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中国人体质调查  续集
中国人体质调查  续集

中国人体质调查 续集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解剖学会体质调查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2314235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人体质调查 续集》目录

头面部测量与指数 1

活体测量与形态观察数据 1

体质测量与运动器官 1

目录 1

目录 1

一、头最大长 1

体质测量与运动器官 1

活体测量与形态观察数据 1

头面部测量与指数 1

一、头最大长 1

二、头最大宽 2

二、头最大宽 2

三、额最小宽 4

三、额最小宽 4

四、面宽 5

四、面宽 5

五、下颌角宽 6

五、下颌角宽 6

六、容貌面高 7

六、容貌面高 7

七、形态面高 8

七、形态面高 8

九、两眼内宽 9

八、两眼外宽 9

八、两眼外宽 9

九、两眼内宽 9

十、鼻宽 10

十、鼻宽 10

十一、鼻高 11

十一、鼻高 11

十二、口裂宽 12

十二、口裂宽 12

十三、头指数 13

十三、头指数 13

十四、容貌面指数 14

十四、容貌面指数 14

十五、形态面指数 15

十五、形态面指数 15

十六、鼻指数 16

十六、鼻指数 16

一、眼部形态特征 18

头面部形态观察 18

头面部形态观察 18

一、眼部形态特征 18

二、鼻部形态特征 22

二、鼻部形态特征 22

三、面部形态特征 26

三、面部形态特征 26

四、面部其他特征 27

四、面部其他特征 27

一、身高 29

体部测量与指数 29

体部测量与指数 29

一、身高 29

二、指距 30

二、指距 30

三、体重 31

三、体重 31

四、胸围 32

四、胸围 32

五、坐高 33

六、躯干高 33

五、坐高 33

六、躯干高 33

七、肩宽 34

八、骨盆宽 34

七、肩宽 34

八、骨盆宽 34

九、胸左右径 35

十、胸前后径 35

九、胸左右径 35

十、胸前后径 35

十一、上肢长 36

十一、上肢长 36

十二、下肢长 36

十二、下肢长 36

十三、手长 37

十三、手长 37

十四、手宽 37

十四、手宽 37

十五、足长 38

十六、足宽 38

十六、足宽 38

十五、足长 38

十七、指距/身高指数 39

十七、指距/身高指数 39

十八、按指数分类 40

十八、按指数分类 40

各族指纹出现率 43

各族指纹出现率 43

指纹 43

指纹 43

掌纹 46

各族掌纹出现率 46

掌纹 46

各族掌纹出现率 46

骨胳系 52

颅骨 52

一、枕骨 52

枕鳞 52

二、蝶骨 52

颅骨 52

一、枕骨 52

二、蝶骨 52

枕鳞 52

骨胳系 52

三、颞骨 55

蝶鞍 翼管 55

三、颞骨 55

蝶鞍 翼管 55

茎突 乳突 颞骨筛区 面神经管 岩鼓裂岩部上缘四、颧骨 58

茎突 乳突 颞骨筛区 面神经管 岩鼓裂岩部上缘四、颧骨 58

鼻骨形态 鼻骨测量 59

颧骨结节 颧骨与上颌骨下缘交接处形态五、鼻骨 59

六、鼻旁窦 59

颧骨结节 颧骨与上颌骨下缘交接处形态五、鼻骨 59

鼻骨形态 鼻骨测量 59

六、鼻旁窦 59

七、眶 62

上颌窦 蝶窦 62

上颌窦 蝶窦 62

七、眶 62

眶口 眶上、下裂 眶结节 泪囊窝和鼻泪管眶外侧壁 筛中孔八、骨腭 65

眶口 眶上、下裂 眶结节 泪囊窝和鼻泪管眶外侧壁 筛中孔八、骨腭 65

