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人体解剖学  第2版
人体解剖学  第2版

人体解剖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朝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7117028602
  • 页数:103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感冒小心!下一篇:生理学 第5版
《人体解剖学 第2版》目录

上册 1

绪论 1

一、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与分科 1

目录 1

二、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史 2

(一)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770年 2

(二)公元前770~221年 2

(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3

(四)公元3~5世纪 4

(五)公元6~10世纪 4

(六)公元11~14世纪 4

(七)公元15~20世纪 5

(二)轴和面 13

(三)常用方位术语 13

(一)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 13

三、人体的轴、面和方位 13

四、人体器官的变异和畸形 14

参考文献 14

第一篇 运动器 17

概述 17

第一章 骨学 18

(二)骨的表面形态 19

(一)骨的种类 19

一、骨的种类及表面形态 19

二、骨的构造 20

(一)骨的细胞 20

(二)骨的纤维 24

(三)骨的基质 24

(四)骨的组织结构 25

(五)骨膜 26

(六)骨的组织发生 26

(七)某些因素对骨的影响 30

(八)骨折的愈合 31

(九)骨的移植与异生 31

三、骨的附属结构 32

(一)骨膜 32

(二)骨髓 32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32

五、骨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33

(一)骨的血管 33

(二)骨膜的血管 33

(三)骨及骨膜的淋巴管 33

(四)骨及骨膜的神经 34

第一节 躯干骨 34

一、脊柱 34

(一)椎骨 34

(二)脊柱的观察 42

(三)椎管 43

二、胸骨 45

(一)胸骨柄 45

(二)胸骨体 46

(三)剑突 46

三、肋 47

(一)肋骨 47

(二)肋软骨 49

四、胸廓 50

第二节 颅骨 51

一、脑颅骨 51

(一)额骨 51

(二)顶骨 54

(三)枕骨 55

(四)蝶骨 58

(五)颞骨 62

(六)筛骨 66

(一)上颌骨 68

二、面颅骨 68

(二)鼻骨 71

(三)泪骨 72

(四)颧骨 72

(五)腭骨 73

(六)犁骨 75

(七)下鼻甲 76

(八)下颌骨 76

(九)舌骨 79

三、全颅的观察 80

(一)颅盖 80

(二)颅底 81

(三)颅骨前面 84

(四)颅骨的侧面 87

(一)新生儿颅骨 88

四、颅骨与年龄的关系 88

(二)出生后颅骨的变化 90

(三)老年人的颅骨 90

五、颅骨的性别差异 90

第三节 附肢骨骼 90

一、上肢骨 91

(一)上肢带骨 91

(二)自由上肢骨 94

二、下肢骨 104

(一)下肢带骨 104

(二)自由下肢骨 109

第二章 关节学 123

一、纤维连结 123

(一)韧带连结 123

(二)软骨连结 123

二、滑膜关节 127

(一)关节的结构 127

(三)骨性结合 127

(二)关节的分类 128

(三)关节的运动 129

(四)关节的动脉、淋巴管和神经 130

第一节 躯干骨的连结 130

一、脊柱的连结 130

(一)椎骨间的连结 130

(二)脊柱的运动 133

(三)脊柱与颅骨的连结 134

二、肋的连结 137

(一)肋椎关节 137

(二)肋软骨与胸骨的连结 138

(五)肋间韧带联合 139

三、胸骨各部之间的连结 139

(一)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结 139

(三)肋软骨连结 139

(四)软骨间连结 139

(二)蝶岩结合 140

二、颅骨的韧带联合 140

(五)枕内后结合 140

(三)岩枕结合 140

(四)枕内前结合 140

(一)蝶枕结合 140

一、颅结合 140

第二节 颅骨的连结 140

四、胸廓的运动 140

(二)胸骨软骨结合 140

三、颞下颌关节 141

(一)关节囊 141

(二)关节盘 141

(三)颞下颌关节的韧带 141

(一)上肢带连结 142

一、上肢骨连结 142

第三节 附肢骨连结 142

(二)舌骨与颅骨间的连结 142

四、舌骨的连结 142

(四)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142

(一)舌骨各部之间的连结 142

(二)自由上肢连结 145

二、下肢骨连结 155

(一)下肢带连结 155

(二)自由下肢连结 157

第三章 肌学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一、骨骼肌概况 173

二、骨骼肌的构造 173

(一)骨骼肌的微细构造 173

(二)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175

(三)骨骼肌纤维收缩机制及滑动学说 180

(四)骨骼肌纤维的类型 180

(七)骨骼肌的生长和再生 181

(五)肌腱连接 181

(六)骨骼肌的组织发生 181

(八)肌腱 182

(九)骨骼肌的神经支配 182

(十)骨骼肌的血液供给 184

三、骨骼肌的形状 184

四、骨骼肌的分类 186

五、骨骼肌的作用 187

(一)收缩 187

(二)伸展及弹性 187

六、骨骼肌的工作 188

(一)向心工作 188

(二)离心工作 188

(三)静力工作 188

(四)肌与骨骼在运动上的安排 188

(六)肌的安排与关节性能的关系 189

(五)关节角度与肌作用的关系 189

(一)筋膜 190

(二)滑膜囊 190

七、骨骼肌的辅助结构 190

(三)腱滑膜鞘 191

(四)滑车 191

(五)籽骨 191

八、骨骼肌的发生和异常 191

第二节 头部诸肌 192

一、面肌 192

(一)面肌的特点 193

(二)面肌的分群 193

二、咀嚼肌 196

(一)颞肌 196

(四)翼内肌 197

三、头筋膜 197

(三)翼外肌 197

(二)咬肌 197

(一)颞筋膜 198

(二)腮腺咬肌筋膜 198

(三)颊咽筋膜 198

第三节 颈部诸肌 198

一、颈部诸肌的分类 198

二、颈浅肌 199

三、颈外侧肌 200

四、颈前肌 200

(一)舌骨下肌 200

(二)舌骨上肌 201

五、颈深肌 202

(一)内侧群 202

(一)颈前区 203

(二)胸锁乳突肌区 203

(二)外侧群 203

六、颈的分区 203

(三)颈外侧区 204

七、颈筋膜 204

八、颈筋膜间的蜂窝组织间隙 205

第四节 胸肌 205

一、上肢所属的胸肌 205

(一)胸大肌 205

(三)锁骨下肌 206

(二)胸小肌 206

(四)前锯肌 207

