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日本经济

现代日本经济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桥本寿朗等著;戴晓芙译(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10495844
  • 页数:332 页
图书介绍:
《现代日本经济》目录

丛书序 郑励志 1

中文版序 桥本寿朗 1

译者前言 戴晓芙 1

序章 审视现代日本经济——如何认识日本经济的转机 1

对日本经济的危机感 1

1 日本经济面临的四大新课题 2

20世纪体系的大转换和国际交通体系的突变 2

废除管制的推进 4

数字革命的兴起 5

成为领头羊的日本企业 6

有关重要子体系崩溃的历史观 7

2 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叙述方法:历史地把握现代 8

序章参考文献 11

第一篇 战后改革与复兴 15

第1章 战后的改革:日本式企业体系的形成 15

1 战时的变化和战后改革的影响:战后经济框架的形成及其特征 15

2 经济改革:美国化及其修正 16

解散财阀 16

清理财界 19

金融制度改革——战后金融体系的形成 20

排除集中和禁止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 22

《道奇计划》与日本战后的发展 23

3 劳动改革:美国化及其修正 25

劳动三法的制定 25

工会的大量涌现与工会组织 25

战后初期的劳使纠纷 26

经营权的恢复和日本式雇佣体系的形成 27

第2章 经济复兴:迟到的复兴和发展潜力 30

1 生产恢复的拖延与通货膨胀:经济体系的瘫痪与重建 30

战争的打击 30

战争“遗产” 32

通货膨胀的蔓延 34

生产恢复的拖延 34

倾斜生产方式的启用 36

资金供给体系的缺欠 37

2 《道奇计划》和朝鲜战争的影响:向市场经济的软着陆 38

强制实施的均衡财政政策 38

《道奇计划》的效果 39

宏观经济的变化 40

朝鲜战争和日本经济的恢复 41

产业发展的制约条件 42

第一篇参考文献 43

投资带动投资 49

1 出口的发展和国际收支:增高的“顶线”与自由化 49

第二篇 高增长机制 49

第3章 概论:国际收支的“顶线”与产业活力 49

增长率的极大化 50

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51

贸易自由化 52

资本自由化 53

2 小政府:战败的恩惠与增长的业绩 54

小政府的诞生 54

牺牲福利的经济增长 55

直接税核心税制与减税 56

“瓶颈”现象与公共投资 57

3 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技术与经营的革新 59

技术革新 59

革新式企业家活动 60

4 劳使关系的稳定化:关键条件是多技能与平等 62

企业工会与反解雇斗争 62

多技能工的普及 64

年轻劳动力的短缺 64

高度平等的收入分配 65

高储蓄率 66

政府资金 68

产业政策的定义 68

第4章 产业政策的效果:市场机制的间接作用 68

1 产业政策手段:政府资金、租税特别措施、《外资法》与《外汇法》 68

特别租税措施——特别折旧 71

《外汇法》及其干预作用 72

2 计算机企业与产业政策:迅速制定战略目标 74

计算机产业的扶植政策 74

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75

3 产业政策的变化: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化与政策手段 76

政策干预的弱化 76

资本自由化与《特振法》的流产 77

第5章 主银行体系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79

1 主银行体系的特征:“关系的凝聚体” 79

2 战时、战后改革期:始于稳健银行的转换 80

战时管制——往来关系的形成 80

战后改革——客户信息的积累 81

50年代前半期的银企关系 82

3 高增长期:主银行体系的普及 83

资金的短缺 83

管制壁垒下的主银行竞争 84

彼此承担义务 85

4 主银行的作用: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87

信息生产 87

经营的约束力 88

促进救济与竞争 88

第6章 稳定股东的发展和自主经营的增强 90

1 1995年的经营者与股东:经营者治理和股东主权的并存 90

股东稳定化的含义 90

战后改革的影响 91

经理会的成立与相互持股的捷足先登 92

2 高增长前半期:旧三大财团率先扩张 92

稳定化的局限性 93

3 高增长后半期:股东稳定化的确立和六大企业集团的形成 94

股市低迷与资本自由化 94

稳定化的发展 94

银行系统企业集团的形成 95

公开市场发行与相互持股 96

4 稳定股东的作用:发展志向型企业运作的制度性基础 97

经营权的稳定 97

交易关系的强化与事后性保险机能 98

建造量长期稳居世界之首 100

遗产的有效利用 100

第7章 建造量世界第一的造船业:坚持技术革新 100

技术革新成果——分段建造方式的诞生 103

第8章 出口世界第一的钢铁业:工厂小型化模式 105

创新——产业之米 105

克服高成本原料的制约 106

企业家的活动 106

第9章 农工之间的人口流动: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不足 109

1 丰富的年轻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 109

来自农村的年轻劳动力 109

农业机械化与兼营化 110

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升 112

2 劳动力的短缺:工资上升与节省劳力 112

劳动力短缺与工资上升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114

第10章 小家庭与大量社会消费:走向“富裕”、“平等” 115

1 从贫困中奋起:1955年的国民生活 115

低收入与非低收入的差距 115

劣质的居住环境 115

2 城市化和小家庭化:住宅小区族与市郊住宅区 116

公团住宅与住宅小区族 116

卫星城市 117

东京——公司总部的集聚地 119

汽车时代 120

3 大量消费时代的到来:“三种神器”与3C 120

“三种神器” 120

消费扩大的起因 122

4 高速增长的结束:1972年的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及消费 123

第11章 能源革命:1美元原油与临海建厂 125

从国内开发转向进口 125

煤炭政策 126

廉价石油进口机制 127

政策转换与临海建厂 128

第二篇参考文献 129

1 黄金时代的结束与相对高增长:萧条通胀的早期克服 135

增长条件的变化 135

第三篇 石油危机与经济结构调整 135

第12章 概论:经济的稳定发展 135

萧条通胀的形成 137

迅速摆脱萧条 139

2 持续稳定增长:增长模式的转换 140

投资低迷 140

出口主导型增长 143

生产率增长的减速 143

1975年的“春斗” 144

3 减量经营:劳使一体的合理化与有息负债的削减 144

减量经营(1)——调整雇佣 146

减量经营(2)——削减金融支出与库存 147

4 扩大出口与日元升值:贸易摩擦的升级 150

推动出口 150

贸易摩擦 150

第13章 两次“大冲击”:“尼克松冲击”和“石油危机” 153

1 经常收支顺差与新金融政策的摸索:日元升值过敏症 153

1969年的紧缩银根 153

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 154

2 “尼克松冲击”与过剩流动性通胀 154

日元升值过敏症 154

过度反应 155

改造列岛热潮 157

3 石油危机:物价的“剧烈动荡”与治理 159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战略 159

