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汝信,易克信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800500179
  • 页数:1075 页
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手册》目录

总论 1

第一编 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 1

第一章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6

一、概述 6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 8

经典著作的翻译和出版 8

马列主义的普及和宣传 9

研究机构、学术刊物和对外交流 9

关于马恩列斯生平事业的研究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10

关于马恩列斯重要原著的研究 11

关于马列主义基本理论 12

概况 15

三、毛泽东思想研究 15

关于对毛泽东思想的总体研究 17

关于毛泽东思想史的探讨 17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问题 18

第二章 哲学研究 21

一、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研究成就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研究的曲折经历 2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 24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 24

关于列宁哲学思想 24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和特点 25

三、中国哲学史 25

关于斯大林哲学思想 25

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 25

关于研究对象和范围问题 27

对唯心主义评价问题 27

哲学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 2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7

关于哲学遗产的继承 27

关于中国唯物主义形态问题 27

中西哲学的比较和中国哲学的特点问题 27

四、外国哲学史 28

西方哲学史研究概貌 28

西方哲学史学方法研究 28

英国哲学 29

古希腊罗马哲学 29

中世纪哲学 29

法国哲学 30

德国哲学 30

五、外国哲学研究 31

现代西方哲学 31

日本哲学 33

印度哲学 33

朝鲜哲学 33

六、历史唯物主义 33

概况 33

关于改革的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 35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 36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7

两种生产原理 3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9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4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42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43

七、辩证唯物主义 44

概况 44

关于“同一性”问题 45

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 45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46

关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问题 46

关于对立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问题 46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 47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 47

关于物质概念的讨论 47

关于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问题 48

关于认识的主体、客体问题 48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48

自然科学概念向哲学范畴的转化 49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研究 49

八、美学 49

九、伦理学 50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 51

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 51

人的价值问题 51

道德的结构问题 51

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与特殊性问题 51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51

道德的根源问题 51

共产主义道德的内容、原则和规范问题 52

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 52

十、逻辑学 52

十一、自然辩证法 54

经典著作的研究 54

自然观研究 54

自然科学观研究 54

有关科学方法论的问题 54

科学哲学研究 55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55

第三章 宗教学研究 56

一、概述 56

二、宗教学原理 57

发展概况 57

重视基本理论研究 57

对马克思的名言的不同理解 57

关于“宗教五性论” 57

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 57

三、佛教 58

关于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58

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 58

对宗教政策的研究 58

中国佛教史 59

对亚洲国家佛教的研究 59

佛教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60

词书的编纂、出版 60

四、道教 60

道教工具书、校注和金石汇编等基础研究 61

经典研究 61

道教史 61

道教思想研究 61

基本知识的介绍 62

国内基督教现状调查 62

基督教传华史 62

世界基督教历史 62

五、基督教 62

概况 62

外丹研究 62

人物 62

六、伊斯兰教 63

概况 63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 63

伊斯兰教与我国回族形成的关系 64

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 64

伊斯兰教产生时的阿拉伯社会性质 64

社会学的重建 66

西方传统与中国化 66

一、社会学 66

第四章 社会学、人口学研究 66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学科体系 67

问题与展望 68

江苏小城镇研究 68

婚姻家庭问题研究 68

青少年与老年研究 69

中国人口研究 69

关于生活方式与其他问题 69

关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69

二、人口学 70

社会主义人口思想、人口理论的确立和发展问题 70

关于学科的研究和建设问题 72

科研组织和队伍的发展 72

第五章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简况 74

关于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74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问题 75

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研究 75

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发展阶段 76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76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问题 77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8

关于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一国两制”战略构想问题 78

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79

关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的研究 80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 80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81

第六章 政治学研究 82

政治的概念及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体系和方法问题 82

政治制度的研究 82

行政学研究 82

关于国际政治与全球政治问题 82

第七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 84

综合性研究 84

关于研究对象问题 84

关于1848年欧洲革命问题 85

关于第一国际问题 85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问题 85

关于巴黎公社问题 86

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党问题 87

关于第二国际问题 87

关于联共(布)党史 87

共产国际问题 88

关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88

国际共运史人物评价 89

第八章 法学研究 91

一、概述 91

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问题 92

关于法学研究的对象 92

法的续承性问题 92

二、法学基础理论 92

概况 9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具有我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体系问题 93

三、宪法学 93

发展简况 93

关于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中“左”的错误理论的清理问题 93

关于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问题 93

关于我国宪法序言有无法律效力的问题 93

关于我国宪法实施保障的问题 94

四、行政法学 94

概况 94

关于行政法范围和行政立法权的争论 95

关于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探讨 95

关于行政法与经济法关系问题的争论 95

关于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的探讨 95

五、民法学 96

概况 96

对民法制定问题的讨论 96

对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 96

对国营企业财产权性质的讨论 96

对其他问题的研究 97

六、刑法学 97

概况 97

刑法的基本原则 97

正当防卫 98

刑罚的具体运用 98

犯罪构成理论 98

严重破坏经济的犯罪 99

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 99

七、经济法学 99

概况 99

对经济法概念的讨论 99

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讨论 100

对经济法体系的讨论 100

八、刑事诉讼法学 100

概况 100

刑事证据的基本特征 101

我国是否适用无罪推定原则 101

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101

共同犯罪的同案被告人是否可以互为证人 102

关于我国的律师辩护制度 102

九、民事诉讼法学 102

概况 102

对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103

关于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民间纠纷有无处理权问题的研究 103

关于清产还债程序问题 103

第九章 经济学研究 104

一、概述 104

概况 104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价值规律 104

生产力问题 105

按劳分配 105

经济核算、经济效果 105

社会主义再生产和综合平衡 105

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08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8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109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10

