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R.布来克本(Ronald Blackburn)著;吴宗宪,刘邦惠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1929610
  • 页数:3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回顾来心理学在对犯罪行为的解释和犯罪人的治疗及矫正中的贡献。本书的前半部分论述了刑事司法和犯罪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从社会学、精神病学以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犯罪的本质;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临床心理医师特别关注的有关犯罪人心理矫正的内容。本书几乎涉及犯罪人心理矫正工作中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主要的基础理论。因此,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医师、公检法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有关专业大学生的必备读物。
《犯罪行为心理学 理论、研究和实践》目录

第一章 犯罪、犯罪学与心理学 1

第一节 引言 1

目 录 1

第二节 刑法与刑事司法制度 2

一、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系统 2

二、犯罪的性质和刑事责任 4

三、刑法的进化 7

四、刑事司法制度和少年司法制度 8

一、报应与公平模式 9

第二节 刑罚哲学 9

二、功利主义 10

三、改造和矫治 11

四、监禁的目的 12

第四节 犯罪研究 13

一、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 13

二、犯罪学学派 14

三、行为、倾向和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17

四、解释的宗旨 19

五、自由意志和决定论 20

第五节 科学哲学与犯罪解释 21

一、原因解释与科学方法 21

二、反自然主义 22

三、批判现实主义 24

第六节 心理学与犯罪学 26

第一节 引言 29

第二节 犯罪计量 29

第二章 犯罪计量与犯罪分布 29

一、官方统计 30

二、自我报告的犯罪行为 32

三、被害调查 34

四、犯罪量度的使用 35

第三节 对犯罪人的司法处理 36

一、警察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置 37

二、法庭的处理 38

第四节 犯罪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9

一、社会经济地位 39

二、年龄 41

三、性别 42

四、种族 43

第五节 犯罪和少年犯罪的一般性和连续性 44

一、犯罪的专门化和多面性 45

二、犯罪和越轨行为中的连续性 46

三、犯罪生涯的多样性 47

二、概念水平匹配 50

第二节 分类法中存在的问题 51

第一节 引言 51

第三章 犯罪人分类 51

第三节 犯罪学中的分类 52

第四节 理论派生的分类 54

一、人际成熟水平 54

第五节 经验性分类 57

一、奎伊的行为分类维度 57

二、梅加吉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为基础的分类 58

三、对不同体系的比较 59

第六节 精神病学分类和反社会行为 61

一、轴线Ⅰ 62

二、轴线Ⅱ:发展性障碍 64

三、轴线Ⅲ:人格障碍 65

四、对人格障碍的维度分类 67

第七节 病态人格与人格障碍 69

一、历史背景 69

二、精神病态的测量 70

三、病态人格与人格障碍分类 73

第一节 引言 75

第四章 犯罪的社会与环境理论 75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 76

一、不同交往 76

二、紧张理论和亚文化理论 78

三、控制理论 79

四、标定理论 81

第三节 学习理论 82

一、社会化和越轨行为中的学习过程 83

三、操作条件反射和社会学习理论 85

二、犯罪中的条件反射和回避学习 85

四、学习理论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87

五、对学习理论的评价 88

第四节 理性选择观点 89

一、环境犯罪学 89

二、犯罪决策与威慑假设 90

三、有限理性和犯罪事件 92

第五节 作为自我表现的少年犯罪 93

第二节 精神分析与犯罪 97

一、社会化理论 97

第一节 引言 97

第五章 个人性犯罪理论和犯罪的整合理论 97

二、在犯罪行为中的应用 99

三、精神动力学关于犯罪性假设的效度 101

第三节 艾森克的犯罪性理论 102

一、概说 102

二、人格的维度结构 103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105

四、社会化理论 107

五、人格与犯罪 108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111

一、概说 111

二、道德发展与少年犯罪 114

第五节 整合理论 116

第六章 反社会行为的生物因素 119

第一节 引言 119

第二节 遗传学与犯罪性 120

二、孪生子研究 121

一、家庭研究 121

三、养子女研究 122

四、染色体异常 124

第二节 体质研究 125

第四节 心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126

一、皮层脑电相关因素 127

二、反社会人格的皮肤电因素和心血管因素 129

三、生物化学因素 132

一、概说 134

第五节 脑功能障碍与反社会行为 134

二、癫痫和控制不良 135

三、多动症 136

四、神经心理机能障碍 137

第七章 犯罪的家庭与社会因素 141

第一节 引言 141

第二节 家庭模式与相互作用 141

一、儿童养育实践 142

二、家庭互动 144

三、家庭破裂 145

四、父母越轨 147

五、家庭规模与兄弟姐妹关系 148

六、社会经济剥夺 148