二、胸固有肌 207

(一)肋间外肌 207

四、腋筋膜 208

(三)胸内筋膜 208

(二)胸肌筋膜 208

(一)胸浅筋膜 208

(五)肋下肌 208

三、胸筋膜 208

(四)胸横肌 208

(三)肋间最内肌 208

(二)肋间内肌 208

第五节 背肌和项肌 209

一、背浅层肌 209

(一)斜方肌 209

(二)背阔肌 210

(三)肩胛提肌 210

(四)菱形肌 210

二、背中层肌 210

(一)上后锯肌 210

(二)下后锯肌 210

三、背深层肌 211

(一)夹肌 211

(二)竖脊肌 212

(三)横突棘肌 213

(四)枕下肌 213

(五)横突间肌 214

(六)棘间肌 214

(七)肋提肌 214

四、背筋膜 214

(一)项筋膜 214

(二)胸腰筋膜 214

第六节 腹肌 215

一、前群 216

(一)腹直肌 216

(二)锥状肌 216

二、外侧群 216

(一)腹外斜肌 216

(二)腹内斜肌 217

(三)腹横肌 217

五、腹股沟管 218

三、后群 218

四、腹直肌鞘 218

六、腹筋膜 220

七、膈 222

第七节 上肢肌 223

一、上肢带肌 223

(一)三角肌 224

(二)冈上肌 224

(三)冈下肌 224

(四)小圆肌 224

(五)大圆肌 224

(六)肩胛下肌 224

(七)运动上肢带骨的肌群 225

(八)运动肩关节的肌群 225

二、自由上肢肌 226

(一)臂肌 226

(二)前臂肌 228

(三)手肌 234

三、上肢局部结构 236

(一)腋窝 236

(二)三角胸肌间沟 236

(三)四边孔和三边孔 236

(四)肱二头肌内侧沟和外侧沟 237

(五)肱骨肌管 237

(六)肘窝 237

(七)钩骨肌管 237

四、上肢筋膜 237

(一)肩胛筋膜 237

(二)三角肌筋膜 237

(三)臂筋膜 237

(四)前臂筋膜 238

(五)手筋膜 239

一、髋肌 241

第八节 下肢肌 241

(一)髋内肌 242

(二)髋外肌 242

二、自由下肢肌 244

(一)大腿肌 244

(二)小腿肌 248

(三)足肌 252

三、下肢的局部结构 254

(一)梨状肌上孔和梨状肌下孔 254

(二)闭膜管 254

(三)血管腔隙和肌腔隙 255

(四)股三角 255

(五)收肌管 255

(六)股管 255

(七)腘窝 255

(一)盆筋膜、髂筋膜和臀筋膜 256

四、下肢筋膜 256

(二)大腿筋膜 256

(九)小腿腘管 256

(十)肌腓骨下管 256

(八)腘肌内侧沟和腘肌外侧沟 256

(十一)足底内侧沟和足底外侧沟 256

(三)小腿筋膜 258

(四)踝关节周围的筋膜 258

(五)足筋膜 259

五、足的腱滑膜鞘 260

参考文献 261

第二篇 内脏学 263

概述 263

附: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 264

第四章 消化系统 267

第一节 口腔 269

一、口腔前庭 269

(一)口唇 269

(三)牙 270

(二)颊 270

二、固有口腔 285

(一)舌 285

(二)腭 293

(三)腭扁桃体 296

三、口腔腺 298

(一)三对大唾液腺的形态和结构 298

(二)唾液腺的组织结构 302

(三)唾液腺的微血管构筑 304

第二节 咽 306

一、咽腔 306

(一)鼻部 306

(二)口部 307

(三)咽肌层 308

(二)粘膜 308

二、咽壁的构造 308

(三)喉部 308

(一)纤维膜 308

(四)外膜 311

三、咽的筋膜和筋膜间隙 311

(一)咽后间隙 311

(二)咽外侧间隙 311

四、咽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12

(一)咽的血管和淋巴管 312

(二)咽的神经分布 312

五、咽部X线解剖 312

第三节 食管 312

一、食管的形态及位置关系 312

(一)颈部 313

(二)胸部 313

(三)腹部 314

(二)粘膜下层 317

二、食管壁的组织结构 317

(一)粘膜 317

(三)肌层 318

(四)外膜 318

(五)食管的腺体 318

三、食管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318

(一)动脉 318

(二)静脉 318

(三)淋巴引流 318

(四)神经分布 319

四、食管的X线解剖 319

第四节 胃 320

一、胃的概况 320

二、胃的形态及分部 320

三、胃的位置和周围关系 321

(一)粘膜 322

四、胃壁的结构 322

(二)粘膜下层 323

(三)肌层 324

(四)浆膜 324

五、胃上皮细胞和胃底腺细胞 324

(一)胃上皮细胞 324

(二)胃底腺细胞 325

六、消化管内分泌细胞 328

七、胃粘膜的组织生理 329

八、胃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330

(一)胃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 330

(二)胃的淋巴管及其引流 330

(三)胃的神经 331

九、胃的X线解剖 332

(一)胃粘膜影像 332

(二)胃造影的形状和位置 332

(一)十二指肠的分部 334

第五节 小肠 334

一、十二指肠 334

(二)十二指肠的周围关系 335

(三)十二指肠粘膜的形态结构 336

(四)十二指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337

(五)十二指肠的X线解剖 338

二、空肠和回肠 339

(一)空、回肠壁的结构 340

(二)空、回肠的血液供应及其微血管的构型 345

(三)空、回肠的淋巴引流 347

(四)空、回肠的神经分布 347

(五)空、回肠的X线解剖 348

第六节 大肠 349

一、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征 349

(一)盲肠和阑尾的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 349

(二)结肠的分部及其毗邻 353

(三)结肠的组织结构 355

(四)结肠壁的微血管构型 355

二、直肠 356

(一)直肠的形态结构 356

(二)直肠颈与固有肛管的周围结构及括约肌装置 359

(三)直肠的毗邻关系 361

(四)直肠的组织结构 362

(五)直肠壁的微血管构型 362

(六)直肠淋巴管的分布及淋巴引流 362

(七)直肠的神经分布 363

三、大肠的X线解剖 364

第七节 肝 364

一、肝的外形 365

(一)膈面 365

(二)脏面 365

(三)肝的各缘 366

二、肝的分叶 367

(一)肝左叶 367

(二)肝右叶 367

三、肝段 367

(一)肝内划区的标志 367

(二)肝的分区 369

四、肝的毗邻关系 372

(一)膈面的毗邻 372

(二)脏面的毗邻 372

五、肝的位置 373

六、肝的被膜 373

(一)镰状韧带 373

(二)冠状韧带 373

(一)肝内肝动脉 374

七、肝内血管系统 374

(六)肝结肠韧带 374

(五)肝十二指肠韧带 374

(四)肝胃韧带 374

(三)三角韧带 374

(二)肝内门静脉 377

(三)肝内肝静脉 382

八、肝内肝管系统 387

(一)肝内肝管的分支 387

(二)肝内肝管的分支类型 388

九、肝门内诸结构的局部关系 389

