操作策略体系 83

(四)调适机制体系 88

二、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 90

(一)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90

(二)教育基础与培养能力 93

(三)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 94

(四)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 96

三、分流模式的构建原则 98

(一)满足需求原则 99

(二)促进发展原则 102

(三)整体优化原则 105

(四)统筹兼顾原则 107

第四章 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 111

一、宏观调控机制 111

(一)宏观调控的模式选择 112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115

(三)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116

二、中观自主适应机制 119

(一)自主办学机制 119

(二)自我发展机制 120

(三)自我调控机制 121

(四)自主选择机制 122

三、微观流向指导机制 123

(一)流向指导的概念与意义 124

(二)国外流向指导的理论与方法 126

(三)我国流向指导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129

第五章 国外教育分流的类型及启示 134

一、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的分流 134

(一)背景因素分析 134

(二)分流的特点 138

(三)启示:对特殊儿童的分流施教应受到重视 141

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 145

(一)分流时机的把握 146

(二)分流比例的确定 146

(三)启示:解决好出路是关键 148

三、普通教育内部的分流 150

(一)内分流的基本类型 151

(二)内分流的形成原因 154

(三)对我国限制择校的思考 155

四、高等教育内部的分流 160

(一)横向分流: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 160

(二)纵向分流:自愿转换与考试淘汰 163

(三)改进我国纵向分流的建议 164

第六章 国外若干中等教育分流模式述评 167

一、校内分流模式 167

(一)按质分流模式 168

(二)按轨分流模式 171

(三)实施因材施教,完善校内分流 175

二、校际分流模式 179

(一)英国校际分流模式 179

(二)德国校际分流模式 181

(三)法国校际分流模式 183

(四)日本校标分流模式 184

(五)办好职教学校,改进校际分流 186

三、社会分流模式 192

(一)美国的合作教育 192

(二)日本的产学合作 194

(三)德国的双重培训 196

(四)英国的继续教育 197

(五)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社会分流 199

第七章 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 203

一、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203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05

(一)学生组 205

(二)家长组 208

(三)社会人士组 209

(一)在校初中生的教育分流意向 210

三、调查的主要结果 210

(二)学生家长的教育分流意向 215

(三)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分流意向 219

(四)不同人群的教育分流意向比较 221

(五)几点启示 227

第八章 国民教育分流意向差异分析 230

一、初中生教育分流意向差异 230

(一)对职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230

(二)对初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232

(三)初中毕业后的流向差异 237

(四)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专业选择的差异 245

(五)对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差异 250

二、家长教育分流意向差异 254

(一)对子女文化程度的期望 254

(二)对初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258

(三)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266

三、社会各界人士教育分流意向差异 270

(一)对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认识 270

(二)对职业教育方式的选择 273

(三)对流型的选择 275

(四)对职业高中课程模式的选择 276

(五)对职业学校布局模式的选择 278

(六)对初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279

(七)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280

第九章 初中后教育分流的定量分析 287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比例 287

(一)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287

(二)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292

(三)问题与思索 293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该比例越高 295

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学生所占比例 295

(二)影响该比例的相关因素分析 298

(三)确定该比例的计量模型 300

第十章 教育分流的现状分析 302

一、发展背景与显著成就 303

(一)三级分流的流层格局基本形成 306

(二)多轨并行的流向结构渐趋合理 309

(三)各种流型的改革试验方兴未艾 312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探析 317

(一)价值取向偏倾,目标脱离实际 317

(二)结构比例失调,阻滞功能释放 320

(三)多种体制不顺,妨碍分流实施 324

三、时代要求与模式构想 327

(一)发展趋式预测:多元化、合理化、开放化 327

(二)理想模式特征:多向分流、多次分流、相互沟通、上下衔接、内外融合、前后循环 333

第十一章 促进合理分流的若干思考 343

一、消除错误思想整合分流目标 343

(一)贵贱有等思想 344

(二)绝对平均思想 346

(三)均衡发展思想 350

(四)封闭保守思想 352

二、加强调查研究优化分流结构 353

(一)分流结构优化的标准 354

(二)分流结构优化的程序 356

(三)分流结构优化的目标 358

三、实施配套改革健全分流机制 360

(一)综合动力机制的健全 360

(二)宏观调控机制的健全 363

(三)中观自主适应机制的健全 366

主要参考文献 369

后记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