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医疗数据及诊断检验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3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光汉,石广礼等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6907206
- 页数:1372 页
第一节 医用化学元素符号 1
第一章 处方、医嘱及用药 1
第二节 医用缩写词 2
一、生理解剖 2
二、化验检查 3
三、生化血清检验 4
四、临床诊断 7
五、常用药物及激素类 8
六、度量衡类 13
第三节 处方、医嘱常用缩写词 14
二、老人量 16
三、婴儿、小儿量 16
(十一)沙门氏菌属感染血清凝集反应 16
一、成人量 16
第四节 用药剂量 16
四、老、幼剂量快速折算法 20
五、不同用药途径的剂量 21
第五节 液体浓度简易快速换算法 21
第二章 人体发育 23
第—节 分期 23
—、发育分期 23
二、女性发育 24
三、男性青少年发育分期五阶段 25
第二节 体型、体重、身长、头围及胸围 26
二、体温与脉搏关系 32
—、正常人体温 32
第三节 体温 32
四、体温分类 33
三、体温与基础代谢关系 33
五、发热分期 34
六、体温换算公式 34
八、胃内降温法效果 35
七、低温疗法对机体的影响 35
第三章 医用度量衡表示换算符号 36
第—节 公制与市制度量衡换算 36
一、长度、重量换算 36
二、容量、面积与体积换算 37
三、市制计量单位 37
四、临床常用度量衡名称、单位及符号 38
五、中药计量与公制量换算 39
六、中药古方量折合今量 40
一、常用的物理常数表 40
第二节 核医学计量 40
二、主要单位换算表 41
三、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哀期 42
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哀期 43
五、放射性元素计量 43
六、临床常用放射性药物的名称,用量用法简明表 43
七、放射性药物用量计算公式 50
八、剂量单位及其相互关系 50
二、心脏 51
第三节 人体脏器超声显象正常值标准 51
一、眼 51
三、肝脏 55
四、胆囊及胆道 56
五、胰腺 56
六、胃 57
七、脾脏 57
八、肾脏 58
九、子宫 58
第四节 医学数据习用单位—法定单位换算便览表 59
二、能量代谢 60
第—节 食物与营养 60
—、热能单位 60
第四章 营养与疾病的有关数据 60
三、热量消耗及体液分布 73
四、小儿营养需要量及其算法 75
五、三大营养物质 76
(—)蛋白质 76
(二)脂肪 78
(三)碳水化合物 82
六、维生素类 82
(四)碘 84
(三)铁与铜 84
(五)锌 84
(二)镁 84
(一)钙与磷 84
七、无机盐类及微量元素 84
(六)氟 85
(七)人体中微量元素与自然界中含量的比较 86
第二节 膳食中营养物质含量及人体需要量 86
一、各年龄的热量、营养物质、维生素每日需要量 86
二、机体不同情况下各种常见营养物质每日需要量 88
三、常用食物主要成分含量 89
四、常用食物的营养价值 90
五、我国居民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 91
六、美国居民膳食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93
第三节 成人营养状况评定的生化指标 96
(二)动物性食物成分 96
(一)植物性食物成分 96
七、食用食物100g(2市两)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含量 96
第四节 氨基酸检查 97
—、定量检查 97
二、氨基酸定性试验 108
三、 支/芳比值测定 109
第五章 中毒有关数据及试验 110
第一节 中毒的分级 110
一、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110
二、根据毒作用带的物质危险性分级 110
第二节 各种重金属卫生标准最高容许浓度 111
第三节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112
一、二氧化硫 117
第五节 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及容许浓度 117
二、计算公式 117
第四节 农药在环境中的卫生标准 117
三、举例 117
一、每人每日最高容许摄入量 117
三、卫生防护距离分级 118
四、我国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 118
二、飘尘 118
第六节 中毒的诊断试验 120
一、金属中毒的诊断试验 120
(—)铅中毒 120
(二)四乙铅中毒 123
(三)汞中毒 124
(八)铍中毒 125
(六)锌中毒 125
(九)砷中毒 125
(七)镉中毒 125
(五)铬中毒 125
(四)锰中毒 125
二、有害气体中毒 126
(一)一氧化碳(CO)中毒 126
(二)硫化氢中毒 127
三、有机溶剂中毒试验 127
(一)急性苯中毒诊断试验 127
(二)苯胺中毒试验 127
(三)农药(有机磷)中毒试验 127
(四)肉毒抗毒素过敏试验 127
(六)食油中掺有桐油的检验法 128
(五)阿托品中毒时猫眼散瞳试验 128
(七)溴甲烷中毒(CH3Br) 129
(八)杀虫脒中毒 129
(九)磷化锌中毒 129
(十)敌鼠中毒 129
四、放射病 129
(一)急性放射痛照射剂量与类型 129
(二)急性放射病早期分度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130
(三)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计算及其临床意义 130
五、电损伤(触电) 131
(—)电对人体危害的数据 131
六、急性乙醇(酒精)中毒 132
(三)电容与电压组合对人体产生危险的相关数据 132
(二)电能量标准计算公式 132
第七节 一些毒物化验正常值及中毒时的变化 134
第八节 常见中性中毒毒物及致死量 139
第六章 血清学诊断试验 155
第一节 凝集试验 155
—、直接凝集试验 155
(一)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氏反应,Widals) 155
(二)外裴(Weil-Felix)反应(变形杆菌凝集试验或变形杆菌交叉反应) 157
(三)布氏杆菌病诊断试验 159
1.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159
2.虑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159
3.试管凝集试验(Wright氏反应) 159
(七)自身凝集反应 160
(六)血凝集反应 160
4.抗人体球蛋白试验(AGT)(Coomb s试验) 160
(五)细菌性痢疾血清凝集试验 160
(四)凝集溶解试验(简称凝溶试验) 160
5.半胱胺酸试验(CAT) 160
(八)猪囊虫病间接血凝试验 161
(九)肺吸虫病后尾蚴膜试验 161
(十)细菌凝集试验 161
(十二)炭凝聚试验 161
(十三)霍乱的血清凝集试验 162
二、间接凝集试验(或被动血凝试验) 162
(一)2—巯基乙醇试验(2—MET) 162
(二)冷凝集试验 162
(三)嗜异性凝集试验(Paul—Bunnel试验) 163
(四)间接血凝反应(即被动血凝反应) 165
1.土拉伦氏杆菌凝集试验 165
2.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165
(五)间接乳胶凝集试验 165
(六)伤寒乳胶凝集试验 165
(七)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 165
(八)血凝抑制试验 165
(九)类风湿性关节炎凝集试验(类风湿因子测定,RF) 166
(十)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166
(十一)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166
(十二)华支睾吸虫病微量间接血凝试验 166
(十六)鼠疫的被动血凝试验(微量法) 167
(十五)旋毛虫皂土絮状试验 167
(十三)血吸虫病尾蚴膜试验 167
(十四)包虫病间接血凝试验 167
(十七)免热病凝集试验 168
(十八)微量凝集试验 168
(十九)孢子丝菌病乳胶凝集试验与免疫扩散试验 168
(二十)钩端螺旋体病间接血凝试验 168
(二十一)弓浆虫病(弓形体病Toxoplasmosis)诊断试验 169
(二十二)鼠咬热的诊断试验 170
(二十三)阿米巴病的血清学试验 170
1.乳胶凝集试验 171
(二十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血清学检查 171
(二十五)黑热病的血清学试验 171