十、肝的组织结构 393

(一)肝小叶 393

(二)肝门管 397

(三)肝腺泡 397

(四)肝的排泄管 399

(五)肝的血液供应 399

(六)肝的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400

(七)肝的功能 401

(八)肝在不同情况下的改变 402

(九)肝的再生 402

第八节 胆道系 402

一、肝总管 402

二、胆囊 402

三、胆囊管 403

四、胆总管 404

五、胆道系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404

六、胆囊、胆管及肝管的变异 405

(一)胆囊的变异 405

(二)胆囊管的变异 406

(三)胆总管和胰管汇合点的变异 406

(四)副肝管 406

(五)胆囊下肝管和肝迷走管 406

七、胆道系(肝外部分)的临床意义 406

(二)胆囊的功能 407

(一)胆囊的组织结构 407

八、胆囊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功能 407

九、胆囊的X线解剖 408

第九节 胰 409

一、胰的形态和位置 409

(一)胰头 409

(二)胰体 410

(三)胰尾 410

二、胰的周围关系 410

(一)胰头的周围关系 410

(二)胰体的周围关系 410

(三)胰尾的周围关系 410

三、胰管 410

四、异位胰 411

五、胰的组织结构 411

(一)外分泌部 411

(二)内分泌部 413

(三)再生 415

六、胰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415

(一)动脉 415

(二)胰腺内微血管构筑 415

(三)静脉 416

(四)淋巴管 416

(五)神经 416

第十节 消化器的发生 416

一、口、面部的发生 416

(一)口、面部的形成 416

(二)口腔器官的发生 418

(三)口腔的畸形 422

二、咽的发生 423

(一)咽囊 423

(二)咽本部 423

五、肠的发生 424

四、胃的发生 424

三、食管的发生 424

六、肛门的发生 426

七、消化管壁的组织发生 426

八、消化管的发育异常 427

九、肝的发生 427

十、胰的发生 427

第五章 呼吸系统 429

第一节 鼻 429

一、外鼻 429

(一)外鼻的骨骼 429

(二)鼻肌 431

(三)外鼻的皮肤 431

二、鼻腔 431

(一)鼻前庭 431

(二)固有鼻腔 432

(一)额窦 434

三、鼻旁窦(副鼻窦) 434

(二)筛窦 435

(三)蝶窦 435

(四)上颌窦 436

四、鼻粘膜的结构特征 436

(一)鼻前庭的粘膜结构 436

(二)固有鼻腔的粘膜结构 436

(三)鼻旁窦的粘膜结构 437

五、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37

(一)外鼻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37

(二)鼻腔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37

(三)鼻旁窦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38

第二节 喉 439

一、喉的构造 439

(一)喉软骨 439

(二)喉软骨的连结 442

(三)喉肌 444

(四)喉腔 447

二、喉的功能和生体观察 450

三、喉粘膜的结构特征 450

(一)会厌的粘膜结构 451

(二)喉腔的粘膜结构 451

(三)声襞和前庭襞的粘膜结构 451

(四)喉室的粘膜结构 451

四、喉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1

(一)动脉 451

(二)静脉 451

(三)淋巴管 451

(四)神经 452

第三节 气管及主支气管 452

一、气管 452

(一)气管的形态和位置 452

(二)气管的分段和周围关系 453

(三)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4

二、主支气管 455

(一)左主支气管 455

(二)右主支气管 455

(三)主支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56

三、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组织结构 456

(一)粘膜 456

(二)粘膜下层 457

(三)外膜 457

第四节 肺 457

一、肺的形态 458

(一)肺尖 458

(二)肺底 458

(三)肋面 458

(四)内侧面 458

(一)左肺 460

(五)肺的三个缘 460

二、肺的位置和分叶 460

(二)右肺 461

三、支气管在肺内的分支 462

(一)左主支气管的分支 463

(二)右主支气管的分支 464

四、支气管肺段 466

(一)左肺 466

(二)右肺 468

五、肺的体表投影 470

六、肺的组织结构 470

(一)肺的导气部 470

(二)肺的呼吸部 472

七、肺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74

(一)肺的血管 474

八、肺的X线解剖 480

(三)肺的神经 480

(二)肺的淋巴管 480

第五节 胸腔 482

一、胸膜 482

(一)脏胸膜 482

(二)壁胸膜 482

(三)壁胸膜的返折线及其体表投影 485

(四)胸膜腔及胸膜隐窝 486

(五)胸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487

二、纵隔 487

(一)上纵隔 487

(二)下纵隔 488

三、纵隔的X线解剖 490

第六节 呼吸器的发生 490

一、鼻腔和鼻旁窦的发生 490

二、喉的发生 490

三、气管和支气管的发生 491

四、肺的发生 492

五、呼吸器的畸形 492

(一)象鼻 492

(二)鼻孔闭锁 492

(三)先天性喉狭窄或闭锁 493

(四)食管气管痿 493

(五)内脏转位 493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 494

第一节 泌尿器 494

一、肾 495

(一)肾的形态 495

(二)肾的构造 496

(三)肾段血管与肾段 497

(四)肾的组织结构 499

(五)肾的被膜及固定 507

(六)肾的位置 508

(七)肾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509

(八)肾的X线解剖 510

(九)正常肾的超声图像 512

(十)肾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12

(十一)肾的异常和畸形 513

二、输尿管 514

(一)输尿管的形状、分部及位置关系 514

(二)输尿管的形态特点和体表投影 515

(三)输尿管的组织结构 516

(四)输尿管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16

(五)输尿管的X线解剖 517

三、膀胱 517

(一)膀胱的形状 517

(二)膀胱内面的结构 518

(三)膀胱的组织结构 519

(四)膀胱的位置及周围关系 520

(五)膀胱的固定 522