按劳分配问题 110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111

关于社会主义再生产 111

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111

关于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112

关于生产力发展运动的规律 112

关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 112

三、生产力经济学 112

价格问题 112

关于生产力系统工程 113

四、中国经济思想史 113

关于研究对象、方法和分期问题的讨论 113

关于主要思想家、著作及事件的评价 114

关于经济思想和经济范畴 115

五、工业经济学 115

关于工业现代化道路 116

关于工业企业地位 116

关于工业经济结构 116

关于工业布局 116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性质及同国家的关系 117

工业企业管理学的性质和体系 117

关于工业扩大再生产方式 117

六、工业企业管理学 117

工业企业的领导体制 118

企业经营决策与全面计划管理 118

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119

企业的劳动管理与行为管理 119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119

七、农业经济学 120

简况 120

关于农业生产责任制 120

关于农业现代化 120

农业发展思想的讨论 120

关于农业技术经济学 121

关于农业经济学基础理论 121

关于若干地区的开发和农业发展战略问题 121

关于农产品商品交换 121

八、林业经济 122

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122

林业发展的趋势 122

林业发展的战略 122

积极发展林业重视生态平衡 122

林业体制改革 122

关于渔业发展的战略 123

关于渔业经济体制改革和渔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123

关于渔业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 123

九、渔业经济学 123

林业经济 123

简况 123

十、商业经济学 124

商品流通理论 124

商业的多种经济形式 125

市场问题 125

商业劳动的性质 125

商业的经济效益 126

十一、对外贸易理论 126

国际分工理论 126

国际价值理论 126

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 127

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127

利用外资问题 128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128

对外开放政策 129

十二、物资经济学 129

概况 129

物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30

物资流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30

生产资料的社会属性问题 130

物资流通经济效益 131

物资流通体制改革 131

市场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32

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学 132

十四、基本建设经济学 132

市场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132

企业营销与宏观市场的关系 132

基本建设经济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133

基本建设规模 133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134

基本建设项目布局 134

基本建设投资效果 134

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134

基本建设经济问题专著和教科书的编写 135

十五、消费经济学 135

消费经济学的发展情况 135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136

消费结构 136

劳务消费 136

十六、服务经济学 137

服务经济学的对象和范围 137

服务经济学的内容 137

消费需要 137

消费水平 137

十七、旅游经济学 138

服务和劳动两个概念的研究 138

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8

旅游业的性质 138

服务产品的研究 138

服务劳动的性质 138

十八、财政学 139

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 139

财政起源 139

社会主义财政本质 139

中国式的旅游道路 139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39

财政赤字 140

财政分配量的规律 140

财政效果 140

财力、国家财力和财政分配对象的概念及内容 140

概况 141

人民币的本质 141

十九、金融学 14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142

社会主义银行信贷 143

二十、物价经济学 143

工农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 144

稳定物价问题 144

会计的科学属性和学科体系 145

二十一、会计学 145

会计的概念和对象 145

中国价格模式 145

二十二、审计学 146

记帐方法和会计原则 146

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46

审计与查帐的异同 147

审计监督与各项专业监督有无区别 147

审计的职能 147

二十三、数量经济学 147

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48

社会主义再生产模式研究 148

投入产出模型 148

宏观经济模型 148

经济预测 148

最优积累率 148

社会主义价格形成基础 148

二十四、技术经济学 149

技术经济基本理论 149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数量经济问题 149

其他问题 149

技术经济应用 150

技术经济方法论 151

二十五、生态经济学 151

生态经济学的对象 151

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151

生态价值问题 152

生态经济系统的层次与类型 152

生态经济工程 152

发挥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基本理论 15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153

