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振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208035989
  • 页数:410 页
图书介绍:暂缺《挑战过剩》简介
《挑战过剩 中国经济分析2000》目录

0 导论:过剩经济的成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1

0.1 过剩经济的产生背景 1

0.2 关于通货紧缩定义的争议 3

0.3 通货紧缩成因分析 6

0.3.1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有限买方市场形成 7

0.3.2 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需求管理政策滞后 8

0.3.3 通货紧缩是实质经济和货币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13

0.4 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及政策组合 14

1 消费需求不足分析及收入与消费政策取向 20

1.1 发展战略导向对消费需求的规定性 21

1.1.1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滞后改变了GDP支出结构 21

1.1.2 二元发展结构下的消费需求多层断裂 28

1.2.1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下及结构性失衡 33

1.2 体制转换对消费需求变动的特定影响 33

1.2.2 收入构成中的暂时性收入波动频繁且比重较大 35

1.2.3 收入中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大 38

1.2.4 收支预期不稳定减弱了消费倾向 40

1.2.5 消费环境条件的制度性障碍较大 41

1.3 重塑以最终消费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格局 43

1.3.1 建立投资与消费互动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机制 43

1.3.2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规模 45

1.3.3 调整工业化实物性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关系 47

1.3.4 合理引导居民的收支预期 50

1.4 消费政策与收人分配政策调整的若干建议 52

1.4.1 完善收入分配结构 53

1.4.2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 55

1.4.3 发展新型消费 56

1.4.4 改善消费环境条件 58

1.4.5 扩大政府消费 59

1.4.6 合理调整公共服务品价格 60

2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与农村市场的启动 61

2.1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理论分析 62

2.1.1 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 62

2.1.2 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原因 63

2.2 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偏低的实证分析 66

2.2.1 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68

2.2.2 农户负担过重 71

2.2.3 农户没有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72

2.2.4 城乡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重大差别 73

2.2.5 基础设施落后 74

2.2.6 工业品不适销对路 75

2.2.7 流通体系滞后 76

2.2.8 存在特殊的代际互换关系 77

2.3 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政策和建议 78

2.3.1 为农户提供一个比较宽松的制度环境 81

2.3.2 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85

2.3.3 为农户提供必要的公共教育和医疗服务 87

2.3.4 为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88

2.3.5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89

3 城市化:巨大的需求源泉与发展空间 91

3.1 中国城市化现状的评价 92

3.1.1 城市化现状的总体评价 92

3.1.2 城市化现状的质量分析 93

3.1.3 城镇发展: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特殊性研究 95

3.1.4 中国城市化的国际比较 98

3.2.1 中国的城市化模式需要反思 100

3.2 城市化模式:提高城市化水平和拉动有效需求的关键因素 100

3.2.2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重新选择 101

3.2.3 模型分析对重新选择的支持 106

3.2.4 城市化模式选择的市场化问题 107

3.3 城市化可能创造的需求及实现途径 109

3.3.1 城市化需求的创造 109

3.3.2 城市化需求的实现 111

4 投资需求分析及其政策调整 116

4.1 投资需求的一般分析 117

4.1.1 投资需求的理论分析 117

4.1.2 我国投资状况的历史分析 119

4.1.3 我国投资状况的现实分析 121

4.2.1 投融资体制扭曲是影响投资需求的主要因素 127

4.2 投资需求实现的问题分析 127

4.2.2 投资结构不合理加剧投资需求不足状况 134

4.2.3 宏观经济政策对投资需求的负面影响 137

4.3 投资需求增长的政策调整 141

4.3.1 扩大我国投资需求的分析预测 141

4.3.2 扩大投资需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146

4.3.3 促进投资需求增长的对策措施 152

5 刺激投资需求:金融创新与资本动员 157

5.1 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 157

5.1.1 对银行“惜贷”与通货紧缩的质疑 158

5.1.2 对缺乏投资渠道说法的评价 159

5.1.3 谁来支付改革成本——对通货膨胀及其形成机制的再认识 161

5.2 有利于资本动员的金融品种创新 164

5.2.1 国债:变中长期为短期 164

5.2.2 企业债券和企业本票 167

5.2.3 关于中小企业贷款 170

5.3 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的基本思路 172

5.3.1 银行改革:资本充足率与子银行 173

5.3.2 利率市场化正当其时 175

6 有效需求不足的性质判定与公共政策效果的相关性 分析 178

6.1 支持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相关因素 179

6.2 近期中国家庭消费决策的特征 182

6.3 近期中国投资决策的特征 186

6.4 简略的结论 189

7 通货紧缩、流动性陷阱及宏观政策整合 191

7.1 通货紧缩的理论模型分析 191

7.1.1 通货紧缩分析 191

7.1.2 流动性陷阱分析 193

7.1.3 通货紧缩的AD-AS模型分析 194

7.2 凯恩斯学派、供给学派、货币学派的不同政策主张 197

7.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整合研究 200

7.3.1 继续增加货币供给量 201

7.3.2 继续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 203

7.3.3 继续深化改革,建设市场经济制度框架 204

7.4 宏观经济政策实效评析 205

7.4.1 工业增长质量提高与企业效益改善 206

7.4.2 消费需求趋向活跃与市场物价略有回升 207

7.4.3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 208

7.4.4 外贸强劲增长 209

7.4.5 金融运行平稳正常 210

7.4.6 财政状况基本正常 211

8.1.1 技术创新与供给结构 213

8 改善供给的根本途径:技术创新与扩散 213

8.1 经济过剩与技术创新及扩散的关系 213

8.1.2 技术创新与产品替代 216