(六)膀胱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522

(七)排尿、尿潴留和尿失禁 523

(八)膀胱的X线解剖和膀胱镜观察 523

(九)正常膀胱的超声图像 524

四、尿道 524

(一)男尿道 524

(二)女尿道 528

第二节 生殖器 528

一、男生殖器 529

(一)男内生殖器 529

(二)男外生殖器 551

二、女生殖器 556

(一)女内生殖器 557

(二)女外生殖器 583

【附】乳房 586

(一)女乳房 587

(二)男乳房 590

(三)异常乳房 590

(四)正常乳房的超声声像图 590

第三节 尿生殖系统的发生 591

一、泌尿器的发生 591

(一)肾的发生 591

(二)膀胱与尿道的发生 594

二、生殖器的发生 595

(一)生殖腺的发生 595

(二)生殖管道的演化 596

(三)睾丸及卵巢下降 598

(四)畸形 599

(五)外生殖器的发生 600

(二)腹膜间位器官 602

一、腹盆腔器官的划分 602

(一)腹膜内位器官 602

第七章 体腔 602

第一节 腹膜 602

(三)腹膜外位器官 604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604

(一)韧带 604

(二)网膜 606

(三)系膜 607

(四)皱襞、隐窝及陷凹 608

三、腹膜隐窝 613

(一)结肠上隐窝 613

(二)结肠下隐窝 614

(三)腹膜后隙 615

(一)水平面 616

(二)正中矢状面 616

四、腹膜腔的全貌 616

五、腹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617

第二节 体腔的发生 617

一、原始体腔 617

二、体腔分隔 618

(一)原始横膈 618

(二)原始纵隔 618

(三)胸心包膜 619

(四)胸腹隔膜 619

三、膈的发生 619

第三节 系膜的发生 620

一、腹侧系膜的变化 620

二、背侧系膜的变化 620

(一)食管背系膜 621

(二)胃背系膜 621

三、肠系膜和内脏位置的异常 622

(一)肠系膜的异常 622

(三)肠系膜 622

(四)结肠系膜 622

(二)内脏位置的异常 623

第四节 会阴 623

一、会阴肌 624

(一)肛门三角肌群 624

(二)尿生殖三角肌群 627

二、盆筋膜及会阴筋膜 630

(一)盆筋膜 630

(二)会阴筋膜 631

三、坐骨肛门窝 632

(三)淋巴管 633

(四)神经 633

参考文献 633

(一)动脉 633

四、会阴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633

(二)静脉 633

第三篇 内分泌系统 639

概述 639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 640

二、激素如何作用于靶细胞 640

四、激素的形成与排出 642

(一)激素的合成过程 642

三、内分泌腺的相互协调作用 642

(二)内分泌细胞排出激素的方式 643

第八章 垂体 644

第一节 垂体的形态和位置 644

第二节 垂体的组织结构 647

一、远部(前叶) 647

(一)远部的组织构造 647

(二)远部细胞的骨架系统、细胞连接和神经分布 650

二、结节部 650

三、中间部 651

四、神经部 652

五、正中隆起 654

第三节 下丘脑与垂体前叶的关系 655

第四节 垂体的发生 656

第五节 垂体的血管 657

一、垂体的动脉 657

二、垂体的静脉 658

第九章 松果体 659

第一节 松果体的形态和位置 659

第二节 松果体的微细结构 659

第十章 甲状腺 662

第一节 甲状腺的形态 662

一、左叶和右叶 662

二、甲状腺峡 663

三、锥状叶 663

四、甲状腺的年龄和性别特征 665

第二节 甲状腺的微细结构 665

一、滤泡 665

(一)滤泡细胞 666

(二)滤泡旁细胞 668

(三)胶状细胞 669

(四)滤泡腔 669

二、间质 669

第三节 甲状腺的发生 670

第四节 甲状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670

第十一章 甲状旁腺 671

第一节 甲状旁腺的形态和位置 671

第二节 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 672

一、主细胞 672

二、嗜酸性细胞 673

第三节 甲状旁腺的发生 673

第四节 甲状旁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673

(一)皮质的结构 674

三、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674

二、肾上腺的毗邻关系 674

一、肾上腺的形态和测量 674

第一节 肾上腺 674

第十二章 肾上腺和嗜铬系 674

(二)髓质 679

四、肾上腺的发生 682

第二节 嗜铬系 682

一、副节 682

二、主动脉旁体 682

三、嗜铬性细胞的小团块 682

四、尾骨体 683

第十三章 内分泌腺的X线解剖 686

(一)垂体 686

(二)甲状腺 686

(三)甲状旁腺 686

(四)肾上腺 686

(五)松果体 686

参考文献 688

第四篇 脉管学 691

概述 691

一、心血管系 691

二、淋巴系 693

第十四章 心 695

第一节 心的外形、位置及构造 695

一、心的外形 695

二、心的位置 695

三、心的体表投影 696

(一)心外形的投影 696

(二)房室口及动脉口的投影 696

四、心的内腔 697

(一)右心房 697

(二)右心室 698

(三)左心房 700

(四)左心室 700

(一)心内膜 702

五、心壁的构造 702

(二)心肌层 703

(三)心外膜 710

六、心的度量 710

第二节 心的传导系 711

一、心传导系的发展简史 711

二、心传导系的形态构造 712

(一)窦房结的形态构造 712

(二)房室结区的形态构造 716

(三)房室束和左、右束支的形态构造 718

(四)结间束和房室间副传导束的形态结构 722

三、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的关系 724

(一)心传导系与房间隔缺损的关系 724

(二)心传导系与室间隔缺损的关系 725

四、心传导系的年龄特点 726

(一)窦房结的血液供应 727

五、心传导系的血液供应 727

(二)房室结区的血液供应 728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血液供应 729

六、心传导系的神经支配 730

(一)窦房结的神经支配 730

(二)房室结区的神经支配 730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神经支配 731

(二)房室结区的生理功能 732

(三)房室束和束支的生理功能 732

(一)窦房结的生理功能 732

七、心传导系的生理功能 732

(四)结间束的生理功能 733

第三节 心的血液供应 733

一、心的动脉 733

(一)左冠状动脉 733

(二)右冠状动脉 736

(五)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742

(三)副冠状动脉 742

(四)左、右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742