简况 153

二十六、城市经济学 153

关于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作用问题 154

发挥城市的流通中心作用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154

关于城市开放问题 155

关于我国城市化道路问题 155

二十七、经济体制改革理论 156

概况 156

所有制问题 156

正确处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相互关系 156

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157

中央“条条”和地方“块块”的关系 157

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问题 158

克服平均主义和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158

关于经济模式 159

二十八、特区经济理论 159

第十章 新闻学研究 162

一、概述 162

概况 162

主要成果 162

存在的问题 163

二、新闻理论 163

探索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163

关于新闻定义和新闻价值观念的讨论 163

关于新闻立法问题 164

关于舆论学的研究 164

传统与革新的关系 164

新闻的真实性 164

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 164

新闻学的逻辑起点 164

新闻理论的体系 164

三、新闻业务 165

概况 165

探讨的主要问题 165

四、报刊史 166

第十一章 图书馆学研究概况 168

图书馆学的基础理论 168

图书馆事业 170

图书馆工作 171

第十二章 档案学研究 173

关于档案学的若干问题 173

关于档案的若干问题 174

关于档案工作的若干问题 175

科研机构 176

发展过程 176

科研成果 176

一、概述 176

第十三章 教育学研究 176

争论的问题 177

科研任务 177

二、教育心理学 178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及其成果 178

争论的问题 181

十三、市场学 18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82

三、教育经济学 182

概况 182

争论的主要问题 183

发展趋势 184

四、学校管理学 184

五、幼儿教育 186

概况 186

科研机构的建立 186

开展多层次的科研活动 186

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 187

综合教育 187

独生子女教育 187

发展趋势 188

六、普通教育 189

概况 189

研究成果 189

争论的问题 190

发展趋势 191

七、职业技术教育 192

历史的回顾 192

职业教育的研究组织和出版物 192

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192

高等教育学体系建设 193

八、高等教育 193

概况 193

高等教育管理 194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194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95

高等教育评估 195

九、教育史 196

研究状况 196

主要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196

趋势和展望 197

第十四章 语言文字学研究 198

一、概述 198

异体字整理 202

汉字简化 202

二、现行汉字的整理和简化 202

汉字字形整理 203

整理查字法 203

淘汰复音或生僻的计量字 203

三、《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完善 203

四、推广普通话 205

五、语音学 206

普通语音学 206

实验语音学 206

语音的专题研究 206

六、汉语音韵学 207

近代音的研究 208

上古音的研究 208

中古音的研究 208

七、古汉语语法研究 209

关于对专书语法的分析描写 209

研究方法 210

虚词研究 210

关于词类划分和词类活用问题 210

句法及动词研究 210

八、古汉语词汇 211

词汇史的研究 211

同源字的研究 211

九、近代汉语 212

语音研究 212

词语考释 212

对词汇的综合研究 212

词汇研究 213

语法研究 214

十、现代汉语语法 214

十一、汉语方言的调查研究 217

汉语方言的普查 217

方言的重点调查 217

有关专题的研究 217

十二、普通语言学 218

音位学 219

历史比较语言学 219

社会语言学 219

语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讨论(1961—1962年) 219

关于语言和言语问题的讨论(1959—1963年) 219

语言和思维问题 219

当代语言学流派 220

十三、语义学 220

哲学中的语义学 220

语言学中的语义学 220

形义语义学 221

模糊语言学 221

语用学 221

句法中的语义研究 221

结构语义学 221

历史词义学 221

第十五章 中国文学研究 223

一、概述 223

二、文艺理论 22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 228

文艺本质特征与形象思维 228

现实主义问题 229

典型问题 230

文学与人性、人道主义 231

三、古代文学 233

先秦、两汉文学 233

魏晋南北朝文学 234

唐代文学 235

宋代文学 240

古代戏曲 242

古典小说 243

四、近代文学 245

概况 245

近代文学史的时代界限与内部分期 245

作家研究 246

文学流派和社团 247

近代文学文献资料的编辑整理 247

五、现代文学 248

概况 248

中国现代文学史 249

现代作家作品 249

概况 251

六、当代文学 251

研究领域的扩大 251

当代文学史 252

当代作家 252

当代作品 252

当代文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253

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出版 254

七、民间文学 254

概况 254

基本理论 255

民间文艺学史 255

分体裁研究 256

八、儿童文学 259

研究的内容及发展概况 259

关于“童心论”的讨论 260

儿童文学的特点 261

九、文学史编写简况 261

第十六章 外国文学研究 263

一、概述 263

二、西方文艺理论研究简况 264

基础理论的研究 264

批评理论的研究 265

具体理论研究 265

方法论研究 265

三、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 265

四、英国文学 266

概况 266

莎士比亚研究 267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268

对英国当代小说的评介简况 270

五、意大利文学 270

六、法图文学 271

七、德语国家文学 272

八、美国文学 273

研究成果 273

美国南方文学 274

九、俄国和苏联文学 275

概况 275

普希金作品的翻译和研究 276

屠格涅夫研究 277

托尔斯泰研究 278

马雅可夫斯基研究 280

高尔基研究 280

20年代文学流派研究 281

列宁文艺思想研究 281

十、当代苏联文学 282

概况 28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 282

肖洛霍夫研究 283

十一、波兰文学 284

十二、匈牙利文学 284

十三、捷克斯洛伐克文学 284

十四、罗马尼亚文学 285

十五、保加利亚文学 285

十七、阿尔巴尼亚文学 286

十六、南斯拉夫文学 286

十八、日本文学 287

概况 287

川端康成研究 287

十九、印度文学 288

二十、阿拉伯文学 288

二十一、拉丁美洲文学 289

概况 289

魔幻现实主义 290

第十七章 中国古代史研究 291

一、概述 291

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问题 293

关于史学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93

概况 293

二、中国史学史 293

史学史研究中历史哲学(或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等的关系问题 294

中国史学生的分期问题 294

中国史学发展中某些基本问题的探讨 295

著名史家、史著和史学流派的研究 295

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空白陆续填补 295

三、中国古代经济史 296

简况 296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 297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 297

