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博泉,魏存成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0120598
- 页数:733 页
前言 1
第一编 民族 1
第一章 东北古代民族研究的诸问题 1
一、关于“血亲”之议 3
二、关于“别种”之议 5
三、关于箕子东迁问题 8
四、关于拓跋鲜卑的史源问题 10
五、关于高句丽迁都及其政权的归属问题 13
六、关于渤海为“北朝”的问题 15
第二章 民族系统与类型的划分 19
一、东北古代民族系统的划分 19
二、东北古代民族类型的划分 24
(一)从政体结构看东北 25
(二)从民族的类型看东北 26
(三)从社会形态与经济的类型看东北 27
(四)从政权的类型看东北 29
三、民族、国家与一体结构 31
(一)东北民族与政权发展的层次 31
(二)东北民族的一体结构与层次 33
(三)东北古代民族系统、类型与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34
第三章 古代东北中原人与一体结构 38
一、殷人的起源地在东北 38
(一)殷人起源于东北 38
(二)殷人先世与东北 39
(三)殷先世南下之迹 41
(四)从考古看殷先世 43
二、东北古代中原人建立的侯伯国 45
(一)孤竹、箕侯与韩侯 46
(二)箕子之后朝鲜侯国 50
(三)卫氏朝鲜 54
三、东北古侯伯国与一体结构 56
四、中国文明与东北古代侯伯国 61
(一)东北古代地区与侯伯国及其与中原人 62
(二)中国文明与东北古代侯伯国 64
(三)几点重点启示 68
第四章 肃慎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70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 70
(一)名称系统 70
(二)族属系统 74
(三)地缘系统 76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及其发展的层次与类型 78
(一)统一的渤海民族与政权 78
(二)统一的女真民族与金王朝 82
(三)满族统一的民族与政权 86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88
(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社会结构 90
(二)渤海的社会结构 91
(三)女真族的社会结构 92
(四)满族的社会结构 94
四、中华文明与民族和政权 96
(一)中原文明与氏族部落、部族 97
(二)中华文明与渤海民族和政权 98
(三)中华文明与女真民族 100
(四)中华文明与满族 102
第五章 秽貊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105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 105
(一)名称系统 105
(二)族属系统 107
(三)地缘系统 110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与发展的层次和类型 113
(一)夫租、东夫余、高句丽 113
(二)北夫余、北夷橐离国、夫余、豆莫娄 117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121
(一)高句丽的社会结构 122
(二)夫余的社会结构 124
(三)高句丽、夫余在全国政体结构中的地位与性质 126
四、中华文明与高句丽、夫余 127
(一)中原文明与高句丽、夫余的奴隶制 128
(二)中华封建文明与高句丽 130
第六章 东胡系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135
一、民族系统的研究 135
(一)名称系统 135
(二)族属系统 138
(三)地缘系统 142
二、统一的民族、政权及其发展的层次与类型 144
(一)三燕政权 144
(二)契丹国与辽王朝 146
(三)蒙古与元朝 148
三、民族、政权与一体结构 150
(一)三燕政权的社会结构 151
(二)契丹国、辽的社会结构 153
(三)蒙古国、元的社会结构 156
四、中华文明与民族政权 159
(一)中华文明与三燕政权 159
(二)中华文明与契丹国和辽朝 161
(三)中华文明与蒙古国和元朝 164
第二编 考古 169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 171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172
(一)金牛山人遗址 172
(二)庙后山人遗址 174
(三)藏山遗址 176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177
(一)鸽子洞人遗址 177
(二)蛟河砖厂地点 178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179
(一)辽河流域 179
(三)松花江流域 184
(二)鸭绿江流域的前阳人遗址 184
(四)嫩江流域的昂昂溪大兴屯地点 193
(五)黑龙江流域 194
(六)乌苏里江流域的饶河小南山地点 195