(六)冠状动脉异常 750

二、心的静脉 754

(一)冠状窦 754

(二)右室前静脉 758

(三)右室后静脉 758

(四)右缘(锐缘)静脉 758

第四节 心的淋巴管 758

一、心的器官内淋巴管 758

(一)心内膜的淋巴管 758

(二)心肌层的淋巴管 758

(三)心外膜的淋巴管 758

二、心的淋巴流向 759

(一)左淋巴干 759

第五节 心的神经分布 760

(二)右淋巴干 760

第六节 心包 762

一、心包的形态结构 762

(一)纤维性心包 762

(二)浆膜性心包 763

(三)心包腔 763

(三)心包憩室 765

(一)心包的血管和淋巴管 765

三、心包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765

(二)心包囊肿 765

(一)心包缺损 765

二、心包的异常 765

(二)心包的神经 766

四、心包的生理功能 766

第七节 心的X线解剖 766

(二)心及大血管血池显像的临床意义 768

(一)正常心的血池图像 768

一、心及大血管池显像 768

第八节 核素心血管闪烁照相解剖学基础 768

二、心肌显像 769

(一)正常心肌显像图像分析 769

(二)心肌显像的临床意义 769

第九节 心脏超声成像的解剖学基础 770

一、心脏长轴的水平断面 771

(一)四心腔断面 771

(二)五心腔断面 773

(三)冠状窦断面 774

二、心脏长轴的前后位断面 774

(一)左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 774

(二)左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 776

(三)右心室流入道长轴断面 776

(一)瓣膜区的短轴断面 777

三、心脏的短轴断面 777

(四)右心室流出道长轴断面 777

(二)乳头肌区的短轴断面 778

四、主动脉弓的断面 778

(一)主动脉弓的长轴断面 778

(二)主动脉弓的短轴断面 778

五、左、右冠状动脉的断面 779

第十五章 血管 780

第一节 概述 780

一、动脉 780

(一)动脉间的交通或吻合 780

(二)动脉的分布规律 781

(三)动脉的构造 782

(四)动脉的年龄变化 784

(五)动脉和动脉压的神经调节 786

(六)终动脉 787

(一)小静脉 788

二、静脉 788

(二)中静脉 789

(三)大静脉 789

(四)特殊静脉 789

三、毛细血管 789

(一)毛细血管的结构 789

(二)毛细血管的类型 790

(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791

四、动静脉吻合 791

(一)存在部位 791

(二)形态和构造 791

(三)功能意义 792

五、微循环 792

(一)微循环的解剖结构 792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性 792

(四)微循环的临床意义 793

(三)微循环的调节 793

第二节 肺循环血管 794

一、肺动脉干 795

(一)右肺动脉 795

(二)左肺动脉 796

(二)右下肺静脉 797

(三)左上肺静脉 797

(一)右上肺静脉 797

二、肺静脉 797

(四)左下肺静脉 798

(五)肺静脉的异常 798

第三节 体循环的血管体循环的动脉 798

一、升主动脉 799

二、主动脉弓 799

(一)头臂干 800

(二)颈总动脉 801

(三)锁骨下动脉 812

(四)腋动脉 818

(五)肱动脉 824

(六)桡动脉 827

(七)尺动脉 830

(八)掌浅弓和掌深弓 833

(九)上肢的动脉网 834

(十)上肢皮肤的血液供应与上肢皮瓣 835

三、胸主动脉 837

(一)脏支 837

(二)壁支 839

四、腹主动脉 840

(一)脏支 840

(二)壁支 853

五、髂总动脉 855

(一)髂内动脉 856

(二)髂外动脉 862

(三)股动脉 863

(四)腘动脉 871

(五)胫后动脉 874

(六)胫前动脉 876

(七)足背动脉 877

(八)下肢动脉网 878

(九)手足动脉的对比 879

(十)下肢皮肤血液供应与下肢皮瓣 879

(十一)一些常用动脉压迫止血点 883

体循环的静脉 884

一、心静脉系 884

二、上腔静脉系 884

(一)头颈部静脉 886

(二)上肢静脉 894

(三)胸部静脉 899

三、下腔静脉系 902

(一)腹部静脉 902

(二)盆部静脉 912

(三)下肢静脉 916

四、上、下腔静脉系的交通 920

第十六章 淋巴系 921

第一节 概述 921

一、淋巴管 921

(一)淋巴管的分布 921

(二)淋巴管的构造 922

(三)淋巴管的功能 925

(四)淋巴管的再生 926

(五)器官内淋巴管 926

(六)淋巴管的侧支循环 928

(七)淋巴管造影 930

二、淋巴组织 931

(一)淋巴组织内的细胞 931

(二)淋巴小结 932

(一)胸腺 933

三、淋巴器官 933

(二)淋巴结 938

四、淋巴管-静脉吻合 943

(一)淋巴管-静脉吻合的实验观察 944

(二)淋巴管-静脉吻合的临床观察 945

(三)淋巴管-静脉吻合的分类 946

(四)淋巴管-静脉吻合的临床意义 946

第二节 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947

一、胸导管 947

(一)胸导管腹部 947

(二)胸导管胸部 948

(三)胸导管颈部 949

(四)胸导管的类型 949

(五)胸导管的瓣膜 951

(六)胸导管的血液供应 951

(七)胸导管的神经支配 951

(八)几种哺乳动物胸导管的形态特点 952

二、右淋巴导管 953

第三节 头颈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53

一、头颈部的淋巴结 953

(一)枕淋巴结 953

(二)乳突淋巴结 953

(三)腮腺浅淋巴结 953

(四)腮腺深淋巴结 954

(五)面淋巴结 954

(六)下颌下淋巴结 955

(七)颏下淋巴结 955

(八)颈前淋巴结 955

(九)颈外侧淋巴结 956

(十)咽后淋巴结 957

二、头颈部的淋巴管 957

(一)头颈部浅淋巴管 957

(二)头颈部深淋巴管 959

第四节 上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64

一、上肢的淋巴结 964

(一)上肢浅淋巴结 964

(二)上肢深淋巴结 965

二、上肢的淋巴管 966

(一)上肢的浅淋巴管 966

(二)上肢的深淋巴管 967

(三)乳房的淋巴管 967

第五节 胸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968

一、胸壁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968

(一)胸壁的浅淋巴管 968

(二)胸壁的深淋巴管和淋巴结 969

二、胸腔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70

(一)胸腔内的淋巴结 970

(二)胸腔内器官的淋巴管 972

(一)腹壁的淋巴结 974

一、腹盆部的淋巴结 974

第六节 腹盆部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74

