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文化通志  选举志
中华文化通志  选举志

中华文化通志 选举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宁欣撰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8022801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暂缺《选举志》简介
《中华文化通志 选举志》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以举荐为中心环节的选举形式的演变 8

第一节 从亲亲、尊贵到重贤能的历史转变--春秋战国时期 10

一、亲亲、尊贵与重贤能的此伏彼起 10

二、“贤”的观念与“立贤无方”的实践 11

三、选举方式的变化 13

第二节 以举荐为主导及中心环节的察举制--两汉时期 15

一、察举制的渊源及其确立 15

二、察举的政治文化背景与导向 25

第三节 荐举在士族、门阀政治制约下的机制转换--魏晋南北朝时期 29

一、主导形式的演变 29

二、荐举的延续与变化 30

第四节 举选分途后荐举(狭义)的发展趋势--隋唐时期 32

一、荐举的发展趋势与唐代的荐举制 33

二、唐后期荐举兴起的契机 38

三、唐代荐举发展的三个阶段 40

四、有迹可循的演变轨迹 42

第五节 荐举的资历化、严密化倾向的加重--两宋时期 45

一、资历化 45

二、严密化 46

三、与科举制的分途 48

第六节 金、元两代荐举制的特征 49

一、金代荐举的格局与特征 49

二、元代的荐举及民族特色 51

第七节 补遗旁招--明清时期的荐举 52

一、从“三途并用”到“荐举日轻” 53

二、利弊互见与“衰世之征” 55

第二章 以考试定取舍的科举制 60

第一节 科举制的历史渊源 61

一、分科取人溯源 61

二、考试定去留因素的成长及科举与荐举的分途 62

第二节 科举制的确立与中古时代人文结构的变更 63

一、科举制的确立 63

二、隋代科举制的类别与发展 65

三、唐代的科举 68

四、唐代科举的不纯粹性 80

第三节 宋代文体之变与三舍法--王安石变法引起的科举变革 82

一、名额扩大、考试制度更为严格 82

二、科目归一与文体之变 85

三、词科与制科 88

第四节 辽、金、元的科举制度 91

一、辽代的科举 91

二、金代的科举 93

三、元代的科举 99

第五节 “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明代的科举 105

一、科举程式 107

二、科场规制及录取名额 108

三、文体复变--八股文取士 110

四、有关科举的其他变化 113

第六节 “立法之周”--清代的科举 114

一、严防弊窦,立法之周 115

二、科场规制与弊窦 123

第七节 太平天国政权的科举制 125

第八节 科举制的终结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127

一、历代科举制的废罢与变更 127

二、明清时期废科举的共识与进程 129

第三章 荫叙制的演变及其在选举体系中的职能和地位 133

第一节 世袭制向荫叙制的转变--秦汉时期 135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资荫入仕 138

