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  1868-1918  修订本  第2版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  1868-1918  修订本  第2版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 1868-1918 修订本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庆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208097230
  • 页数:5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日本汉学史》第三部,作者全面论述了日本学术界在1945年~1971年期间对中国历史文化(汉学)诸方面研究的总体状况。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 1868-1918 修订本 第2版》目录

第一部说明 1

第一编 激荡风云的洗礼——日本汉学的起源(1868—1881) 1

第一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社会状况——社会思潮和学派(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一) 1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社会 1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派” 3

第三节 日本的“国学派” 5

第四节 日本的“洋学派” 5

第二章 19世纪前叶的国际汉学(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二) 29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概况 29

第二节 19世纪以前西方有关对中国认识的争论 35

第三章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三) 44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 44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中日之间的交流 47

第三节 19世纪中叶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动向 49

第四章 明治初期日本学制的变革 56

第一节 日本原来的学制概述 56

第二节 日本的教育变革和“大学纷争” 57

第三节 “教育敕语”和古典讲习科的成立 60

第五章 明治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概况 72

第一节 私塾和汉诗文团体 72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著作 79

第六章 明治维新后有关汉学的争论 87

第一节 汉学当不当废 87

第二节 日本国学和汉学的论争 91

第三节 有关汉字的争论 94

第一编结束语 100

第二编 东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日本汉学的萌生(1882—1894) 101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和日本社会环境 101

第一节 国际环境和日本的政治与经济 101

第二节 日本国内的思想文化——“民权”和“脱亚入欧” 104

第二章 19世纪末的国际汉学 120

第一节 各国的汉学概况 120

第二节 国际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第三章 19世纪末的日本和中国 140

第一节 对中国的窥测——以荒尾精为中心 140

第二节 中日间的文化交往 144

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日本中国研究概况 162

第一节 杂志和团体 162

第二节 汉文作品及汉学著述 166

第五章 日本近代汉学的萌生 183

第一节 全国性教育体制的整备 183

第二节 社会性汉学社团的出现 184

第三节 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形成 187

第四节 代表性汉学著作的问世 191

第六章 汉学代表性人物概述 197

第一节 文坛的耆旧——传统派(副岛种臣、小野湖山、南摩纲纪、川田甕江、龟谷省轩、依田学海、宫岛诚一郎等) 197

第二节 面向世界的传统改革派(重野安绎、星野恒、管政友、信夫粲、中村正直、冈千仞、竹添井井、根本通明、三岛毅、内藤正直等) 206

第三节 新学风的开创者(那珂通世、三宅米吉、坪井九马三、末松谦崎等) 223

第四节 东京大学的汉学研究者——“东西两腐儒”(岛田重礼、井上哲次郎) 235

第七章 关于汉学的论争 245

第一节 关于汉字的使用问题 245

第二节 关于中国观的论争 248

第三节 有关汉学当不当废的问题 250

第二编结束语 255

第三编 在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上——日本汉学的确立(1895—1918) 256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 256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 256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日本国内形势 258

第二章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 266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 266

第二节 民间和文人的交往 274

第三章 1895—1918年间的国际汉学 285

第一节 1895—1918年间国际汉学概况(学者和机构) 285

第二节 国际汉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著作 296

第三节 西方的中国观 303

第四节 日本汉学界与西方的联系 307

第五节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文物的新发现 314

第四章 1895—1918年间的日本汉学概况 323

第一节 学会和团体 323

第二节 学校体制的整治 325

第三节 文库和图书馆、汉学杂志和报纸 331

第四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之一,史学) 335

第五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之二,思想、哲学和宗教) 344

第六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之三,文学和其他) 351

第五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史学研究者) 356

第一节 林泰辅 357

第二节 市村瓒次郎和泷川资言 364

第六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二,哲学与文学研究者) 371

第一节 古城贞吉 371

第二节 内田周平和三宅雪岭 376

第三节 远藤隆吉和蟹江义丸 381

第四节 山路爱山 391

第七章 东京帝国大学的重镇——白鸟库吉、服部宇之吉 398

第一节 白鸟库吉 398

第二节 服部宇之吉 412

第八章 京都学派的开创者——狩野直喜、内藤湖南 420

第一节 狩野直喜 420

第二节 内藤湖南 430

第九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三,社会上活跃的汉学研究者) 451

第一节 传统汉学的后继者(近藤元粹、安井小太郎、西村时彦等) 451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先驱(森槐南、儿岛献吉郎、笹川种郎〈临风〉) 458

第三节 日本汉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牧野谦次郎、冈田正之) 465

第四节 书画艺术领域的开拓者(长尾雨山、有贺长雄、冈仓天心等) 469

第五节 佛教研究的重要人物(小栗栖香顶、南条文雄、大谷光瑞等) 473

第十章 主要论争和有关的看法 480

第一节 关于汉字改革 480

第二节 尧舜抹杀论 482

第三节 关于《支那论》的论争 488

第三编结束语 492

第一部后记 493

正文索引 49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