(二)腹腔淋巴结 975

(三)肠系膜上淋巴结 977

(四)肠系膜下淋巴结 978

(五)腰淋巴结 979

(六)髂总淋巴结 980

(七)髂外淋巴结 981

(八)髂内淋巴结 981

二、腹盆部器官的淋巴管 982

(一)消化器官的淋巴管 982

(二)泌尿器官的淋巴管 987

(三)男性生殖器的淋巴管 989

(四)女性生殖器的淋巴管 990

(一)小腿淋巴结 993

(三)腹股沟淋巴结 993

(二)腘淋巴结 993

一、下肢的淋巴结 993

第七节 下肢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993

(四)股淋巴结 994

(五)股深淋巴结 994

二、下肢的淋巴管 994

(一)下肢浅淋巴管 994

(二)下肢深淋巴管 995

(三)下肢浅、深淋巴管之间的交通 995

(四)上、下肢肌、肌腱、筋膜、骨及关节淋巴管的某些特点 996

第八节 脾 997

一、脾的形态和位置 997

二、脾的构造 999

(一)被膜及间质 999

(二)实质 999

(三)脾内的血液循环 1001

(四)脾的淋巴管和神经 1002

(四)破血和储铁功能 1003

(三)储血功能 1003

三、脾的功能 1003

(二)滤血功能 1003

(一)造血功能 1003

(五)免疫功能 1004

四、脾的发生、变异和年龄变化 1004

第十七章 脉管系的发生 1005

第一节 人胚脉管系的早期演变 1005

一、血管和血细胞的发生 1005

二、人胚早期阶段的脉管系 1006

第二节 心的发生 1007

一、心的早期发生 1007

二、心的进一步演变 1008

(一)心管的弯曲和外形变化 1008

(二)心内部的演变 1009

第三节 动脉的演变 1013

一、动脉弓的演变 1013

二、背主动脉及其分支的演变 1014

三、四肢动脉的发生 1015

第四节 静脉的演变 1016

一、上腔静脉的形成 1016

二、下腔静脉的形成 1017

(一)后主静脉的演变 1017

(二)下主静脉的演变 1017

(三)上主静脉的演变 1018

三、肺静脉的形成及演变 1019

四、卵黄静脉的转化和肝门静脉的形成 1019

五、脐静脉的演变 1020

六、四肢静脉的发生 1021

第五节 胎血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 1021

一、胎血循环 1021

二、出生后的变化 1022

第六节 心和血管的异常 1022

一、心的异常 1022

三、静脉的异常 1024

二、动脉的异常 1024

第七节 淋巴系的发生 1025

一、淋巴管的发生 1025

二、淋巴结的发生 1026

三、血淋巴结的发生 1026

四、脾的发生 1026

参考文献 1026

下册 1035

第五篇 神经学 1035

概述 1035

一、神经元及其之间的联系 1035

二、神经系统的区分 1037

三、神经系统专用术语 1037

神经组织 1037

一、神经元 1038

(一)神经元的类型 1039

(二)神经元的胞体 1041

(三)神经元的联系与突触 1045

(四)神经纤维 1048

(五)神经末梢 1055

(六)神经元的再生 1062

二、神经胶质 1062

(一)星状胶质细胞 1063

(二)少突胶质细胞 1065

(三)小胶质细胞 1066

(四)室管膜细胞 1066

(五)其他型胶质细胞 1067

三、神经组织的发生 1067

四、周围神经的构造 1069

五、神经节 1069

(一)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 1069

二、脑的概况 1072

一、脊髓的概况 1072

(二)自主神经节中枢神经系 1072

概况 1072

第十八章 脑和脊髓的 1072

(一)大脑半球上外侧面观 1073

(二)大脑半球的下面观 1074

(三)大脑半球内侧面观 1075

三、脑、脊髓神经核的位置 1076

第十九章 脊髓 1078

第一节 脊髓的外形 1078

第二节 脊髓内部结构 1080

一、脊髓灰质 1081

(一)脊髓灰质的细胞柱 1081

(二)脊髓细胞构筑分层 1093

二、脊髓白质 1095

(一)后根传入纤维的排列、进程及其在脊髓内的分布 1095

(二)脊髓的传导束 1095

(三)脊髓节间联系和反射弧 1105

三、脊髓的损伤 1107

(一)脊髓半横断 1107

(二)脊髓横断 1108

(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1108

(四)联合变性或后侧索硬化 1109

(五)脊髓空洞症 1109

第二十章 延髓 1111

第一节 延髓的外形 1111

第二节 延髓内部结构 1113

一、锥体交叉 1114

二、后索核与内侧丘系交叉 1115

(一)后索核 1115

(二)内侧丘系交叉 1116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 1116

(一)下橄榄核 1116

(一)舌下神经核 1120

(二)小脑下脚 1120

四、延髓脑神经核 1120

(二)副神经的核团 1121

(三)迷走神经的核团 1121

(四)舌咽神经的核团 1125

五、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 1125

(一)舌下周核 1125

(二)最后区 1126

(三)舌下神经束间核 1127

(四)间位核 1127

(五)疑后核 1127

(六)面后核 1127

(二)嘴侧延髓中央区病变 1128

(一)延髓腹侧的病变 1128

七、延髓病变综合征 1128

六、延髓内的主要纤维束 1128

(九)嘴腹外侧网状核 1128

(八)Probst束核 1128

(七)室底核 1128

(三)嘴侧延髓背外侧区病变(wallenberg综合征) 1129

第二十一章 脑桥 1130

第一节 脑桥外形 1130

第二节 脑桥内部结构 1130

一、脑桥基底 1130

(一)脑桥纵行纤维 1130

(二)脑桥横行纤维 1132

二、脑桥被盖 1133

(一)脑桥内的脑神经核及其它结构 1133

(二)脑桥被盖内的纤维束 1143

三、脑桥损伤综合征 1143

(一)尾侧脑桥基底损伤(MillardGubler综合征) 1143

(三)脑桥中间平面病变 1144

(二)脑桥小脑角综合征(CushingⅡ型综合征) 1144

第二十二章 中脑 1145

第一节 中脑外形 1145

第二节 中脑内部结构 1145

一、导水管周围灰质 1146

二、四叠体(顶盖) 1146

(一)上丘 1146

(二)下丘 1151

(三)顶盖前区及其邻近结构 1152

(四)二叠体旁区 1154

三、中脑被盖 1154

(一)红核 1154

(二)黑质 1157

(三)脚间核 1158

(五)动眼神经核 1159

(四)滑车神经核 1159

(六)中脑被盖部其它神经核团 1162

四、脚底 1163

(一)大脑皮质下行纤维 1163

(二)丘脚纤维 1163

五、中脑损伤分析 1163

(一)中脑脚底病变(Weber综合征) 1163

(二)中脑被盖病变(Benidikt综合征) 1163

(三)上丘病变(Parinaud综合征) 1163

第二十三章 脑干网状结构 1165

第一节 概述 1165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 1165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 1165