腭型 骨腭的测量 上牙槽弓 腭圆枕 腭大孔 腭大管 上牙槽弓的几何图形数学显示公式 骨腭及上牙槽弓的性别判别分析九、颅 67

腭型 骨腭的测量 上牙槽弓 腭圆枕 腭大孔 腭大管 上牙槽弓的几何图形数学显示公式 骨腭及上牙槽弓的性别判别分析九、颅 67

额缝 顶间骨 星点 颅底诸孔 颅的测量十、下颌骨 77

额缝 顶间骨 星点 颅底诸孔 颅的测量十、下颌骨 77

外侧隆凸 下颌孔 下颌第三磨牙 颏棘 下颌小舌 下颌骨的有关回归公式 颞下颌关节骨性部分的测量 颞下颌关节骨性部分形态特征 下牙槽弓的几何图形数学显示公式躯干骨 85

一、椎骨 85

外侧隆凸 下颌孔 下颌第三磨牙 颏棘 下颌小舌 下颌骨的有关回归公式 颞下颌关节骨性部分的测量 颞下颌关节骨性部分形态特征 下牙槽弓的几何图形数学显示公式躯干骨 85

一、椎骨 85

寰椎 枢椎 颈椎 胸椎 腰椎 97

二、骶骨 97

寰椎 枢椎 颈椎 胸椎 腰椎 97

二、骶骨 97

骶骨的测量 骶骨的指数 骶骨的角度 骶骨的判别分析 骶骨的形态观察三、尾骨 102

骶骨的测量 骶骨的指数 骶骨的角度 骶骨的判别分析 骶骨的形态观察三、尾骨 102

四、胸骨 103

四、胸骨 103

胸骨的测量 胸骨的指数 胸骨的回归方程胸骨的形态观察五、肋骨 105

胸骨的测量 胸骨的指数 胸骨的回归方程胸骨的形态观察五、肋骨 105

七、胸廓 106

肋骨的测量 肋骨的形态观察 106

六、肋软骨 106

七、胸廓 106

六、肋软骨 106

肋骨的测量 肋骨的形态观察 106

八、躯干骨的重量 107

八、躯干骨的重量 107

上肢骨 109

一、锁骨 109

一、锁骨 109

上肢骨 109

锁骨的测量 锁骨的指数 锁骨的形态观察二、肩胛骨 111

锁骨的测量 锁骨的指数 锁骨的形态观察二、肩胛骨 111

肩胛骨的测量 肩胛骨的指数 肩胛骨的角度肩胛骨的判别分析 肩胛骨的形态观察三、肱骨 114

肩胛骨的测量 肩胛骨的指数 肩胛骨的角度肩胛骨的判别分析 肩胛骨的形态观察三、肱骨 114

肱骨的测量 肱骨的指数 肱骨的角度 肱骨的回归方程 肱骨的形态观察四、桡骨 121

肱骨的测量 肱骨的指数 肱骨的角度 肱骨的回归方程 肱骨的形态观察四、桡骨 121

桡骨的测量 桡骨的指数 桡骨的角度 桡骨的回归方程 桡骨的形态观察五、尺骨 126

桡骨的测量 桡骨的指数 桡骨的角度 桡骨的回归方程 桡骨的形态观察五、尺骨 126

七、掌骨 131

七、掌骨 131

尺骨的测量 尺骨的指数 尺骨的角度 尺骨的回归方程 尺骨的形态观察六、腕骨 131

腕骨的测量 131

腕骨的测量 131

尺骨的测量 尺骨的指数 尺骨的角度 尺骨的回归方程 尺骨的形态观察六、腕骨 131

掌骨的测量 掌骨的形态观察 掌骨的回归方程八、指骨 134

掌骨的测量 掌骨的形态观察 掌骨的回归方程八、指骨 134

指骨的测量 指骨的回归方程 135

九、手籽骨 135

十、上肢骨的重量 135

十、上肢骨的重量 135

九、手籽骨 135

指骨的测量 指骨的回归方程 135

十一、上肢骨的回归方程 136

十一、上肢骨的回归方程 136

由上肢骨推算身高 上下肢骨长的相互推算由上肢骨长推算上肢骨重十二、上肢骨的骨化 139

由上肢骨推算身高 上下肢骨长的相互推算由上肢骨长推算上肢骨重十二、上肢骨的骨化 139

一、髋骨 147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愈合时间下肢骨 147

一、髋骨 147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愈合时间下肢骨 147

髋骨的测量 髋骨的形态观察 髋骨的指数髂骨的测量 髂骨的角度 髂骨的形态观察耻骨的测量 耻骨的形态观察 坐骨的测量坐骨大切迹的形态 坐耻指数 髋骨的判别分析二、股骨 157