关于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结构 298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298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299

四、先秦史 300

简况 300

关于对“中国人种和文化西来说”的澄清 300

关于先秦古史的分期 300

关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 301

先秦经济史 303

先秦民族史和诸国史 304

历史人物的评价 304

五、秦汉史 305

两汉社会性质问题的争论 306

秦汉土地所有制问题 306

秦汉农民战争史 307

经济史研究 308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研究 308

政治史研究 309

历史人物评价 309

六、魏晋南北朝史 310

关于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 310

关于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 312

关于门阀制度和阶级关系 312

关于民族和民族关系 313

农民战争问题 313

历史人物的评价 314

七、隋唐五代史 314

隋唐均田制问题 314

唐代士族、庶族问题 316

农民战争史 316

对唐太宗的评价 317

勃海国史的讨论 317

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318

八、宋史 319

宋代经济史 319

宋代政治史 321

宋代思想文化史 322

九、元史 323

蒙古族族源问题 323

成吉思汗建国前的蒙古社会性质 323

对成吉思汗的研究 323

军事制度 324

元王朝的历史地位 324

政治制度 324

政治史与历史人物评价 325

元代的社会经济 325

元代的少数民族 325

科技文化与宗教 326

元宋农民起义 326

十、明史 327

土地关系 328

赋役制度 328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329

农民战争 329

人物评价 330

十一、清史 331

概况 331

关于满族入关前的社会性质 332

清初的社会矛盾与联明抗清问题 332

关于明清之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32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333

清代的人口问题 333

乾嘉学派的起因及评价 333

清代农民战争和秘密会社 333

人物评价 334

改土归流问题 334

十二、历史地理学 334

历史自然地理 335

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方法问题 335

历史人文地理 336

历史地图的编绘与古代地理名著研究 337

十三、中外关系史 338

和平友好是古代中外关系史的主流 338

文物考古的巨大成就,推动与促进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339

海上交通史研究的开拓 339

中国与第三世界古代关系史的研究 339

第十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341

一、概述 341

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 345

社学的性质和作用 347

人物评价 347

对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 347

三、鸦片战争 347

四、太平天国 348

关于革命性质问题 348

关于政权性质问题 348

制度和政策 348

战略战术 349

天京事变 349

人物评价 350

五、义和团运动 350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350

义和团的源流 350

洋务运动的评价 351

关于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351

六、洋务运动 351

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及其与民族资本的关系 352

洋务运动的结局 352

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评价 352

人物评价 352

七、戊戌维新 352

戊戌变法的性质 352

戊戌变法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353

人物评价 353

八、中华民国史 353

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关系 353

历史作用 353

辛亥革命有关问题 35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有关问题 355

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有关问题 355

民国人物研究 356

九、中国近代经济问题 357

概况 357

中国近代经济史分期问题 357

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成的时间 357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 357

资本原始积累问题 357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时期划分及内涵 358

概况 358

十、中国近代思想史 358

中国民族经济市场的形成 358

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 358

儒家思想和近代中国政治 359

近代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来源问题 359

表达政治思想所采用的形式问题 359

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评价问题 359

关于政治思想家的思想体系问题 359

关于政治思想史与当前政治生活的联系问题 359

有关研究中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359

十一、近代中外关系史 360

十二、中国共产党党史 362

简况 362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问题 364

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问题 364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提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问题 364

关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问题 364

关于建党建军问题 365

关于土地革命问题 365

关于遵义会议问题 365

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问题 365

关于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问题 366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366

两次国共合作的领导权问题 366

毛泽东思想研究 366

建国初期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问题 366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至“文革”前十年的历史评价问题 367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367