(一)解剖学特点 1165

(二)生理学特点 1165

(二)巨细胞网状核 1167

(一)延髓中央核 1167

第二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核 1167

一、内侧(效应)区的神经核群 1167

二、外侧(感受)区的神经核 1168

(三)臂旁内侧核 1168

(一)背侧网状核 1168

(二)小细胞网状核 1168

(六)楔形下核 1168

(五)楔形核 1168

(四)脑桥嘴侧网状核 1168

(三)脑桥尾侧网状核 1168

(四)臂旁外侧核 1169

(五)脚桥被盖网状核 1169

(六)Barrington s核 1169

(二)中缝苍白核 1170

(一)中缝隐核 1170

一、中缝核群 1170

第三节 与网状结构关系密切的脑干结构 1170

(三)脑桥被盖网状核 1170

(二)旁正中网状核 1170

(一)外侧网状核 1170

三、与小脑联系的网状核群 1170

(三)中缝大核 1171

(四)中缝脑桥核 1171

(五)中央上核 1171

(六)中缝背核 1171

(七)中间线形核 1171

(八)嘴侧线形核 1171

二、蓝班核 1171

三、导水管周围灰质 1172

第四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 1172

一、脑干网状结构内侧区的纤维联系 1172

(一)传入纤维联系 1172

(二)传出纤维联系 1173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意义 1176

二、脑干网状结构外侧区的纤维联系 1176

一、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1177

(一)抑制区 1177

(二)易化区 1177

(三)脑干网状结构与运动调节系统的关系 1177

二、对躯体感觉的控制 1178

三、对内脏运动的控制 1179

(一)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179

(二)对心血管活动的控制 1180

四、参与内分泌活动和生物节律的调节 1180

五、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 1180

(一)睡眠-觉醒周期与脑干网状结构 1180

(二)全身唤醒反应与脑干网状结构 1181

(三)意识状态与脑干网状结构 1182

六、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 1183

一、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研究方法 1184

第一节 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 1184

第二十四章 化学神经解剖学 1184

二、胆碱能神经元的核群 1185

三、乙酰胆碱能纤维通路 1185

四、乙酰胆碱受体与重症肌无力 1185

五、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 1187

第二节 单胺类神经元系统 1188

一、单胺类递质合成的两个系统 1188

二、多巴胺能神经元系统 1188

(一)多巴胺能神经元 1188

(二)多巴胺通路的三个系统 1189

(三)多巴胺受体的若干亚型 1189

(四)多巴胺系统及其锥体外系,边缘系及下丘脑的功能 1190

三、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NEN)系统 1190

(一)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1190

(二)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通路 1190

(三)去甲肾上腺素受体可分为α1、α2和β1、β2四型 1190

(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参与多种全身活动的调节 1191

四、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 1193

(一)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1193

(二)肾上腺素能纤维联系 1193

(三)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 1193

五、5-羟色胺能神经元系统 1193

(一)5-羟色胺能神经元 1193

(二)5-羟色胺能神经元通路 1193

(三)5-羟色胺受体 1193

(四)5-羟色胺能神经元系统及其多种神经功能 1194

第三节 氨基酸类神经元系统 1195

一、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系统 1195

(一)标记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方法 1195

(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 1195

(三)γ-氨基丁酸受体的分型 1196

(四)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 1196

二、甘氨酸能神经元系统 1197

三、谷氨酸能和天门冬氨酸能神经元系统 1198

第四节 神经肽类能神经元系统 1199

一、内源性阿片样肽能神经元系统 1200

(一)阿片样肽的3种前体物质和5种阿片样肽 1200

(二)阿片样肽受体的6种亚型 1200

(三)三种阿片样肽前体在脑和脊髓的分布具有类似性 1201

(四)阿片样肽能神经元系统的功能 1201

二、神经激素类肽能神经元系统 1202

(一)生长抑素能神经元系统 1202

(二)后叶升压素能和催产素能神经元系统 1203

(三)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能神经元系统 1203

三、脑肠肽类能神经元系统 1203

(一)P物质能神经元系统 1203

(二)缩胆囊素能和促胃液素能神经元系统 1204

(三)血管活性肠多肽能神经元系统 1204

(一)心房肽能神经元系统 1205

四、其它肽类能神经元系统 1205

(四)神经降压肽能神经元系统 1205

(二)血管紧张素Ⅱ能神经元系统 1206

第五节 递质共存现象 1207

一、递质共存的分类、部位及形式 1207

二、递质共存的生理意义总结 1210

第二十五章 小脑 1212

第一节 小脑的外形 1212

一、小脑的上面 1212

二、小脑的下面 1213

三、小脑的功能分叶 1214

四、小脑脚 1215

第二节 小脑内部结构 1215

一、小脑皮质 1215

(一)分子层 1215

(二)梨状细胞层 1215

(四)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 1217

(三)颗粒层 1217

(五)小脑皮质内的纤维联系 1218

(六)小脑皮质内的胶质细胞 1219

二、小脑皮质的定量与化学构筑 1219

三、小脑中央核 1219

(一)顶核 1219

(二)球状核 1220

(三)栓状核 1220

(四)齿状核 1220

第三节 小脑的纤维联系 1221

一、小脑的传入纤维 1221

(一)前庭小脑束 1221

(二)脊髓小脑束 1221

(三)网状小脑纤维 1222

(五)皮质脑桥束和脑桥小脑纤维 1223

(六)橄榄小脑纤维 1223

(四)三叉小脑纤维 1223

(七)顶盖小脑纤维 1224

二、小脑的传出纤维 1224

(一)顶核桥延束 1224

(二)小脑前庭纤维 1225

(三)小脑上脚 1225

(一)新小脑损伤 1227

二、小脑的功能障碍 1227

一、小脑的功能 1227

第四节 小脑的功能及功能障碍 1227

(二)古小脑损伤 1228

(三)旧小脑损伤 1228

三、小脑功能障碍的消除和改善 1229

第二十六章 间脑 1230

第一节 丘脑 1230

一、丘脑的外形 1230

(一)丘脑核群 1231

二、丘脑的内部结构 1231

(二)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综述 1242

第二节 上丘脑 1243

一、丘脑髓纹和缰三角 1243

(一)丘脑髓纹 1243

(二)缰三角 1243

二、松果体 1244

三、连合下器 1244

四、穹窿下器(附) 1244

第三节 后丘脑 1245

一、内侧膝状体 1245

(一)背侧部 1245

(二)腹侧部 1245

二、外侧膝状体 1245

(一)细胞构筑 1245

(四)实触组构 1246

(二)传入联系 1246

(三)传出联系 1246

(五)功能 1247

第四节 底丘脑 1247

一、底丘脑核 1247

二、未定带 1248

三、红核前区 1248

四、豆核束、豆核袢和丘脑束 1249

第五节 下丘脑 1249

一、下丘脑的外形及概述 1249

二、下丘脑的分区和核团 1250

(一)室周核群和室周系统 1251

(二)视前区的细胞 1254

(三)视上区的核团 1254

(四)结节区的核团 1255

(六)下丘脑外侧区 1256

(五)乳头区的核团 1256

三、下丘脑的纤维联系 1257

(一)前脑内侧束 1258

(二)穹窿 1258

(三)杏仁下丘脑纤维 1261

(四)乳头脚 1261

(五)下丘脑的连合纤维 1261

四、下丘脑的功能 1263

(三)体温调节 1264

(一)摄食行为调节 1264

(二)水平衡调节 1264

(四)情绪反应 1265

(五)神经内分泌调节 1266

(六)其它功能 1266

第二十七章 端脑 1267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形 1267

(五)扣带沟 1269

(四)距状沟 1269

(六)侧副沟 1269

一、主要的沟及分叶 1269

(三)顶枕沟 1269

