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杂说  艺术文化卷  8
中国文化杂说  艺术文化卷  8

中国文化杂说 艺术文化卷 8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关立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40207701
  • 页数:55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诸蕃志下一篇:中国西部概览 陕西
《中国文化杂说 艺术文化卷 8》目录

书法四性——中国书法文化漫议袁其微 1

一、中国书法文化溯源 1

目录 1

二、书法的实用性 3

1.书契之作,适以记言 3

2.汉字的体系化、完善化 4

3.书法的功用 6

三、书法的艺术性 12

1.书法艺术的自觉——历代书法名家 12

艺术特色 12

2.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书法艺术 30

总结 30

1.阴阳之合 37

四、书法的哲理性 37

2.意笔之序 38

3.文质之辩 38

4.心境之调 39

5.继承与变化 40

6.立象与尽意 41

7.方圆变化 42

五、书法的伦理性 43

万物有灵——中国古代的雕塑殷力欣 46

一、抟土造人——中国雕塑文化的起源 46

二、君子比德——古代玉雕的审美趣味 48

三、青铜时代——商周时代的青铜铸像 49

四、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的雕塑 51

五、众志成城——秦始皇陵兵马俑 53

六、马踏匈奴——霍去病墓大型石刻群 55

七、天马行空——汉代雕塑艺术中马的造型 56

八、人伦初始——两汉时期的裸体雕塑 58

2.山水画幅“春”为先——展子虔 1 59

九、载歌载舞——丰富多彩的两汉陶俑 59

十、魏晋风度——戴逵父子与南朝雕塑 61

十一、佛教东渐——中国早期佛教雕塑 63

十二、挺然丈夫——云冈石窟昙曜五窟造像 65

十三、秀骨倩像——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 67

十四、俯视尘寰——巩县石窟寺的雕刻艺术 68

十五、柳絮因风——飞天造形的艺术韵味 70

十六、傲视前朝——唐十八陵石雕 72

十七、丰颐秀目——唐代佛教雕塑艺术 73

十八、大厦将倾——宋辽金元雕塑概观 75

十九、悲惨世界——大足“地狱变相”雕刻 77

二十、天若有情——精致而无生气的明清雕塑 78

二十一、指向未来——近现代雕塑一瞥 80

金石神韵——中国印章 艺术 82

?章 常识 82

1.印章 是什么 82

2.印章 何用 83

3.古玺印之传世 85

4.简说铸印与凿印 86

5.印章 艺术与“三法” 87

6.谈谈印材 89

7.印钮艺术介绍 91

8.印学话西泠 93

2.先秦古玺 94

二、印章 历史 94

1.简说商玺 94

3.璀璨一瞬的秦印 97

4.影响深远的汉代官印 98

5.汉代私印介绍 99

6.说说魏晋印章 100

7.南北朝、隋唐宋元印章 综述(含明清官印) 103

8.流派开山话文彭 104

9.进山得宝说何震 105

10.西冷前四家 108

12.印从书出邓石如 110

11.西泠后四家 110

13.邓派薪传吴让之 113

14.但开风气不为师——漫话晚清四家 114

15.濯古来新自家法——简说现代四家 116

三、印章 赏析 117

1.貌古神虚的封泥 117

2.古代吉语印举 119

3.漫话鸟虫篆印 119

4.别具情趣图形的印 121

5.何谓四灵印 123

6.漫漶增美烂铜印 123

7.清峻典雅话玉印 125

8.狂放不羁将军印 127

9.花押印话 129

10.关于圆朱文印 131

11.闲章 不闲 132

12.室名印种种 134

13.收藏印琐谈 135

14.以石作纸话印款 136

四、印章 趣闻 139

1.“緁伃妾娋”“娋”非“赵” 139

2.高人隐士话王冕 139

3.明清女印家掠影 140

4.印章 艺术东渡 142

5.以竹代石印亦工——竹印拾零 143

6.名号寄理印亦精——赵之谦名、字、号印拾趣 145

7.黟山一花永不摧——黄士陵二三事 146

9.“人一庐”内伉俪情——易孺二、三事 147

8.治印代刀拾掇 147