(二十四)疟疾的血清学试验 171
2.致敏羊红细胞试验 172
3.曙红乳凝法 172
第二节 沉淀试验 172
一、血吸虫环卵膜沉淀试验(皮内试验) 172
二、梅毒血清沉淀反应(为絮状沉淀试验) 173
三、C反应蛋白(CRP) 173
四、环状沉淀试验 174
五、旋毛虫沉淀试验(玻片法) 174
六、曲菌病沉淀素试验 174
七、炭疽沉淀试验(Ascoli试验) 174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ASLO或抗“O”)试验 175
第三节 补体结合试验 175
二、华氏补体结合试验(梅毒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176
(一) 血清华氏反应 176
(二) 脑脊液华氏反应 177
三、钩端螺旋体病补体结合试验 177
四、包囊虫病补体结合试验 177
九、布病热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 178
八、乙型脑炎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 178
七、血清凝集溶解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 178
六、毒浆虫病诊断试验(弓形体病、弓浆虫病) 178
五、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 178
十、囊虫病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179
十一、抗透明质酸酶(抗粘糖酶)试验(奎因法) 179
十二、抗链球菌激酶试验(安德生法) 179
十三、中和试验 179
十四、肺组织胞浆菌病的血清试验 179
十八、非洲锥虫病的血清学试验 180
十七、鼠疫补体结合试验 180
十六、包虫病补体结合试验 180
十五、肺吸虫病的补体结合试验 180
十九、回归热补体结合试验及螺旋体溶解试验 181
二十、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 181
第四节 皮肤试验(皮内试验) 181
一、布氏杆菌病皮内试验 181
二、包囊虫病皮内试验 182
三、肺吸虫病皮内试验 182
四、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皮内试验 183
五、血吸虫病皮内试验 183
六、包虫病(棘球蚴病)皮内试验 183
七、旋毛虫病皮内试验 184
八、抗原(尘、螨、各种花粉等)皮内试验 184
九、肺组织胞浆菌病皮内试验 184
十、弓浆虫病(弓形体病)皮内试验 185
十二、兔热病皮内试验 185
十二、麻风菌素试验 185
十三、结核菌素试验 186
十五、利什曼素皮内试验 187
十六、白喉的皮内试验 187
十四、孢子丝菌病皮肤试验 187
十七、猩红热的诊断试验 189
第五节 新的免疫学检查方法 189
一、免疫扩散试验 190
二、免疫荧光或荧光抗体技术 190
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检查 191
一、血型鉴定:用平板法或试管法 191
四、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 191
五、免疫电镜检查 191
三、放射免疫电泳 191
(一)ABO血型检查 192
(二)Rh血型检查(盐水法、木瓜酶法) 193
二、交叉配血试验 193
三、血型不合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查 194
二、血清蛋白结合糖测定(丹佛特氏法) 195
一、荧菌球检查 195
第七节 特殊的诊断试验 195
三、抗X及抗F试验 196
四、血清极谱分析 196
五、鲎溶解物试验(LimulusLysate test) 197
六、用于判定发热性质的诊断试验 198
第八节 结核菌素试验法 198
一、过敏试验 204
(一)血清过敏试验 204
第九节 过敏试验与脱敏法 204
(二)细胞色素丙过敏试验 205
(三)四种常用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205
二、脱敏方法 207
(一)血清脱敏法 207
(二)青霉素脱敏法 208
(三)胰岛素脱敏法 208
(四)链霉素快速脱敏法 209
(七)旧结核菌素脱过敏疗法 210
三、正常图形 210
(五)破伤风血清脱敏法 210
(六)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法 210
第十节 艾滋病诊断试验 212
第一节 免疫概述 213
—、免疫细胞 213
(一)T细胞(T cell) 213
(二)B细胞(B cell) 213
(三)K细胞(K cell) 213
第七章 免疫学检查 213
二、免疫反应的六个类型 214
第二节 体液免疫检查 215
一、体液免疫检查方法 215
(一)凝集试验 215
(二)沉淀试验 216
(三)免疫电泳试验 216
(四)补体结合试验 217
(五)间接血球凝集试验 218
(六)反向血球凝集试验 218
(八)免疫粘附血凝试验(IAHA) 220
(七)乳胶凝集试验 220
(九)细菌玻检凝集试验(简称玻凝) 221
(十)微量补体结合法 222
(十一)微量滴定法(简称微滴法) 222
二、免疫球蛋白的正常值 224
三、免疫球蛋白的临床意义 228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查法 234
一、玫瑰花形成试验(E-RFC) 234
二、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LTT) 237
三、巨噬细胞或白细胞移动抑制试(MIT) 239
四、白细胞粘附抑制试验(试管法) 242
五、巨噬细胞吞噬试验(皮泡法) 243
六、植物血凝素(PHA)皮肤试验 244
八、双链酶(SK-SD)皮试 245
七、结核菌素(OT)试验 245
一、人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的测定 246
九、硝基蓝四氮唑还原试验(NBT) 246
第四节 补体测定 246
二、人血清补体C3蛋白含量测定 247
第五节 自身抗体的检查 250
一、类风湿因子(RF) 251
二、抗核抗体 251
三、抗线粒体抗体 253
四、抗唾腺抗体 253
五、抗横纹抗体 253
六、抗平滑肌抗体 254
七、抗网蛋白抗体 254
八、抗血细胞抗体 254
九、抗甲状腺抗体 255
十、甲状旁腺抗体 256
十—、抗胃壁细胞抗体 256
十二、抗肾上腺抗体 256
第六节 皮肤试验 257
—、斑贴试验 257
二、划痕试验 257
三、皮内试验 258
四、被动转移试验(P-K试验) 258
五、皮肤窗口技术 259
六、嗜碱性细胞脱颗粒试验 259
七、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 260
八、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261
第八章 放射免疫分析 262
第—节 基本原理 262
第二节 十种放射免疫分析方法 262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检测 262
(一)放射免疫火箭电泳自显影法 262
(二)放射免疫分析法 263
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HCG-LH) 265
三、人血浆皮质醇测定 266
五、人血清促甲状腺素(TSH)测定 267
四、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 267
六、血浆胰岛素 268
七、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269
八、人血清狄戈辛(Digoxin)测定 271
九、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放射免疫自显影检测法 271
十、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一磷酸鸟苷(cGMP)测定 272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体外检测肿瘤标志 274
一、肿瘤标志物 275
二、早期诊断 275
三、肿瘤标志检测对疗效与预后的监测 277
(一)癌胚抗原(CEA)检测 277
(二)甾体激素受体测定 278
(三)铁蛋白测定 278
(四)甲状腺球蛋白测定 279
(五)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279
(六)多胺测定 279
(七)CEA、aFP、HCG的联合应用 280
(八)淋巴细胞转化率 281
(九)血清唾液酸测定 281
第四节 32P测定体表肿块 282
第九章 血液气体和酸碱平衡 284
第一节 血液气体分析 284
一、血氧 284
(一)血氧含量(CaO2) 284
