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震中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7538101543
- 页数:584 页
第一章 计划经济及其优越性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及其特征 1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一 2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二 3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三 5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四 7
计划经济的特征之五 8
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意义 9
第二节 计划经济的历史前提 10
社会化大生产是计划经济的物质前提 10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计划经济的经济前提 12
无产阶级专政是计划经济的政治前提 14
第三节 发挥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5
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16
不断完善计划管理 20
第四节 计划工作与经济规律 21
计划与规律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1
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质 22
违反规律就叫犯错误 23
计划工作与主要经济规律 24
诸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和作用特点 28
按客观规律办事对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 30
计划管理体制及其内涵 32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管理 32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与计划管理体制 32
第二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 32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建立的客观基础 33
建立统一性及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34
我国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 35
第二节 计划管理的决策制度 38
计划决策权限的划分 38
计划决策的程序 42
计划决策的责任制 44
计划管理中调节的实质和调节制度 45
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 45
第三节 计划管理的调节制度 45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47
经济法规和经济合同 48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监督 49
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50
第四节 计划管理的组织制度 52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系统的形成 52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系统的现状 53
我国计划管理组织制度的改革 55
第三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体系和指标 57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57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57
国民经济计划的任务 60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63
经济发展计划、科技发展计划、社会发展计划 64
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66
中央计划、地方计划、基层计划 69
生产计划、流通计划、分配计划、消费计划 71
第三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指标体系 73
计划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73
计划指标的分类 74
建立和完善计划的综合指标体系 77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方法的科学基础 82
计划方法的意义 82
第四章 国民经济计划的方法 82
计划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83
计划方法的哲学基础 84
计划方法的经济理论基础 85
第二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法 87
综合平衡的概念 87
综合平衡的内容 90
综合平衡的原则 92
综合平衡的出发点 96
第三节 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工具——国民经济平衡表 97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概念 97
国民经济平衡表的内容 98
社会产品平衡表 99
部门联系平衡表 102
第四节 国民经济计划的其他常用方法 106
定额法 106
因素分析法 109
比重法 110
系数法 110
比较法 110
第五节 国民经济计划中现代科学方法的运用 111
现代科学方法论和计划管理 111
数量经济学方法在计划中的应用 114
预测与国民经济计划 116
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118
第五章 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 122
第一节 经济杠杆的功能和作用条件 122
经济杠杆的概念和功能 122
经济杠杆发挥作用的条件 125
第二节 价格杠杆 126
价格与价格杠杆 126
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126
第三节 税收杠杆 129
税收与税收杠杆 129
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130
信贷杠杆的地位 133
第四节 信贷杠杆 133
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 134
第五节 经济杠杆的综合运用 135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必要性 135
综合运用经济杠杆的可能性 137
怎样综合运用经济杠杆 138
第六章 工农业生产计划 140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140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地位 140
工农业生产计划的任务 141
确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重要性 142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 142
影响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因素 143
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优速度 147
确定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的原则 150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152
工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155
第三节 工农业生产的比例关系 159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159
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165
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171
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 178
农业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183
第四节 编制工农业生产计划的方法 183
工业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190
第七章 运输邮电计划 197
第一节 运输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197
运输计划的地位 197
运输计划的特点 198
运输计划的任务 200
第二节 运输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201
运输业的发展规模 201
货物运输发展速度 203
旅客运输发展速度 207
运输业结构 210
第三节 运输业的结构和比例关系 210
货运和客运的比例关系 214
各运输方式内部各环节之间的比例关系 215
第四节 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 216
货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216
客运计划指标的确定 220
运输方式之间的平衡 221
运力和运量的平衡 222
第五节 邮电计划 225
邮电计划的地位 225
邮电计划的特点 226
邮电计划指标的确定 226
邮电计划的平衡 228
第八章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229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29
固定资产及其再生产 229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230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计划 232
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其构成 232
影响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因素 233
确定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量的方法 235
合理确定投资规模 237
生产性固定资产与非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242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额分配计划 242
各生产部门间的投资比例 243
工业内部的投资比例 245
地区间的投资比例 246
第四节 建设项目计划 247
项目的建设性质 248
建设项目的规模 248
建设的步骤 249
第五节 投资效果计划 249
衡量投资效果的主要指标 249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 252
第一节 商品流通计划的地位和任务 255
商品流通计划的地位 255
第九章 商品流通计划 255
生产资料流通与生活资料流通的不同特点 256
商品流通计划的任务 258
第二节 生产资料流通计划 260
编制生产资料流通计划的依据和原则 260
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266
生产资料供应量 270
生产资料供需平衡 271
第三节 生活资料流通计划 278
生活资料购买力 278
生活资料可供量 284
生活资料购买力与可供量之间的平衡 289
第十章 对外贸易计划 298
第一节 对外贸易计划的地位、作用和原则 298
