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高性能通信网络
高性能通信网络

高性能通信网络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Jean Walrand,(美)Pravin Varaiya著;韩毅刚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5359975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国外电子信息科学经典教材系列: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高性能通信网络的概念、原理、组建方式、设计,以及与ATM、ISDN、Internet的关系。
《高性能通信网络》目录

前言页 1

第1章 概述 1

1.1 通信网络的历史 2

1.1.1 电话网络 3

1.1.2 计算机网络 6

1.1.3 有线电视网络 11

1.2 网络要素 13

1.2.1 数字化 13

1.2.2 经济规模 15

1.2.3 网络的外部特征 15

1.2.4 业务集成 16

1.3 将来的网络 16

1.3.1 Internet 16

1.3.4 胜利者是谁 18

1.3.3 视频拨号方式 18

1.3.2 纯ATM网络 18

1.4 小结 20

1.5 说明 20

1.6 习题 20

第2章 网络服务与分层体系结构 23

2.1 应用 24

2.1.1 固定比特率 25

2.1.2 可变比特率 25

2.1.3 报文 25

2.1.4 例子 26

2.1.5 其他要求 27

2.2 网络服务 28

2.2.1 面向连接服务 28

2.2.2 无连接服务 28

2.3 高性能网络 28

2.4 网络组成部分 29

2.4.1 主要的网络组成部分 30

2.4.2 网络组成部分与服务特点 31

2.4.3 例子 31

2.5 基本网络机制 33

2.5.1 多路复用 34

2.5.2 交换 37

2.5.3 差错控制 40

2.5.4 流量控制 45

2.5.5 资源分配 46

2.6 分层体系结构 47

2.6.1 层次 47

2.6.2 层次的实现 48

2.7 开放数据网络模型 51

2.9 说明 53

2.10 习题 53

2.8 小结 53

第3章 分组交换网络 56

3.1 OSI参考模型 56

3.1.1 第1层:物理层 56

3.1.2 第2层:数据链路层 56

3.1.3 子层2a:介质访问控制 58

3.1.4 子层2b:逻辑链路控制 58

3.1.5 第3层:网络层 59

3.1.6 第4层:传输层 60

3.1.7 第5层:会话层 61

3.1.8 第6层:表示层 61

3.1.9 第7层:应用层 62

3.1.10 总结 62

3.2 以太网(IEEE 802.3) 62

3.2.1 物理层 63

3.2.2 MAC 65

3.2.3 LLC 67

3.3.1 物理层 68

3.3 令牌环网(IEEE 802.5) 68

3.3.2 MAC 69

3.3.3 LLC 70

3.4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70

3.5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 73

3.6 帧中继 75

3.7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 77

3.8 分组交换网络的总结 81

3.9 Internet 81

3.9.1 IPv4、多址通信IP、移动IP、IPv6、RSVP 82

3.9.2 TCP和UDP 90

3.9.4 实时协议 91

3.9.5 更快的传输协议 91

3.9.3 SMTP、rlogin和TFTP 91

3.9.6 Internet的成功与局限性 92

3.10 小结 93

3.11 说明 94

3.12 习题 94

第4章 电路交换网络 97

4.1 电路交换网络的性能 98

4.2 SONET 100

4.3 光纤入户 107

4.3.1 AT T用户环系统 107

4.3.2 英国电信TPON系统 108

4.3.3 无源光纤环 109

4.3.4 混合方案 110

4.4 ISON 110

4.5 智能网络 112

4.5.1 服务举例 113

4.5.2 智能网络的体系结构 114

4.5.3 功能组件 115

4.6 视频点播 116

4.6.1 布局 116

4.6.2 控制和视频网络 118

4.6.3 MPEG 119

4.7 小结 120

4.8 说明 120

4.9 习题 120

第5章 异步传输模式 123

5.1 ATM的主要特征 123

5.1.1 面向连接服务 124

5.1.2 固定信元长度 126

5.1.3 统计多路复用 129

5.1.4 资源分配 130

5.2 ATM信头结构 130

5.2.1 VCI与VPI 131

5.2.2 其他字段 132

5.2.3 保留的VCI/VPI 133

5.3 ATM适配层 133

5.3.1 类型1 134

5.3.2 类型2 134

5.3.3 类型3 135

5.3.4 类型4 135

5.3.5 类型5 135