8.2 技术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221

8.2.1 历史原因 221

8.2.2 体制原因 224

8.2.3 微观运行机制原因 225

8.2.4 研究与开发投入不足 227

8.3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的前景和对策 230

8.3.1 前景展望 230

8.3.2 对策分析 234

9 有效供给不足与微观组织基础改造 239

9.1 有效供给不足的微观组织基础分析 240

9.1.1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相对滞后 240

9.1.2 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严重迟缓 243

9.1.3 现有微观组织基础对宏观调控有效性的制约 245

9.2 微观组织基础的问题症结分析 247

9.2.1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滞后的症结所在 247

9.2.2 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迟缓的问题症结 249

9.3 微观组织基础改造的对策思路 255

9.3.1 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 255

9.3.2 推进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257

10 扩大民间投资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65

10.1 民间投资: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新型投资形式 266

10.1.1 民间投资伴随经济体制的转型而产生 266

10.1.2 民间投资相对于政府投资而存在 267

10.2 民间投资现状分析 267

10.2.1 民间投资存在的问题 267

10.2.2 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270

10.3.1 华为模式——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民营企业典范 272

10.3 民间投资: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 272

10.3.2 中兴模式——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 273

10.3.3 德力西模式——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化经营 275

10.3.4 温州机场道路建设模式——基础设施的股份制投融资体制 276

10.3.5 比较后的几点启示 277

10.4 民间投资不断成长和壮大的主要途径 277

10.4.1 民间投资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77

10.4.2 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途径 279

10.5 政府扶持民间投资的策略选择 282

10.5.1 设立专门政府管理服务机构 282

10.5.2 提供金融支撑 283

10.5.3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 284

11.1.1 相对过剩与失业关系 286

11 劳动力过剩与增加就业 286

11.1 相对过剩与就业变化 286

11.1.2 总量增长与失业变化 288

11.2 劳动力相对过剩的主要特点 291

11.2.1 劳动力过剩的现状与变化 291

11.2.2 结构性劳动力过剩 293

11.2.3 地区性劳动力过剩 295

11.2.4 周期性劳动力过剩 298

11.3 劳动力过剩对相对过剩经济的影响和意义 300

11.3.1 劳动力过剩是供给要素总量的过剩 300

11.3.2 劳动力过剩是供给要素结构的过剩 301

11.3.3 劳动力过剩导致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 302

11.4.1 环境、政策变化与劳动力过剩的趋势分析 304

11.4 劳动力过剩的趋势分析及政策导向 304

11.4.2 收入政策 306

11.4.3 产业导向政策 307

11.4.4 劳动力流动政策 309

11.4.5 微观激励政策 310

12 西部大开发:根治经济过剩的结构性失衡 313

12.1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东西合作与区域联动 314

12.1.1 加强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条件分析 314

12.1.2 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思路创新与机制创新 317

12.1.3 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要服从国家战略,实施重点推进 319

12.2 西部大开发中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322

12.2.1 运用市场机制与政府适度干预 323

12.2.2 强化西部的农业基础 324

12.2.3 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 325

12.2.4 根据国家和市场的需要科学地开发西部资源 327

12.2.5 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西部开发的首位 328

12.2.6 大力调整西部的所有制结构 328

12.3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有效途径与发展模式 329

12.3.1 开发目标与开发基点 330

12.3.2 开发体制与开发导向 331

12.3.3 开发方式与开发布局 332

12.3.4 开发政策 333

13 推动出口增长:缓解经济过剩的重要途径 336

13.1 推动出口增长与缓解经济过剩的关联分析 337

13.1.1 出口需求与经济过剩 337

13.1.2 对几点质疑的解释 339

13.2.1 外贸发展战略传统类型的局限性 341

13.2 推动出口应当调整外贸发展的基本战略 341

13.2.2 调整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主张 345

13.2.3 调整我国贸易发展战略的大致思路 348

13.3 推动出口必须转变外贸发展的增长方式 353

13.3.1 我国外贸传统增长方式的实际后果 353

13.3.2 我国外贸传统增长方式的政策根源 355

13.4 推动出口需要重构外贸发展的动力机制 361

13.4.1 我国外贸发展内在动力机制简析 361

13.4.2 重构动力机制在于制度变迁 366

14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空间 369

14.1 近代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全球化 370

14.1.1 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关系的主要理论阐述 370

14.1.2 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基础 372

14.1.3 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潜在影响 374

14.2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 377

14.2.1 对外开放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新特征 377

14.2.2 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80

14.2.3 中国经济对全球化进程的潜在影响分析 381

14.3 在全球化进程中寻找新的空间 384

14.3.1 参与全球化:重构中国经济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 384

14.3.2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分析 388

14.4 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思路选择 391

14.4.1 正确处理外需与内需的关系 391

14.4.2 近期需要采取的措施 393

主要参考文献 399

作者简介 405

后记 40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