四、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型划分及其发展关系 196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 201
一、辽西地区 202
(一)兴隆洼文化 202
(二)赵宝沟文化 204
(三)红山文化 205
(四)富河文化 211
(五)小河沿文化 212
二、下辽河地区 214
(一)新乐下层文化 215
(二)偏堡子文化 216
三、辽东地区 217
(一)小珠山下、中、上层文化 217
(二)后洼下、上层文化 220
(一)左家山一、二、三期文化 223
四、第二松花江流域及周邻地区 223
(二)西断梁山一、二期文化遗存 225
(三)腰井子遗址 226
(四)靶山墓地 227
五、嫩江中下游地区昂昂溪文化 227
六、三江平原地区新开流文化 228
七、牡丹江地区 230
(一)亚布力遗址 230
八、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文化区系 231
(二)莺歌岭遗址下层 231
第三章 青铜时代考古 241
一、辽西地区 242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 243
(二)夏家店上层文化 247
(三)喀左铜器窖藏和魏营子类型及相关遗存 250
(四)大小凌河流域的青铜短剑墓 254
二、辽东地区 256
(一)高台山文化及下辽河平原诸类早期青铜文化遗存 257
(二)庙后山文化 261
(三)半岛南部沿海区诸类早期青铜文化遗存 262
(四)双房类型 265
(五)双房类型之后的青铜短剑墓 267
三、第二松花江流域的西团山文化 270
四、松嫩平原区 274
(一)白金宝文化 275
(二)汉书二期文化 277
(三)平洋墓葬 279
五、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区域文化系统 280
第四章 战国秦汉时期考古 294
一、中原文化遗存 296
(一)长城遗迹 296
(二)城址、行宫遗址和村落居址 301
(三)墓葬 306
(四)其他重要遗物发现 314
二、土著民族文化遗存 316
(一)夫余文化遗存 316
(二)沃沮文化遗存 319
(三)挹娄文化遗存 322
(四)其他重要文化遗存 324
第五章 鲜卑考古 329
一、早期东部鲜卑遗存 332
(一)舍根墓地 332
(二)其他舍根文化墓地 333
(三)六家子墓地和大安渔场墓地 334
(四)喇嘛洞墓地 336
二、三燕遗存 337
(一)都城宫殿遗址 337
(二)墓葬 339
(三)马具 341
三、早期拓跋鲜卑遗存 343
(一)嘎仙洞石室 343
(二)完工墓地 344
(三)扎赉诺尔墓地 345
(四)拓跋鲜卑的南迁遗迹 347
四、辽西地区北魏遗存 349
(一)“思燕佛图”基址 349
(二)石窟寺 350
(三)墓葬 351
第六章 高句丽考古 356
一、都城 359
(一)初期都城 359
(二)中期都城 360
(三)后期都城 363
(四)都城的特点和演变 365
二、山城 365
(一)山城的分布 366
(二)山城的类型 367
三、墓葬 368
(三)山城的结构 368
(一)积石墓 369
(二)集安、桓仁壁画墓 373
(三)朝鲜境内壁画墓 377
(四)墓葬的演变 380
四、重要遗物 381
(一)建筑遗物 382
(二)陶瓷器 383
(三)金属器 384
(四)碑刻 386
第七章 渤海考古 391
一、都城 396
(一)“旧国”都城城址 397
(二)中京显德府和东京龙原府城址 398
(三)上京龙泉府城址 399
(四)都城的特点和演变 401
二、交通遗迹、地方城址和平民居住址 403
(一)营州道和桦甸苏密城 404
(三)日本道和波谢特湾的渤海港口城址 405
(二)朝贡道和临江古遗址调查 405
(四)新罗道和青海土城 406
(五)牡丹江市南城子和东宁大城子 407
(六)二十四块石建筑址 408
(七)东宁团结平民居住址 409
三、墓葬 410
(一)墓葬类型 410
(二)墓葬类型的演变 414
(三)葬俗和地面建筑 415
(四)墓葬的等级 416
四、重要遗物及相关遗迹 417
(一)建筑遗物 417
(二)砖瓦窑址 419
(三)陶瓷器 419
(四)金属器 420
(五)长白灵光塔 422
(六)碑志、石刻 422
第八章 辽金元明考古 429
一、辽代考古 429
(一)城址 430
(二)墓葬 436
(三)陶瓷窑址 444
(四)钱币窖藏 445
(五)宗教遗迹 445
二、金代考古 447
(一)城址 447
(二)界壕 448
(三)墓葬 449
(四)其他重要的遗迹遗物 452
(五)东夏国遗迹与遗物 453
三、元代考古 454
(一)城址 454
(二)墓葬 455
四、明代考古 457
(一)城址 457
(二)辽东镇边墙 460
(三)墓葬 461
(四)永宁寺碑与阿什哈达摩崖 462
第三编 疆域 465
第一章 区域地理观念与区域地理学 467
一、夏、商、周时期 467
二、战国、秦、汉时期 47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475
(一)民族区域布局的再调整 475
(二)民族区域布局的类型 476
(三)民族意识与区域观念的变化 478
四、隋、唐时期 480
(一)王通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 480