10.孔方兄也入印来 148

11.画家治印媲其工 149

12.学士奏刀也风流 151

水墨丹青——中国古今画家 158

李湜 158

一、成熟篇 158

1.画迹流存第一人——顾恺之 158

3.笔走龙蛇“吴带当风”——吴道子 160

4.“金碧山水”求辉煌——李思训父子 161

1.千古绝唱风俗画——张择端 162

二、全盛篇 162

2.痴情书画弃江山——赵佶 163

3.云山“墨戏”写性情——米家父子 164

4.“减笔”亦圆丹青梦——梁楷 164

三、普及篇 165

1.未烧完的“富春山”——黄公望 165

2.画坛状元“小仙”郎——吴伟 166

3.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 167

4.诗文书画泄怨情——徐渭 168

5.声高名望论书画——董其昌 169

6.“白眼向人”终是恨——朱耷 169

7.以“指”代笔绘人间…高其佩 170

8.传教士入宫作画家——郎世宁 171

9.“心有成竹”画品高——郑燮 172

10.涂抹丹青卖画生——任颐 173

四、发展篇 174

1.全才多能的齐木匠——齐白石 174

2.“大千”世界墨彩缤纷——张大千 175

3.“马”到成功领风骚——徐悲鸿 176

中国玉文化漫谈 177

田贵平 177

一、玉的神韵及逸趣——玉的基本常识 177

1.玉的历史及分类 177

2.宝石的种类及特点 177

3.玉石的种类及特点 178

4.玉特有的神韵、逸趣 180

1.玉器及其制作 182

二、漫谈玉器——兼介我国历代著名玉器 182

2.玉器发展的历史及演变 183

3.著名玉器的文化底蕴 186

三、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轨迹 191

1.玉文化的起源 191

2.奴隶社会玉文化发展状况 192

3.封建社会玉文化发展状况 194

4.玉器及玉文化拾零 196

四、玉器的设计与制作 202

1.识料、选料、审料、剥料 202

2.设计与制作 204

3.玉雕珍品“十二圆觉”的设计制作 204

一、涂料之王——漆的故乡在中国 207

张燕 207

漆艺春秋——中国漆器艺术史话 207

二、嵌镶漆器——商周漆艺的进步 208

三、信阳漆瑟——楚漆器的辉煌篇 章 209

四、物勒工名——汉代的漆铭 210

五、汉棺吴盘——汉魏漆绘的风格流变 211

六、黄口羽觞——三国时代的犀皮漆器 212

七、鉴真漆像——晋代夹纻胎的演变 213

八、明皇漆祸——唐代的金银平脱 214

九、冰裂蛇断——唐宋漆制古琴 215

十、嘉兴西塘——元明漆艺之乡 216

十一、果园双璧——明代的填漆与剔红 217

十二、“周制”之祖——百宝嵌及其流变 218

十三、《髹饰录》——东方漆艺经典 219

十四、千里螺钿梦——漆艺名家江秋水 220

十五、葵生漆玩——扬州漆文化 221

十六、南沈北梁——漆艺史上的两世家 222

十七、五朵金花——闽漆奇才李芝卿 224

十八、《(髹饰录)解说》——海峡两岸的两位漆学者 225

十九、漆苑老马——现代漆艺先驱沈福文 227

二十、漆艺新葩——现代漆画的开拓 227

二十一、漆在东方——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 229

漫话风筝 231

赵继先 231

一、风筝初创诸说 231

1.综述四种观点 231

3.推崇“春秋”之说 232

2.排除三种说法 232

4.合理推测 234

二、风筝名称和功能的演变 236

1.风筝本应叫风鸢 236

2.木鸢竹鹊相抗衡 237

3.古代战争显身手 238

4.航空事业辟道路 239

5.科学技术做贡献 239

6.生产生活待开发 240

三、娱乐和健身作用使风筝长存 241

1.风筝娱乐始于唐 241

2.五代风筝倍受宠 243

3.宋代风筝有专著 243

4.元代杂剧演风筝 244

5.风筝鼎盛在明清 245

四、曹雪芹与风筝 248

1.《废艺斋集稿》得而复失 249

2.“劫后余生”留下了些什么? 250

3.曹氏风筝的成就 253

五、现代风筝运动的兴起 255

1.改革开放使中国风筝腾飞 255

2.十分成功的尝试 256

3.全国风筝邀请赛 257

4.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 258

5.第一届中国国际风筝会 258

