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1049943
  • 页数:384 页
图书介绍:《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国内第一部较系统而全面地从企业集群分析区域发展的理论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的产业集聚区域进行详尽分析的报告,撰写人主要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参加人员也有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者,他们涉猎的学科前沿领域涵盖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国际贸易学、经济社会学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内容是当代世界各国各地区公共政策的热门课题,因此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从科学研究上看,《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的问世,将有助于我国区域研究、产业研究和企业研究等方面的进展,促进大学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由于《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又是经济地理著作,它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教学上看,《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是一部很好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不仅可供有关学科的研究生使用,而且对本科生、甚至对中学地理教师等都有重要参考意义。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角度上看,《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有助于企业家更好地认识区域发展对其成功的意义,采取更好的企业竞争和合作战略;有助于
《创新的空间 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目录

第1节 全球·国家·区域 1

前言 1

全球化与本地化 1

第一章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区域 1

80年代中期以前 4

80年代中期以后 6

国家和区域 7

第2节 技术·组织·区域 10

我国的研究背景 10

技术震撼社会: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 11

本书的目的 12

专栏1 我国对传统重化工业的集聚诱因和类型的认识 15

创新模式:从突破性到渐进性,从线性到非线性 15

专栏2 福特工厂的装配工 16

创新的本地化对企业集群的要求 17

技术影响组织:从等制大企业到企业网络 19

专栏3 中国东南沿海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域 22

第二章 地方生产系统 26

第1节 产业联系、生产链和生产系统 26

产业联系 27

产业类型 28

专栏4 转包联系 30

从生产链到生产系统 32

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 37

专兰5 集聚为在广东惠州的韩国LG音响生产厂提供了便利 41

专栏6 日本汽车工业即时生产系统的弹性 42

第2节 地域化和国际流的互动 43

第三章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50

第1节 产业集聚经济理论 50

韦伯的集聚理论 51

增长极理论 53

专栏7 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56

地域生产综合体 58

专栏8 产业综合体 60

产业集聚经济理论的分析评价 61

主流经济学的贸易和分工理论 62

专栏9 瑞典的工业空间结构 67

主流经济学对空间和专业化分工的再发现 68

专栏10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 70

第2节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71

专栏11 发达国家两种典型的企业网络 84

专栏12 战略联盟 85

专栏13 动态网络 86

第1节 “新产业区”学派 87

第四章 “新产业区”及其相关学派 87

马歇尔的产业区 90

专栏14 马歇尔的产业区定义及其特征 91

“新产业区”学派 94

专栏15 德国巴登等三个产业区创新主体间的区内联系 101

第2节 “新的产业空间”学派 103

第3节 “创新环境”学派和“创新系统”学派 107

区域创新环境 107

区域创新系统 108

专栏16 鲁尔煤铁钢综合体的企业联系 110

非正式交流中知识创新与扩散 113

专栏17 中关村兴起club文化 115

第4节 “集群”学派 116

培育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环境 117

国家竞争优势产业的地理集中 120

专栏18 波特笔下的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业集群 126

第五章 新产业区理论探索 127

第1节 理论内容 127

企业网络与产业区的灵活性 128

劳动力市场网络和工人的合作关系 130

为学习和创新而结成网络 132

新产业区理论的主要概念 133

第2节 新产业区的概念和发展机制 136

关于新产业区概念的争论 137

关于新产业区形成和发展机制的争论 140

第3节 新产业区类型 141

新产业区类型的划发标准 143

专栏19 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 150

第4节 产业区概念的扩大 154

马库森的产业区分类 156

轮轴式产业区 161

卫星平台式产业区 163

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 165

混合型产业区 167

专栏20 假设的产业区特征 168

第5节 我国研究新产业区理论的价值和展望 171

新产业区在我国的研究背景 173

对新产业区理论的进一步探讨 176

新产业区讨论对我国的价值 177

新产业区理论展望 178

第六章 高技术产业的企业集群 180

第1节 高技术产业集聚机理 180

产业的本地联系 180

劳动过程 181

企业的衍生 181

第2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184

增长极 184

新产业区 186

高新区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制约因素 189

专栏21 中关村巡礼:服务产业 191

第3节 硅谷发展成功的因素分析 192

硅谷发展成功的本地因素 193

硅谷发展成功的非本地因素 198

第4节 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的企业集群 199

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中小企业的集聚 200

加利福尼亚多媒体产业存在的问题 202

公共政策 203

对我国的启示 204

第5节 台湾集成电路产业的学习型网络 205

台湾IC厂商的学习网络 206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中的劳动力流动 210

新竹与硅谷的联系 211

公共机构的作用 213

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218

专栏22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分析 218

在中关村的过去与未来间思考 220

第6节 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集群分析 220

中关村区域的变化及其政策因素 221

“电子街”现象和中关村企业的空间特征 224

中关村和国外发达的高技术区域的主要区别 226

专栏23 从“村里”到“嘉里”,再到? 230

第7节 广东东莞的电脑相关企业集群分析 234

海外直接投资--东莞高速发展的驱动力 235

东莞的台资企业网络 238

迅速成长的本地PC制造业集群 241

关于东莞模式的战略思考 246

专栏24 苏州:悠悠古乐续新篇 249

第8节 东京大田区--日本机械产业的核心 253

大田区的变化 254

产业综合体的形成与升级 255

年轻一代的加入 257

企业的特征 258

产业综合体的巩固与加强 259

社区、政府与环境 260

对我国的启示 262

第七章 传统产业的企业集群 264

第1节 意大利式产业区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64

“第三意大利”的研究 264

意大利的国家竞争优势产业 265

意大利成功的经验 267

对我国专业化产业集聚区域的启示 268

专栏25 关于意大利产业区的异议 270

第2节 浙江诸暨大唐袜业产业区分析 278

大唐袜业的发展 278

“弹性专精” 279

创新的产业文化 280

大唐袜业生产系统和意大利式产业区的共同点 282

大唐袜业蓬勃发展的理论解析 283

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285

今后发展方向和应对的措施 287

专栏26 浙江温州柳市镇--中国低压电器之都 290

专栏27 观察:浙江5大产业网站何以家家盈利 293

第3节 河北清河羊绒产业区分析 294

羊绒产业发展的背景 295

羊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化分工 296

羊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协作 298

清河羊绒产业的本地网络 298

对清河县羊绒产业本地网络的再分析 301

第4节 印度提若普乐针织产业区研究 303

产业现状 305

农业联系 307

影响农业转型的G族人网络 308

政府信贷 310

遵循农民规则--自下而上的区域发展道路 313

第八章 发展企业集群,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315

第1节 对传统区域发展理论和政策的反思 316

第2节 知识和创新 323

知识和创新 324

非正式交流--创新扩散的主渠道和主源泉 330

第3节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334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337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的两种渠道 338

创新基础设施 343

企业行为及企业战略 346

专栏28 北京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 351

专栏29 筑波科学城各种研究交流会一览表(按中文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352

第4节 研究议题 353

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354

我国区域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357

后记 360

附 新产业区调查问卷 365

参考文献 37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