(二)血氧饱和度(SO2,或SAT,或SaO2) 285
(三)氧分压(PO2,PaO2) 286
(四)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 290
二、二氧化碳(CO2) 291
(一)二氧化碳总量(T-CO2) 291
(五)P50(50%血氧饱和度时的氧分压) 291
(二)二氧化碳分压(PCO2) 292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 295
第二节 酸碱平衡 296
—、酸碱的定义 296
4.血红蛋白系统 297
3.血浆蛋白系统 297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97
1.碳酸氢盐系统 297
(—)缓冲系统 297
2.磷酸氢盐系统 297
(二)肺的调节 298
1.中枢性调节作用 298
2.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298
3.分泌氨 299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 299
2.酸化尿 299
1.排出H+和碳酸氢钠的再吸收 299
4.氢—钾竞争与钠交换 300
(四)离子交换的调节(电中性平衡的调节) 300
三、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 300
(一)pH值(动脉血酸碱度) 301
(二)标准碳酸盐(SB) 305
(三)真实(实际)碳酸碱(AB) 305
(四)缓冲碱(BB) 306
(五)碱剩余(碱超,BE) 307
(六)标准碱剩余(SBE) 308
(七)标准碳酸碱(SBC) 308
四、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其特点 308
五、有机酸及固定酸的测定 309
第三节 血中其他气体测定 309
—、血氨测定 309
二、动脉血CO2含量(Vo1%) 310
三、右心导管术的血氧分析 310
(—)血氧 312
(二)肺性脑病时血氧的改变 313
附:酸碱平稀紊乱类型诊断简明表 313
第十章 呼吸系统检查 318
第一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318
二、呼吸空气量及气体成分 321
第二节 呼吸 321
一、呼吸频率 321
第三节 痰液常规检查 322
一、痰液物理检查 322
二、显微镜检查 325
一、外观及气味 326
第四节 胸腔积液、脓胸穿刺液检查 326
二、细菌培养 327
三、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327
第五节 内窥镜检查 328
一、支气管镜检查 328
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329
(一)肺容量 330
1.肺活量 330
二、检查方法 330
一、适应症 330
第六节 肺功能试验 330
2.潮气量(呼吸气) 331
3.补吸气量 331
4.补呼气量(储气量) 332
5.深吸气量 332
6.残余气量及功能残气量 332
7.肺总量 333
8.肺容量试验 333
(二)通气功能 333
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333
2.最大通气量(MW) 334
3.时间肺活量 335
4.气速指数 335
6.静息通气量储蓄倍数(通气因素) 336
5.最大呼气中段流速 336
7.通气储量百分比(%) 336
9.行走通气量 337
10.最高流速 337
11.呼气平均流速的各项指标 337
8.每平方米体表面积通气量 337
12.运动通气功能的指标 338
(三)肺泡通气量和气体分布 340
1.肺泡通气量 340
2.气体分布 341
(四)呼吸机械动力(呼吸动力) 341
1.肺脏应变性 342
2.气道阻力(呼吸器官的非弹性阻力) 342
4.呼吸压力 343
3.呼吸功 343
5.肺循环的压力 344
6.肺循环阻力 344
7.通气与血流比例的协调(通气与血流在肺内的分布) 345
(五)换气功能 345
1.重复呼吸法 346
2.缺氧试验 346
3.弥散功能测定 347
5.反映换气功能的一些指标 348
4.换气膜的面积通透性和弥散距离 348
(六)屏气试验 349
(七)分侧肺功能 349
1.缺氧与氧耗量增加的数据 350
2.缺氧的危害及临床意义 350
(八)缺氧与CO2潴留的有关数据 350
3.CO2潴留的危害及监床意义 351
第七节 放射性核素检查 352
一、脏器功能测定 352
(一)133氙(133Xe)肺局部功能测定 352
(二)关闭容量测定 353
(二)异常图形分析 354
(一)正常图形 354
二、肺脏扫描 354
(三)临床意义 355
(四)适应症 357
三、肺气溶胶吸入扫描 357
(一)正常与异常图形 357
(二)临床意义 357
(三)适应症 358
第八节 其他 358
一、吸氧计算法 358
二、筒内贮氧量可供吸氧小时计算公式 358
(二)肺气肿分级 359
(三)通气损害程度分级 359
(一)气急的分级 359
三、肺功能损害时几种病理改变的分级 359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检查 360
第—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360
第二节 受体学说简介 361
第三节 物理检查 363
—、心脏测量 363
二、不同年龄心尖搏动位置 365
三、心缩排血量 365
四、脉搏 365
五、心率 366
六、心音 366
七、心脏杂音 367
八、心律失常 367
九、血压 368
十、静脉压 370
十一、心脏各部位压力的导管检查(右心) 371
十二 中心静脉压 371
十三、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分级 374
十四、微循环 374
十五、循环时间测定 376
十六、冷压试验 376
十七、药物试验 379
(一)阿托品试验一 379
(二)阿托品试验二 379
(三)心房起搏试验 379
(四)异丙基肾上腺素试验 379
十八、休克的诊断试验 380
(五)心得安试验及钾盐试验 380
十九、心脏骤停时碳酸氢钠用量计算 381
二十、雷诺氏病的简易试验 381
第四节 生化检查 382
—、碳酸酐酶活性测定 382
二、蛋白结合已糖(超微量法)测定 382
三、血清黑藻糖测测定(微量法) 382
四、尿中肌红蛋白(Mb)测定 382
五、体液容量 383
第五节 心电图(EKG)检查 383
一、心电图的检查法 384
(一)导联 384
(二)波形及其临床意义 385
二、运动试验 390
第六节 空间心向量图检查 392
第七节 超声心动图检查 394
第八节 希氏束心电图(BHE)检查 396
第九节 心音图检查 397
第十节 心动描记法(CKG)—心室壁运动失常的无创性检查 402
第十一节 左心室功能的评价指标 403
第十二节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404
一、循环血容量测定 404
二、131|—三油酸酯试验 405
三、心排血量测定 405
四、125|—纤维蛋白原测定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409
五、心肌收缩功能检查 410
六、心脏、大血管血池扫描 412
七、心肌扫描 414
八、心血管y照相动态检查及疾病诊断 417
附:心电图诊断索引表及心电图常用数据计算盘 422
第十二章 血脂类检查 425
第一节 血清胆固醇测定 425
一、总胆固醇测定 425
二、胆固醇酯(ChE)测定 427
三、游离胆固醇测定 428
第二节 血脂测定 428
—、总脂测定 428
二、磷脂类(血清或血浆)测定 429
三、甘油三酯(TG)(三酸甘油酯)测定 430
四、血清β指蛋白肝素测定 431
五、未(非)脂化脂肪酸(NCFA)(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432
六、脂蛋白电泳 433
八、高脂蛋白血症的诊断试验 437
七、脂蛋白增高或降低的诊断价值 437
九、肥胖症试验 438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检查 439
第一节 食管检查 439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439
二、诊断检查 439
(一)食道钡剂透视及X线拍片 439
(二)食管镜(金属食管镜)检查 439
(三)食管拉网检查 440
(四)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试验 441
(—)检查方法 443
第二节 胃 443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443
二、胃液 443
(二)物理检查 444
(三)化学检查 445
三、血清胃泌素测定 450
四、蛋白质饮水试验 451
五、钙滴注(钙兴奋)试验 451