第十九章 世界历史研究 368

一、概述 368

党史研究的展望 369

二、世界古代史 369

概况 369

原始社会史分期 370

亚细亚生产方式 370

古代东方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370

古代城邦 371

德国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 372

西欧封建制的形成 372

概况 372

三、世界中世纪史 372

评价 373

文艺复兴 373

东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 373

四、日本史 374

概况 374

邪马台国 374

大化改新 374

明治维新 374

自由民权运动 375

日本法西斯 375

日本战后史 375

朝鲜“三一”运动 376

五、亚洲近现代史 376

概况 376

泰国1932年政变的性质 377

印度柴明达尔地权制度 377

对甘地的评价 377

青年阿富汗派的历史作用 378

凯末尔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 378

六、非洲史 378

概况 378

西方殖民主义入侵非洲和奴隶贸易 379

马赫迪起义 379

英布战争和南非种族主义统治 379

对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 379

七、俄国史 380

概况 380

非洲的部族问题 380

民族独立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斗争道路 380

非洲资产阶级的特点及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380

古代罗斯国家的起源 381

彼得一世改革 381

1861年农奴制改革 381

十二月党人起义 381

帝国主义时期俄国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性质 382

俄国帝国主义的特点 382

俄国对外关系 382

战时共产主义 383

新经济政策 383

概况 383

八、苏联史 383

农业集体化 384

联共(布)党内斗争 384

九、东欧近现代史 384

匈牙利1919年革命 385

近代波兰民族解放运动 385

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385

近代罗俄关系 385

季米特洛夫与中国革命 385

英国工业革命 38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86

概况 386

十、西欧近现代史 386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387

拿破仑评价 387

俾斯麦和德国统一运动 387

德、意法西斯主义 388

十一、美国史 388

概况 388

美国革命史 388

内战后重建时期 389

新政 389

美国政治制度史 389

中美关系史 390

经济发展史 390

十二、拉丁美洲史 391

概况 391

美国对外关系史 391

古代印第安文化和印第安人的社会性质 392

哥伦布的评价问题 392

关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392

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393

概况 393

绥靖政策 39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9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 394

1940年法国迅速败降的原因 395

欧洲第二战场问题 39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95

中国抗日战争 395

第二十章 考古学研究 397

一、概述 397

考古队伍的迅速成长 397

田野考古工作的扩大及发掘水平的提高 397

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398

逐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中国考古学体系 398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 399

古猿类和古人类化石的发现 399

文化遗物的发现 400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的确立及年代的测定 402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 402

有关史前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发现与研究 404

四、商周考古 407

夏文化的探索 407

对商文化的研究 408

西周时期的考古研究 409

东周时期的考古研究 410

秦代考古的新发现 411

五、秦汉考古 411

汉代城邑与边塞遗址的勘察 412

汉代陵墓的发掘 413

汉代农业、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415

秦汉简帛文书的发现与研究 416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古发现 416

六、魏晋南北朝考古 417

都城遗址的调查、发掘与研究 417

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417

边境地区遗存、中外交流遗物等的发现与有关问题的研究 418

各民族文学的划分标准 418

佛教遗迹遗物的研究 418

七、隋唐至明代考古 419

隋唐五代考古 419

宋辽金元考古 421

唐宋以来塔基、古船、瓷窑的调查与发掘 422

勃海、吐蕃、南诏大理和西夏的考古 422

明代考古 423

新领域、新课题 424

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方向 424

第二十一章 自然科技史研究 424

一、概述 424

研究机构 424

二、科学技术史的综合研究 425

三、数学史 426

发展简况 426

《九章算术》及其注者刘徽 426

关于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理论及演绎逻辑 426

传统数学与中国社会 426

中西古代数学体系的比较,交流 426

五、化学史 427

中国古代炼丹术 427

发展简况 427

物理学典籍及人物研究 427

古代物理学学科史及综合研究 427

中国古代有没有物理学 427

发展简况 427

四、物理学史 427

对几个问题的讨论 428

六、天文学史 428

对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和研究 428

二十八星宿起源问题 428

对地图学史的研究 429

地理学史专著的出版 429

七、地理学史 429

天文仪器及其它方面的研究 429

中国古代历法 429

宇宙理论 429

历史地理学 430

地理学思想史 430

八、生物学史 430

植物学史 430

动物及昆虫学史 430

对中国古代地理学著作和地理学家的研究和介绍 430

生物进化思想 431

九、农学史 431

农学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431

农学史研究的几个特点 431

农学史研究中争论的主要问题 432

对医史人物的研究 433

少数民族医学史 433

十、医学史 433

医史理论 433

已出版的医史专著 433

发展简况 433

医学思想史 434

中西医交流史、比较史 434

十一、造纸史 434

十二、金属史 434

发展简况 434

中国古代冶金术 435

对我国古代球状石墨铸铁的研究 435

曾侯乙编钟的研究、复制工作 435

传统失蜡法 435

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炼铜遗址 435

对古建筑物的研究 436

古代建筑技术的综合论述 436

古代建筑典籍的整理与研究 436

发展简况 436

十三、建筑史 436

第二十二章 少数民族学研究 437

一、民族理论 437

对历史名窑及制品的分析研究 437

陶瓷史的综合系统研究 437

十四、陶瓷史发展简况 437

什么是民族的问题 439

正确对待民族特点 439

概况 439

民族区域自治 440

民族实质 440

二、民族学 441

发展简况 441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 441

三种社会形态的研究 443

三、民族史 443

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地位 448

概况 448

四、少数民族文学 448

作者、作品综合考察论 449

神话研究 449

史诗研究 449

民间叙事诗研究 450

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 450

作家文学 451

文学概况、文学史的研究和编写 451

五、少数民族语言 452

少数民族语言的种类及发展情况 452

创制少数民族文字 453

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 453

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 454

少数民族语言词典 454

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 454

民族语言的比较研究和系属问题 455

社会语言学 455

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455

六、世界民族研究 456

发展概况 456

主要学术活动 457

科研工作情况 457

学术上的争论问题 458

历史沿革 459

敦煌文献 459

第二十三章 敦煌学研究 459

敦煌艺术 460

敦煌考古 460

第二十四章 蒙古学研究 462

一、概述 462

二、蒙古史(古代部分) 463

蒙古族族源的研究 463

早期蒙古社会性质 463

人物评价 463

事件、部落、地理、名物等方面的考释 463

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46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蒙古民族解放斗争史 464

