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熊曼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37741
  • 页数:110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分章论述,下篇为类证辨析、类方辨析、用药辨析、专题研究。书末附有条文索引和方剂索引。
《伤寒论》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上篇 21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21

第一节 太阳病概论(1~11) 21

一、太阳病提纲(1) 21

二、太阳病的分类——中风、伤寒、温病(2、3、6) 23

三、辨太阳病传与不传(4、5) 28

四、辨太阳病病程的变化(8、10) 29

五、太阳病欲解时(9) 31

附:其他五经病欲解时(193、272、275、291、328) 33

六、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7) 36

七、辨寒热真假(11) 37

第二节 桂枝汤证(12、13) 39

一、桂枝汤证的兼证(14、18、20) 49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14) 49

第三节 桂枝汤证的兼证、变证及禁忌证(14~27) 49

(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18) 52

(三)桂枝加附子汤证(20) 54

二、桂枝汤证的辨证(15、21、22、24、25、26) 58

三、坏病处理原则与桂枝汤禁忌证(16、17、19) 66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 69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28~30) 76

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28) 76

二、甘草干姜汤证、芍药甘草汤证(29) 80

三、证象阳旦(30) 89

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92

第一节 葛根汤证及其辨证(31~34) 92

第二节 麻黄汤证(35、36、37) 106

第三节 麻黄汤证兼证(38~41) 114

一、大青龙汤证(38、39) 114

二、小青龙汤证(40、41) 119

第四节 解表发汗方的辨证选用(42~57、95) 126

一、辨宜用桂枝汤解外的脉证(42~45) 126

二、辨可不可发汗与小发汗(46~52) 129

(一)辨麻黄汤证与衄乃解(46、47) 129

(二)二阳并病与小发汗(48) 131

(三)辨可不可发汗(49~52) 133

三、桂枝汤的灵活应用(53、54、57、95) 136

四、表证衄血之辨(55、56) 141

第五节 太阳病汗吐下后的变证(58~82) 143

一、汗吐下后邪去正虚欲愈(58、59) 143

二、辨汗吐下后变证的虚寒与实热(60~70) 145

(一)虚寒变证的脉证、病机(60) 145

(二)干姜附子汤证(61) 146

(三)桂枝新加汤证(62) 148

(四)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63、162) 150

(五)桂枝甘草汤证(64) 158

(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65) 160

(七)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66) 162

(八)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67) 164

(九)芍药甘草附子汤证(68) 171

(十)茯苓四逆汤证(69) 173

(十一)误汗后的虚实辨证(70) 175

三、五苓散证(71~74) 177

四、栀子豉汤证(76~81) 193

五、真武汤证(82) 198

第六节 峻汗禁例(83~89) 203

第七节 表里先后辨(90~92) 207

第八节 小柴胡汤证(96~101) 215

第九节 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102、103、104、105、107、108、109) 236

一、小建中汤证(102) 236

二、大柴胡汤证(103) 241

三、柴胡加芒硝汤证(104、105) 249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107) 253

五、肝邪乘脾肺证(108、109) 259

第十节 太阳病火逆变证(110~119) 263

第十一节 太阳病吐后变证(120~123) 271

第十二节 太阳蓄血证(106、124~127) 273

一、蓄血轻证(106) 273

二、蓄血重证(124~127) 280

第三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87

第一节 结胸与脏结的比较(128~130) 287

第二节 结胸证治(131~141) 288

一、大结胸证治(131~137) 288

(一)大结胸的病机与证治(131、134、135) 288

(二)大结胸危重证(132、133) 294

(三)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阳明腑实证的区别(136、137) 295

二、小结胸证治(138) 297

三、寒实结胸及文蛤散证(139~141) 301

(一)寒实结胸的成因与主证(139) 301

(二)寒实结胸与文蛤散证(141) 302

(三)太阳病误下后的变证(140) 307

第三节 结胸疑似证(142~148) 309

一、太阳少阳并病与热入血室(142~145) 309

二、柴胡桂枝汤证(146) 316

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147) 322

四、阳微结证(148) 327

第四节 痞证证治(149~151、153~158) 330

一、痞证的病因病机(151、153) 330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154、155) 332

