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都中医学院自考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406460
  • 页数:178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

一、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萌芽阶段 1

二、汉晋至金元时期:发展阶段 2

三、明清时期:成熟阶段 3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原则 4

一、中医诊断学的范围 4

二、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4

(一)审察内外 4

(二)辨证求因 5

(三)四诊合参 6

一、熟练掌握中医基本理论 7

第四节 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7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7

二、注意理论结合实际 8

三、树立良好医德,坚持实事求是 8

第二章 四诊 10

第一节 望诊 10

一、望神 10

(一)得神、失神与假神 11

(二)神气不足与神志异常 12

二、望面色 13

(一)面部色诊原理及其临床意义 13

(二)面部与脏腑的相关部位 14

(三)望色十法 15

(四)常色与病色 15

(五)色、脉、症合参 18

三、望形态 19

(一)望形体 19

(二)望姿态 20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21

(一)望头面颈项 21

(二)望目 23

(三)望耳 24

(四)望鼻 24

(五)望口唇 25

(六)望齿、龈 25

(七)望咽喉 26

五、望皮肤 26

(二)水痘疮、斑疹 27

(一)形色变化 27

(三)白?与水泡 28

(四)痈、疽、疔疖 29

六、望络脉 29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 30

(二)望鱼际络脉 30

(三)望指甲形色 31

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31

(一)痰 32

(二)涕 32

(三)涎与唾 32

(四)呕吐物 32

八、望舌 33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33

(二)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4

(三)舌诊的内容 35

(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42

(五)舌质和舌苔综合观察 43

第二节 闻诊 43

一、听声音 44

(一)正常声音 44

(二)病变声音 44

二、嗅气味 47

(一)病人的气味 48

(二)病室的气味 48

第三节 问诊 48

二、问生活史 49

三、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 49

一、问一般情况 49

四、问起病 50

五、问现在症状 50

(一)问寒热 50

(二)问汗 52

(三)问头身 52

(四)问胸胁脘腹 54

(五)问耳目 56

(六)问饮食与口味 57

(七)问睡眠 59

(八)问二便 60

(九)问妇女 61

(十)问小儿 63

第四节 切诊 63

(二)脉诊的部位 64

一、脉诊 64

(一)脉象形成原理及脉诊的临床意义 64

(三)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66

(四)平脉 67

(五)病脉 68

(六)诊妇人脉 75

(七)诊小儿脉 77

(八)相兼脉的临床意义 78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 78

二、按诊 79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79

(二)按诊的内容 79

第一节 表里 85

第三章 八纲 85

一、表证 86

二、里证 86

三、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87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87

第二节 寒热 88

一、寒证 88

二、热证 89

三、寒热证的鉴别要点 89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90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93

第三节 虚实 94

一、虚证 95

二、实证 95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96

四、虚证和实证的关系 97

五、虚实与寒热表里的关系 99

第四节 阴阳 101

一、阴证与阳证 101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102

三、亡阴与亡阳 104

第四章 辨证 106

第一节 病因辨证 106

一、六淫、疫疠辨证 107

(一)风淫证候 107

(三)暑淫证候 108

(四)湿淫证候 108

(二)寒淫证候 108

(五)燥淫证候 109

(六)火淫证候 109

(七)疫疠证候 110

二、七情证候 110

三、饮食劳伤 111

四、外伤 112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12

一、气病辨证 113

(一)气虚证 113

(二)气陷证 113

(三)气滞证 113

二、血病辨证 114

(一)血虚证 114

(四)气逆证 114

(二)血瘀证 115

(三)血热证 115

(四)血寒证 116

三、气血同病辨证 116

(一)气滞血瘀证 116

(二)气虚血瘀证 117

(三)气血两虚证 117

(四)气不摄血证 117

(五)气随血脱证 118

四、津液辨证 118

(一)津液不足证 118

(二)水液停聚 11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20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23

(一)心与小肠病的主症 124

(二)心与小肠病证 124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28

(一)肺与大肠病的主症 128

(二)肺与大肠病证 128

三、脾与胃病辨证 132

(一)脾与胃病的主症 132

(二)脾与胃病的证候 132

四、肝与胆病辨证 137

(一)肝与胆病的主症 137

(二)肝与胆病的证候 137

(一)肾与膀胱病的主症 143

(二)肾与膀胱病的证候 14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43

六、脏腑兼证 146

(一)心肾不交 146

(二)心脾两虚 146

(三)心肝血虚 147

(四)心肾阳虚 147

(五)心肺气虚 148

(六)脾肺气虚 148

(七)脾肾阳虚 149

(八)肺肾阴虚 149

(九)肝肾阴虚 150

(十)肝脾不调 150

(十一)肝胃不和 150

(十二)肝炎犯肺 151

第四节 经络辨证 152

一、十二经脉病证 152

二、奇经八脉病证 156

第五节 六经辨证 157

一、六经病证的概念 157

(一)太阳病证 157

(二)阳明病证 158

(三)少阳病证 159

(四)太阴病证 160

(五)少阴病证 160

(六)厥阴病证 161

二、六经病的合病、并病、传经与直中 161

(一)合病 161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辨证 162

(四)直中 162

(二)并病 162

(三)传经 162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163

(一)卫分证候 163

(二)气分证候 163

(三)营分证候 164

(四)血分证候 165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165

第七节 三焦辨证 166

一、三焦辨证的概念 167

(一)上焦病证 167

(二)中焦病证 167

二、三焦病的传变规律 168

(三)下焦病证 168

第五章 诊断与病案 170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的运用 170

一、辨证要点 170

二、八纲与其他辨证方法的运用 171

三、外感病与杂病的辨证 171

第二节 病案 172

一、中医病案的特点 172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和要求 172

三、病案整理 174

四、病案格式 174

(一)住院病案的格式和要求 174

(二)病程记录 174

(三)门诊病案 1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