六、胰液泌素试验 452
七、血清五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 452
八、几种胃肠胰肽类激素血中含量 453
九、胃癌的诊断试验 453
十、腹腔内炎症的简易诊断试验 454
十四、血浆胃蛋白酶原测定 455
十二、胃液的生化检测 455
十三、血清乙酰胆碱酯酶测定 455
十一、胃泌素试验(增量组织胺试验) 455
十五、血清铝反应 456
十六、血清胃壁细胞抗体(PCA)测定 456
十七、五项生化互补试验 457
十八、24小时尿中多胺测定 458
十九、X线钡剂检查 458
二十、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 458
二十一、放射性核素检查 460
二十二、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试验 460
(—)生理解剖正常值 462
二、大肠 462
(二)X线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检查 462
一、小肠 462
(二)全消化道钡餐透视 462
(一)放射性核素检查 462
第三节 肠 462
(三)乙状结肠镜检查 463
(四)纤维结肠镜检查 463
三、肠道疾病的诊断试验 465
(一)13lI—聚乙烯吡咯酮(131I—PVP)试验 465
(二)粪脂定性试验 465
(三)粪脂排泄定量测定 465
(四)肠吸收功能试验 466
(六)血清癌胚抗原(CEA)测定 467
(五)类癌瘤和类癌综合征诊断试验 467
(七)腹泻的诊断试验 468
(八)正常胃肠道分泌液中电解质含量 468
第四节 肝脏检查 469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469
二、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标准 472
(—)甲型肝炎(A型) 472
(二)乙型肝炎(B型) 472
(三)丙型肝炎(C型) 473
(四)丁型肝炎(D型,δ—肝炎) 473
(一)表面抗原—抗体系统 474
(五)戊型肝炎(E型) 474
三、乙型肝炎的三个抗原抗体系统 474
(二)核心抗原—抗体系统 477
(三)e抗原—抗体系统 481
四、δ抗原—抗体系统 484
五、乙型肝炎Dane颗粒抗原和抗体系统 485
六、病毒性肝炎检测的新技术 486
(一)HBsAg/IgM的检测 486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486
(三)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487
(四)白细胞间素 488
(五)聚合人白蛋白(DHSA)受体 488
(六)血清中肝特异性抗原测定 489
(七)HBeAG/抗-HBe的转换 489
(一)黄疸指数与胆红质测定 490
七、肝功能试验 490
(二)蛋白质代射机能试验 499
1.血清总蛋白(T)、白蛋白(A)、球蛋白(G)及白蛋白/球蛋白(A/G)测定 499
2.血清蛋白纸上电泳 500
3.血浆纤维蛋白元(超微量法) 502
4.血清粘蛋白(血清糖蛋白)测定 502
5.血清甲种胎儿蛋白(AFP)定性试验 503
6.甲种胎儿球蛋白(AFP)定量试验 503
7.脂蛋白纸上电泳分析 505
8.脑磷脂胆固醇聚状试验(CCFT) 505
9.去氧胆酸钠聚状试验(DsT) 506
10.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TT) 507
13.高田—荒二氏试验(TKT) 508
12.硫酸锌浊度试验(ZnTT) 508
11.麝香草酚絮状试验(TFT) 508
14.卢戈氏碘试验(IT) 509
15.氨基酸代谢试验 510
16.蚁醛试验(醛凝试验,福尔马林试验) 511
17.蒸馏水试验(谢氏法) 511
18.血清蛋白结合已糖测定 512
19.血清蛋白琼脂电泳分析 512
20.血清铁蛋白(SF)检测(RIA法) 512
21.β2—微球蛋白检测(火箭电泳法) 513
22.血清结合胆酸(SCG)放射免疫测定 513
(三)碳水化合物(或糖类)代谢试验 514
1.半乳糖耐量试验 514
24.碱性胚胎蛋白(β-FP) 514
23.血清前清蛋白 514
2.葡萄糖耐量试验 515
3.肾上腺素试验 517
(四)解毒功青色试验 518
1.马尿酸合成试验 518
2.辛可芬氧化试验 519
3.血氨及谷氨酸测定 519
(五)排泄染料功能试验(BSP试验) 520
1.酚四溴酜钠试验(BSP试验)(溴磺肽钠) 520
2.玫瑰红(即孟加拉红)试验 521
3.刚果红试验 521
1.血铁含量测定 522
4.百浪多息负荷试验 522
(六)合成试验 522
5.吲哚氰绿(ICG)试验 522
2.血清铜测定 523
3.血清乳酸与焦葡萄糖酸含量测定 524
4.尿中葡萄糖醛酸测定 524
5.尿中亮氨酸,酪氨酸测定 524
(七)呼出气体内丙酮测定 524
(八)醛固酮(醛酮Ald)测定 524
(九)利尿试验 524
(十)Vitk试验 525
(十一)色氨酸耐量试验(ITT) 525
八、超声波检查 526
(—)A型超声波检查 526
(十二)门静脉高压的诊断试验 526
(二)B型超声(线阵实时超声灰阶成像仪)检查 531
九、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532
(一)51Cr—细胞肝脾区体表测定 532
(二)肝扫描(198Au) 532
(三)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血流量 535
(四)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肝胆功能 536
(五)131I玫瑰红或131I溴磺肽钠排泄试验 540
(六)14C黄嘌呤试验 541
(七)γ照相检查 541
十、肝血流图检查 542
一、胃肠道丢失蛋白测定 544
第五节 消化系统肝功测定 544
二、胃肠道失血量的测定 546
三、131I(125I)—玫瑰红(或BSP)排泄试验 548
四、 脂肪吸收试验 550
第六节 胆道检查 552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552
二、胆囊检查 552
(—)定位法 552
(二)十二寸指肠液检查 553
(三)胆囊造影 557
(四)胆管造影 558
(五)A型超声波检查 559
(六)B型超声波的声相图检查 560
(七)γ照才相检查 561
第七节 脾脏检查 562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562
二、物理检查 562
三、机能检查 562
(—)肾上腺素试验 562
(二)A型超声波检查 563
(三)B型超声波检查 563
四、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564
(—)脾脏扫描 564
二、胰液检查 565
—、正常生理解剖数值 565
第八节 胰腺的检查 565
(二)脾功能测定 565
三、血液生化检查 566
(—)胰淀粉酶测定 566
(二)血清脂肪酶测定 567
(三)血糖测定 568
(四)脂肪耐量试验 569
(五)胰液素—吗啡试验 569
(六)血中酮体测定 569
四、尿液检查 570
(—)尿糖 570
(二)肾性糖尿与糖尿病糖尿的鉴别 570
(九)131I—三油酸酯试验 570
(八)抗凝血酶试验 570
(七)新斯的明试验 570
(三)尿淀粉酶 571
五、粪便检查 571
六、十二指肠液内胰淀粉酶测定 572
七、胰腺功能检查 573
(—)葡萄糖耐量试验 573
(二)饭后2小时血糖测定 575
(三)皮质素葡萄糖耐量试验 575
(四)伊克斯统及罗斯氏试验 576
(五)胰岛素耐量试验 576
(六)葡萄糖+胰岛素耐量试验 577
(七)尿糖定性及定量试验 578
(八)肾上腺素散瞳试验 578
(九)甲苯磺酰丁脲(D860)钠盐试验 578
(十二)血浆胰岛素测定 579
(十)亮氨酸试验 579
(十一)饥饿试验 579
(十四)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 580
1.Lundh试验 580
2.胰泌素—胰酶泌素试验 580
(十三)淀粉耐量试验 580
3.增量胰泌素试验 581
4.粪中糜蛋白酶测定 581
(十五)胸腹水穿刺液中淀粉酶测定 581
(十六)淀粉酶肌酐清除率 581
1.直接胰腺刺激试验 582
(十七)血清胰脂酶测定 582
(十八)血清正铁血红蛋白测定 582
(二十)慢性胰腺炎的诊断试验 582
(十九)血钙测定 582
2.间接胰腺刺激试验 583
3.体液中淀粉酶含量 583
4.血液中CCK—PZ含量测定 583
(二十—)胰岛素释放试验 584
(二十二)C肽测定 584
(二十三)肾廓清淀粉酶/肌酐比率测定 587
(二)B型超声波检查 588
八、超声波检查 588
(一)A型超声波 588
九、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 590
十、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591