髋骨的测量 髋骨的形态观察 髋骨的指数髂骨的测量 髂骨的角度 髂骨的形态观察耻骨的测量 耻骨的形态观察 坐骨的测量坐骨大切迹的形态 坐耻指数 髋骨的判别分析二、股骨 157

股骨的测量 股骨的指数 股骨的角度 股骨的回归方程 股骨的形态观察 股骨头的几何图形测定三、髌骨 171

股骨的测量 股骨的指数 股骨的角度 股骨的回归方程 股骨的形态观察 股骨头的几何图形测定三、髌骨 171

髌骨的测量 髌骨的指数 髌骨的重量四、胫骨 172

髌骨的测量 髌骨的指数 髌骨的重量四、胫骨 172

胫骨的测量 胫骨的指数 胫骨的角度 胫骨的回归方程 胫骨的逐步判别分析 胫骨的形态观察五、腓骨 178

胫骨的测量 胫骨的指数 胫骨的角度 胫骨的回归方程 胫骨的逐步判别分析 胫骨的形态观察五、腓骨 178

腓骨的测量 腓骨的指数 腓骨的回归方程腓骨的形态观察六、跗骨 185

腓骨的测量 腓骨的指数 腓骨的回归方程腓骨的形态观察六、跗骨 185

七、跖骨 187

七、跖骨 187

距骨 跟骨 骰骨 足舟骨 187

距骨 跟骨 骰骨 足舟骨 187

第一跖骨长 跖骨滋养孔 跖骨关节面的形态八、趾骨 189

第一跖骨长 跖骨滋养孔 跖骨关节面的形态八、趾骨 189

九、足籽骨 190

九、足籽骨 190

十、足副骨 191

十一、腓肠肌籽骨 191

十、足副骨 191

十一、腓肠肌籽骨 191

十三、下肢骨的重量 192

十三、下肢骨的重量 192

十二、足弓 192

十二、足弓 192

十四、下肢骨的回归方程 193

十四、下肢骨的回归方程 193

由下肢骨推算身高 由下肢骨长推算下肢骨重有关膝部长骨干骺融合的回归方程十五、下肢骨的骨化 196

由下肢骨推算身高 由下肢骨长推算下肢骨重有关膝部长骨干骺融合的回归方程十五、下肢骨的骨化 196

二、性别 201

三、母亲的就诊年龄 201

七、合并其他畸形 201

六、畸形的分类 201

五、畸形与胎次的关系 201

四、联体畸形的年龄 201

三、母亲的就诊年龄 201

七、合并其他畸形 201

一、发生率 201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愈合时间畸胎对称性联体畸形 201

四、联体畸形的年龄 201

五、畸形与胎次的关系 201

六、畸形的分类 201

初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 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与愈合时间畸胎对称性联体畸形 201

