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防治学
中医防治学

中医防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师建梅,张弘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030086384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高等医学院校选用教材(供成人教育中医药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本书主要讲述了养生防病、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讨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治疗方法和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防治学》目录

1 绪论 2

1.1 中医防治学的发展概况 2

1.1.1 预防 2

1.1.2 治疗 6

1.2 中医防治学的基本思想 11

1.2.1 整体观 11

1.2.2 辩证观 13

1.2.3 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15

上篇 预防 21

2 养生防病 21

2.1 顺时摄养 21

2.1.1 气候与健康的关系 21

2.1.2 顺时摄养的原则和方法 23

2.2 精神调养 25

2.2.1 精神情志与健康的关系 25

2.2.2 调摄精神情志的原则和方法 25

2.3 惜精养肾 28

2.3.1 惜精养肾与健康的关系 28

2.3.2 惜精养肾的原则和方法 28

2.4 饮食调养 30

2.4.1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30

2.4.2 饮食调养的原则和方法 31

2.4.3 一般食物的调养作用 34

2.5 起居调理 48

2.5.1 起居与健康的关系 49

2.5.2 起居调理的原则和方法 49

2.6 环境保健 52

2.6.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53

2.6.2 环境保健的原则和方法 54

2.7 运动保健 55

2.7.1 运动在养生防病中的意义 55

2.7.2 运动保健的原则 56

2.7.3 传统的运动保健方法 57

2.8 药物调补 64

2.8.1 药物调补的原则 64

2.8.2 常用的防病延年方药 66

附 文献摘录 75

3 既病防变 81

3.1 早期诊治 81

3.1.1 外感疾病的早期诊治 81

3.1.2 内伤疾病的早期诊治 82

3.2 控制疾病的传变 82

3.2.1 外感疾病传变的预防 82

3.2.2 内伤杂病传变的预防 84

3.3 防止病理从化 85

3.2.1 形寒迟呆质防寒化湿化 86

3.3.2 身热虚亢质防热化燥化 86

3.2.3 身萎疲乏质防病迁延 86

3.3.4 形胖湿腻质防湿滞 86

3.3.5 晦暗瘀滞质防气滞 86

3.4 控制疾病发作 87

3.4.1 提高诊断的预见性 87

3.4.2 加强缓解期的防治 88

3.4.3 注重休止期的调治 88

3.5 常见疾病的既病防变 88

3.5.1 咳喘 88

3.5.2 中风 90

3.5.3 胃脘痛 92

3.5.4 心痛 93

3.5.5 消渴 94

3.5.6 痹证 96

3.5.7 癫癎 98

3.5.8 疳积 100

附 文献摘录 101

4 瘥后防复 104

4.1 瘥后调理的基本原则 104

4.1.1 调理正气 104

4.1.2 廓清余邪 105

4.1.3 慎防诱因 105

4.2 瘥后复发的预防 105

4.2.1 防复感新邪 105

4.2.2 防瘥后劳复 106

4.2.3 防瘥后食复 107

4.2.4 防瘥后药复 107

4.3 瘥后常见病证的调治 108

4.3.1 伤寒瘥后诸证的调治 108

4.3.2 温病瘥后诸证的调治 109

附 文献摘录 110

下篇 治疗 116

5 治疗原则 116

5.1 治病求本 116

5.1.1 本的含义 116

5.1.2 求本的方法 117

5.2 标本缓急 121

5.2.1 标本的概念 121

5.2.2 标本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121

5.3 扶正祛邪 123

5.3.1 扶正与祛邪的含义 123

5.3.2 扶正与祛邪的临床应用 124

5.4 调整阴阳 126

5.4.1 损其偏盛 126

5.4.2 补其偏衰 127

5.5 调理气血 127

5.5.1 调气 128

5.5.2 理血 129

5.5.3 调理气血之间的关系 130

5.6 调整脏腑经络 131

5.6.1 调整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132

5.6.2 调整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 133

5.7 三因制宜 135

5.7.1 因时制宜 135

5.7.2 因地制宜 136

5.7.3 因人制宜 136

5.8 中医临床施治的思维方法 137

5.8.1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 137

5.8.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138

5.8.3 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相结合 139

