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华文化通志  纺织与矿冶志
中华文化通志  纺织与矿冶志

中华文化通志 纺织与矿冶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何堂坤,赵丰撰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08023212
  • 页数:456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文化通志 纺织与矿冶志》目录

纺织篇 3

导言 3

第一章 纺织与中国社会 12

第一节 纺织原料结构 12

第二节 纺织生产的形式 15

一、官营作坊 15

二、男耕女织 18

三、民营纺织生产 20

第三节 纺织与传统文化 22

一、纺织与语言学 22

二、纺织与文学 23

三、纺织与美术 29

四、纺织与礼仪 31

五、纺织与风俗 32

第二章 纺织原料 35

第一节 蚕丝纤维 35

一、家蚕的种类 35

二、家蚕茧的种类 36

三、贮茧技术 37

四、野蚕及野蚕茧 39

第二节 麻葛纤维 40

一、麻的种类 40

二、麻的初加工技术 42

三、葛纤维 43

第三节 毛纤维 44

一、毛的种类 44

二、毛的初加工技术 46

第四节 棉纤维 47

一、棉花的种类 47

二、轧棉技术 48

三、弹棉技术 49

第三章 缫丝与纺纱技术 51

第一节 缫丝技术 51

一、煮茧工艺 51

二、手摇缫车 52

三、脚踏缫车 55

四、缫丝工艺 57

五、丝的品质和规格 58

第二节 纺纱技术 60

一、纺专纺纱 60

二、手摇纺车 61

三、脚踏纺车 62

四、大纺车 65

第三节 络并拈工艺 67

一、络车与络丝 67

二、摇纬与并拈 69

第四章 织造技术 72

第一节 原始织机的种类 72

一、原始腰机的类型 72

二、双轴织机 74

第二节 踏板织机 76

一、踏板织机的出现 76

二、踏板斜织机 77

三、踏板立机 78

四、双蹑双综机 80

五、单蹑单综机 82

第三节 提花机与提花技术 84

一、综杆式提花 84

二、多综多蹑提花 85

三、竹编花本提花 86

四、线制小花本提花 88

五、线制大花本提花 90

六、挑花结本 91

七、提花技术的发展脉络 93

第四节 特殊织机及其织法 95

一、特殊罗织机及其织法 95

二、普通罗织机及其织法 96

三、绒织机 97

第五节 引纬与打纬工具 98

一、引纬工具 98

二、打纬工具 99

第六节 整经与浆丝工艺 100

一、整经工艺 100

二、浆丝工艺 103

三、上机工艺 103

第五章 印染技术 106

第一节 精练技术 106

一、丝绸灰练 106

二、丝绸酶练 108

三、麻精练 109

四、棉精练 110

第二节 染料与染色技术 111

一、颜料的种类 111

二、染料的种类 112

三、红花染色 114

四、靛蓝染色 115

五、媒染染色 116

六、复色染工艺 118

七、色谱 119

八、染具 121

第三节 印花工艺 122

一、早期的凸版印花 122

二、绞缬 124

三、夹缬 125

四、蜡缬 127

五、灰缬 128

六、镂空版直接印花 129

七、拓印花 131

第四节 织物后整理 131

一、平挺整理 131

二、光泽整理 132

三、涂层整理 133

四、薯莨整理 135

第六章 织物组织与品种 137

第一节 组织结构的类型与演变 137

一、三原组织的出现 137

二、单层提花组织 138

三、重组织 140

四、纱罗组织 143

第二节 丝织品 144

一、平素类丝织物 144

二、绮和绫 146

三、锦 148

四、缎 150

五、纱罗 151

六、绒 152

七、织成、缂丝及妆花 153

第三节 毛织品 154

一、褐 154

二、? 155

三、缂毛和毛罗 156

四、毯 157

五、毡 158

第四节 棉麻织品 159

一、麻布 159

二、葛布和蕉布 160

三、棉布 161

第五节 织物的规格 162

一、幅宽与匹长 162

二、密度与纤度 164

第七章 中外纺织技术交流 165

第一节 丝绸之路 165

一、草原丝绸之路 165

二、沙漠绿洲丝绸之路 166

三、海上丝绸之路 168

第二节 丝绸的外传 169

一、世界纺织技术概述 169

二、丝绸技术的传播 170

三、丝绸产区的扩大 171

第三节 中外纺织技术的交流 173

一、原料种类的增多 173

二、织法的改变 174

三、印染技术的丰富 175

第八章 近代的纺织科技 176

第一节 近代纺织科技的引进 176

一、历史背景 176

二、近代纺织机器和技术的引进 177

三、消化和吸收 178