历史人物 464

“移民实边”政策 464

帝国主义侵略和蒙古民族运动 464

近代蒙古社会性质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史 464

三、蒙古史(近代部分) 464

四、蒙古语言学 465

五、藏古族文学 466

文学史研究 466

理论与批评 466

六、藏古历史文献学 467

蒙文历史文献的收集 467

蒙文历史文献的校勘、出版和研究 467

七、藏古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 467

旧石器时代 468

范畴、思潮研究 468

八、内蒙古考古 468

人物和著作研究 468

方法论研究 468

新石器时代 469

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469

青铜时代 469

铁器时代 469

阴山岩画 469

第二十五章 藏学研究 472

研究对象及发展概况 472

藏学文献的搜集整理 472

藏族史 472

藏传佛教 473

藏族语言文字 475

藏族文学 476

第二十六章 新兴学科研究 479

一、概述 479

二、科学学 479

概况 479

科学学的分支和主要专题 480

三、情报学 481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发展 481

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开端 482

四、未来学 483

历史沿革 483

应用研究 484

基础研究 484

基本特点 484

现状与趋势 485

五、人才学 486

人才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486

人才学的性质与分类 486

人才的含义与人才的发展时期 486

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487

人才的培养和开发 487

人才的管理和流动 487

六、领导科学 487

领导科学研究的简况 487

领导科学几个有争论的学术问题 488

决策的程序 489

决策的体制 489

决策的方法 489

七、决策科学 489

决策的类型 489

现代决策科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489

简况 489

八、管理科学 490

概况 490

管理的定义 490

科学管理的原理(或原则) 490

管理思想现代化 490

管理手段自动化 490

协同学 491

九、其他学科 491

控制论 491

时间学 492

思维科学 492

创造学 492

行为科学 493

环境科学 494

潜科学学 494

第二编 省、市、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495

第一章 北京市的社会科学研究 495

一、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495

二、科研队伍的系统与构成 495

三、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495

四、为首都“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社会科学 496

市社会科学院的科研成果 497

市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 498

党校干校以及政府部门的科研成果 499

五、北京地方史志的研究 500

概况 500

北京地方史研究 500

关于北京城的变迁、历史地位及建都原因的研 500

关于北京经济史、民族史、宫廷史的研究 501

其他方面 501

第二章 天津市的社会科学研究 503

一、机构、队伍和活动 503

历史学 504

经济学 504

二、主要学科研究及其成果 504

哲学 505

社会学 505

教育和语言文学 505

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 505

三、地方特色学科、专题的研究 505

价格问题研究 505

跨国公司研究 506

大洋洲经济研究 506

明清史 506

北洋军阀史 507

天津地方史 507

比较语言学 508

方言研究 508

天津方言的研究 508

第三章 河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10

一、科研机构 510

二、科研队伍和学术活动 510

三、学科研究和专题研究的进展及其成果 510

历史学 511

考古发掘与研究 512

教育学 513

语言学 513

文学 513

中山国史 514

四、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学科的形成和研究 514

其他学科 514

中共河北党史 515

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史 515

晋察冀文艺研究 515

李大钊研究 515

第四章 山西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16

一、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 516

二、主要研究成果 516

哲学 516

思维科学 517

阎锡山研究 517

山西方言研究 517

三、具有地方特色学科的研究 517

史学和文学 517

人口学 517

科学社会主义 517

经济学 517

傅山研究 518

晋国史研究 518

赵树理研究 519

山西革命根据地史 519

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研究 520

二、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521

科研成果 521

概况 521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521

一、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521

三、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第三阶段 522

研究机构和队伍 522

迅速扩大的研究范围 522

主要科研成果 523

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 524

第六章 辽宁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25

一、社会科学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525

二、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 526

经济学 526

语言、文学 528

哲学 528

史学 529

教育学 530

国际问题研究 530

其他学科 530

三、若干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研究成果 531

甲午中日战争 531

“九·一八”事变史 531

中共满洲省委史 531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 532

东北现代文学史 532

科研队伍和研究人员的培养与提高 534

科研机构的设置及科研体系的初步形成 534

学会建设、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 534

第七章 吉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34

一、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534

二、主要科研成果 535

哲学 535

政治经济学 536

语言文学 536

历史学 536

古文字学研究 537

教育学 537

具有地方特色课题的研究 537

东北历史与文化研究 537

东北沦陷区研究 538

东北亚研究 539

中东路和满铁研究 539

第八章 黑龙江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40

一、科研机构的建设 540

二、科研队伍的形成与发展 540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 540

中俄关系史 541

苏联西伯利亚与远东研究 541

渤海史 541

抗联史 541

其他学科 542

文学 542

史学 542

科学社会主义 542

哲学 542

经济学 542

四、基础理论和一些重要学科的研究 542

黑龙江古代民族史 542

萧红研究 542

五、学术活动 543

第九章 陕西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44

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544

二、体制及研究机构 544

三、主要研究成果 545

历史 545

考古 546

文学 547

哲学 548

经济学 549

人口学 550

其他学科 550

第十章 甘肃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52

一、科研机构与队伍 552

二、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552

三、科研成果 553

哲学 553

经济学 553

历史学 555

考古发掘与研究 556

国际共运史和科学社会主义 556

文学 556

敦煌学 557

民族学与宗教学 557

教育学 558

社会学与法学 558

第十一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560

