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绍华著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40304553
  • 页数:221 页
图书介绍:
《物质与元间的世界 辩证本体论纲要》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物质和差别 7

第一节 逻辑的起点——模型(一)“大爆炸”思维实验 7

1.1.1 纯粹物质 7

1.1.2 纯粹差别 7

1.1.3 “大爆炸” 8

1.1.4 推论:第一次推动 8

1.1.5 推论:纯粹物质的纯粹度 8

第二节 元子 9

1.2.1 定义:元子 9

1.2.2 同一性 10

1.2.3 差异性 10

1.2.4 排斥和吸引 10

1.2.5 空间是差别的一种形式 10

1.2.7 元子和能 11

1.2.8 元子和场 11

1.2.6 互相作用的不平衡性 11

第三节 团粒的世界 12

1.3.1 不均衡的条件 12

1.3.2 不均衡的正反馈效应 12

1.3.3 元子的凝聚和稀疏 12

1.3.4 粒子 13

1.4.2 相关的相对性 14

1.4.1 相关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14

第四节 相关性 14

1.3.5 团粒的世界 14

1.4.3 整体性 15

第五节 不相关性 15

1.5.1 普遍相关的困难 15

1.5.2 差别性和不相关性 15

1.5.3 空间的弱相关性 16

1.5.4 速度的有限性 16

1.6.1 时间的产生 17

第六节 时间作为差别的形式 17

1.5.6 局部性 17

1.5.5 时间暂不相关性 17

1.6.2 时间是过程的次序 18

1.6.3 时间、空间的量子性 18

1.6.4 时间是运动和变化次序的关系 19

1.6.5 普遍相关性和时间的绝对性 19

1.6.6 时间的相对性 19

1.6.7 时间的对立统一性 20

第七节 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0

1.7.1 空间的性质 20

1.7.2 空间是过程,是变化 21

1.7.3 空间作为一般尺度 21

1.7.4 空间的局部性 21

第八节 存在 22

1.8.1 物质和差别 22

1.8.3 物质与差别的对立统一 23

1.8.4 作为过程和事件的存在 23

1.8.2 差别和物质 23

1.8.5 作为关系和结构的存在 24

1.8.6 作为物质的存在 25

1.8.7 永恒的存在 26

第一节 物质的层次性 28

2.1.1 粒子的产生 28

2.1.2 粒子作为材料 28

第二章 物质和元间 28

附:关于熵增加 28

2.1.3 团粒作为物质 29

2.1.4 层次性作为普遍原则 29

第二节 物质的对立统一性 31

2.2.1 素材的性质 31

2.2.2 素材的外因 31

2.2.3 素材的相互作用 31

2.2.4 素材之间的对立统一 32

2.3.2 质的相对性 33

第三节 物质的过程性 33

2.3.1 物质与过程 33

2.3.3 质的“绝对性” 34

2.3.4 质的多样性 34

第四节 物质的系统性 35

2.4.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35

2.4.2 过程、物体和系统 35

第五节 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 36

2.5.1 作用和作用者 36

2.5.2 作用的实现就是改变对方 37

2.5.3 冲突和碰撞 37

2.5.4 间接作用形式 38

2.5.5 相互作用的一般原则 38

第六节 规律和势态 39

2.6.1 势态 39

2.6.2 势态的决定性就是规律性 39

2.6.3 规律的层次性 40

附:规律并不神秘 40

2.6.4 势态的缺陷 41

2.6.5 规律的发展性和相对性 42

2.6.6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 43

第七节 辩证本体论 43

2.7.1 物质 43

2.7.2 差别 44

2.7.3 什么是世界的本体 44

2.7.4 元间的定义 45

2.7.5 物质和元间 46

2.7.6 辨证本体论 46

附:关于“元间”一词的词义和概念 52

附:对立统一的抽象 52

第三章 信息、生命 52

第一节 信息的本质 52

3.1.1 模型(二)沙滩足迹 52

3.1.2 元间的可转移性 53

3.1.3 物质和元间的相对独立性 54

3.1.4 信息是实现了转移的元间 54

第二节 物质和元间的演化 56

3.2.1 保持本性和改变对方的原则 56

3.2.2 创新的原则 56

3.2.3 元间的积累 57

3.2.4 对立统一关系的发育和进化 57

3.3.1 模型(三)糖葫芦 58

第三节 生命的产生 58

3.3.2 同化 59

3.3.3 存在机会 59

3.3.4 目的性、自我和生命 59

3.3.5 自我的内容 61

3.3.6 自我的矛盾 61

3.3.7 两个自我 61

3.3.8 抽象元间的革命 62

3.4.1 遗传 64

附:生命起源 64

第四节 遗传和变异 64

3.4.2 选择 65

3.4.3 遗传和变异的悖论 65

3.4.4 进化 65

第五节 自我的发展 66

3.5.1 自我的单位 66

3.5.2 抽象自我的相对独立性 67

3.5.3 自我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68

3.5.4 具体自我的决定性 69

第四章 主观世界 71

第一节 反应和主观世界的界限 71

4.1.1 反应的一般形式 71

4.1.2 两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72

4.1.3 主观世界的划分和特点 73

第二节 感性——元间的转移和形式抽象 78

附:主观世界的位置 78

4.2.1 相互作用的限度和间接性 78

附:不依赖于思维的存在 78

附:依赖于思维的存在 78

4.2.2 元间的转入 79

4.2.3 记忆和抽象 80

4.2.4 印象的综合 80

4.2.5 印象的可靠性 81

4.3.2 新的先验观 85

4.3.1 知性的过程和内容 85

第三节 知性——元间的比较与内容抽象 85

附:关于康德的“物自体” 85

4.3.3 先验能力的形成 87

4.3.4 “有”和“是”的判断 89

