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新药评价概论  第2版
新药评价概论  第2版

新药评价概论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伯益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7030941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
《新药评价概论 第2版》目录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新药评价工作的简吏 1

一、古代的新药评价 1

二、20世纪上半叶的新药评价 2

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 3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药评价 6

五、我国的新药评价工作 7

一、发现新药的途径 8

第二节 新药的发现 8

二、临床用药与新药的发现 15

三、新药的发现与主观能动作用 18

第三节 新药评价的程序 21

一、新药评价的基本程序 22

二、新药从有效到有用 24

三、临床前药理与临床药理的关系 26

第二章 新药的筛选 31

第一节 发现新药的两种主要途径 31

一、临床发现 31

二、新药筛选 32

第二节 新药筛选基本方式 34

一、随机筛选 34

二、经验式重复筛选 34

三、药物合理设计与筛选 35

第三节 组合化学与药物筛选 36

一、群集筛选 36

二、实时筛选 37

三、高通量筛选 39

一、药学与生物学评价 41

第一节 药学与新药评价 41

第三章 新药的药学评价 41

二、药学各学科之间的协调 42

三、药学评价工作的安排 43

第二节 原料药的研究 46

一、化学结构 46

二、理化性质 47

三、新药的鉴别 49

四、新药的纯度 49

一、剂型设计 51

第三节 新药制剂的研究 51

二、质量控制 57

三、制剂包装 59

第四节 新药稳定性研究 60

一、稳定性的含义及分类 61

二、化学稳定性及其研究方法 61

三、对药物稳定性的评价 63

第五节 从实验室研究到中试生产 63

二、小量试制阶段 64

一、实验室研究阶段 64

三、中试生产阶段 65

四、药品的包装与标签 68

五、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68

第六节 新药质量标准 70

一、制订新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70

二、新药质量标准草案和起草说明 72

第七节 药品的名称 74

二、传统剂型的不足 78

一、剂型是药品发展的基础 78

第四章 控释、缓释制剂的评价 78

第一节 控(缓)释制剂的发展背景 78

三、医疗上需要新的给药系统 79

四、高质量的生活应有高水于的药物制剂 80

第二节 控(缓)释制剂的设计 80

第三节 控(缓)释制剂的类型 83

一、口服控(缓)释制剂 83

二、外刚控(缓)释制剂 85

三、注射控(缓)释制剂 85

一、在处方和制备时应于考察的与质量有关的内容 86

第四节 控(缓)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86

二、体外释药评价 87

三、其它体外特性评价 88

四、人体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评价 90

五、生物相容性试验 91

第五章 新药的临床前药理评价 93

第一节 主要药效研究 93

一、动物 93

二、模型 95

三、指标 97

四、剂量 98

五、对照 99

六、其他条件 101

第二节 一般药理研究 102

一、从药理学角度看—般药理研究 102

二、从毒理学角度看一般药理研究 104

三、一般药理研究方法的规范化 106

四、一般药理研究方法的个体化 107

第三节 复方药理学研究 110

第四节 作用机制研究 111

一、研究目的 111

二、研究方法 112

三、注意事项 113

第六章 药代动力学研究 116

第一节 在新药评价中的作用 116

第二节 基本概念和主要参数的意义 120

一、药代动力学数学模型 120

二、药物吸收与生物利用度 124

三、药物分布及有关参数 126

四、药物消除或清除及有关参数 128

第三节 新药注册对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要求 129

一、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 129

二、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品与大分子靶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33