一、发生率 201

二、性别 201

非对称性联体畸形 203

一、发生率 203

二、性别 203

二、性别 203

一、发生率 203

非对称性联体畸形 203

三、母亲的就诊年龄 204

四、寄生胎宿主的年龄 204

六、畸形的分类 204

五、畸形与胎次的关系 204

四、寄生胎宿主的年龄 204

三、母亲的就诊年龄 204

六、畸形的分类 204

五、畸形与胎次的关系 204

消化系统 209

内脏学 209

内脏学 209

消化系统 209

腹腔表面脏器 209

一、腹腔表面器官 209

二、腹腔表面器官的排列 209

一、腹腔表面器官 209

二、腹腔表面器官的排列 209

腹腔表面脏器 209

三、空、回肠的位置 210

三、空、回肠的位置 210

四、空、回肠肠襻的排列 210

四、空、回肠肠襻的排列 210

五、空、回肠及系膜根的测量 211

空、回肠总长度 空、回肠的总长与身长的比值空肠起始部的周径 回肠末端周径 空、回肠系膜根长度 空、回肠系膜根走向与正中垂线所成夹角口唇 211

五、空、回肠及系膜根的测量 211

男、女各测距年龄组间的比较 211

空、回肠总长度 空、回肠的总长与身长的比值空肠起始部的周径 回肠末端周径 空、回肠系膜根长度 空、回肠系膜根走向与正中垂线所成夹角口唇 211

男、女各测距年龄组间的比较 211

第三磨牙 213

第三磨牙 213

牙 213

牙 213

轮廓乳头 215

全长 牙冠长 牙冠颊舌径 牙合面沟的形态牙根长与牙冠长之比 牙根数目 牙髓腔的测量 髓腔高 各髓腔壁的厚度 各髓角与相应牙尖的距离 根管口与牙根数目 下颌第三磨牙的有无舌 215

轮廓乳头 215

全长 牙冠长 牙冠颊舌径 牙合面沟的形态牙根长与牙冠长之比 牙根数目 牙髓腔的测量 髓腔高 各髓腔壁的厚度 各髓角与相应牙尖的距离 根管口与牙根数目 下颌第三磨牙的有无舌 215

二、咽鼓管骨部管口的口径 216

一、咽鼓管骨部的长度 216

轮廓乳头的排列形式 左、右轮廓乳头的交角轮廓乳头在舌面的位置 左、右组轮廓乳头的分布状态 轮廓乳头轮廓的有无 轮廓乳头的乳头数 1602个乳头在舌面分布的位置 左、右组乳头分布状态咽鼓管 216

二、咽鼓管骨部管口的口径 216

一、咽鼓管骨部的长度 216

轮廓乳头的排列形式 左、右轮廓乳头的交角轮廓乳头在舌面的位置 左、右组轮廓乳头的分布状态 轮廓乳头轮廓的有无 轮廓乳头的乳头数 1602个乳头在舌面分布的位置 左、右组乳头分布状态咽鼓管 216