1.一种不容忽视的倾向 259

六、中国风筝发展的方向 259

2.中国风筝的传统是什么? 261

3.创新是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关键 262

七、全民健身论风筝 263

1.风筝健身的优长 263

2.风筝的飞行原理 265

3.风筝制作要领 265

4.风筝放飞的基本技巧 268

文苑源流撷英 271

郭伯南 271

一、曲艺源流 271

1.相声 271

2.戏曲 274

3.木偶 276

1.剪纸 279

二、民俗艺术源流 279

2.走马灯 281

3.春联 283

4.打油诗 286

5.漫画 288

三、乐器源流 291

1.编钟 291

2.陶埙 293

3.骨笛 294

4.石磐 296

5.琵琶 297

1.书信 300

四、文人风物源流 300

2.名片 302

3.贺年片 305

4.座右铭 307

5.茶艺 310

中国古代杂技文化 314

王宏凯 314

一、中国杂技的起源 314

1.从“飞去来器”说起 315

2.关于驯兽的传说 316

3.“蚩尤戏”的故事 317

4.“驱傩”与乔妆动物戏 318

5.“击壤”与投掷技艺 318

二、夏商周——杂技的萌芽 319

1.夏桀的“奇伟之戏” 320

2.讲武与角力 320

3.早期的马戏 321

4.外来的幻术家 321

三、春秋战国——杂技的雏型 322

1.“夏育扛鼎”的由来 323

2.佝偻者“承蜩” 324

3.兰子跳七剑 325

4.遁术和口技 326

5.“侏儒扶芦”及其他 327

四、秦汉——百戏的鼎盛 328

2.汉武帝的杂技大会演 329

1.角抵戏的出现 329

3.《西京赋》中的杂技表演 331

4.“都卢寻橦” 332

5.走索与“冲狭” 334

6.画像石中的“拿大顶” 335

7.汉代乐舞中的杂技 336

8.汉代的马戏与驯兽 337

五、魏晋南北朝——杂技的大交流 338

1.有名的幻术家——左慈 339

2.从“无愁天子”谈起 340

3.北朝杂技的民族特色 341

4.“逆行连倒”与“鳖食” 342

5.西域杂技的东来 343

6.庙会杂技的兴盛 344

1.洛阳百戏,振古无比 345

六、隋唐——宫廷杂技的极盛 345

2.教坊、梨园的设立 347

3.“唯有长竿妙如神” 348

4.从《神娃登绳弄玉图》说起 349

5.多彩的马戏 350

6.太平乐《五方狮子舞》 351

7.抛绳上天的故事 352

8.杂技东传日本 353

七、宋辽金元——民间杂技的繁荣 353

1.“社火”的出现 354

2.瓦舍杂技与元宵节 杂技 355

3.“倒食冷淘”与水秋千 356

4.教虫蚁与“水族戏” 357

6.民间幻术与“云机社” 358

5.口技节 目的出现 358

7.辽金元杂技的凋零 359

八、明清——杂技在坎坷中前进 360

1.《明宪宗行乐图》 361

2.清宫杂技的稀少 362

3.撂地卖艺与堂会演出 362

4.行香走会中的民间杂技 364

5.李赛儿的蹬技 365

6.口技与“隔壁戏” 365

7.《鹅幻汇编》与其它杂技著作 367

8.西洋马戏的东来 368

1.花稚昆乱——京剧的形成环境 370

一、京剧的形成 370

段宝文 370

生旦净丑——京剧的行当和著名演员 370

2.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 371

二、京剧行当 373

1.生生不已——京剧的老生 373

2.生生不已——京剧的武生与小生 375

3.旦旦相思——京剧的青衣 376

4.旦旦相思——京剧的花旦、武旦、 378

老旦 378

5.净净争雄——京剧的花脸 379

6.丑丑凑趣——京剧的丑角 380

三、著名演员 382

1.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 382

2.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384

3.四大须生之一——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387

4.四大须生之二——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389

5.武林高手——京剧的武戏 391

6.黄钟大吕——裘盛戎 393