5.4 管理与控制 135

5.4.1 容错管理 136

5.4.2 通信量和拥塞控制 138

5.4.3 网络状态监视和配置 139

5.4.4 用户/网络信令 140

5.5 BISDN 140

5.6.1 AAL5上的多协议封装 141

5.6.2 用ATM实现LAN仿真 141

5.6 用ATM网络实现互联 141

5.6.3 在ATM上实现IP 142

5.6.4 ATM上的多协议互联(MPOA) 144

5.6.5 ATM上的FR与SMDS 145

5.7 小结 145

5.8 说明 145

5.9 习题 146

第6章 网络控制 147

6.1 控制的目的和方法 147

6.1.1 综述 148

6.1.2 控制方法 148

6.1.3 时间尺度 149

6.1.4 举例 150

6.1.5 服务质量 150

6.2 电路交换网络 151

6.2.1 阻塞 152

6.2.2 路由最优化 153

6.3 数据报网络 155

6.3.1 排队模型 156

6.3.2 关键的排队结果 156

6.3.3 路由最优化 157

6.3.4 流量控制 160

6.4 ATM网络 161

6.4.1 控制问题 162

6.4.2 确定性方法 163

6.4.3 统计过程 169

6.4.4 确定的还是统计的 178

6.5 小结 180

6.6 说明 180

6.7 习题 181

7.1.2 离散时间 183

7.1.1 概述 183

第7章 网络的控制:数学背景 183

7.1 马尔可夫链 183

7.1.3 连续时间 187

7.2 电路交换网 190

7.2.1 单一交换机 190

7.2.2 网络 192

7.3 数据报网络 194

7.3.1 M1M11排队系统 194

7.3.2 离散时间排队系统 196

7.3.3 Jackson网络 198

7.3.4 MMF业务源的缓冲器占有量 199

7.3.5 阻塞概率的不敏感性 201

7.4 ATM网络 203

7.4.1 确定性的方法 204

7.4.2 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大偏差 206

7.4.3 直线上的大偏差 208

7.4.4 排队系统的大偏差 209

7.4.5 含多类业务源排队系统的大偏差 212

7.4.6 Bahadur-Rao定理 216

7.5 小结 217

7.6 说明 217

7.7 习题 217

第8章 网络计费 219

8.1 网络计费:原理和实现 220

8.1.1 计费原理 220

8.1.2 计费的现状 221

8.1.3 Internet的脆弱性 222

8.2 Internet连接的计费系统 222

8.2.1 第一阶段 223

8.2.3 第三阶段 225

8.2.4 Internet的计费功能 225

8.2.2 第二阶段 225

8.3 Internet上的流量测算 227

8.3.1 连接统计 228

8.3.2 用量的多样性 228

8.3.3 拥塞计费和流量规划的潜力 229

8.4 单项计费 229

8.4.1 基于用量的计费 230

8.4.2 拥塞计费 232

8.4.3 资金回报和链路最佳容量 234

8.5 ATM服务计费 235

8.5.1 ATM资源和服务的一个模型 235

8.5.2 最大投资回报 238

8.6 小结 239

8.7 说明 239

8.8 习题 240

9.1 光链路 242

第9章 光链路 242

9.2 光纤 243

9.2.1 衰减 243

9.2.2 色散 246

9.3 光源和检波器 250

9.3.1 发光二极管 251

9.3.2 激光二极管 252

9.3.3 检波器 253

9.4 间接调制 256

9.4.1 相干检波 256

9.4.2 副载波多路复用 257

9.4.3 波分多路复用 257

9.5 检波的量子极限 259

9.6 其他部件 260

9.8 说明 261

9.9 习题 261

9.7 小结 261

第10章 交换 263

10.1 交换机的性能指标 263

10.2 时分交换和空分交换 265

10.3 模块化交换机的设计 267

10.4 快速分组交换 271

10.5 分布式缓冲交换机 273

10.5.2 输入缓冲器 276

10.5.1 过热点的影响 276

10.5.3 减少过热点 279

10.6 共享缓冲交换机 281

10.7 输出缓冲交换机 283

10.8 输入缓冲交换机 284

10.8.1 HOL阻塞 284

10.8.2 克服HOL阻塞 286

10.9 小结 287

10.11 习题 288

10.10 说明 288

第11章 迈向全球多媒体网络 290

11.1 全球网络的属性 290

11.2 技术领域 291

11.2.1 体系结构 292

11.2.2 组网 292

11.2.3 信号处理 293

11.2.4 应用 293

11.3 挑战 293

11.3.1 体系结构 294

11.3.2 服务质量 294

11.3.3 移动性 296

11.3.4 异构性 298

11.3.5 可伸缩性和可配置性 299

11.3.6 扩展性和复杂性管理 299

11.3.7 安全性 30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