4.3.5 先判断一般,再判断个别 90

4.3.6 比较和记忆 91

4.3.7 概念的产生和它的后天性 92

4.3.8 自我意识 94

4.3.9 两种主观的一般性 95

4.4.1 内容抽象的局限性和具体概念 96

第四节 理性——元间的操作和物化 96

4.4.2 预测与决策 97

4,4.3 经验和预演 98

4.4.4 作为具体概念的经验范型 99

4.4.5 辩证法的形式化 100

4.4.6 主观世界的客观性 101

4.4.7 概念的客观性 102

5.1.2 复杂性是具体的元间问题 105

5.1.1 模型(四)乒乓球堆 105

第一节 具体元间 105

第五章 元间的世界 105

5.1.3 复杂性由普遍相关而形成 106

5.1.4 随机性和复杂性 106

5.1.5 确定性和确定的程度 106

5.1.6 确定性和随机性与普遍相关 107

5.1.7 反馈与势态的联系 107

5.1.8 普遍相关的不均匀性 108

5.1.10 势态与自然选择 109

5.1.9 不均匀和元间 109

5.1.11 普遍相关和永恒运动的层次性及相对性 110

5.1.12 物质作为具体的元间 110

第二节 元间的抽象和抽象元间 111

5.2.1 抽象元间的产生——生命 111

5.2.2 对客观环境元间的转入——感觉 111

5.2.3 对转入元间的加工——思维 112

5.2.4 元间的交流——社会意识 112

5.2.5 文字和数字 113

5.2.6 从社会意识到自然意识 114

第三节 元间的物化和物化的元间 115

5.3.1 状态的凝结 115

5.3.2 元间的两种存在方式 116

5.3.3 生命和势态 116

5.3.4 生命元间的物化 117

5.3.5 物化了的反应 119

5.3.6 技术 120

5.4.1 元间的“团粒”性 122

第四节 元间世界的特点 122

5.4.2 元间团粒的层次性 123

5.4.3 元间世界的统一性 123

5.4.4 元间世界的普遍相关性 124

5.4.5 元间的发展是世界丰富化的过程 124

5.4.6 世界实现自我认识的过程 125

第六章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127

第一节 作为全集的存在 127

6.1.1 存在的绝对性 127

6.1.2 存在的相对性 128

6.1.3 存在的内涵 129

第二节 作为相对概念的主、客关系 130

6.2.1 主观存在 130

6.2.2 “客观存在”的定义 131

6.2.3 主、客关系的子集性 132

6.3.1 作用中的感知装置 137

第三节 认识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137

附:“客观存在”概念的误解(右) 137

附:“客观存在”概念的误解(左) 137

6.3.2 作用中的被感知对象 139

6.3.3 认识过程产生新状态 141

第四节 主、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实践 142

6.4.1 精神的外化 142

6.4.2 实践创造新事物 143

6.4.3 认识和实践的异同 144

第五节 精神世界 147

6.5.1 元间团粒的对立统一性 147

6.5.2 元间团粒的生成与发展 148

6.5.3 精神作为元间团粒 152

6.5.4 大脑中的元间团粒库 152

6.5.5 精神中的先验因素 153

6.5.6 精神世界的本质 155

第一节 物质的系统性 157

7.1.1 物质的组织性 157

第七章 虚系统和实系统 157

7.1.2 物质作为差别的形式 158

7.1.3 软件和硬件 159

7.1.4 虚拟和现实 160

7.1.5 真实 162

第二节 分工和分化 164

7.2.1 物质要素的分工和合作 164

7.2.3 分工是一个过程 165

7.2.2 生命物质的分工 165

7.2.4 由分工到分化 166

附:关于人权和民主的历史性 169

第三节 去分化趋势 169

7.3.1 分工的代价 169

7.3.2 分工的反作用 169

7.3.3 去分化和个体的两重性质 171

第四节 个体的行为 171

7.4.1 专职性和兼职性 171

7.4.3 去分化作用的跨特化性 173

7.4.2 个体功能的物质性和元间性 173

第五节 生命系统的一般组织原则 174

7.5.1 分工的系统性和实系统 174

7.5.2 去分化的系统性和虚系统 175

7.5.3 虚实两大系统的对立统一 175

8.1.1 作为哲学范畴的“阴”,“阳” 192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92

第八章 辩证本体论的渊源与革命 192

附:两种人体系统观 192

附:信息群论——关于经络本质的假说 192

附:现实中的虚拟 192

8.1.2 阴、阳各自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193

8.1.3 阴、阳的对立统一性 193

8.1.4 阴、阳的运动性和过程性 193

8.1.5 阴、阳学说和辩证本体论 194

第二节 质料和形式 195

第三节 过程哲学 196

8.4.1 主观唯心主义 197

第四节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197

8.4.2 客观唯心主义 198

8.4.3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00

第五节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03

8.5.1 唯物主义和物质主义 203

8.5.2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物质主义 204

8.5.3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逻辑关系 206

附:对立统一的逻辑依据 214

附:冲突的渊源 214

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 214

附:模糊数学和太极图中的辩证法 214

第六节 辩证物质主义和辩证本体论 214

8.6.1 以足立地 214

8.6.2 本体论的抽象方法 215

8.6.3 元间的历史性 216

8.6.4 存在与意识 216

8.6.5 辨证本体论的继承与革命 21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