一、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 560

二、基础理论和地方特有学科的研究 560

地方特有学科 560

捻军研究 560

桐城派研究 560

第十二章 青海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62

一、基本情况 562

二、科研成果 563

经济学 563

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563

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 563

少数民族研究 564

青海地方考古 564

青海地方史志研究 564

民间文学研究 565

黄河河源和扎陵、鄂陵两湖名称的考察 566

基础理论学科 566

第十三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567

一、科研机构和学术活动 567

二、主要科研成果 568

民族问题研究 568

民族史、地方史 568

宗教问题研究 568

地区经济研究 569

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569

文物考古 569

中亚研究 569

民族、民间文学 569

第十四章 上海市的社会科学研究 571

一、研究机构和队伍 571

上海社会科学院系统 571

高等院校系统 572

社联系统 572

党校系统 572

政府系统 572

二、主要研究成果 573

基础理论研究 573

应用研究 573

新兴学科 574

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发展新情况的研究 574

历史史料和经济史料的研究 575

文学和语言学 575

国外学术流派和思潮的研究 575

古籍整理 576

工具书的出版 576

三、主要学术争论 576

由上海学术界发端的学术争论 57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576

与上海“四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学术争论 577

关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 577

关于新闻的“社会需要”论和“读者需要”论 577

关于“无差别境界”和“时代精神汇合论”等问题 577

关于“文学是人学”的问题 577

关于孔子思想评价 577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578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 578

关于上海经济区问题 578

关于上海发展战略的研究 578

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 578

四、主要学术交流活动 579

国内各学科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579

对外学术交流活动 579

研究机构 581

学术团体及其活动 581

发展过程 581

一、一般情况 581

第十五章 山东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81

学术刊物 582

二、主要科研成果 582

文史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几个专题研究 582

孔孟学说及稷下学 582

义和团运动史 582

考古研究 583

文史研究方面的其他成果 583

杜甫研究 584

蒲松龄研究 584

吴文化研究 584

其他学科的研究 586

第十六章 江苏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88

三、重大研究成果 588

一、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588

二、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 588

四、基础理论研究 589

哲学 589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590

文学、文字语言学 590

经济学 590

历史学 591

考古学 592

教育学 592

其他学科 592

五、应用研究 592

新四军史 594

六朝史 594

六、地方特色学科研究 594

小城镇研究 595

明清小说研究 595

江苏近现代经济史 595

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596

经济学 597

四、科研成果 597

二、学术团体 597

一、科研机构 597

第十七章 安徽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597

三、科研队伍 597

哲学 598

史学 598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598

社会学 599

五、重大学术活动 599

六、具有地方特色学科的研究 599

徽商研究 599

方以智研究 599

二、学术活动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 602

三、科研活动及成果 603

哲学和思想史 603

经济学 603

史学 604

语言文学 604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和优长学科的研究 604

旅游经济研究 605

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研究 605

渔业经济研究 605

乡镇企业研究 605

黄宗羲和浙东学派研究 605

宋明理学 605

唐宋词研究 606

敦煌学研究 606

鲁迅、茅盾等浙江籍著名作家的研究 606

楚辞研究 606

宋史 607

河姆渡文化的发掘和 607

以光复会为重点的浙江辛亥革命史 607

儿童文学 607

法国史 6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608

教育学 608

浙江丝绸吏 608

科研队伍 609

学术团体 609

科研机构 609

社会科学刊物 609

二、科研活动与成果 609

哲学 609

一、发展简况 609

第十九章 江西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09

地方志研究 609

经济学 610

史学 611

考古学 612

科学社会主义 612

语言文学 612

教育学 613

评奖活动 613

三、江西特有的专题研究 613

江西苏区史 613

景德镇史 614

鄱阳湖经济研究 614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问题研究 614

第二十章 福建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16

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历程 616

二、研究机构与队伍的建立和发展 616

应用研究 617

三、社会科学学会组织与学术 617

活动 617

四、学科建设和主要研究成果 617

基础学科研究 618

富有地方特色的学科研究 619

华侨研究 620

“闽学”研究 620

一、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科研队伍 620

地方史 620

第十八章 浙江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20

台湾研究 621

东南亚研究 621

福建方言研究 621

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 622

第二十一章 河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22

二、研究成果 623

哲学 623

经济学 624

史学 626

考古学 627

其他学科的研究 629

第二十二章 湖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30

一、科研机构 630

二、科研队伍 630

三、学术活动 630

经济学 631

哲学 631

四、科研成果 631

历史学 632

考古学 632

文学 632

语言学 633

政治学 633

法学 633

教育学 633

图书情报学 633

社会学 633

湖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634

长江经济开发研究 634

革命根据地史 634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历史 634

辛亥革命史 634

楚国历史文化研究 634

五、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研究 634

地方史志的研究、编纂 634

普及读物 634

湖北省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635

第二十三章 湖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36

一、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状况 636

具有湖南特色的课题研究 637

经济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 63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37