政策性措施 160

4 经济萧条:高增长型企业运营的终结 161

第14章 赤字国债:石油危机和行政、财政改革 163

1 萧条与税收:石油危机的冲击 163

税收的减少 163

抑制总需求 163

发达国家首脑会议的龙头论 165

2 发达国家首脑会议和积极财政:“经济大国”的负担 165

低增长和税收缺口 166

3 增税论与行政改革:“不增税重建财政”的破绽 166

赤字国债 166

不增税重建财政 168

不彻底的成果 169

1 加工组装产业的崛起与结构性萧条产业的形成:能源成本的影响 170

石油危机和产业调整 170

第15章 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整体产业结构的变化 170

原材料产业的低迷与节能 172

结构性萧条产业的形成 173

加工组装产业的崛起 175

“急风暴雨式”出口的起因 177

2 日本经济的服务化:高消费和消费方式的转变 178

服务化的推进 178

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 179

服务产业的变化 181

浩荡的中小企业大军 183

大企业的补充体 183

第16章 承包制与新产业网络 183

1 承包的定义 183

2 承包企业逊人一筹之说的质疑:双重结构论的局限性 184

双重结构论 184

中小企业的多样化 185

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与自立 186

掌握技能与自立 187

3 接受订货企业的多样化:承包企业的发展 188

承包关系的延伸 188

与母体公司脱钩 190

4 长期往来关系下的组装企业和零部件企业 191

实现产量世界第一 193

起点的落差 193

第17章 产量世界第一的汽车工业及其产品开发速度与效率 193

1 国内市场的制约和频繁的产品更新换代 193

需求的制约和汽车时代 195

真正的汽车时代与产品开发 196

2 世界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竞争优势:向低能源消费需求的转移 198

石油危机与进军海外市场 198

三大汽车公司的小型汽车开发 199

日本产品开发的优势 200

第三篇参考文献 201

增长模式的转换 205

1 稳定增长下的宏观经济: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换 205

第四篇 通往债权国和经济大国之路 205

第18章 概论:从稳定增长到泡沫经济 205

设备投资的变化与经常收支盈余 208

经常收支失衡和宏观经济政策 210

2 日元的飙升与“平成景气”:泡沫经济的形成 212

《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 212

“日元升值箫条”下的经济复苏 214

泡沫经济 216

“金融资产投融资”与资产价格的暴涨 217

准备期 220

迅速迈向债权国 220

1 通向债权大国之路:80年代的飞速发展 220

第19章 债权大国日本:世界最大的纯债权国 220

2 《广场协议》与直接投资的第三次浪潮:海外投资的正式启动 222

日元升值的影响 222

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224

制造业的贸易摩擦对策 225

垄断企业间竞争的推进作用 225

3 证券投资迅速扩容:货币时代的到来 226

修改《外汇法》 227

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228

政策调控 229

4 债权国的含义:宏观调控与日元的国际化 229

日本能驾驭世界吗 229

国际金融中心 230

第20章 民营化与放宽管制:恢复对自由市场经济的信赖 231

1 “政府失误”的败露:世界趋势的转换 231

“小政府”——世界之潮流 231

放宽管制的经济学 232

2 临时行政调查会与民营化路线:作为劳使改革的国铁改革 233

土光临时行政调查会的成立 233

国铁改革的背景 234

临时行政调查会报告 235

日本电电公社的民营化 236

3 民营化的发展:日本电气通信产业的改革和JAL的彻底民营化 236