三、鼓口下缘中点与鼓环下缘中点的距离 216

三、鼓口下缘中点与鼓环下缘中点的距离 216

五、咽鼓管骨部内侧壁与颈动脉管水平部间的骨板厚度 217

四、咽鼓管骨部下壁的厚度 217

七、咽鼓管骨部峡口与其他结构间的距离 217

六、咽鼓管的分隔程度 217

七、咽鼓管骨部峡口与其他结构间的距离 217

六、咽鼓管的分隔程度 217

五、咽鼓管骨部内侧壁与颈动脉管水平部间的骨板厚度 217

四、咽鼓管骨部下壁的厚度 217

十二、鼓膜张肌半管中部纵径 218

十、咽鼓管圆枕后唇的高与宽 218

十一、咽鼓管咽口与其他邻近结构间的距离 218

九、咽鼓管圆枕前唇存在率 218

八、咽鼓管的形状 218

十二、鼓膜张肌半管中部纵径 218

十一、咽鼓管咽口与其他邻近结构间的距离 218

十、咽鼓管圆枕后唇的高与宽 218

九、咽鼓管圆枕前唇存在率 218

八、咽鼓管的形状 218

一、食管的长度 219

十三、鼓膜张肌半管与其他邻近结构间的距离 219

食管 219

一、食管的长度 219

食管 219

十三、鼓膜张肌半管与其他邻近结构间的距离 219

二、食管管径 220

二、食管管径 220

三、上中切牙、鼻前孔至食管各部的距离 221

前后径 左右径 食管内腔径 221

前后径 左右径 食管内腔径 221

三、上中切牙、鼻前孔至食管各部的距离 221

四、食管各部与脊柱的位置关系 222

四、食管各部与脊柱的位置关系 222

一、新生儿胃的形态 223

二、新生儿胃的位置 223

三、新生儿胃贲门的位置 223

四、新生儿和成人胃幽门的位置 223

五、角切迹位置 223

五、食管胃角(His角) 223

五、食管胃角(His角) 223

胃 223

五、角切迹位置 223

四、新生儿和成人胃幽门的位置 223

三、新生儿胃贲门的位置 223

二、新生儿胃的位置 223

一、新生儿胃的形态 223

胃 223

胃底高度 贲门切迹 胃贲门与幽门直线距离胃大弯的弧长 胃小弯的弧长八、胃后间隙 224

七、胃的测最 224

六、胃大弯最低点位置 224

胃底高度 贲门切迹 胃贲门与幽门直线距离胃大弯的弧长 胃小弯的弧长八、胃后间隙 224

七、胃的测最 224

六、胃大弯最低点位置 224

贲门脊柱间距 胃体中部脊柱间距 幽门脊柱间距 十二指肠降部脊柱间距十二指肠 225

一、十二指肠的长度 225

贲门脊柱间距 胃体中部脊柱间距 幽门脊柱间距 十二指肠降部脊柱间距十二指肠 225

一、十二指肠的长度 225

三、新生儿十二指肠各部的周径 226

二、十二指肠的管径 226

三、新生儿十二指肠各部的周径 226

四、十二指肠上部粘膜面的形态和长度 226

五、十二指肠纵襞长度 226

六、十二指肠纵襞上端与幽门间距 226

六、十二指肠纵襞上端与幽门间距 226

二、十二指肠的管径 226

五、十二指肠纵襞长度 226

四、十二指肠上部粘膜面的形态和长度 226

九、十二指肠纵襞与降部环形襞的关系 227

十一、十二指肠大乳头与十二指肠纵襞及降部后内侧壁的位置关系 227

八、十二指肠纵襞及大乳头的形态 227

七、十二指肠大乳头与幽门间距 227

十、十二指肠纵襞的组织学检查 227

七、十二指肠大乳头与幽门间距 227

八、十二指肠纵襞及大乳头的形态 227

九、十二指肠纵襞与降部环形襞的关系 227

十、十二指肠纵襞的组织学检查 227

十一、十二指肠大乳头与十二指肠纵襞及降部后内侧壁的位置关系 227

十四、十二指肠小乳头与大乳头之间的距离 228

十二、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 228

十三、十二指肠小乳头与大乳头的位置关系 228

十四、十二指肠小乳头与大乳头之间的距离 228

十五、十二指肠起、止的部位 228

十六、十二指肠的形状 228

十二、十二指肠小乳头的出现率 228

十三、十二指肠小乳头与大乳头的位置关系 228

十五、十二指肠起、止的部位 228

十六、十二指肠的形状 228

一、空肠的起始位置 229