全国第一次科学工作规划会议之后至1976年 637

解放初期 637

二、各个时期的主要科研成果 637

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研究 638

王船山研究 638

湖南地方史志的研究 638

湖南历史文物的发掘和研究 639

关于消费经济的研究 639

关于当代文学特别是湖南文学艺术的研究 639

二、日益活跃的学术活动 640

三、主要科研成果 641

哲学 641

经济学 642

历史学 643

语言文学 644

考古发掘与研究 644

教育学 645

具有地方特色课题的研究 645

孙中山研究 645

广东地方文学 645

广东方育研究和推广普通话活动 646

海外华文文学 646

第二十五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648

一、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 648

二、主要学科研究成果 648

经济学 648

史学 649

哲学 649

文学 650

语言文字学 650

逻辑学 650

其他方面 650

美学 650

三、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题研究 651

太平天国史 651

桂系军阀史 651

铜鼓研究 652

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和语言学研究 652

印度支那研究 652

少数民族研究 652

中法战争史 652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 653

柳宗元哲学思想研究 653

一、科研机构的创建和发展 654

二、围绕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在科研上获得的成就 655

经济学 655

人口学 656

哲学 657

语言文学 657

史学和考古 657

新兴学科研究 659

三、学术团体及活动 659

二、主要科研活动及成果 660

哲学 660

一、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660

第二十七章 贵州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60

经济学 661

管理科学 661

教育学 662

史学 662

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 662

贵州民族问题 662

人口学 662

文学艺术 662

社会学 662

贵州古代史 663

古夜郎研究 663

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 663

第二十六章 四川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64

文学和语言学 665

第二十八章 云南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666

一、科研机构的建立和学术活动的开展 666

经济研究 667

教育理论研究 667

哲学、社会思想研究 667

地方文化研究 667

二、主要学科和研究领域出成果 667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教育学、图书馆学、新闻学、法学等的研究 668

三、地方学科韵形成和发展 668

民族学、民族问题研究 668

东南亚问题研究 669

地方史研究 669

民族文学研究 670

考古研究 670

彝族文化研究 671

第二十九章 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科学研究 672

一、社会科学事业的奠基时期 672

二、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时期 672

科研机构 672

科研队伍 672

研究领域 672

研究工作同当前西藏建设实际紧密结合 673

港澳历史 674

港澳经济 674

一、港澳问题研究 674

附录 香港、澳门、台湾的学术研究及华侨问题研究 674

香港文学 675

二、台湾问题研究 676

台湾经济 676

台湾历史 677

台湾文学 677

三、华侨史和华侨问题 678

简况 678

关于建立华侨学问题 679

关于华侨史分期问题 679

关于华侨爱国主义发展趋势问题 679

中国社会科学院 681

第三编 社会科学基础资料 681

一、研究机构 681

(一) 中央研究机构 681

中国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有关研究所) 68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部、委、局,全国政协,人民团体研究机构 684

(二) 各省、市、自治区研究机构 688

北京市 688

天津市 693

河北省 694

山西省 695

内蒙古自治区 697

辽宁省 699

吉林省 701

黑龙江省 703

陕西省 705

甘肃省 7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708

青海省 7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10

上海市 711

山东省 714

江苏省 716

安徽省 717

浙江省 718

江西省 720

福建省 721

河南省 722

湖北省 725

湖南省 727

广东省 7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730

四川省 732

贵州省 734

云南省 735

西藏自治区 737

二、学术团体 738

(一) 全国性学术团体 738

第二十四章 广东省的社会科学研究 740

一、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740

北京市 745

(二) 各省、市、自治区学术团体 745

天津市 746

河北省 747

山西省 748

内蒙古自治区 750

辽宁省 751

吉林省 752

黑龙江省 754

陕西省 755

甘肃省 756

宁夏回族自治区 758

青海省 7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59

上海市 760

山东省 761

江苏省 762

安徽省 764

浙江省 764

江西省 765

福建省 766

河南省 767

湖北省 768

湖南省 770

广东省 772

广西壮族自治区 773

四川省 774

贵州省 776

云南省 777

三、学术会议 778

(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类 778

(2) 哲学类 781

(3) 社会科学总论类 788

(4) 政治、法律类 791

(5) 经济类 793

(6) 文化、教育类 805

(7) 语言、文字类 808

(8) 文学类 810

(9) 历史考古类 816

(10) 自然科学史类 829

四、人物 830

五、工具书 976

(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 976

(2) 哲学 977

(3) 社会科学总论 979

(4) 政治、法律 980

(5) 经济 984

(6) 文化、教育 992

(7) 语言、文字 995

(8) 文学 1004

(9) 历史、地理 1012

(10) 综合类 1031

六、社会科学大事记 10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