一、生物技术药品 133

二、靶向药物 135

一、人员结构上的优化组合 137

第五节 实验室技术建设 137

一、配套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 138

三、规范试验技术 141

第七章 新药临床前的毒理学评价 143

第一节 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43

一、重要性 143

二、局限性 144

第二节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147

一、毒理评价内容及其发展 147

二、我国新药临床前安全性研究的特点 152

一、目的和意义 154

第三节 急性毒性试验 154

二、方法和要求 156

三、近年来毒理学界对急性毒性试验的看法和建议 159

第四节 长期毒性试验 163

一、目的和意义 163

二、试验内容和方法 164

第五节 影响新药毒性试验的因素 176

一、与药物本身有关的因素 176

二、实验动物本身的因素 179

三、改变机体反应性的外界因素 182

第六节 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面临的问题 187

一、免疫毒理学评价 187

二、替代法 191

三、新剂型的毒理学评价问题 196

第七节 新药临床前毒理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198

一、GLP形成的历史背景 198

二、GLP的基本内容 200

第八章 新药的特殊毒性评价 207

第一节 特殊毒性评价概述 207

第二节 新药特殊毒理评价的基本要求与发展 211

第三节 我国新药特殊毒性试验的要求与特点 215

第四节 特殊毒性试验结果的判断与评价 218

第五节 新药特殊毒性试验中常遇到的几种情况及处理原则 220

一、试验项目不符合《办法》要求 220

二、剂量设计中的问题 221

三、试验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222

四、新药试验样品的溶解性问题 222

第六节 致突变作用及检测分类 223

一、药物的致突变性 227

第七节 药物的致突变性与抗诱变性 227

二、药物的抗诱变性 230

第八节 药物的致癌试验 231

一、药物致癌问题 231

二、新药致癌试验前提 232

三、化学致癌机制 233

四、动物诱癌试验方法原则 234

五、致癌性评定 237

六、体外试验检测致癌性方法原则 237

一、生殖毒性概述 240

第九节 新药的生殖毒性试验 240

二、药物的生殖毒性问题 241

三、一般生殖毒性试验 243

四、致畸眙试验 245

五、围生期试验 248

第十节 皮肤致敏试验 250

一、致敏作用概述 250

二、药物变态反应试验类型与要求 251

第一节 目的及重要性 254

第九章 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 254

第二节 新药临床研究前必须具备的条件 255

第三节 如何正确利用临床前药理毒理资料 256

一、比较毒性研究 257

二、比较药效学研究 261

三、比较药物代谢 265

第四节 药政管理对临床试验的要求 268

一、美国的情况 269

二、英国的情况 270

三、我国的情况 271

第五节 临床试验的分期 272

一、Ⅰ期临床试验 273

二、Ⅱ期临床试验 274

三、Ⅲ期临床试验 275

四、其他分期方法 276

第六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 277

一、临床试验的流程 277

二、制定临床计划应考虑的因素 277

三、临床试验的初始期(即Ⅰ期临床试验) 289

四、对照治疗试验期(Ⅱ及Ⅲ期临床试验) 296

五、药物毒性的临床研究过程和方法 299

第七节 临床试验报告的评价和鉴定 301

一、一般项目 303

二、特殊项目 305

第八节 专业化临床试验机构和必需具备的条件 306

一、专业化新药临床试验机构的工作范围及形式 307

二、专业化新药临床试验机构需具备的条件 308

第九节 医药产品临床试验规范 310

一、前言 310

三、主要内容和范围 311

二、ICH GCP的原则 311

四、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314

第十章 中药新药的研制与评价 319

第一节 中药新药研制与评价的特殊性 320

一、中药新药研究概况 320

二、中药与西药之异同 320

三、中药制剂(中成药)与中药煎剂之异同 324

第二节 中药新药研究与评价的原则 325

一、中药新药的基本要求 325

三、选方的原则 326

二、选题的原则 326

四、选药的原则 327

五、功能主治的确定 327

六、剂型与生产工艺的优选原则 328

七、其它方面 328

第三节 中药新药药效学的研究与评价 328

—、意义 328

二、申报资料的基本要求 329

三、药效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与方法、步骤 331

一、继承与发扬 340

第四节 展望 340

三、中药走向世界 341

二、传统特色与现代化 341

第十一章 中药质量评价 343

第一节 质量标准的特性 343

一、权威性 343

第二节 质量标准制定的前提 344

一、处方组成固定 344

三、进展性 344

二、科学性 344

二、原料稳定 345

第三节 质量标准的内容 348

一、名称 348

二、处方 348

三、制法 349

四、性状 350

五、鉴别 350

六、检查 367

七、含量测定 368

第十二章 生物技术药物评价 375

第一节 生物技术药物的定义及分类 375

一、重组蛋白质药物 375

二、单克隆抗体或基因工程抗体 376

三、寡核苷酸药物 376

第二节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及其新药评价程序 378

第三节 生物技术来源药物的发现和筛选 380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的生产 380

一、活性多肽、蛋白质的生产 381

二、单克隆抗体生产 382

第五节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学评价 382

一、起始材料的评价 382

二、生产的评价 383

三、质量控制及其评价 385

第六节 生物技术药物的临床前评价 387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特殊性 388

二、临床前评价的目的和一般原则 388

四、给药途径和剂量的选择 389

三、动物种属、模型的选择 389

六、药效学评价 390

七、药代动力学评价 390

五、免疫原性 390

八、毒理学评价 391

第十三章 新药评价中的统计问题 393

第一节 实验设计的原则 393

二、随机化 394

三、样本数量大小 394

一、对照 394

四、盲法 395

第二节 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 395

第三节 制定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方案并严格实施 396

一、制定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方案 396

二、严格实施研究方案 397

三、数据的统计、模型分析和拟合求参数 397

四、统计软件的选择 397

五、药理学家和统计专家的合作和交流 397

一、新药剂量-效应和/或浓度-效应关系的研究 398

第四节 新药评价中的几个统计学问题 398

二、生物等效性的统计分析 402

三、合并用药中的统计分析 406

第十四章 新药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40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09

一、纵向组织 409

二、横向协作 411

三、矩阵式组织——双道命令系统 412

一、学科负责人 414

第二节 专业人员 414

二、技术执行者 415

三、主题负责人 416

第三节 指挥协调 417

一、行政手段 417

二、学术手段 417

三、经济手段 418

第四节 处理几种关系 419

一、程序的固定与灵活 419

二、需要与可能 419

三、速度与质量 420

四、局部与整体 421

五、工作的衔接与发展 421

第五节 新药研究与道德 422

一、新药评价中的牺牲与贡献 423

二、国际规定与宣言 426

三、几种特殊受试对象的道德考虑 428

第六节 新药管理的政策 431

第七节 新药研制计划的管理 434

第八节 新药研究的实验室管理 435

第九节 新药的成果管理及奖励 436

第十节 新药报批中的管理 438

第十一节 新药命名、说明书与广告管理 439

第十二节 新药推广应用后的再评价 442

第十五章 新药评价工作的展望 444

第一节 国际新药评价工作的展望 444

第二节 我国新药评价工作的展望 447

一、完善法规 447

二、加强建设 449

三、走向世界 45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