七、少年犯罪人之间的差异 149

八、对家庭与少年犯罪的评论 150

第三节 学校与群体影响 151

一、少年犯罪学校 152

二、同辈群体7 154

第四节 就业与婚姻 156

第五节 保护性因素 158

第八章 犯罪人的个人特征 161

第一节 引言 161

第二节 智力、成绩和认知活动 162

一、智力活动 162

二、学习无能和教育成绩 164

第三节 自我控制和冲动性 165

一、自陈调查 167

二、延迟满足 168

三、精神运动性冲动 168

四、时间定向 169

第四节态度、价值和信念 170

一、自我概念 170

二、价值与信念 172

三、中和作用和归因过程 173

四、约奇逊和萨米诺的“犯罪人格” 174

一、角色采择、移情和罪恶感 176

第五节社会认知和人际技能 176

二、人际问题解决 178

三、社会技能 178

第九章攻击行为和暴力犯罪 181

第一节引言 181

第二节暴力和攻击的定义 181

第二节暴力的模式 183

一、犯罪性暴力 183

二、家庭暴力 184

第四节攻击的理论 186

一、生物学观点 186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 188

三、学习和社会认知观点 189

四、社会心理学观点 191

第五节攻击行为的前因 193

一、暴力行为的情境前因 193

二、新闻媒介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193

三、酒精、毒品和暴力 195

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197

第六节人格和攻击 198

一、攻击的一致性 198

二、攻击行为一致性的来源 199

三、个别差异和攻击 201

四、人格类型和暴力 203

第七节暴力循环 204

一、儿童虐待 205

二、妻子虐待 207

第十章犯罪与精神障碍 209

第一节引言 209

第二节精神障碍和医学模型 209

一、对医学模型的评论 210

二、犯罪行为和医学模型 212

第二节法律与精神障碍 213

一、精神障碍犯罪人 213

二、法律规定的历史背景 215

三、精神错乱辩护 217

四、对精神错乱辩护的实证研究 218

五、无受审能力 219

六、减轻责任 220

七、精神障碍和刑事责任 221

第四节 精神障碍和犯罪 223

一、精神病人中的犯罪行为 224

二、犯罪人中的精神障碍 225

三、精神障碍和特殊犯罪 226

一、杀人和精神障碍 227

第五节 精神障碍和暴力 227

二、暴力和精神障碍的特定类型 228

第六节 监禁和心理健康 231

一、监禁的痛苦 231

二、监禁对罪犯心理活动的影响 233

第十一章 性变态与性犯罪 237

第一节 引言 237

第二节 性变态 237

一、性倒错 237

二、性唤起的评定 238

第三节 性犯罪和性犯罪人 240

一、发生率和流行率 241

二、累犯和犯罪性 242

第四节 性越轨的理论 242

一、生物学观点 243

二、心理动力学观点 243

三、学习理论 244

四、社会文化理论 244

第五节 露阴癖 245

第六节 性攻击 246

一、强奸犯类型学 247

二、文化因素 248

三、环境和情境因素 249

四、色情作品的影响 250

五、性攻击者的特点 251

六、性施虐狂 253

第七节 对儿童的性犯罪 255

一、儿童性虐待 255

二、儿童性骚扰者的类型 256

三、儿童性骚扰者的特点 257

第十二章 司法心理学和犯罪人 261

第一节 引言 261

第二节 司法心理学 261

第三节 心理学家和警方调查 262

一、犯罪人的特征描述 262

二、警察讯问 264

一、作为专家证人的心理学家 266

第四节 心理学家和刑事法庭 266

二、心理学证据的准备 268

三、法庭中的心理学证言 269

四、作为专家证人的心理学家的问题 270

第五节 犯罪学中的预测 271

一、决定预测功用的因素 271

三、刑事司法决策中的精算预测 273

第六节 危险性的临床预测 276

一、危险性预测的结果研究 277

二、临床预测过程 279

三、危险性预测能够得到改进吗? 280

第十三章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干预 283

第一节 引言 283

一、矫正和心理学干预 284

第二节 对犯罪人的心理学服务 285

一、评估 286

二、对犯罪人的治疗 286

三、发展中的作用 287

一、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 288

第三节 心理动力学干预和人本主义的干预 288

二、人本主义方法 289

第四节 应用行为分析 290

一、矫正机构计划 291

二、社区干预 292

三、行为干预应用概述 296

第五节 认知—行为矫正 297

一、社会技能训练 298

二、自我控制 300

三、认知重建 301

四、人际问题解决训练 302

五、道德推理和观点采择 303

六、认知行为干预概述 304

第十四章 危险犯罪人的治疗 307

第一节 引言 307

第二节 司法精神病人口的治疗问题 307

第三节 对性犯罪人的治疗 309

一、评价 309

二、躯体治疗 310

三、心理治疗 311

四、认知行为治疗 311

五、复发预防 314

第四节 对危险犯罪人的干预 315

一、精神药理学治疗 316

二、精神动力学干预 317

三、行为和认知治疗 318

第五节 对精神病态和人格障碍的治疗 320

一、精神药物治疗 322

二、个别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323

三、治疗社区 324

五、认知行为疗法 326

第十五章 干预的效果与伦理学 329

第一节 引言 329

第二节 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329

一、预防少年犯罪的发展 330

二、转向 332

三、情境犯罪预防 334

第三节 有关“矫正无效”的争论 336

第四节 关于成功的干预 338

一、方法论问题 338

二、因人施治9 339

三、成功的矫治计划的特点 341

第五节 刑事司法系统心理学家的角色冲突和伦理问题 343

后记 347

人名索引 351

参考文献 36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