(一)胰腺扫描 591
(二)胰岛素释放试验 593
(三)γ照相 594
第九章 粪常规检查 595
—、标准采集 595
二、物理检查 596
三、生化检查 598
四、显微镜检查 599
六、电镜检查 602
第十节 唾液腺扫描检查 602
五、大便培养 602
第十—节 美克氏憩室扫描检查 604
第十二节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临床应用 606
第十四章 酶类检测 610
第—节 血清酶的测定 610
一、血清中酶增高或降低的原因 610
二、酸性磷酸酶(ACP,APP)测定 611
三、碱性磷酸酶(AKP,ALP)测定:(磷酸苯钠法) 611
四、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同功异构酶测定:电泳法 614
五、血清淀粉酶(SAl)测定 615
六、脂肪酶(SL)测定 616
七、转氨酶(GPT)测定(U) 616
八、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γ—GTP)测定 621
九、血清5′—NT或5′—ND(5′—核苷酸酶)测定 624
十、血清亮氨酸氨基多肽酶(LAP)测定 625
十—、单胺氧比酶(MAO)测定 626
十二、血清醛缩酶(Ald)活性测定 627
十三、胆碱酯酶(ChE)测定 628
十四、鸟嘌呤酶(GD)测定 630
十五、精氨酸代琥珀酸裂解酶(ASAL)测定 631
十六、磷酸肌酸激酶(CPK)测定 631
十七、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633
十八、乳酸脱氢酶的同功异构酶(圆盘电泳法)测定 634
十九、a—羟丁酸脱氢酶(HBD)测定 636
二十、铜氧化酶测定 636
二十三、磷酸己糖异构酶测定 637
二十二、1—磷酸果糖醛缩酶测定 637
二十一、血清谷胱甘肽酶测定 637
二十四、磷酸己糖变位酶测定 638
二十五、丙酮酸激酶测定 638
二十六、尿素合成鸟氨酸循环中的酶类测定 638
二十七、脂酶类测定 640
二十八、 三羧循环的酶类测定 640
二十九、糖代谢中其他酶类测定 641
三十、氧化酶测定 642
三十一、谷胱甘肽还原酶测定 642
三十二、血中过氧化氢酶的测定 642
三十五、抗纤溶酶测定 643
三十四、葡萄糖醛酸甙酶测定 643
三十三、谷氨酸脱氢酶测定 643
三十六、血清溶菌酶测定 644
三十七、泪液溶菌酶测定 644
三十八、δ氨基—酮戊酸脱氢酶(ALA脱氢酶)测定(全血) 645
三十九、腺苷脱氨酶(ADA)测定 645
四十、甘氨酰脯氨酰—对—硝基苯胺酶(GPN)测定 646
四十一、肌肉型醛缩酶(M-ALD)测定 646
一、尿液淀粉酶测定(稀释法) 647
四十二、a1—抗胰蛋白酶(a,—AT)测定 647
四十三、2′—5′寡腺核苷酸合成酶(2′—5′A合成酶)测定 647
第二节 尿酶测定 647
二、尿液LDH测定 648
三、尿溶菌酶测定 648
四、尿液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比色法) 650
五、鲎溶解物试验(LLT) 651
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测定 651
七、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测定 651
八、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651
九、尿中碱性磷酸酶(AKP)测定 652
十、尿液过氧化酶:GOT、β—葡萄糖醛酸酶测定 652
三、肾下垂分度 653
四、肾单位 653
第—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653
二、肾脏位置 653
—、肾脏重量 653
第十五章 泌尿系统检查 653
五、肾脏再生修复所需时间 654
六、肾脏破坏程度与生理功能 654
七、膀胱容量 655
八、肾脏的内分泌功能 655
第二节 尿常规检查 658
(二)有机物 658
—、 正常尿中的化学成分 658
(一)总固体 658
九、肾脏细胞数 658
(三)有机物 659
(五)疾病时尿中不正常成分 659
二、尿的物理检查 659
(四)正常24小时尿中化学成分含量 659
三、尿的化学检查 666
(一)尿葡萄糖(即尿糖)试验 666
(二)尿酮(丙酮或醋酮) 667
(三)尿蛋白试验 667
(五)隐血试验(尿血红蛋白测定) 670
(四)凝溶蛋白(本周氏蛋白)试验 670
(七)尿三胆试验 671
(六)尿乙酰乙酸(双醋酸)及β—羟丁酸定性试验 671
(八)乳糜尿试验 672
(九)重氮反应 672
(十)尿液三杯试验 672
(十一)三杯尿试验 673
(十二)脓反应 673
(十三)黑色素尿试验 673
(十四)尿癌试验(即尿玫瑰红试验) 673
三、尿的化学检查 674
(一)无机物检查 674
(十五)氯化铵负荷试验 674
(二)尿中有机物检查 678
四、尿的显微镜检查 681
二、甘露醇试验 689
第三节 肾功能试验 689
—、尿渗透压测定(冰点法) 689
三、L试验法 690
四、稀释试验 690
五、浓缩试验 691
六、简化浓缩试验 692
七、抗利尿剂浓缩试验(脑垂体后叶素浓缩试验) 692
八、每3小时尿比重试验 692
九、尿昼夜比重试验(英氏试验) 693
十、尿浓缩与稀释功能试验 694
十一、酚红排泄试验 695
(—)菊粉清除率 697
十二、肾小球清除率 697
(二)尿素廓清试验(即尿素清除率或脲清除率) 698
(三)24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 699
(四)肾小球滤过比例(FF) 700
(五)肾血流量测定法(用酚红肾清除率测定) 700
十三、尿/血浆尿素或肌酐比例测定 702
十四、肾功能衰竭指数测定 702
十五、尿钠浓度测定 702
十六、肾小管重吸收功功能 703
十七、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 704
十八、选择性蛋白尿检查 705
二十二、非蛋白氮测定 706
十九、尿盘状蛋白电泳 706
二十、红细胞中胍含量测定 706
二十一、酸碱平衡试验: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见第九章第一节(三)及第二节〕 706
二十三、血尿素氮(血中脲氮)测定 707
二十四、血中肌酐测定 707
二十五、血中肌酸测定 708
二十六、血中尿酸测定 708
二十七、血浆蛋白测定 709
二十八、血脂测定 709
三十、摄取指数 710
二十九、肾脏指数(RL) 710
第五节 仪器检查 711
一、泌尿系疾病的放射线检查 711
(一)腹部平片 711
(二)肾盂造影 711
三十一、净酸分泌(μVH+)试验 711
(三)肾动脉造影 713
(四)肾周围充气造影 713
(五)逆行膀胱造影 714
二、肾脏病放射性核素检查 714
(一)放射性核素肾图(131I—邻碘马尿酸钠肾图) 714
(二)肾扫描:203Hg—新醇聚集试验(又名203Hg—新醇肾图) 724
(三)膀胱残余尿量测定 725
(四)膀胱尿逆流测定 727
(五)肾血浆流量测定 727
(六)肾小球滤过率测定 729
(七)肾脏γ照相 731
三、肾脏超声波检查 732
(一)A超检查 732
(八)核素肾动脉造影 732
(二)B超检查 734
第六节 肾活体组织检查 734
第七节 肾脏同位素检查 737
第十六章 血液系统检查 741
第—节 生理解剖正常数值 741
第二节 血液的物理检查 742
第三节 血液中各种细胞检查 744
—、血红蛋白 744
二、红细胞 744
三、红细胞容积(压积) 746
四、血液指数 746
(—)相对指数计算 747
(二)容积指数(容量指数) 747
(三)饱和指数 748
(四)绝对指数 748
1.红细胞平均直径(μm) 748
2.红细胞平均厚度 749
3.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容量)(MCV) 749
4.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Pg) 750
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g/dl) 750
6.网织红细胞计数 751
7.红细胞沉降率(血沉,ESR)(mm/小时末) 752
8.血小板计数(BPC) 755
9.白细胞及其分类(WBC及DC) 756
第四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法 761
—、原理 761
二、检查方法 761
三、“红斑狼疮现象”寻找法 762
三、骨髓液细胞分类检查正常值 763
五、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763
四、骨髓液各成形物正常比例 763
—、各年龄骨髓细胞分类计数 763
二、骨髓各系统细胞大小及形态特征 763
第五节 骨髓细胞检查 763
四、白细胞皮内试验 763
六、巨核细胞计数(涂片法) 772