三、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149、157、158) 343

四、痞证的鉴别(150、156) 364

第五节 痞证的辨证与兼变证(159~161、163~167) 369

一、痞证误下后的变证与赤石脂禹余粮汤证(159) 369

二、旋覆代赭汤证(161) 373

三、桂枝人参汤证(163) 378

四、瓜蒂散证(166) 382

五、痞证的辨证(160、164、165、167) 388

第六节 太阳病其他变证(152、168~170、172、173、176) 393

一、白虎与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70、176) 393

二、黄芩汤证(172) 400

三、黄连汤证(173) 403

四、十枣汤证(152) 408

第七节 风湿证(174、175) 414

第八节 炙甘草汤证(177、178) 426

太阳病篇小结 438

第一节 阳明病概论(179~202) 443

一、阳明病提纲(180) 443

第四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443

二、阳明病外症、主脉、来路(179、182、186) 444

三、阳明病的病因病机(181、183、184、185、187、188) 446

四、阳明病中风、中寒辨(189~194) 448

五、阳明发黄及其他证候(195~202) 451

第二节 阳明病不可攻下(203~206) 454

第三节 阳明病三承气汤用法比较(207~209) 456

第四节 谵语辨证及白虎汤证(210~220) 472

一、谵语辨证(210~218、220) 472

二、白虎汤证(219) 479

第五节 阳明病兼变证的辨治(221~237) 487

一、阳明病攻下与多汗的辨证(221~224) 487

二、阳明病攻下后寒热之辨(225~228) 493

三、阳明兼少阳证治(229、230) 495

四、阳明中风发黄(231、232) 496

五、导法(233) 498

六、阳明兼太阳证治(234、235) 500

七、阳明发黄与阳明蓄血的辨治(236、237) 502

第六节 燥屎辨证(238~242) 504

第七节 辨转属阳明与脾约证(243~247) 507

一、转属阳明有寒热之辨(243~246) 507

二、脾约证(247) 509

第八节 各种攻下法的比较(248~258) 514

第九节 阳明发黄辨(259~262) 522

阳明病篇小结 529

第五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263~272) 532

第一节 少阳病概论(263~266) 532

一、少阳病提纲(263) 532

二、少阳病禁忌及其辨证(264~266) 533

第二节 少阳病的转归(267~271) 536

少阳病篇小结 540

第六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3~280) 541

第一节 太阴病概论(273~275、277) 541

一、太阴病提纲(273) 541

二、太阴中风(274) 542

三、太阴病治则(277) 543

第二节 太阴病兼证(276、279、280) 545

第三节 太阴寒湿发黄(278) 551

太阴病篇小结 552

第一节 少阴病概论(281~286、293、294) 553

一、少阴病(寒化证)主要脉证(281~283) 553

第七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553

二、少阴病治禁(285、286) 559

三、少阴病火劫伤阴变证(284) 561

四、少阴病动血变证(293、294) 562

第二节 少阴病预后(287~292、295~300) 565

一、阳回自愈可治证(287~289、292) 565

二、少阴病欲愈候与欲解时(290、291) 569

三、少阴不治证(295~300) 570

第三节 太少两感证与少阴热化证(301~303) 576

一、太少两感证(301、302) 576

二、少阴热化证(303) 588

第四节 少阴寒湿证(304、305) 596

第五节 辨少阴便脓血、吐利证(306~309) 602

一、少阴便脓血证(306~308) 602

二、少阴吐利证(309) 609

第六节 少阴咽痛证(310~313) 611

第七节 少阴下利证(314~319) 625

一、白通汤证与白通加猪胆汁汤证(314、315) 625

二、真武汤证(316) 634

三、通脉四逆汤证(317) 642

四、四逆散证(318) 647

五、猪苓汤证(319) 656

第八节 少阴三急下证(320~322) 661

第九节 少阴病温法提要(323~325) 666

少阴病篇小结 677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679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330) 679

第二节 辨厥(331~357) 683

一、厥的概念(337) 683

二、厥热胜复(331~334、336、341、342) 685

三、厥的危重证(343、346、348) 693

四、厥证辨治(335、338~340、347、349~357) 697

(一)蛔厥(338) 697

(二)寒凝下焦之厥(340) 707

(三)亡血之厥(347) 708

(四)阳郁寒厥(349) 709

(五)热厥(335、339、350) 710

(六)血虚寒厥(351、352) 713

(七)寒厥(353、354) 721

(八)痰厥(355) 723

(九)水厥(356) 724

(十)上热下寒之厥(357) 727

一、下利辨治(358、359、370~375) 734

(一)欲作自利(358) 734

第三节 辨下利(358~375) 734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359) 735

(三)通脉四逆汤证(370) 737

(四)白头翁汤证(371、373) 738

(五)严重虚寒下利兼表证(372) 745

(六)小承气汤证(374) 746

(七)下利后余热证(375) 748

二、下利辨脉(360~369) 749

第四节 辨呕与哕(376~381) 756

一、呕吐辨治(376~379) 756

二、哕的辨治(380、381) 766

厥阴病篇小结 768

第一节 霍乱病脉证(382~384) 771

第九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382~391) 771

一、四逆加人参汤证(385) 774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385~391) 774

二、五苓散证与理中丸(汤)证(386) 777

三、四逆汤证(388、389) 785

四、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390) 786

五、病后调理(387、391) 788

霍乱病篇小结 789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392) 791

第十章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392~398) 791

第二节 差后病证治(393~398) 793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小结 803