(二)隋、唐时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的发展和变化 482
五、辽、金时期 484
(一)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484
(二)辽、金时的民族意识与区域地理观念的变化 486
(三)方志定型与人文地理的蕴育 489
六、元、明、清时期 491
(一)元朝是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一体的新开创 492
(二)中华一体时期的民族观念与区域观念的大发展 493
(三)民族、地理观念变化与中国、中华形成的关系 497
(四)大一统的地理的发展时期 499
第二章 前天下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503
一、综述 503
(一)奴隶制时代的整体区域结构 503
(二)中国的区域结构 505
(三)四海的区域结构 509
二、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511
(一)侯伯国系统与结构 512
(二) 郡县系统与结构 519
(三)民族系统与结构 527
(一)奴隶制朝代的东北疆域 531
三、疆域与走向 531
(二)战国郡县时的东北疆域 539
(三)从历史看东北区域演变的轨迹与特点 540
第三章 天下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541
一、秦、汉、魏、西晋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541
(一)综述 541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 548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 555
(一)综述 566
二、十六国、北朝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566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 569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 579
三、隋、唐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583
(一)综述 584
(二)区域系统与结构 587
(三)东北民族归属、疆域与走向 602
第四章 前中华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608
一、综述 608
(一)整体的区域含义与内容 608
(二)区域划分的依据与类型 609
(三)区域的联系与特点 610
二、辽、金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12
(一)辽代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12
(二)金代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29
三、辽、金东北的疆域与边界 660
(一)辽代东北的疆域与走向 660
(二)金代东北的疆域与走向 664
一、综述 670
(一)从整体看区域的变化 670
第五章 中华一体的东北区域系统、结构与疆域 670
(二)元、明、清的整体区域系统与结构 673
(三)元、明、清区域系统、结构与特点 675
二、元、明、清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76
(一)元朝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76
(二)明朝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691
(三)清朝初、中期东北区域系统与结构 709
三、元、明、清东北边界 719
(一)元朝东北的疆域 720
(二)明代东北的疆域 724
(三)清代东北的疆域 727
- 《中国少数民族唢呐教学曲选》胡美玲编 2019
- 《甘肃民族民间歌曲全集 第2卷 酒泉市卷》周永利主编;郑午副主编 2016
- 《民族舞初级教程》沈莹主编 2016
- 《考古郑州》任伟,刘彦锋著 2019
- 《当代民族声乐与民族之声》曲鹭鹭著 2019
- 《丹砂古寨 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村民族志研究》李劲松著 2019
-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舞蹈》葛树蓉,吴世平著 2018
- 《现代南方民族文学话语研究》(中国)吴道毅 2019
- 《行走中国丛书 神性弥漫的行走 沿着香格里拉疆域的诗性笔记》(中国)海男 2019
-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谢仁生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