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性·家庭·建筑·城市  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
性·家庭·建筑·城市  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

性·家庭·建筑·城市 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宏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50830X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特别是以人自身的再生产为基本理论依据,尝试建立了以中国历史上的家庭组织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住居学研究体系。探讨了家庭组织的产生与住居形成和发展的互动关系,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特征与住居形态的演变规律,提出了居住的原点以及广义居住和狭义居住的概念。本书还运用住居城市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历史上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制度和等级居住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揭示了城市性质的改变与城市活力再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上的演变规律。本书还以苏州为研究案例,初步探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延续的方法与途径。
《性·家庭·建筑·城市 从家庭到城市的住居学研究》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生活类型论 2

1.2.2文化人类学与住居 3

1.2.3住居生活史与住居 4

1.2.4生活文化与住居 4

1.2.5风土与住居 4

1.3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5

1.4住居的相关概念与住居学 6

2 家庭组织的产生与住居的形成 8

2.1住居学为什么要研究人类的性行为 9

2.2住居学中的“性”与“性存在” 13

2.3住居学涉及性行为研究的内容 15

2.4性行为的限定与人类家庭的起源 20

2.4.1杂交与住居 21

2.4.2血缘家庭与住居 24

2.4.3普那路亚家庭与住居 25

2.4.4对偶家庭与住居 28

2.4.5家长制家庭与住居 30

2.4.6一夫一妻制家庭与住居 32

2.5生活分类与住居 35

2.5.1生活分类与住居空间的限定 35

2.5.2性禁忌和男女之别与空间的限定 42

2.5.3床的开敞到封闭 48

2.5.4住居装饰图案的生殖喻义 58

本章注释 84

3 中国古代家庭制度的特征与住居形态的演变 86

3.1宗族社会的聚族而居 87

3.2家族社会的小家庭住居与大家庭的聚居 94

3.2.1小家族家庭与住居 94

3.2.2封建大家族家长制与住居 99

3.2.3累世而居的住居形态 102

3.2.4防卫性居住与住居 104

3.3.1人的再生产和子嗣的繁衍与住居 116

3.3家族社会封建家长制家庭的社会职能与住居形态特征 116

3.3.2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住居 119

3.3.3家庭教育及人的社会化与住居 120

3.3.4安全防卫和归属感与住居 121

3.3.5祭祀、宗教和休息、娱乐与住居 122

3.3.6赈济、互助等社区行为与住居 124

3.4居住的原点 125

3.5广义居住与狭义居住 127

本章注释 129

4 家庭与社会、住居与城市 130

4.1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中、西方国家的产生与城市的形成 130

4.2井田制度与中国古代聚落和城市的空间形态特征 133

4.2.1井田制聚落中的邻里关系 134

4.2.2井田制中的军事制度与城市特征 135

4.2.3井田制的土地界划制度和划分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作用和影响 136

4.2.4井田制的宅居制度 143

4.3等级居住与城市和聚落空间构成特征 145

4.3.1等级居住与中国古代早期城市雏形的形成——以良渚文化区为例 145

4.3.2宗法礼制与等级居住 155

4.4中国古代社会城市与农村聚落的关系 159

4.4.1从血缘性到地缘性 159

4.4.2城市与农村的天然联系与双向流动 161

4.4.3城市中工商和官僚阶层与农村聚落的关系 161

4.4.4城市住居的相对不稳定性 164

4.5.1城市政治统治功能的改变与城市的兴衰 166

4.5城市性质的改变与城市活力再生 166

4.5.2城市经济和城市经济单元划分与城市活力的再生 189

4.6娼妓制度与城市住居 197

4.6.1唐代封闭里坊中的娼妓住居 199

4.6.2宗代开放型的与市街结合的娼妓住居 202

4.6.3元代以后城市娼妓住居概况 205

本章注释 209

5 苏州古城街坊历史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211

5.1古城空间形态和城市肌理的形成因素分析 213

5.1.1因素1——家长制社会和家庭结构的作用和影响 213

5.1.2因素2——土地制度及观念意识的影响和作用 213

5.1.4因素4——因地制宜,顺应地理、气候等客观条件 215

5.1.3因素3——河道及水陆交通的作用和影响 215

5.1.6因素6——城市设施和民宅更递的动态过程的影响 217

5.1.5因素5——城市和住居建造方式和过程的影响 217

5.1.7因素7——做为城市基本细胞的民居和建筑单体的作用 218

5.1.8因素8——气候和“取正”的影响 218

5.1.9因素9——工程技术的影响 219

5.2风貌及风貌的特性 220

5.2.1风貌的历史性 220

5.2.2风貌的连续性 221

5.3.1模式的时代性 226

5.3.2模式的地方性 226

5.3居住模式 226

5.3.3经济方式与居住模式 227

5.3.4居住模式的动态与静态 227

5.3.5居住模式的目标调整 227

5.4苏州古城街坊住居的现状调查 228

5.5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与延续及街坊整治更递的途径和方法 231

5.5.1五个保护 231

5.5.2四个调整 232

5.5.3四个完善 232

5.5.4三个更递 233

本章注释 234

主要参考文献 2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