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涛等主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0428049
- 页数:437 页
前言页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 3
一、统一战线的诠释 3
二、广义统一战线的一般功能 3
三、革命的统一战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7
四、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法宝之一 11
一、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诠释 13
第二节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本条件 13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与功能 17
三、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节 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24
一、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区别性和一致性 24
二、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 26
三、统一战线工作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28
第四节 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理论,开拓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29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华民族最广泛的凝聚 29
二、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视角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29
三、统一战线要致力于促进民族的认同 37
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伟大事业 40
上篇 凝聚政治力量的古代联合阵线 47
第二章 古代纷争中的联合阵线与统战谋略 47
第一节 列国对峙争雄的联合致胜谋略 48
一、中国古代几个大分裂时期的背景 48
二、春秋战国时期联合谋略的运用 54
三、三国时期的联合阵线与历史教训 66
四、宋辽夏金逐鹿中原的联合谋略与历史教训 76
第二节 改朝换代统一战争中的联合阵线 79
一、末代亡国之君违统战而致乱 79
二、历代开国之主由弱转强的统战谋略 81
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统战谋略 87
第三章 安边徕远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大聚合 92
第一节 维护统一、凝聚人心的周边政策 93
一、稳定周边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93
二、“和亲”,巩固政治联盟的重要手段 97
三、羁縻政策,稳定周边的政治策略 104
第二节 消弭隔阂,增强内聚力的民族大融合 109
一、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形式和特点 109
二、民族大融合的作用和影响 112
三、历代政权对待民族大融合的政策 116
一、分离对抗则民族衰亡 118
第三节 离则衰、聚则兴的历史规律 118
二、和睦相处则国家强盛 122
三、民族联合阵线稳固则整个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125
中篇 从古代联合阵线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飞跃 133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来源 133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13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 134
二、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 135
三、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138
一、毛泽东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八个实例 143
第二节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政治智慧 143
二、毛泽东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统战智慧的鲜明时代特点 14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153
一、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历史特点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153
二、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15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 159
一、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关于统一战线性质、地位和范围的科学界定 160
二、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内容 163
三、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16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 168
一、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战略方针 168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原则及其实践形式 168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 171
三、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原则 177
第二节 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统一战线的形式和内容 179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179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182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185
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 189
五、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 192
一、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及其实践形式 196
第三节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196
二、爱国统一战线的凝聚功能 199
三、坚持共产党的凝聚核心地位,正确掌握政策,注意工作方法 203
第六章 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凝聚效应 208
第一节 统一战线核心的先进性与守正不挠的革命引导力 209
一、优秀的本质属性赋予中国共产党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209
二、英明的组织决策显示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作用 213
三、果决地消除离散因素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政治立场 218
第二节 统一战线组织的包容性与亘古未有的民族团结力 223
一、左提右挈,组成了最为巩固的革命同盟 223
二、求同存异,促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29
三、团结海内外儿女,形成了最大范围的民族凝聚 234
一、“联合”与“斗争”结合,取得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 238
第三节 统一战线实践的求实性与持久的社会推动力 238
二、“合作”与“协商”相协,推动了政治民族化的进程 243
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并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 247
下篇 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统一战线 255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255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255
一、中国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255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结果 259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前提 26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特征 263
二、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多党合作的基础 264
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 265
四、各党派都拥有在宪法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原则 267
第三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68
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268
二、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中华民族的凝聚 271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增强参政党内部的亲和力 273
第四节 人民政协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277
一、人民政协的性质 277
二、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特点 278
三、人民政协对全民族的凝聚 280
第八章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86
第一节 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阶层 286
一、知识分子的内涵 286
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291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概况和特点 293
第二节 知识分子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 298
一、知识分子在民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298
二、知识分子在民族精神形成中的作用 303
三、知识分子是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 305
第三节 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06
一、充分认识知识分子在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中的作用 306
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调动知识分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积极性 310
三、做好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17
第九章 民族、宗教政策的聚合效应 318
第一节 民族问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18
一、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18
二、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求团结是协调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32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践与当代中国的民族凝聚 330
一、民族平等、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330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形式 333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培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335
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保障 337
五、巩固和壮大党同民族上层人士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容 339
第三节 宗教问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41
一、我国宗教特点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41
二、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 345
第四节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国的民族凝聚 349
一、宗教信仰自由是培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49
二、巩固和扩大党同爱国宗教界的统一战线,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350
三、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353
第十章 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统战工作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358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59
一、非公有制经济群体的性质和地位 359
二、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功能 363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366
第二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任务及其凝聚功能 370
一、“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八字方针的凝聚功能 370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凝聚功能 373
三、培养积极分子队伍的凝聚效应 377
一、加强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群体的领导 378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主要途径 378
二、发挥工商联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80
三、完善法律法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383
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群体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多作贡献 385
第十一章 祖国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388
第一节 当代中华民族的一大主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389
一、割不断的历史与文化联系 389
二、危害中华民族凝聚的逆流 392
三、中华民族克服民族离散力的努力 398
一、回归效应与民族凝聚意识的强化 404
第二节 民族凝聚意识的激昂和发展 404
二、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407
三、凝聚港澳台同胞的一面旗帜 408
第三节 民族凝聚的新模型:“一国两制” 413
一、“一国两制”的凝聚力及其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影响 413
二、民族凝聚的新篇章:“港人治港” 417
三、“一国两制”的凝聚效应与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 420
第四节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祖国完全统一 424
一、中华文化与港澳人心回归 424
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 428
三、培育及维护海外华侨华人的中华情结,加快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432
后记 437
- 《了不起的中华文明 你好,四大发明!》蒙曼,张迪 2019
- 《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胡美玲编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2卷 酒泉市卷》周永利主编;郑午副主编 2016
- 《民族舞初级教程》沈莹主编 2016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春秋左氏传》左丘明,常亚光 2017
- 《人间词话 中华经典藏书》王国维著;张浴兮译注 2015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小四弦进阶教程 外国乐曲篇》刘沛,陈文雯主编 2020
- 《当代民族声乐与民族之声》曲鹭鹭著 2019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电子测量与仪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 200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