对外贸易计划的地位 298
对外贸易计划的作用 299
对外贸易计划的原则 301
第二节 出口计划 303
出口商品的规模和速度 303
出口商品的结构 305
编制出口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307
第三节 进口计划 310
进口贸易的规模、速度和结构 310
编制进口计划应注意的问题 313
对外贸易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 314
第四节 对外贸易的综合平衡和经济效益 314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316
第十一章 价格计划 32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格和价格体系 320
计划价格是社会主义价格的本质特征 320
价格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中的作用 321
我国的价格体系 323
第二节 确定计划价格的方法 325
成本是确定价格的主要根据 325
盈利是确定价格的重要依据 329
确定价格考虑的其他因素 330
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332
第三节 价格总水平计划 332
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33
第四节 商品比价计划 335
工农业商品比价 335
农产品内部比价 336
工业品内部比价 338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计划 341
第一节 科学技术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341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41
科学技术的计划管理 342
科学技术计划的特点 343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345
第二节 科学技术计划的内容 345
科学技术计划的组成 347
第三节 国家重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 349
重点科技项目计划的内容 349
项目计划的编制方法 349
项目计划的实施 350
科研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 351
第四节 编制科学技术计划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354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54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 356
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的关系、传统技术与高技术的关系 357
国内研究与国外引进的关系 358
科学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关系 359
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的关系、远期项目与近期项目的关系 361
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362
第十三章 教育事业计划 363
第一节 教育事业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363
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63
教育事业计划的特点 365
教育事业计划的主要内容 367
第二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比例关系 368
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与速度 368
教育事业内部比例关系 372
专门人才需求预测 375
第三节 专门人才计划 375
专门人才培养计划 376
专门人才分配计划 377
第四节 教育事业计划的综合平衡 378
招生数和学生来源之间的平衡 379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师资来源之间的平衡 380
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财力物力条件的平衡 380
第十四章 人口和劳动力计划 382
第一节 人口计划 382
人口计划的地位 382
人口计划的任务 384
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384
人口再生产的变动趋势 387
人口计划中的比例关系 390
人口计划的编制方法 397
第二节 劳动力计划 402
劳动力计划的地位 402
劳动力计划的基本原则 403
社会劳动力资源与需要的平衡 405
社会劳动力资源分配比例 411
职工人数计划 415
第三节 劳动生产率计划 420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地位 420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原则 421
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 423
劳动生产率计划的编制方法 424
第十五章 社会事业发展计划 427
第一节 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内容和特点 427
社会计划和社会事业发展计划 427
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内容 427
社会事业发展计划的特点 429
第二节 城市公用事业计划和生活服务业计划 432
城市公用事业计划 432
生活服务业计划 434
第三节 文化和卫生事业计划 437
文化事业计划 437
卫事业计划 439
第四节 社会保障事业计划和环境保护计划 440
社会保障事业计划 440
环境保护计划 442
第五节 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 443
第十六章 劳动报酬和人民生活消费计划 449
第一节 劳动报酬计划的基本原则 449
兼顾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 450
既要承认差别,又要防止过分悬殊 451
劳动报酬形式要有主有从相互配合 452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 454
工资总额及其构成 455
第二节 工资总额计划 455
工资总额的确定 456
第三节 平均工资计划 459
编制平均工资计划的意义 459
确定平均工资的依据 460
第四节 职工内部的工资关系 465
工资关系与劳动差别 465
确定简单劳动者与复杂劳动者工资差别的方法 466
第五节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 469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意义 469
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470
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472
人民生活消费计划的编制方法 475
第十七章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 477
第一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和作用 477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范围 477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的作用 478
第二节 综合财政信贷计划体系 479
国家预算 479
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 483
信贷收支计划 484
现金收支计划 491
居民货币收支计划 493
部门财务收支计划 494
外汇收支计划 495
乡镇企事业和集体农业财务收支计划 495
综合财政信贷收支计划 496
第三节 财政、信贷、外汇、物质的平衡 500
财政和信贷的平衡 500
信贷和现金的平衡 502
财政和现金的平衡 505
外汇和财政信贷的平衡 505
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平衡 506
第十八章 国民收入计划 512
第一节 国民收入计划的地位和作用 512
国民收入计划的作用 512
编制国民收入计划的方法 516
第二节 国民收入生产计划 517
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517
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518
测算国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方法 521
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 522
编制国民收入生产计划的方法 525
第三节 国民收入分配计划 526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例 526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和比例 527
第四节 国民收入使用计划 531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社会分配中的根本比例 531
确定合理的积累和消费比例的方法 533
第十九章 地区计划 540
第一节 地区计划的地位和特点 540
地区计划的地位 540
地区计划的特点 541
第二节 地区计划的内容 543
地区计划的组成 543
地区发展长远规划 544
地区计划的重点计划 545
第三节 地区综合平衡 547
地区综合平衡的必要性 547
地区综合平衡的特点 549
地区综合平衡的内容 551
第四节 地区协作计划 556
地区间协作的意义 556
地区协作的主要形式 558
编制地区协作计划的原则 559
地区协作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560
第二十章 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简史 562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562
面临的形势 562
经济恢复的任务 562
计划工作的建立和各年度计划的编制执行 563
恢复时期取得的成就 564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565
“一五”时期的计划体制 566
“一五”计划执行中遇到的矛盾 567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567
第二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与经济调整时期 569
关于“二五”计划建议 569
“二五”计划编制中出现的反复 570
计划管理体制的变化 571
“二五”计划前三年的执行情况 572
调整时期的计划体制 573
经济调整取得的成效 573
“三五”计划的编制 575
第三节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575
“三五”计划的执行 576
“四五”计划的编制 576
“四五”计划的执行 577
第四节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578
“五五”计划的编制 578
“五五”计划的执行 578
第五节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579
“六五”计划的编制过程 579
“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 580
“六五”计划的执行和取得的成就 581
后记 584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革命根据地军事经济史》龚泽琪主编 1994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