第二节 原料 179

一、天然纤维的改良 179

二、人造纤维的引进及使用 180

第三节 缫丝纺纱 181

一、机器缫丝的兴起 181

二、机器纺纱 183

第四节 织造技术 184

一、新式织机的引进 184

二、提花织造技术 185

第五节 染整技术 186

一、染色 186

二、印花 187

第六节 产品 187

一、交织产品 187

二、纹样 189

第七节 纺织教育与研究 189

一、纺织教育 189

二、科研机构和团体 190

三、纺织书刊 191

第九章 名家、名著与名作 193

第一节 名家 193

第二节 名著 197

第三节 名作 200

结语 中国纺织科技发展的若干特点 207

矿冶篇 211

导言 211

第一章 采矿技术 221

第一节 采铜技术 221

一、商周采铜技术 222

二、汉代以后采铜技术之发展 225

第二节 采煤技术 227

一、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和利用 227

二、煤炭开采技术 229

第三节 对石油的认识和利用 232

第四节 井盐和天然气开采技术 233

一、井盐和天然气开采技术之发明 233

二、井盐开采技术之进步 235

三、天然气开采技术之发展 239

第二章 冶炼技术 241

第一节 铜及其他有色金属之冶炼 241

一、商周冶铜技术 241

二、青铜合金技术的发展 249

三、铜镍合金 253

四、铜砷合金和单质砷 254

五、黄铜和锌 257

六、火法炼铜的发展 262

七、黄金技术 263

八、灰吹法炼银 268

九、炼铅技术 271

十、炼锡技术 272

十一、炼汞技术 273

第二节 炼铁技术 275

一、炼铁技术的发明 275

二、竖炉炼铁技术 277

三、坩埚炼铁技术 283

第三节 炼钢技术 284

一、炼钢术的发明和块铁渗碳钢之使用 285

二、炒钢及其工艺操作 286

三、百炼钢及其工艺实质 292

四、灌钢及其工艺原理 296

五、坩埚钢 300

第三章 铸造技术 302

第一节 铸造技术的发明 302

第二节 熔炉技术 304

一、化铜坩埚炉 305

二、竖炉 306

第三节 熔炼技术 309

一、《考工记》所载熔炼技术 310

二、汉魏之后的“百炼”说 310

三、明代金属熔炼工艺 312

第四节 成形技术 313

一、石型铸造技术之发展 313

二、泥型铸造之发展 315

三、熔模铸造 325

四、金型铸造 328

五、砂型铸造 331

第四章 金属加工技术 333

第一节 压力加工 333

一、青铜热锻技术 333

二、钢铁热锻技术 337

三、钢铁冷锻技术 341

第二节 拉拔技术 342

第三节 焊接 344

一、钎焊 344

二、汞齐焊 346

第四节 车旋技术 347

第五节 复合材料技术 348

一、铜与陨铁之复合 349

二、高锡青铜与低锡青铜之复合 350

三、铜与铁之复合 352

四、钢与“铁”之复合 353

第六节 镶嵌和金银错工艺 355

第五章 热处理技术 360

第一节 退火技术 360

一、青铜之退火 360

二、铸铁可锻化退火 361

三、黄铜之退火 365

第二节 淬火回火技术 366

一、钢之淬火回火 367

二、青铜之淬火回火 371

第六章 表面处理技术 374

第一节 外镀技术 374

一、镀锡技术 375

二、镀金技术 381

第二节 表面渗入技术 386

一、硫化处理 386

二、砷化处理 389

三、渗碳处理 390

第三节 关于宣德炉表面处理 394

第七章 近代矿冶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97

第一节 西方近代矿冶知识的传入 397

第二节 西方矿冶技术的引进 401

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 401

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406

第三节 我国近代矿冶技术的发展和确立 412

一、矿冶业发展的一般情况 412

二、矿冶教育和科研的发展 417

第八章 名物纪 423

第一节 青铜容器类 423

第二节 响器类 427

第三节 兵器类 431

第四节 日用器类 434

第五节 其他器物 438

第九章 名家和名著 442

第一节 洪咨夔和《大冶赋》 443

第二节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444

第三节 汤鹏、梁应达及其铁画 446

第四节 吴其濬与《滇南矿厂图略》 448

第五节 马骥与《盐井图说》 449

结语 4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