十七、十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关系 229

十八、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形状 229

空肠和回肠 229

一、空肠的起始位置 229

二、空肠起始部与正中线的距离 229

十七、十二指肠各部与腹膜的关系 229

十八、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形状 229

二、空肠起始部与正中线的距离 229

空肠和回肠 229

回盲部 230

三、空、回肠的长度 230

一、回肠末段 230

三、空、回肠的长度 230

回盲部 230

一、回肠末段 230

回肠末段与腹膜的关系 回盲角 231

二、盲肠襞 231

四、盲肠的形态 231

形态 长度 宽度 厚度 231

三、盲肠的位置 231

四、盲肠的形态 231

回肠末段与腹膜的关系 回盲角 231

二、盲肠襞 231

形态 长度 宽度 厚度 231

三、盲肠的位置 231

五、盲肠与腹膜的关系 232

六、回盲隐窝 232

七、盲肠的长度与宽度 232

六、回盲隐窝 232

五、盲肠与腹膜的关系 232

七、盲肠的长度与宽度 232

八、盲肠的内部观察 233

八、盲肠的内部观察 233

三、阑尾与腹膜的关系 235

三、阑尾与腹膜的关系 235

阑尾口的位置 回盲口的位置 阑尾口与回盲口的间距 回盲口的形态 回盲口的横径 回盲瓣的形态 回盲瓣突入盲肠的长度 回盲瓣的长度 回盲瓣系带阑尾 235

一、阑尾的形态 235

二、阑尾的长度和管径 235

二、阑尾的长度和管径 235

一、阑尾的形态 235

阑尾口的位置 回盲口的位置 阑尾口与回盲口的间距 回盲口的形态 回盲口的横径 回盲瓣的形态 回盲瓣突入盲肠的长度 回盲瓣的长度 回盲瓣系带阑尾 235

四、阑尾系膜 236

四、阑尾系膜 236

结肠 236

一、升结肠 236

形态 系膜透明度 系膜各边长度 236

一、升结肠 236

结肠 236

形态 系膜透明度 系膜各边长度 236

直肠 237

一、直肠的长度 237

五、乙状结肠系膜根的起止高度 237

四、乙状结肠的长度 237

三、乙状结肠的形态 237

升结肠的长度 升结肠与腹膜的关系二、结肠右曲的角度 237

六、乙状结肠系膜根的长与宽 237

一、直肠的长度 237

三、乙状结肠的形态 237

四、乙状结肠的长度 237

五、乙状结肠系膜根的起止高度 237

六、乙状结肠系膜根的长与宽 237

直肠 237

升结肠的长度 升结肠与腹膜的关系二、结肠右曲的角度 237

六、直肠横襞 238

三、骶曲和会阴曲的曲度测量 238

二、直肠上界与骶椎的对应关系 238

六、直肠横襞 238

五、壶腹部长度 238

四、直肠壶腹 238

四、直肠壶腹 238

二、直肠上界与骶椎的对应关系 238

三、骶曲和会阴曲的曲度测量 238

五、壶腹部长度 238

九、直肠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239

肛管的分部 肛柱数 239

八、肛管内腔的形态 239

八、肛管内腔的形态 239

肛管的分部 肛柱数 239

九、直肠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239

七、肛管长度 239

七、肛管长度 239

一、腮腺浅部的形状 240

二、腮腺的长度与宽度 240

腮腺 240

一、腮腺浅部的形状 240

腮腺 240

二、腮腺的长度与宽度 240

三、腮腺浅部与肌肉的位置关系 241

四、腮腺导管 241

三、腮腺浅部与肌肉的位置关系 241

四、腮腺导管 241

一、肝的位置 242

腮腺导管出腮腺前缘的类型 腮腺导管的长度与管径 腮腺导管与颧弓间的距离 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的关系五、副腮腺 242

