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宗植,张润君编著
  • 出 版 社: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311015316
  • 页数:605 页
图书介绍: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七”规划研究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1999》目录

第一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 1

第一节 建国初的经济环境 1

一 旧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 1

目录 1

二 解放前夕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6

三 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构想 8

第二节 国有经济的建立 11

一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经济 11

二 官僚资本企业的改革 14

三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 17

一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19

第三节 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 19

二 土地改革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3

三 历史性的胜利 26

第四节 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29

一 平抑物价、争夺市场领导权 29

二 统一财政经济工作 33

三 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 36

四 “三反”、“五反”斗争 42

五 第二次调整工商业 46

第五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48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社会历史背景 49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51

第六节 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53

一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3

二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9

第七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4

一 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74

二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77

三 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 80

四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85

五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 90

第八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提前完成 94

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95

二 “一五”时期的技术引进 103

三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107

四 “一五”计划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111

五 主要经验和教训 120

第九节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 127

一 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 127

二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 132

三 “一五”末期经济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 134

第十节 50年代中期人口的出生高潮 135

一 建国后的第一个人口出生高潮 136

二 人口理论的辩论 140

三 人口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多方影响 142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失误后的调整 145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45

一 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45

二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基本思想 150

第二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53

一 “大跃进”的发动 154

二 全民大炼钢铁 158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62

第三节 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错误的初步尝试 166

一 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错误的思想原则与政策 167

二 调整经济指标及其有关措施 172

三 纠错进程被打断 176

第四节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179

一 “左”倾错误的继续延续 179

二 “反右倾”后继续“大跃进” 180

三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 184

第五节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0

一 八字方针的提出 191

二 调整方针的确定 193

第六节 全面大幅度调整的展开 199

一 全面调整措施 199

二 调整农村政策,加强农业战线 201

三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积累率 207

四 关、停、并、转部分工业企业,改善工业内部结构 210

五 稳定市场,发展商品经济 214

六 加强银行、财政的集中统一管理 217

第七节 国民经济在继续调整中发展 220

一 继续调整经济的决策 220

二 八字方针的全面贯彻 222

三 经济体制改革的再次探索 224

四 经济调整中“左”倾思想的重新抬头 230

五 经济调整的实现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234

第三章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 23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经济原因和经济混乱 240

一 “文革”发生的经济原因 240

二 “左”倾错误下的经济混乱 243

三   以盲目放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变动 245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三起三伏 249

一 1966~1968年的第一个起伏 250

二 1969~1974年的第二个起伏 253

三 1975~1976年的第三个起伏 260

第三节 农村经济的深陷困境 263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偏轨转向 263

二 强制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 267

三 农村经济陷入困境 268

第四节 三线建设与“四三”方案 273

一 要求过急的三线建设 273

二 70年代的技术引进 278

第五节 第二次人口出生高潮与城乡人口对流 283

一 人口出生的第二个高潮 283

二 城乡人口对流 287

三 城市大量待业人口的出现 289

第六节 国民经济遭到的严重挫折和取得的某些进展 291

一 国民经济的严重挫折 291

二 “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某些进展 300

三 国民经济取得某些进展的原因 305

第四章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308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指导思想的转变 308

一 国民经济的恢复 308

二 “左的指导思想的延续与新的失误 313

三 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伟大转变 319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再调整 324

一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制定 324

二 国民经济的初步调整 326

三 国民经济的再调整 331

第三节 农村经济体制的突破性改革 335

一 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 336

二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341

三 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342

四 试行社队参与的经济联合 344

五 实行政社分设 345

六 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改革 346

第四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348

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348

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58

第五节 对外开放的展开 375

一 对外开放的决策 375

二 对外贸易 376

三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380

四 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及其改革 384

五 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387

第六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道路的探索 391

一 经济建设的十条方针 391

二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92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394

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99

第七节 经济过热与治理整顿 404

一 80年代中期的经济过热 404

二 治理整顿方针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411

三 80年代末进一步治理整顿的决策 413

四 对本次治理整顿的评价 419

第八节 进一步深化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421

一 转变国营企业经营机制 421

二 深化农村经济改革 428

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事业 437

第九节 发展国民经济的两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 441

一 “六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41

二 “七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49

第一节 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 458

一 90年代的政治经济形势 45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58

二 邓小平南巡重要谈话 4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468

一 市场取向改革的探索 468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71

三 90年代改革与建设的主要任务 472

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474

第三节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479

一 “八五”计划的完成 479

二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制订 483

三 党的十五大的新要求 487

一 90年代前半期国民经济的增长 493

第四节 90年代国民经济的运行 493

二 1996年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实现 508

三 亚洲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方略 513

第五节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517

一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518

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23

第六节 90年代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 534

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 534

二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发展的决策 545

第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的宏观调控 547

一 “八五”期间的宏观调控 548

二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举措 556

三 宏观调控的显著成效和基本经验 558

第八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区域经济协调 562

一 90年代前区域政策的转变 562

二 90年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构建 564

三 “九五”以来区域关系的新态势 570

第九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576

一 90年代前我国的科技事业 576

二 进一步加快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579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84

结束语 589

后记 6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