七、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比率变化的临床意义 772
八、骨髓增生程度 772
九、年龄与细胞的关系 773
(四)溶菌酶测定 774
(三)白细胞凝集素测定 774
(五)粒细胞寿命测定 774
(二)肾上腺素试验 774
十、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的诊断试验 774
(一)骨髓粒细胞贮备功能测定 774
(—)氯化物(Cl-)测定 775
第六节 莫斯奇林正常脾象 775
第七节 血液中化学成分检查 775
一、血清中无机盐(电解质)测定 775
(二)血清钠(Na)测定 776
(三)血清钾(K)测定 777
(四)血清钙(Ca)测定 778
(五)血清无机磷(P)测定 779
(六)血清镁(Mg)测定 780
(二)铜(Cu)测定 781
(—)血清锌(Zn)测定 781
二、血清中微量元素测定 781
(三)铜蓝蛋白测定 782
(四)血清铁(Fe测定) 783
(五)转运铁蛋白及总铁结合力测定 784
(六)去铁敏(Dseferoi)试验(即铁络合物去铁氧胺) 785
(七)血清砷(As)测定 785
(八)血清锰(Mn)测定 786
(九)血清钴(CO)测定 786
(十)血清铅(Pb)测定 786
(十一)血汞测定 786
(十二)血镉测定 786
(十九)血清中银(Ag)测定 787
(十八)血清镍(Ni)测定 787
(十四)血钼测定 787
(十五)血碲测定 787
(十七)血清硒测定 787
(十三)血锡测定 787
(十六)血钒测定 787
(一)VitA(μmol/L) 791
(二)VitB12(Pg/L) 791
(三)同位素Vit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 791
三、血清中维生素类含量及有关诊断试验 791
(四)血清叶酸量测定 792
(五)VitC测定 792
(六)VitE测定 792
(七)VitB1测定(全血) 792
(八)VitB6测定 792
四、全血中有机化学成分测定 793
(—)血清中游离肝素 793
(二)高铁血红蛋白 793
(三)血中乳酸测定 794
(四)血中丙酮酸测定 794
(五)氨酸负荷试验(即亚胺甲酰基谷氨酸(FIG/U)排泄试验) 794
(六)治疗性诊断试验 794
(七)细胞游离原卟啉含量测定 794
第八节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试验 795
一、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CPT) 795
二、出血时间(BT)测定 797
三、阿斯匹灵耐量试验 798
四、 人甲皱皮肤微循环检查 799
五、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测定 800
六、血小板粘附(粘着)性的体外测定(Saleman法) 801
七、血小板聚集试验 802
八、血小板凝聚试验(简易法) 803
九、血块退缩(收缩或回缩)试验—常用方法 803
第九节 凝血因子检查 804
—、血液凝固时间(CT)测定 804
十、血块回缩试验—定量法(Macfarlane氏法) 804
十一、血块收缩度测定 804
二、再钙化时间(即复钙时间)测定 805
三、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奎肯—期法) 806
四、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鉴别试验 807
五、凝血酶原消耗试验(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CT,或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 808
六、凝血活酶生成试验(TGT) 809
七、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810
十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即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 811
八、凝血酶生成试验 811
九、凝血酶原测定 811
十、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 811
十二、凝血酶凝结时间测定 812
十三、加甲苯胺蓝后凝血酶凝结时间测定 813
十四、蝰蛇毒时间测定 813
十五、凝血因子的检查 814
(一)第Ⅴ因子测定 814
(二)第Ⅷ因子的测定 814
(五)第Ⅹ因子测定 815
(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在血清或血浆中含量 815
(四)第Ⅸ因子测定 815
(三)第Ⅷ因子(PTC)量测定 815
(七)第Ⅺ因子测定 816
(八)第Ⅻ因子(Hageman因子)测定 816
(九)Ⅻ因子(纤维蛋白原稳定因子)测定 817
十六、凝血酶时间(抗凝血酶时间)测定 817
十七、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817
十八、抗凝物质鉴定试验 818
十九、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818
二十、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检查 819
(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测定 819
(二)简易纤维蛋白溶解活性试验 819
(三)纤维蛋白溶酶原(胞浆素原)测定(酪蛋白分解法) 820
(四)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OP)测定 821
1.乙醇凝胶试验 821
3.稀释3P试验(SDPS)(连续稀释鱼精蛋白试验) 822
2.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822
4.葡萄球菌聚集试验 823
5.絮凝试验(乳胶絮凝抑制试验) 823
(五)纤维溶解试验 824
1.纤维蛋白溶解活力测定 824
2.血红块溶解法 824
3.血浆凝块溶解法 824
4.优球白溶解时间(ELT) 824
5.优球蛋白溶解法 825
二十一、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825
二十二、血清剩余凝血酶原时间纠正试验 826
二十三、DIC的检查 827
1.实验室诊断标准 827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实验数值 828
4.纤维蛋白溶酶活性测定 829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纤维蛋白溶解症的鉴别 829
5.DIC时各种凝血试验结果 830
6.诊断DIC的新试验 830
7.13个凝血因子正常值含量及临床意义 830
第十节 溶血性疾病的诊断试验 830
—、黄疸指数及胆红素测定 834
二、尿三胆检查 834
三、粪胆原测定 835
五、红细胞寿命检查法 836
四、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氏试验) 836
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Sanforol氏法) 837
(一)温(孵)育后红细胞脆性试验 838
(二)红细胞机械脆性试验 839
七、溶血试验 839
(一)自体(自身)溶血试验 839
(二)冷溶血试验(杜—赖氏试验) 840
(三)红细胞热溶血试验 841
(四)简易酸溶血试验 841
(五)酸溶血试验 841
(六)蔗糖溶血试验 842
(七)冷凝集试验 842
八、溶血性疾病的诊断试验 843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845
九、红细胞滚动试验 845
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检查 845
(二)变性珠蛋白(Heinz)小体检查 847
十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848
十二、胰蛋白酶试验 849
十三、珠蛋白异常的检查 850
(一)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 850
(二)血红蛋白包涵体生成试验 851
(三)镰状红细胞贫血的鉴定试验 851
1.血红蛋白S胶—溶试验 851
1.抗碱血红蛋白〔血红蛋白F(碱变性试验)〕测定 852
(四)胎儿血红蛋白测定 852
2.红细胞镰变试验 852
2.血红蛋白F洗脱试验(酸洗脱法) 853
(五)血红蛋白溶解度测定 853
(六)血红蛋白C试验 854
(七)血红蛋白电泳(淀粉胶法) 854
(八)血红蛋白种间杂交试验 855