特殊法人的民营化 237

民营化与管制 238

民营化的效果 238

4 迟到的放宽管制及供求调整型管制的残余 239

管制领域及其起源 239

放宽管制的启动 241

对金融部门的放宽管制 242

调整供求、保护雇佣型管制的延续 243

“机械供应基地”——日本 245

第21章 日本企业的对策:泡沫经济和矫枉过正 245

1 机械工业比较优势的增强:成为主导产业的加工组装产业 245

机械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248

2 日元升值与日本企业的对策:对消费变化的过度反应 249

《广场协议》引发的日元升值和出口的变化 249

进口结构的变化 252

环境变化与企业行为 253

全球化的闪亮登场 254

股票资本的扩大 256

1 丰田生产体系的基本内涵及丰田生产体系的框架 259

JIT生产体系 259

第22章 丰田生产体系:日本独创的革新式生产体系 259

生产标准化 260

自动识别式管理方式 261

2 新生产体系的形成与精炼:日本式条件的活用 262

新生产体系的形成 262

新生产体系的精炼 264

3 丰田生产体系的普及 264

普及性 264

广泛普及 265

跨洋过海 266

晶体管技术的引进 267

1 世界第一的半导体存储器:MOS存储器的跨越性发展 267

第23章 电子产业:硬件设备的竞争优势 267

IC存储器的优势 268

2 日本VTR的竞争优势 270

VTR的唯一生产国——日本 270

VTR开发的特征 271

3 向高科技硬件技术的倾斜与国际分工 273

硬件技术的竞争优势和软件技术的弱势 273

半导体产业的变迁 274

1 流通产业的结构:商业的比率与机能 276

流通并非黑暗的大陆 276

第24章 流通革命:革新式零售业的登场 276

流通业的国际比较 277

流通利差的变化 280

2 “流通革命”和日本式流通体系 281

流通革命 281

业态改革 281

对开店的管制政策 282

便利店的革新 283

第四篇参考文献 285

经济全球化 291

1 经济循环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与数字化 291

第25章 亚洲巨龙的崛起与陷入低迷的日本经济 291

第五篇 现状与展望 291

数字革命 292

2 泡沫经济的崩溃与长期箫条:宏观经济结构的变化 294

泡沫经济的崩溃 294

日元升值的加速 294

设备投资的低迷 295

复苏的跌宕起伏 298

出口减少与消费的低迷 299

国家财政的频频出动 299

通货紧缩经济下的生产率 300

3 亚洲巨龙的崛起:日趋紧密的日亚关系 303

亚洲的迅猛发展 303

加强日亚关系 304

贸易结构的变化 306

产业的空洞化 309

4 深化对外开放:从贸易摩擦到投资摩擦 309

对美经济摩擦 309

投资摩擦 311

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312

快速推进的放宽管制 314

1 内部压力的形成与放宽管制的正式启动 314

尾章 日本式经济体系的动摇:新均衡的摸索 314

国内推动力的形成 315

行政机构与实体经济的距离 316

2 金融体系的重组:日本式金融大改革 317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19

利用者的方便程度 320

金融部门的国际竞争力 321

3 日本式企业体系的转折点:长期交易关系的转换 321

80年代银企关系的变化 322

主银行关系的分化 322

救济惯例的演变 323

相互持股——“股东造反”与稳固的核心势力 324

系列交易的改观——承包企业的分化 325

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326

流通系列的演变 327

雇佣体系——工资成本的上升 327

长期雇佣的再探讨 327

成果主义的登场 328

企业组织与晋升机制的变化 329

4 演变、整修、融合:21世纪日本经济体系的走势 329

第五篇参考文献 3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