肝 242

一、肝的位置 242

二、肝的上界 242

三、肝的下界 242

腮腺导管出腮腺前缘的类型 腮腺导管的长度与管径 腮腺导管与颧弓间的距离 腮腺导管与面神经上、下颊支的关系五、副腮腺 242

肝 242

三、肝的下界 242

二、肝的上界 242

二、肝管与肝总管管径 243

六、肝的厚度 243

二、肝管与肝总管管径 243

一、肝管与肝总管长度 243

肝外胆道 243

五、肝裸区的投影面积 243

四、肝裸区的形状 243

一、肝管与肝总管长度 243

五、肝裸区的投影面积 243

六、肝的厚度 243

四、肝裸区的形状 243

肝外胆道 243

五、胆囊下肝管的行径 244

七、胆囊下肝管汇入肝外胆道的部位 244

三、左、右肝管与肝总管延线所成之角度 244

九、胆总管胰段与胰腺的关系 244

八、胆总管胰段的长度 244

三、左、右肝管与肝总管延线所成之角度 244

四、胆囊下肝管的出现率 244

五、胆囊下肝管的行径 244

六、胆囊下肝管的测量 244

长度 外径 起点至肝下缘的距离 244

四、胆囊下肝管的出现率 244

八、胆总管胰段的长度 244

九、胆总管胰段与胰腺的关系 244

七、胆囊下肝管汇入肝外胆道的部位 244

长度 外径 起点至肝下缘的距离 244

六、胆囊下肝管的测量 244

一、胆囊的测量 245

十、肝外胆道活体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 245

正常人胆管各管径的正常值 胆囊管口汇入肝总管和胆总管二者全长的部位 壶腹区的形态胆囊 245

十、肝外胆道活体内窥镜逆行胆管造影 245

一、胆囊的测量 245

正常人胆管各管径的正常值 胆囊管口汇入肝总管和胆总管二者全长的部位 壶腹区的形态胆囊 245

二、胆囊底与肝前缘的关系 246

三、胆囊的容量 246

四、胆囊底体表投影的分型 246

五、与胆囊底有关结构的测量 246

胆囊底位于前正中线右侧距离 右肋弓缘线与半月线的交角 幽门平面线处的右腹直肌宽度六、胆囊管的长度与外径 246

二、胆囊底与肝前缘的关系 246

胆囊底位于前正中线右侧距离 右肋弓缘线与半月线的交角 幽门平面线处的右腹直肌宽度六、胆囊管的长度与外径 246

五、与胆囊底有关结构的测量 246

四、胆囊底体表投影的分型 246

三、胆囊的容量 246

二、胰的测量 247

二、胰的测量 247

一、胰的形状 247

胰 247

胰 247

一、胰的形状 247

六、胰尾与腹膜的关系 248

全长 各部的测量 各部最大径的测量三、胰的重量 248

四、胰的体积 248

五、胰的邻属关系 248

六、胰尾与腹膜的关系 248

五、胰的邻属关系 248

四、胰的体积 248

全长 各部的测量 各部最大径的测量三、胰的重量 248

网膜 249

一、大网膜下缘的形状 249

二、大网膜的位置 249

网膜 249

三、大网膜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49

三、大网膜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49

二、大网膜的位置 249

一、大网膜下缘的形状 249

五、网膜孔 251

六、网膜孔孔径 251

长度 宽度 厚度 251

长度 宽度 厚度 251

四、小网膜 251

六、网膜孔孔径 251

五、网膜孔 251

四、小网膜 251

七、网膜孔的相对位置 252

七、网膜孔的相对位置 252

八、网膜囊 252

网膜囊内皱褶出现率 皱褶类型 皱褶分隔网膜腔的程度十二指肠悬肌 252

一、十二指肠悬肌的起始部位 252

八、网膜囊 252

网膜囊内皱褶出现率 皱褶类型 皱褶分隔网膜腔的程度十二指肠悬肌 252

一、十二指肠悬肌的起始部位 252

三、膈肌附加肌束的起止 253

二、十二指肠悬肌的终止部位 253

四、十二指肠悬肌的组织学观察 253

五、十二指肠悬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53

四、十二指肠悬肌的组织学观察 253

三、膈肌附加肌束的起止 253

二、十二指肠悬肌的终止部位 253

五、十二指肠悬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53

七、十二指肠空肠曲韧带的长度 254

六、膈肌附加肌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54

韧带 254

一、肝圆韧带 254

七、十二指肠空肠曲韧带的长度 254

六、膈肌附加肌束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254

韧带 254

一、肝圆韧带 254

肝圆韧带的长度 肝圆韧带的残腔 脐、门静脉连接部二、肝左三角韧带 255

肝圆韧带的长度 肝圆韧带的残腔 脐、门静脉连接部二、肝左三角韧带 255

一、鼻长 257

三、鼻宽 257

二、鼻高 257

一、鼻长 257

肝左三角韧带的形状 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位置 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组织学观察 肝左三角韧带的长度呼吸系统外鼻 257

肝左三角韧带的形状 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位置 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组织学观察 肝左三角韧带的长度呼吸系统外鼻 257