(九)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查 856
(十)血液结合素试验 856
十四、异常血红素的检查 856
(一)高铁血红蛋白与硫氧血红蛋白检查 856
(二)一氧化碳血红蛋白的检查 857
(三)尿液卟啉的检查 857
(四)尿中卟胆原定性测定 857
(五)尿液粪卟啉定性试验 858
十七、血小板凝集试验 859
十五、血浆铁、总铁结合量测定 859
(六)粪卟啉检测 859
十六、嗜异性凝集试验(Paul—Bunnel氏试验) 859
十八、白细胞凝集试验 860
十九、白细胞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 861
二十、接嗜碱细胞脱粒试验 861
二十一、硝基四氮唑蓝(NBT)试验 862
二十二、溶菌酶测定 862
二十三、凝溶蛋白检查 862
二十四、血浆蛋白电泳 863
二十五、染色体的检查 863
第十一节 血细胞形态的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 864
一、去氧核糖核酸(DNA)染色法(Feulgen氏反应) 864
二、核糖核酸(RNA)染色法(甲绿—派若宁染色法) 865
三、糖元(PAS)染色法(过碘酸—碱性复红反应) 866
四、脂类染色法 867
五、过氧化酶染色法 868
六、细胞色素氧化酶染色法 869
七、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 869
八、铁染色法 870
九、蛋白结合硫氢基染色法(Barrnett氏与Seligeman氏DDD法) 871
十、琥珀酸脱氢酶染色法(甲?反应法) 871
十一、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染色法(红细胞G—6—PD洗脱染色法) 872
十二、酸性磷酸酶染色法(硫化钴染色法) 873
十三、非特异性酯酶测定(醋酸萘酚染色法) 874
十四、血细胞胆碱酯酶测定 874
十五、丙酮酸激酶(PK)测定 875
十六、其他检查 875
(—)热盐水溶解试验 875
(二)尿液水解试验 875
(三)点彩红细胞计数 875
一、血容量测定 876
(一)红细胞容量(RCM)的测定:用51Cr测定 876
第十二节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876
(五)冷溶血(PL)试验 876
(四)红细胞碱粒凝集试验 876
(二)血浆容量测定:用131I—HSA(232I标记的人体血清白蛋白) 877
(三)全血容量(铬标记红细胞法) 877
二、红细胞寿命的测定 877
三、红细胞破坏部位的测定(51Cr红细胞肝脾区体表测定) 878
第十七章 内分泌腺系统 880
第一节 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 880
—、生理解剖正常值 880
二、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 881
(一)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RH)兴奋试验 881
(1)血浆ACTH浓度测定 882
(2)血清TSH浓度测定 882
1.垂体前叶激素测定 882
(二)垂体各种激素测定 882
(3)血浆FSH(卵泡刺激素—促卵泡成熟激素)及LH(促性腺激素—黄体生成素)浓度测定 883
(4)血浆GH(生长激素)浓度测定 884
2.垂体后叶激素测定 885
(1)正常人血浆血管加压素(AVP) 885
(2)血浆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测定(放射免疫法) 885
(5)血浆PRL(泌乳激素)浓度测定 885
(3)渗透压测定 886
(4)禁水合并加压素试验 886
3.下丘脑—垂体功能试验 886
(1)刺激兴奋试验 886
①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试验 886
②左旋多巴刺激试验 887
③TRH刺激试验 887
⑦精氨酸试验 888
④联合试验 888
⑥胰升血糖素试验 888
⑤间接测定 888
⑧赖氨酸血管加压素试验(LVP) 889
⑨长效ACTH试验 889
⑩TSH试验 889
(2)抑制试验 890
三、下丘脑—垂体疾病时的诊断试验 890
(—)下丘脑综合征 890
(二)下丘脑—垂体闭经诊断试验 890
(三)前(腺)脑垂体机能减退症诊断 891
1.垂体性侏儒诊断试验 891
2.成人腺脑垂体机能减退诊断试验 892
(四)前(腺)脑垂体机能亢进症的诊断试验 895
1.巨人症(Cigantiso)和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诊断试验 895
(五)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症—尿崩症(Diabetesinslpdus)诊断试验 896
(1)禁水试验(水剥夺试验) 896
(2)垂体后叶激素尿液浓缩试验 897
(3)烟草素(烟碱)刺激试验 897
(4)尿崩症简易试验 898
(5)高渗盐水试验 899
(6)垂体后叶加压素试验 900
(7)测定血浆与尿中抗利尿激素水平(放射免疫法) 900
(六)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症(SIADH) 900
四、垂体破坏程度与临床表现 901
Ⅰ、肾上腺皮质 902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据 902
二、成人24小时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平均分泌量、血浓度及尿中排泄量 902
第二节 肾上腺功能检查 902
三、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 903
(一)24小时尿中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测定 903
1.24小时尿中17—羟类固醇(17—OHCS)测定 903
2.24小时尿17—生酮类固醇(17—KGS)〔尿总17羟皮质类固醇(17生酮法)〕测定 904
3.24小时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905
4.尿11去氧17羟和11氧17羟类固醇测定 907
6.24小时尿中醛固酮排出量 908
5.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测定 908
2.血浆11羟皮质类固醇(11—OHCS) 909
(二)血浆中皮质激素代谢产物的测定 909
1.血浆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909
3.醛固酮测定(Minick—Conn法) 910
4.肾素—血管紧张素(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911
5.总皮质醇测定(放射免疫法最敏感) 912
6.睾丸酮与睾丸酮类似物测定 913
7.孕酮测定(用竞争性蛋白质结合分析法) 913
8.ACTH测定(RIA法) 913
9.皮质醇、脱氢皮质雄酮等分泌率测定(用放射示踪激素稀释法) 914
四、肾上腺皮质功能试验(即鉴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914
(—)血糖测定 914
(二)嗜酸细胞计数 914
(三)皮质素水试验(水负荷试验) 914
(四)皮质素试验 916
(五)ACTH兴奋试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肾上腺皮质储备功能试验)〕 916
(六)罗—开—鲍三氏水试验(饮水试验,凯普勒水试验) 919
(七)地塞米松(氟美松)抑制试验(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心抑制试验) 921
(八)甲吡酮(双吡啶异丙酮)试验(SU4885或Metopirone试验) 923
(九)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特殊试验 925
1.氟氢可的松抑制试验 925
2.高盐抑制试验 925
3.安体舒通试验(螺旋内酯治疗试验) 925
7.氨苯喋啶试验 926
8.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926
6.唾液中钠钾比率测定 926
5.限钠试验 926
4.钾负荷试验 926
Ⅱ、肾上腺髓质 927
—、生理解剖正常数据 927
二、肾上腺髓质功能试验 928
(一)药理学试验 928
1.阵发性高血压诊断试验(激发试验) 928
(1)组织胺试验 928
(2)乙酰甲胆碱试验 929
(3)溴化四乙铵试验 929
(4)胰升血糖试验 929
(5)酪胺试验 929
2.持久性高血压或阵发性高血压诊断试验 930
(2)苄胺唑啉试验(Regitine试验) 930
(1)936F—即苯二氧六环(Benzoditxane)试验 930
