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流体包裹体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

流体包裹体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英)霍利斯特(Hollister,L.S.),(英)克劳福德(Craword,M.L.)编;芮宗瑶,沈昆译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5038·新1089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
《流体包裹体在岩石学和矿床学中的应用》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流体包裹体信息的内在价值 1

L.S.Hollister 1

一、引言 1

二、基本概念 2

三、在岩石学中的应用 4

(一)地质压力计和地质温度计 4

(二)通过流体包裹体成分进行岩石学推论 6

(三)不混溶流体 7

(四)流体密度的岩石和构造推论 8

(五)成岩作用和变质程度很低的岩石 10

四、结论 10

一、引言 14

J.R.Holloway 14

第二章 地壳中超临界流体的组成和体积 14

说明 15

二、流体组成 17

(一)C—O—H—S体系 17

(二)C—O—H—S—N体系 21

(三)C—O—H—S—Na—Cl体系 21

(四)体积计算 22

三、流体的体积性质 24

(一)CO2—N2 26

(二)CO2—CH4 26

(三)CO2—H2O 26

(四)NaCl—H2O 28

(五)CO2—H2O—NaCl 29

四、包裹体的P—T轨迹 31

五、总结 32

六、附录:ISOCHORE程序的说明和使用 33

第三章 C—O—H—S流体包裹体中相平衡分析 36

R.C.Burruss 36

一、引言 36

二、单组分体系 37

(一)CO2 37

(二)H2O 41

三、双组分体系 42

(一)CO2—CH4 43

(二)CO2—HO2 53

A.相边界以及成分的制约 53

B.总成分和摩尔体积的估测 58

C.单相区PVT 60

四、推广到其他体系的相平衡分析 62

五、结论 66

第四章 水流体包裹体的相平衡 71

M.L.Crawford 71

一、引言 71

二、致冷和致热观察 72

三、低温测定 74

(一)H2O 74

(二)H2O—NaCl 78

(三)其他氯化物卤水 83

(四)非氯化物水溶液 88

四、均一温度测量 91

五、结语 94

(一)包裹体分类 98

二、包裹体成因——形成机制 98

第五章 流体包裹体成因和捕获后的变化 98

E.Roedder 98

一、引言 98

(二)由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 99

A.原生包裹体 100

B.假次生和次生包裹体 101

C.出溶包裹体 102

(三)由非均一体系形成的包裹体 103

A.液体+固体 103

B.液体+气体或液体+蒸汽 104

C.两种不混溶流体 107

(四)与总流体的关系,流体包裹体是代表性的样品吗 109

(一)相的变化——子晶相 111

A.包裹体壁上的结晶作用 111

三、捕获后包裹体中的变化 111

B.收缩和不混溶性 112

C.子矿物 115

D.准稳定性 116

E.人造包裹物 118

(二)物理变化 122

A.形态变化 122

B.由梯度引起的包裹体位置变化 126

C.包裹体体积的变化 127

D.渗入或渗出 131

四、后记 133

五、流体包裹体成因判据(表5.1) 133

(一)原生成因判据 133

(三)假次生成因判据 136

(二)次生成因判据 136

R.C.Burruss 143

一、引言 143

第六章 沉积成岩作用研究中的碳氢化合物流体包裹体 143

二、碳氢化合物包裹体的鉴别 144

(一)颜色 145

(二)折射率 145

(三)低温相状态 145

(四)萤光显微技术 146

三、碳氢化合物流体包裹体产状 148

四、显微测温 153

五、结论 158

一、引言 162

二、流体包裹体的产出方式 162

M.L.Crawford 162

第七章 低级和中级变质岩中的流体包裹体 162

三、捕获顺序 166

四、包裹体渗漏 167

五、流体包裹体组成随变质程度的变化 170

六、流体包裹体组成与岩石类型的关系 172

七、流体来源——同位素证据 174

八、退化变质作用 176

九、利用流体包裹体估算压力和温度 177

十、利用压力和温度估计值推导的模式 184

十一、结论 184

一、引言 190

第八章 高级变质岩中的流体包裹体 190

J.L.R.Touret 190

二、高级变质岩及其定义必须考虑的一般因素 191

三、观察和显微温度测量 192

