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癌的病因与预防
癌的病因与预防

癌的病因与预防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佩珠,刘俊杰等编著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4217·024
  • 页数:429 页
图书介绍:
《癌的病因与预防》目录

第一章 肿瘤的病因学 1

一、外界致癌因素 1

(一)化学致癌物的主要来源 3

1.食物 3

2.环境污染性致癌因素 5

3.工业接触 6

4.吸烟及饮酒 13

5.农药 15

6.对人或动物有致癌性的一些药物 16

7.植物致癌成分 22

8.内源性化学致癌物质 25

(二)物理致癌因素 27

1.电离辐射 27

2.日光及紫外线 28

3.热辐射 29

5.长期的慢性机械性与炎性刺激 30

4.创伤与癌的关系 30

6.纤维的致癌作用 31

(三)生物性致癌因素 32

1.病毒 32

二、化学物质致突变性的检测方法 33

3.细菌 34

4.霉菌及其毒素 34

2.寄生虫 34

二、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 35

(一)遗传因素 35

(二)种族因素 38

(三)性别和年龄 38

(四)激素因素 39

(五)免疫机能 39

三、多种病因的综合作用(综合病因) 40

第二章 肿瘤的发病学 41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41

(一)核酸(DNA和RNA)的化学结构 41

二、内酯类 47

(二)核酸的功能 47

(三)基因活动的调控 50

(四)细胞的分化和去分化的分子生物学概念 51

二、肿瘤的发病机理 52

(一)正常细胞如何转变为癌细胞 53

1.化学致癌物质的致癌机埋 59

(二)各种致癌因素的致癌机理 59

2.肿瘤病毒的致癌机理 63

3.电离辐射的致癌机理 65

(三)癌变细胞发展为肿瘤的过程 65

(四)癌细胞能否逆转为正常细胞 67

第三章 致癌、致突变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69

一、化学物质致癌性的动物实验检测方法 70

(一)动物的种、系、性别和实验组的大小 71

(二)投药途径 73

(三)试验开始的时间和试验期限 75

(五)对照 77

(四)剂量标准 77

(六)受试化学物 78

(七)联合处理和辅致癌作用 78

(八)结果评判 79

(一)Amcs认验 84

(二)大肠杆菌与枯菌杆菌 92

(三)宿主间介试验法 94

(四)红色链孢霉与酿酒酵母 97

(五)哺乳类体细胞 99

(六)染色体畸变分析法 103

(七)显性致死认验 115

(八)微核试验 117

(九)姊妹染色单体互换 122

(十)DNA损伤/修复检测在化学致癌物监测中的价值 128

第四章 致癌物和致突变物 134

第一节 环氧化物和内酯 134

一、环氧化物 134

第二节 三节氮杂坏、硫酸酯、磺内酯、重氮基链烷、磷酸酯、酰化剂、过氧化物 149

一、三节氮杂环 149

二、硫酸酯 151

三、磺内酯 153

四、重氮基链烷 154

五、磷酸酯 156

六、酰化剂 158

七、过氧化物 165

第三节 卤代烯烃、卤代烷烃、卤代烷醇、卤代醚 167

一、卤代烯烃 167

二、卤代烷烃 189

三、卤化烷醇 199

四、卤代醚 201

第四节 卤代芳基衍生物、胼类、氨基甲酸乙酯、乙酰胺、硫代乙酰胺、硫脲类 211

一、卤代芳基衍生物 211

二、肼类 213

三、氨基甲酸乙酯 220

四、乙酰胺 221

五、硫代乙酰胺 221

六、硫脲类 222

第五节 芳香胺和偶氮染料类 224

一、芳香胺 224

二、偶氮染料类 247

第六节 芳香烃 257

第七节 喹啉及其衍生物、酚类、丙烯腈、叠氮钠、2,4—二异氰酸甲苯酯、2,4—二硝基甲苯、2—硝基丙烷、硝基化合物 269

第八节 亚硝胺类化合物 279

第九节 致癌性霉菌毒素 308

一、实验致癌霉菌毒素 310

二、实验致癌或促癌的霉菌培养物 321

三、毒菌和霉菌毒素致癌作用机理 322

四、致癌性霉菌毒素与人类肿瘤的关系 331

第十节 致癌性多环芳烃 334

一、效癌性PAH的类别 335

二、环境中PAH的来源及其转归 339

三、PAH对人的危害 343

四、PAH致癌的动物实验 348

五、PAH的代谢 348

六、PAH的致癌原理 352

第十一节 金属与石棉 356

第五章 肿瘤的预防 378

一、消除或避免致癌因素 380

(一)职业性肿瘤的预防 380

(二)防止与消除环境污染 383

(三)合理使用医药 384

(四)农药 385

(五)阻断致癌物质的合成 385

(六)防治寄生虫病 386

(七)生活习惯性致癌因素的预防 386

(八)预防某些环境致癌因素的作用 389

二、保护和改善环境 390

三、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92

(一)机体的抗病能力 392

(二)及时治疗癌前病变徊可能发生癌变的良性疾患 393

(三)加强肿瘤早期诊断和普查的研究 399

(四)易感人群的发现与处理 401

(一)病毒病因的药物预防 402

四、肿瘤的药物预防 402

(二)免疫缺损的药物预防 405

(三)从药物阻断癌变和癌细胞递转角度预防肿瘤 407

(四)维生素C预防肿瘤 408

(五)维生素A(维生素甲、VA)的抗癌作用 412

五、防霉去毒措施 416

(一)防霉措施 417

(二)去毒措施 424

六、其他 425

(一)改变致癌物的代谢 425

(二)用不重要的物质去收集最终致病物 428

[附]主要参考资料 4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