5.8.4 持重守方与随机应变 140

5.8.5 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141

5.9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142

附 文献摘录 142

6 治疗方法 150

6.1 汗法 150

6.1.1 含义 150

6.1.2 发展简史 150

6.1.3 分类应用 151

6.1.4 使用注意事项 152

6.1.5 现代研究 152

6.2 吐法 152

6.2.1 含义 152

6.2.2 发展简史 153

6.2.3 临床运用 154

6.2.4 使用注意事项 154

6.2.5 现代研究 154

6.3 下法 155

6.3.1 含义 155

6.3.2 发展简史 155

6.3.3 分类应用 156

6.3.4 使用注意事项 157

6.3.5 现代研究 157

6.4 温法 158

6.4.1 含义 158

6.4.2 发展简史 158

6.4.3 分类应用 159

6.4.4 使用注意事项 161

6.4.5 现代研究 161

6.5 清法 161

6.5.1 含义 161

6.5.2 发展简史 162

6.5.3 分类应用 163

6.5.4 使用注意事项 165

6.5.5 现代研究 166

6.6 补法 166

6.6.1 含义 166

6.6.2 发展简史 166

6.6.3 分类应用 168

6.6.4 使用注意事项 169

6.6.5 现代研究 170

6.7 和法 170

6.7.1 含义 170

6.7.2 发展简史 171

6.7.3 分类应用 172

6.7.4 使用注意事项 173

6.7.5 现代研究 173

6.8 消法 173

6.8.1 含义 173

6.8.2 发展简史 174

6.8.3 分类应用 175

6.8.4 使用注意事项 176

6.8.5 现代研究 176

6.9 理气法 176

6.9.1 含义 176

6.9.2 发展简史 177

6.9.3 分类应用 178

6.9.4 使用注意事项 178

6.9.5 现代研究 179

6.10 理血法 179

6.10.1 含义 179

6.10.2 发展简史 179

6.10.3 分类应用 182

6.10.4 使用注意事项 186

6.10.5 现代研究 186

6.11 固涩法 187

6.11.1 含义 187

6.11.2 发展简史 187

6.11.3 分类应用 188

6.11.4 使用注意事项 190

6.11.5 现代研究 190

6.12 开窍法 191

6.12.1 含义 191

6.12.2 发展简史 191

6.12.3 分类应用 192

6.12.4 使用注意事项 193

6.12.5 现代研究 193

6.13 祛湿法 193

6.13.1 含义 193

6.13.2 分类应用 193

6.13.3 使用注意事项 194

6.14 祛痰法 194

6.14.1 含义 194

6.14.2 分类应用 194

6.14.3 使用注意事项 196

6.15 祛风法 196

6.15.1 含义 196

6.15.2 分类应用 196

6.15.3 使用注意事项 197

附 文献摘录 197

7 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 201

7.1 表里双解 201

7.1.1 含义 201

7.1.2 发展简史 201

7.1.3 作用机制 202

7.1.4 适应范围 202

7.1.5 分类应用 204

7.2 寒热并用 206

7.2.1 含义 206

7.2.2 发展简史 206

7.2.3 作用机制 206

7.2.4 适应范围 207

7.2.5 分类应用 208

7.3 攻补兼施 210

7.3.1 含义 210

7.3.2 发展简史 210

7.3.3 作用机制 210

7.3.4 适应范围 212

7.3.5 分类运用 213

7.4 升降同用 216

7.4.1 含义 216

7.4.2 发展简史 216

7.4.3 作用机制 217

7.4.4 适应范围 217

7.4.5 分类运用 219

7.5 分消祛邪 220

7.5.1 含义 220

7.5.2 发展简史 221

7.5.3 作用机制 221

7.5.4 适应范围 222

7.5.5 分类运用 223

7.6 痰瘀同治 225

7.6.1 含义 225

7.6.2 发展简史 225

7.6.3 作用机制 225

7.6.4 适应范围 226

7.6.5 分类运用 227

附 文献摘录 229

8 治疗手段 233

8.1 药物疗法 233

8.1.1 作用机制 233

8.1.2 分类运用 234

8.2 针刺法 240

8.2.1 含义 240

8.2.2 分类应用 240

8.2.3 操作注意事项 242

8.2.4 作用机制及现代研究 243

8.3 灸法 244

8.3.1 含义 244

8.3.2 分类运用 244

8.3.3 操作注意事项 246

8.3.4 作用机制及现代研究 246

8.4 按摩 247

8.4.1 含义 247

8.4.2 分类应用 247

8.4.3 操作注意事项 248

8.4.4 作用原理及现代研究 249

8.5 心理疗法 249

8.5.1 含义 249

8.5.2 分类应用 249

8.6 拔罐疗法 252

8.6.1 含义 252

8.6.2 适用范围 252

8.6.3 操作方法 253

8.6.4 使用注意事项 253

附 文献摘录 254

模拟试题 2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