(一)估计流体包裹体丰度 193

(二)流体包裹体总体的均匀性;相对年代要素 193

A.呈孤立或小群产出 195

B.愈合显微裂隙的形态和穿插关系 195

(三)显微温度测量:熔化和均一温度直方图 198

A.水溶液包裹体 198

B.富CO2“碳质”流体 199

(A)纯CO2包裹体:单峰和多峰直方图 199

(B)CO2和CH4或N2的混合物包裹体 201

四、流体包裹体资料解释及某些实例 204

(一)流体包裹体组成与等变质度之间的关系 205

A.Bamble石英岩 206

B.Sagesund变泥质岩 207

C.Sel?os条带混合岩及深熔作用的意义 208

(二)温度压力解释:某些(较早的?)流体与高峰变质条件之间的和谐性 209

A.单峰或双峰均一温度(Th)直方图 210

B.多峰直方图:有意义的等容线的选择 212

(A)一般情况:较早的包裹体是密度最大的包裹体 212

(B)例外情况(Rogaland):晚期包裹体的密度 215

增加 215

五、结论 216

E.T.C.Spooner 223

一、引言 223

第九章 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223

二、空间上与侵入岩和喷出岩有关的热液矿床 225

(一)高侵位海底环境 225

A.蛇绿岩型(塞浦路斯型)火山成因硫化物矿床 226

B.黑矿型火山成因硫化物矿床 227

(二)高位陆上环境 228

A.浅成低温热液Au-Ag-Cu-Pb-Zn矿脉以及伴生的交代 228

矿床 228

B.次火山Sn-Ag(Cu-Pb-Zn-Bi)矿床 232

(三)空间上与火成侵入体有关的较深位环境 233

A.斑岩铜矿床 233

B.斑岩钼矿床 237

C.席状脉钨、锡和钼矿床 237

D.Sn、W-贱金属硫化物脉状矿床 239

E.脉状铀矿床 240

三、与侵入火成岩没有明显空间关系的沉积岩中的 241

热液金属矿床 241

(一)碳酸盐主岩的pb±Zn±重晶石±萤石矿床 241

A.密西西比河谷型层控矿床 242

B.碳酸盐主岩中的Pb-Zn脉状矿床 243

(二)砂岩主岩的Pb-Zn矿床 243

(三)与不整合有关的U±Ni±Co矿床 244

四、概括和结论 245

第十章 浅成侵入岩的流体包裹体 262

A.Weisbrod 262

一、引言 262

二、流体包裹体类型 263

(一)Ascension岛的花岗质喷出物 264

三、与同岩浆作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 264

(二)Mariktikan地区 268

(三)黄玉中的流体包裹体 270

(四)Volynia伟晶岩 274

(五)Illimaussaq侵入体 275

四、与岩浆期后作用有关的流体包裹体 280

(一)Cligga Head花岗斑岩 280

(二)Chorolque含锡斑岩(玻利维亚) 282

(三)Mayres伟晶岩 283

A.热液演化期间流体的P-T轨迹 284

B.热液演化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 286

五、斑岩铜矿中的流体包襄体 290

(一)序言 290

(二)斑岩铜矿中的卤水包裹体 290

六、结论 293

第十一章 流体包裹体的分析方法 300

L.S.Hollister 300

一、前言 300

二、大量提取方法 300

——拉曼光谱法 301

四、单个包裹体的非破坏性分析法 301

(二)气相色谱法 301

(一)标准化学方法 301

(三)电感藕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302

(四)中子活化分析法 302

三、单个包裹体的破坏性分析法 302

(一)激光显微探针法 303

(二)聚焦电子束能量色散分析法 303

(三)离子显微探针法 303

第十二章 显微测温法的现状 307

L.S.Hollister.M.L.Crawford.E.Rocdder.R.C.Burruss,E.T.C.Spooner和J.Touret 307

一、引言 307

二、野外样品的选择 307

(一)变质岩 308

(二)火成岩 308

(三)沉积岩 309

(四)热液矿床 309

三、流体包裹体的寻找 310

四、样品制备 311

五、包裹体岩相学和产状 312

六、相的鉴别 314

(一)室温下一相 314

(二)室温下两个流体相:一个外部相(液相)和一个 315

中间的气泡(气相) 315

七、亚稳态 316

(五)室温下存在固体相 316

(四)其它观察情况 316

(直)室温下的三个流体相 316

八、爆裂 317

九、包裹体的观察 318

十、压碎台 320

十一、商业上能买到的冷热台 322

十二、工业电视的选择 329

十三、校正 330

十四、测量 3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