(3)二苯胺试验 931
3.持久性高血压诊断试验 931
(1)阿米妥钠镇静试验 931
(2)体位与冷压结合试验 931
(二)化学测定 932
1.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即尿邻苯二酚胺)测定 932
2.血中儿茶酚胺测定(血浆邻苯二酚胺) 933
3.24小时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即儿茶酚胺代谢产物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 933
Ⅲ、肾上腺扫描检查 934
一、原理 934
二、正常图形 935
三、异常图形及临床意义 935
四、适应症 936
五、注意事项 936
三、血浆血清素(5-HT、5-羟色胺)测定 937
Ⅳ、放射免疫分析检查 937
—、人血浆皮质醇测定 937
二、血浆肾素活性的测定 937
第三节 甲状腺检查 938
—、生理解剖正常数据 938
二、甲状腺功能检查 940
(一)基于甲状腺激素对组织的试验 940
1.基础代谢率(BMR)测定 940
2.反射松弛时间 942
4.甲状腺机能亢进诊断指数 943
3.血清胆固醇测定 943
(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测定 944
1.血清蛋白结合碘(正丁醇提取碘,PBI)化学方法测定 944
2.丁醇提取碘(BEL)测定 945
3.甲状腺素(碘)树脂柱吸收法 946
4.血清甲状腺素测定 946
5.总甲状腺素测定 946
6.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946
7.131I或125I—T3树脂摄取试(RT3U) 946
8.125I—T3树脂摄取试验(T3RU) 947
9.血浆结合125I—T3比值树脂测定法 948
10.131I或“125I—T3红细胞摄取试验(ET3U) 950
11.碘化酪氨酸脱碘试验 951
12.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 952
13.T3放射免疫测定 953
14.血清总甲状腺素(总T4)(HTT4)测定 954
15.T4放射免疫测定法 956
16.T4竞争性蛋白结合测定 957
17.放射性血浆蛋白结合碘(PB131I或PB125I)试验 957
18.丁醇提取131I(BE131I或BE125lI)试验 959
(三)基于甲状腺聚碘功能的试验 959
1.甲状腺摄(吸)碘试验 959
2.早期甲状腺吸131I率试验 969
3.甲状腺显象(甲状腺扫描或闪烁照相,或γ照相) 972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抑制试验 974
(四)根据垂体与甲状腺轴设计的试验 974
2.血清甲状腺激素(T4)抑制试验 976
3.碘化钾抑制试验 979
4.甲状腺吸131I机能抑制试验 979
5.甲状腺吸131I刺激试验 979
6.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放射性免疫法) 980
7.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 981
8.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试验(TSH兴奋试验)(一) 983
9.促甲状腺素(TSH)兴奋试验(二) 984
(1)外源性TSH兴奋试验 985
(2)内源性TSH兴奋试验 986
10.有效甲状腺素比值(ETR)测定 987
11.尿中排131I率试验 988
12.尿中甲状腺素竞争蛋白结合分析法 989
13.甲状腺对血浆131I清除率试验 990
14.红细胞131I与血浆131I比率试验 991
15.唾液聚131I率试验 992
(五)血清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测定 993
1.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树脂摄取率 993
2.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结合力(TBA)测定 994
3.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放射免疫)测定法及其改良法 994
4.血清游离甲状腺素测定 995
5.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测定 997
(六)放射性同位素有关试验 999
1.快速甲状腺吸131I描记测定 999
2.测定颈部放射性131I的甲状腺机能试验 999
(七)高(过)氯酸盐排泌试验(过氯酸钾或硫氰化钾释放试验) 999
(八)经鞣酸处理的红细胞对甲状腺球蛋白的凝集性抗体滴定价测定 1001
(十一)尿肌酸、肌酐测定 1002
(九)骨龄测定 1002
(十)血清铜、铁测定 1002
(十二)甲状腺激素结合试验(THBT)或125I—T3试验 1003
(十三)游离甲状腺激素(FT4、FT3)浓度测定 1003
(十四)抗甲状腺抗体(自身免疫抗体)测定 1004
(十五)五胃酶素试验 1005
第四节 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1005
一、生理解剖正常数据 1005
二、甲状旁腺功能检查 1006
(一)血钙测定 1006
(二)血钙减少试验 1007
(三)人工促成血钙减少试验 1007
(四)丰氏双氢速变固醇试验 1007
(五)钙耐量试验(钙负荷试验) 1008
(六)尿钙测定 1008
(八)过度换气试验 1010
(七)尿钙、磷排泄试验 1010
(九)磷的测定 1011
1.血磷测定(无机磷) 1011
2.尿磷测定 1012
(1)忌磷试验 1012
(2)肾小管对磷重吸收率(TRP%) 1012
(3)磷廓清率(磷廓清试验,CP) 1013
(4)爱—贺氏(Ellsworth—Howard)试验 1014
(十)静脉钙负荷试验(Howard试验) 1015
(十一)钙快速滴注抑制试验 1015
(十三)甲状旁腺危象 1016
(十四)高血钙可的松试验 1016
(十二)皮质醇抑制试验 1016
第十八章 生殖系统 1017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有关检查及诊断试验 1017
一、精液检查 1017
二、血浆睾酮测定 1019
三、前列腺液检查 1020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有关检查及诊断试验 1021
一、子宫阴道检查 1021
二、尿中孕二醇测定 1022
三、早期(3个月以内)妊娠诊断试验 1022
五、围产期的计算 1026
六、翻身试验(Cant氏法或ROT试验) 1026
四、预产期计算 1026
七、各种内分泌激素测定 1027
(一)人胎盘激素及其功能测定 1027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 1027
2.血中胎盘泌乳素(humanplacentdllactogen HPL) 1031
3.妊娠特异性β1糖蛋白(sp或pappc,现多称为PSB1G) 1034
4.雌激素 1036
5.孕激素 1040
6.皮质醇测定 1041
9.血浆游离雌三醇(E3)测定 1042
7. 随意尿的雌激素/肌酐(E/C)比值测定 1042
8.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测定 1042
10.甲胎蛋白测定(AFP,aFP) 1044
(二)动力学试验 1046
1.催产素刺激试验(OCT) 1046
2.去氢异雄酮负荷试验 1046
八、有关酶的测定 1048
(一)抗热碱性磷酸酶(妊娠血清耐热性碱性磷酸酶,HsAP) 1048
(二)催产素酶(又称胱氨酸胺肽酶,CAP)测定 1049
(一)有关孕期保健统计 1050
(二)有关分娩处理统计 1050
(三)组氨酶(即二氨氧化酶,DAO)测定 1050
九、妊娠保健统计 1050
(三)有关产褥期统计 1051
(四)围产期保健统计 1052
(五)妇女保健统计 1055
(
- 《Maya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来阳编著 2019
-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 消化影像诊断学 原著第3版》王振常,蒋涛,李宏军,杨正汉译;(美)迈克尔·P.费德勒 2019
- 《急诊影像诊断学》程晓红责任编辑;(中国)许乙凯 2019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实用内科手册》黄清,阮浩航主编 2016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
- 《同仁眼科手册系列 同仁儿童眼病手册》付晶编 2018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