一、九品中正制的创设及演变 139

二、任子制与九品中正制之异同 142

三、起家官、清途、资荫 144

一、门荫制的特点 147

第三节 “当朝品秩定高下”--唐代的门荫制 147

二、门荫制在选官实践中的意义及其衰落 154

第四节 门荫的奏滥及低落--两宋时期的荫补 158

一、荫补的范围与层次 158

二、荫补的类别 160

三、荫补与官冗 163

四、荫补入仕在选官体制中的地位与作用 168

第五节 金、元时期的荫袭制 170

一、金代的荫袭制 170

二、元代的荫叙制 173

第六节 门荫的继续与分解--明清时期 176

一、明袭元制 177

二、清代荫叙之制及特点 178

第一节 “简在两府”向“事归台阁”的转变 182

第四章 中央考课铨选体制的建立及其发展变化 182

一、“简在两府” 183

二、“事归台阁” 185

第二节 以“善、最”为标准的唐代考课体制 190

一、唐代考课制度的基本内容 190

二、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与趋势 194

第三节 资序的深化--宋代的考课 196

一、宋代考课机构与考课标准内容等第的调整 196

二、资格上升与历纸细密 198

第四节 金、元时期的考课制度 199

一、以吏任为重的金代考课法 199

二、元代的考课制 202

一、明代的考满与考察 203

第五节 考课制度的衰败--明清时期 203

二、明代考课的特点及衰败 205

三、清代的考绩制度 208

第六节 历代铨选体制的基本职能及变化 210

一、铨选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210

二、唐宋选授之制 212

三、铨选的考试选官职能 215

四、铨叙及循资职能的强化--从停年格、循资格到磨勘制 219

第七节 金、元、明、清的铨选制度及变化 226

一、金、元的铨选体制及特点 226

二、明清时期的铨选 228

第五章 官吏辟举属吏权的形式及演变 233

第一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辟除选官 233

一、两汉时期 233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235

第二节 唐代使职差遣及藩镇体制下辟署制的复兴 237

一、辟署制的形成与辟主 237

二、选辟对象 239

三、唐代辟署制特点与兴起的原因 247

四、幕职地位与不同类别幕僚的出路 250

五、幕府的辟、奏(差摄)、荐权及运用范围 252

第三节 拘以资格、臂指之势的宋代辟举之法 254

一、幕职官的归属 254

二、辟举类别 255

三、辟置对象的范围及特点 257

第四节 清代幕僚群像及特点 260

一、幕僚群体形成的原因 261

二、幕僚群像、层次及职掌 263

三、幕僚的出路与升迁 265

四、幕僚的形式与待遇 266

五、幕僚集团形成的历史反思 266

第六章 吏的选取 268

第一节 官、吏分途的历史演进 269

一、吏阶层的形成 269

二、吏的选用 271

三、吏、官之别 273

第二节 流品渐分与选吏的集权化 274

一、流品渐分 274

二、选吏的集权化倾向 276

一、吏的层次析分 277

第三节 唐代的流外入流 277

二、流外官的选用 279

三、流外官的迁转 281

四、流外入流 282

五、唐代吏制对后世的影响 284

第四节 吏强官弱 286

一、宋代选吏的制度化 286

二、宋代吏选的特点 289

第五节 辽、金时期的吏道 293

第六节 元代吏员出职之盛 294

一、吏职系统 295

二、吏员选任出职的特点 296

三、吏员出职的历史继承与变革 300

第七节 明代吏道的起伏 302

一、元代余绪 302

二、吏员的来源及选任方式 303

三、吏员出职的具体规定 306

四、承唐、宋之故事 307

第八节 清代的吏选 308

一、吏制的变化与简化 308

二、吏选的标准与程序 310

三、吏的入仕之途 310

四、幕僚集团与吏道 312

第九节 吏选的历史反思 313

第七章 赀选 315

第一节 赀选的历史沿革 315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赀选 317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公私卖官 322

第四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纳赀卖官制 325

一、唐前期的纳赀与捉线 326

二、唐后期赀选一途的发展 328

三、五代时期卖官的制度化 335

第五节 宋、辽、金、元纳赀补官 340

一、宋代进纳的规定 340

二、辽、金、元赀选的异同 342

第六节 盛开捐例的明清时期 344

一、明代的捐职官与纳监 344

二、清代捐纳的嬗变与特点 348

第七节 赀选的盛衰与吏治 351

第八章 武选、武举及其在选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53

第一节 武选、武举的形式及沿革 354

一、军功 354

二、武举 359

三、世袭及门荫 365

四、铨选与考课之法 367

第二节 文、武二选的分合与重文轻武的历史演变 371

一、文、武二选的分途 372

二、重文轻武的历史演变 373

第九章 学校在选举体制中的发展演变 375

第一节 历代学制 376

一、汉唐时期的官学体制 376

二、宋代的三舍法与兴学举措 382

三、辽、金、元的官学与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385

四、明清时期官私学校的发展与科举制结合的新形式 388

第二节 官学生员构成与社会阶层变动的关联 393

第三节 近代新式学校的兴办与教育体系的独立化 399

一、书院与科举的第二次分离 399

二、洋务运动中所创办的新式学校 400

三、科举制的终结与新式教育体系的逐渐确立 402

第十章 选举制度的革命与新式文官制度 406

第一节 近代选举制度的革故鼎新 406

一、十九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变法改制的呼声与举措 406

二、太平天国的选举制度 408

三、十九世界末维新派的“新政” 410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文官选任 412

一、孙中山的“官吏为人民公仆”的思想 413

二、南京临时国民政府对文官选任制度的规划 414

三、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及甄别制度 415

四、广州国民政府对考选制度的改革 417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考选制度 419

一、考试院的正式建立 419

二、公务员考选制度 420

三、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对西方的借鉴与本身特点 42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与新型干部选任制度 425

一、十年内战时期 426

二、抗日战争时期 427

三、解放战争时期 429

四、干部选任的方式 430

参考文献 4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