(二)中央沟 1269

(一)外侧沟 1269

二、各叶的沟与回 1270

(一)额叶 1270

(二)顶叶 1270

(三)枕叶 1271

(四)颞叶 1271

(五)岛叶 1272

(六)边缘叶 1272

第二节 大脑半球内部结构 1273

一、基底核 1273

(一)尾状核 1273

(三)纹状体的纤维联系 1274

(二)豆状核 1274

(四)纹状体的功能与损伤后的症状 1277

(五)屏状核 1278

(六)杏仁体 1278

二、大脑髓质 1280

(一)投射纤维 1280

(二)联络纤维 1281

(三)连合纤维 1283

第二十八章 嗅脑与边缘系统 1285

第一节 嗅脑和边缘叶的外形和结构 1286

一、嗅球 1286

(一)嗅球内的神经元 1286

(二)嗅球的分层 1286

二、嗅束、嗅纹和嗅三角 1287

四、隔区 1288

(一)隔区的位置与核团划分 1288

三、前穿质 1288

(二)隔区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289

五、杏仁体 1290

六、梨状叶 1290

七、前连合 1291

第二节 嗅觉传导径路和反射径路 1291

一、嗅觉传导径路 1291

二、嗅觉反射径路 1291

(一)缰核脚间核-被盖背侧核-背侧纵束径路 1291

(二)前穿质-隔核-前脑内侧束径路 1291

(三)杏仁体-隔区、下丘脑-前脑内侧束径路 1292

第三节 海马结构 1292

一、海马结构的外形 1292

(一)胼胝体上回和束状回 1292

(四)下托 1293

(二)齿状回 1293

(三)海马 1293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构造 1294

(一)海马皮质的构造 1294

(二)齿状回皮质的构造 1295

(三)梨状区的皮质构造 1295

三、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 1295

(一)海马结构的传入纤维 1295

(二)海马结构的传出纤维 1296

四、海马结构的功能 1298

第四节 边缘系统 1298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 1298

二、边缘系统的结构 1298

(一)边缘系统的皮质 1298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 1299

(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1299

(二)边缘系统的皮质下结构 1299

(三)边缘系统的纤维联系 1299

(二)调节内脏活动 1300

(三)与记忆的关系 1300

(四)其他 1300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 1301

(一)锥体细胞 1301

第一节 大脑皮质的结构 1301

第二十九章 大脑皮质 1301

(二)颗粒细胞 1302

(三)梭形细胞 1302

(四)马提诺蒂细胞 1302

(五)水平细胞 1302

二、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 1303

三、大脑皮质的分层 1303

(一)分子层 1303

(六)梭形细胞层 1304

(五)节细胞层 1304

(二)外颗粒层 1304

(四)内颗粒层 1304

(三)锥体细胞层 1304

四、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 1305

第二节 大脑皮质的分类、分区和分型 1307

一、大脑皮质的分类 1307

(一)原皮质 1307

(二)旧皮质 1307

(三)新皮质 1307

二、大脑皮质的分区 1307

三、大脑皮质的分型 1308

(一)Ⅰ型:无颗粒型 1309

(二)Ⅱ型:额叶型 1309

(三)Ⅲ型:顶叶型 1309

(四)Ⅳ型:脑极型 1309

(五)Ⅴ型:颗粒型 1309

第三节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1310

一、额叶 1311

(一)中央前区 1312

(二)前额区 1316

二、顶叶 1317

(一)中央后区 1317

(二)顶上区 1320

(三)顶下区 1320

(一)第Ⅰ视区 1322

三、枕叶 1322

(二)第Ⅱ视区和第Ⅲ视区 1324

四、颞叶 1324

(一)听区 1325

(二)非听区 1326

附:前庭区 1326

五、岛叶 1327

六、扣带回 1327

(一)本体感觉传导径路 1328

一、一般躯体感觉传导径路 1328

第三十章 脑和脊髓内的传导径路 1328

第一节 上行传导径路 1328

(二)痛、温觉传导径路 1332

(三)触、压觉传导径路 1335

二、特殊躯体感觉传导径路 1336

(一)视觉传导径路 1336

(二)听觉传导径路 1344

(三)前庭传导径路 1348

三、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 1351

(一)脑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 1352

(二)脊神经内的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径路 1353

四、特殊内脏感觉传导径路 1356

(一)味觉传导径路 1356

(二)嗅觉传导径路 1358

(三)脊髓橄榄束 1359

(二)脊髓网状束 1359

五、止于脑干的上行传导径路 1359

(一)脊髓顶盖束 1359

(四)脊髓前庭束 1360

(五)脊髓脑桥纤维 1360

第二节 下行传导径路 1361

一、躯体运动传导径路 1361

(一)锥体系 1361

(二)锥体外系 1368

二、内脏运动传导径路 1375

(一)一般内脏运动传导径路 1375

(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径路 1377

第三十一章 脑室 1379

第一节 各脑室的位置和形态 1379

一、侧脑室 1379

(一)中央部 1379

(三)后角 1380

(二)前角 1380

(四)下角 1381

二、第三脑室 1382

(一)顶壁 1382

(二)底壁 1382

(三)前壁 1382

(四)后壁 1382

(五)侧壁 1383

三、第四脑室 1383

四、中脑水管和中央管 1384

(一)中脑水管 1384

(二)中央管 1384

五、脑室造影与颅脑局部定位法 1385

(一)脑室造影 1385

(二)颅脑局部定位法 1385

(二)长突细胞 1386

(一)室管膜细胞 1386

第二节 脑室壁 1386

一、室管膜 1386

(三)其他细胞 1387

二、室管膜下层和间质层 1387

三、脑室壁的功能 1388

(一)支持和保护 1388

(二)分泌 1388

(三)转运 1388

(四)感受内部刺激 1389

(五)再生 1389

第三节 室周器官和脉络丛 1389

一、室周器官 1389

(一)终板血管器官 1389

(二)松果体隐窝 1389

(四)连合下器 1390

(五)穹窿下器 1390

(三)正中隆起 1390

(六)最后区 1391

二、脉络丛 1391

(一)脉络丛的胚胎发生 1391

(二)脉络丛的结构 1391

(三)脉络丛的功能 1392

(一)硬脊膜 1394

一、脊髓被膜 1394

第一节 脑脊髓被膜 1394

第三十二章 脑脊髓被膜、脑脊液和脑屏障 1394

(二)脊髓蛛网膜 1395

(三)软脊膜 1396

附:腰椎穿刺 1397

二、脑被膜 1397

(一)硬脑膜 1398

(二)脑蛛网膜 1405

一、正常脑脊液的成分和一些理化常数 1408

(三)软脑膜 1408

第二节 脑脊液和脑脊液循环 1408

二、脑脊液循环 1409

(一)脑脊液的产生 1409

(二)脑脊液的循行和吸收 1410

(三)脑脊液的流体静压 1411

(四)脑脊液的功能 1411

(五)与临床有关的某些问题 1412

第三节 脑屏障 1412

一、血-脑屏障 1413

(一)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之间的连接 1413

(二)基膜和周细胞 1414

(三)星形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 1414

二、血-脑脊液屏障 1415

(一)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 1416

六、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和影响脑屏障的某些因素 1416

五、脑屏障的发生与成熟 1416

四、周围神经的屏障 1416

三、脑脊液-脑屏障 1416

(二)影响脑屏障的一些因素及其临床应用 1417

七、缺乏脑屏障的特殊区域 1417

第三十三章 脊髓和脑的血管 1419

第一节 脊髓血管 1419

第二节 脑血管 1421

一、脑动脉 1421

(一)颈内动脉 1422

(二)椎基底动脉 1429

(三)大脑动脉环 1433

二、脑静脉 1433

(一)大脑浅静脉 1433

(二)大脑深静脉 1434

三、小脑静脉 1436

【附二】脑微血管铸型 1437

【附一】脑血管造影 1437

第三十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 1438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和组织发生 1438

第二节 脊髓的发生 1439

第三节 脑的发生 1440

一、延髓 1441

二、后脑 1442

三、中脑 1444

四、间脑 1444

五、端脑 1445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 1446

周围神经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