7.英俊小生——叶盛兰 394

8.雏凤凌空——京剧新人 395

四、结语 397

1.走向世界——京剧的国际影响 397

2.回归票房 399

京剧剧目杂说 400

马海玲 400

一、璨若星河 400

二、意韵深长 402

三、反抗黑暗 405

四、抗击侵略 409

五、豪杰争雄 413

六、清官理想 417

七、爱情理想 422

八、正义千秋 428

九、神魔幻影 431

十、良莠俱备 435

中国戏曲脸谱艺术 441

周华斌张淑华 441

一、戏曲脸谱源流 441

1.起源于宗教与民间祭祀活动的神圣面具 442

2.面具与脸谱 443

3.傩舞和傩戏 444

4.戏曲脸谱的历史 445

二、戏曲脸谱的艺术特征 447

1.装饰性 448

2.程式性 449

3.寓意性 450

三、谱式类别及意义 452

1.有“谱”与无“谱” 452

2.谱式类别 455

3.谱色分类与角色行当性格品德 460

4.谱式与风格流派 460

5.社火脸谱 461

2.京剧名家脸谱 465

1.早期京剧脸谱 465

四、京剧脸谱艺术 465

五、脸谱与民间美术 466

六、脸谱故事 470

1.包拯(见插图二包拯脸谱) 470

2.关羽 471

3.张飞(见插图二张飞脸谱) 472

4.曹操(见插图二曹操脸谱) 473

5.典韦 473

6.姜维(见插图三姜维脸谱) 474

7.项羽(见插图三项羽脸谱) 475

8.高登(见插图三高登脸谱) 475

9.鲁智深(见插图二鲁智深脸谱) 475

11.徐世英 476

10.窦尔墩(见插图三窦尔墩脸谱) 476

12.徐延昭(见插图三徐延昭脸谱) 477

13.程咬金 477

14.杨香武 478

15.杨林 479

16.钟馗(见插图三钟馗脸谱) 480

17.火判 481

18.郑恩 481

19.钟离春(见插图三钟无盐脸谱) 481

20.张浪子 481

21.马武 482

22.李元霸(见插图三李元霸脸谱) 483

24.马谡(见插图三马谡脸谱) 484

25.王伯超 484

23.金蝉子 484

26.张定边 485

27.李逵(见插图三李逵脸谱) 485

28.张从 487

29.欧阳芳赵匡胤(见插图三二人脸谱) 487

30.潘洪 488

31.托塔天王李靖 488

梨园漫笔 490

马鸿盛王歆勾明 490

一、继承、改革、创新 490

1.漫话“京剧场面”的继承与创新 490

2.马连良改革舞台“守旧” 495

3.马连良与新新戏院的创建 498

二、竞争、合作、发展 500

1.从“四大徽班”到前、后“三鼎甲” 500

2.“四大须生”与“四大名旦” 503

3.“马、谭、张、裘”与“北京京剧团” 505

三、介绍、传播、交流 508

1.梅兰芳赴日、访美 508

2.程砚秋旅欧 512

四、世家、科班、诲人 513

1.京剧传统教育种种 513

2.富(喜)连成科班 517

3.“通天教主”王瑶卿 518

五、轶话、生活、趣闻 520

1.助人 520

2.艺德 521

3.趣话 522

4.爱好 523

六、观众、“票友”、演员 524

1.“票友”琐谈 524

2.陈彦衡与谭鑫培 526

3.张伯驹与余叔岩 528

七、往昔、现状、前景 530

1.回首往昔 530

2.现状与前景 531

诗歌文化与诗化的中国 533

刘泉禧 533

一、诗歌与中国文化 533

1.诗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之一 533

2.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534

3.情绪化的诗歌,诗化的中国文人 536

二、诗歌文化的政治内涵 537

1.诗歌与官本位意识 537

2.诗歌与民族传统 538

3.诗歌与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540

三、诗歌文化中的理性意识 542

1.诗歌文化中的宇宙精神 542

2.诗歌文化中的人格精神 543

3.生命意识的消融 545

四、无所不在的诗歌文化 546

1.诗化了的中国文学 546

2.诗歌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548

3.诗歌意识与现实生活 5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