三、鼻宽 257

二、鼻高 257

五、鼻翼长 258

四、鼻深 258

四、鼻深 258

五、鼻翼长 258

六、鼻翼高 258

六、鼻翼高 258

十、鼻梁硬骨部和软骨部的形态 259

八、鼻高宽指数 259

七、鼻根高 259

九、鼻高宽指数区分鼻型 259

十、鼻梁硬骨部和软骨部的形态 259

九、鼻高宽指数区分鼻型 259

八、鼻高宽指数 259

七、鼻根高 259

十一、鼻尖和鼻基部的形态 260

十一、鼻尖和鼻基部的形态 260

十二、鼻孔的形态和鼻孔最大径的方向 260

十二、鼻孔的形态和鼻孔最大径的方向 260

十四、鼻翼沟的显著程度及其与鼻唇沟的关系 261

十三、鼻翼突度和鼻根高度的类型 261

十三、鼻翼突度和鼻根高度的类型 261

十四、鼻翼沟的显著程度及其与鼻唇沟的关系 261

十六、鼻翼大软骨 262

十五、鼻侧面形态 262

十六、鼻翼大软骨 262

十五、鼻侧面形态 262

鼻翼大软骨外侧脚的形态特点 鼻翼大软骨内侧脚的形态特点 鼻翼大软骨外侧脚与其相关部位的测量均值 鼻翼大软骨上缘与鼻外侧软骨下缘间的连结类型鼻腔 263

一、鼻前庭与鼻甲腔 263

一、鼻前庭与鼻甲腔 263

鼻翼大软骨外侧脚的形态特点 鼻翼大软骨内侧脚的形态特点 鼻翼大软骨外侧脚与其相关部位的测量均值 鼻翼大软骨上缘与鼻外侧软骨下缘间的连结类型鼻腔 263

一、喉的外径 264

喉 264

四、鼻腔 264

三、鼻道 264

二、鼻甲 264

喉 264

四、鼻腔 264

三、鼻道 264

二、鼻甲 264

一、喉的外径 264

二、喉的软骨 265

二、喉的软骨 265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杓状软骨 会厌软骨麦粒软骨 小角软骨三、甲状舌骨膜、环甲膜 277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杓状软骨 会厌软骨麦粒软骨 小角软骨三、甲状舌骨膜、环甲膜 277

甲状舌骨膜的高度与宽度 环甲膜的度量 左右环甲膜前端连合(前连合)至甲状软骨下缘的距离四、喉口 278

喉口的周径、最大横径与前后径 278

五、喉腔 278

五、喉腔 278

喉口的周径、最大横径与前后径 278

甲状舌骨膜的高度与宽度 环甲膜的度量 左右环甲膜前端连合(前连合)至甲状软骨下缘的距离四、喉口 278

喉腔各部的长度 喉室的深度 279

六、室襞 279

室襞的长度与厚度 室襞的前交角 279

七、声襞 279

室襞的长度与厚度 室襞的前交角 279

六、室襞 279

喉腔各部的长度 喉室的深度 279

七、声襞 279

声襞的长度 声襞的厚度 声襞的宽度 左右声襞间的交角肺叶和肺段支气管 281

一、右肺肺叶和肺段支气管的度量 281

一、右肺肺叶和肺段支气管的度量 281

声襞的长度 声襞的厚度 声襞的宽度 左右声襞间的交角肺叶和肺段支气管 281

二、左肺肺叶和肺段支气管的度量 282

二、左肺肺叶和肺段支气管的度量 282

肺 283

一、肺的形态、重量和体积 283

二、肺裂 283

二、肺裂 283

一、肺的形态、重量和体积 283

肺 283

新生儿右肺叶间裂 新生儿右肺副裂 新生儿肺叶间裂间融合组织的性质及发生率 新生儿肺叶间裂融合的位置三、肺门 284

新生儿右肺叶间裂 新生儿右肺副裂 新生儿肺叶间裂间融合组织的性质及发生率 新生儿肺叶间裂融合的位置三、肺门 28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