二、桂枝加葛根汤证与葛根汤证 807

一、中风、伤寒与温病 807

下篇 807

第十一章 类证辨析 807

第一节 证候辨析 807

四、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808

三、大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证 808

七、麻黄汤证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809

六、干姜附子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 809

五、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小青龙汤证 809

九、五苓散证与抵当汤证 810

八、桂枝加桂汤证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810

十一、小柴胡汤证与大柴胡汤证 811

十、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 811

十三、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 812

十二、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 812

十五、热实结胸证与寒实结胸证 813

十四、热实结胸证、脏结证、痞证 813

十八、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814

十七、小陷胸汤证与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814

十六、大陷胸汤证与小陷胸汤证 814

二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 815

十九、葛根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 815

二十一、茵陈蒿汤证、栀子柏皮汤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816

二十二、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猪苓汤证 817

二十四、小建中汤证与桂枝加芍药汤证 818

二十三、五苓散证与猪苓汤证 818

二十六、附予汤证与真武汤证 819

二十五、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白通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 819

二十七、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与麻黄汤证 820

二十九、半夏泻心汤证、黄连汤证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821

二十八、真武汤证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821

三十一、葛根芩连汤证、黄芩汤证、白头翁汤证 822

三十、蛔厥证与脏厥证 822

一、恶寒 823

第二节 症状辨析 823

三十二、四逆加人参汤证与茯苓四逆汤证 823

三、发热 825

二、背恶寒 825

四、头痛 827

五、项强 828

六、头眩 829

七、汗出 830

八、口渴 832

九、面色赤 833

十、喘 834

十一、咳嗽 835

十三、鼻鸣 836

十二、短气 836

十四、身重 837

十五、悸 838

十六、心下痞 840

十七、心下满(硬) 841

十八、胸胁满痛 842

十九、呕吐 844

二十、哕 847

二十一、腹痛 848

二十二、腹满 850

二十三、少腹满(少腹硬、少腹急结) 854

二十四、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 855

二十五、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 858

二十六、欲寐与嗜卧 860

二十七、不得卧 861

二十八、不得眠 862

二十九、烦躁 863

三十、懊憹 865

三十一、谵语 866

三十二、发黄 868

三十三、鼻衄 869

三十四、便血 870

三十五、便脓血 871

三十六、下利 872

三十八、利止 877

三十七、下重 877

三十九、便秘 878

四十、小便不利 880

四十一、咽干 885

四十二、咽痛 886

四十三、四肢骨节疼痛 887

四十四、厥 888

一、浮脉 891

第三节 脉象辨析 891

二、沉脉 897

三、迟缓脉 900

四、紧脉 902

五、洪大脉 904

六、微弱脉 905

七、促结代脉 909

八、数脉 910

九、细脉 912

十、弦脉 913

十一、滑脉 914

十二、涩脉 915

第四节 舌象辨析 917

桂枝甘草汤 919

小建中汤 919

第十二章 类方辨析 919

第一节 桂枝汤类 919

桂枝汤 919

桂枝加葛根汤 919

桂枝加附子汤 919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91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919

桂枝加桂汤 919

桂枝加芍药汤 919

桂枝加大黄汤 919

桂枝人参汤 920

桂枝二越婢一汤 92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920

桂枝去芍药汤 920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920

桂枝附子汤 92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9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92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920

桂枝麻黄各半汤 920

桂枝二麻黄一汤 920

麻黄升麻汤 921

麻黄附子甘草汤 921

第二节 麻黄汤类 921

麻黄汤 921

大青龙汤 921

小青龙汤 92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92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921

麻黄细辛附子汤 921

抵当丸 922

抵当汤 922

第三节 葛根汤类 922

葛根汤 922

葛根加半夏汤 922

葛根黄芩黄连汤 922

第四节 抵当汤类 922

桃核承气汤 922

枳实栀子豉汤 923

栀子柏皮汤 923

第五节 栀子豉汤类 923

栀子豉汤 923

栀子甘草豉汤 923

栀子生姜豉汤 923

栀子干姜汤 923

栀子厚朴汤 923

半夏泻心汤 924

附子泻心汤 924

第六节 陷胸汤类 924

大陷胸丸 924

大陷胸汤 924

小陷胸汤 924

白散(三物小白散) 924

十枣汤 924

第七节 泻心汤类 924

大黄黄连泻心汤 92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925

黄连汤 925

生姜泻心汤 925

甘草泻心汤 925

旋覆代赭汤 925

茯苓甘草汤 926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926

第八节 桂枝甘草汤类 926

桂枝甘草汤 92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926

桂枝去芍药汤 926

桂枝去芍药加附予汤 92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926

炙甘草汤 926

第九节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926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926

黄连阿胶汤 927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927

第十节 五苓散类 927

五苓散 927

猪苓汤 927

第十一节 黄芩汤类 927

黄芩汤 927

小承气汤 928

调胃承气汤 928

第十二节 白虎汤类 928

白虎汤 928

白虎加人参汤 928

竹叶石膏汤 928

第十三节 承气汤类 928

小柴胡汤 929

第十四节 柴胡汤类 929

大承气汤 929

麻子仁丸 929

四逆散 93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930

大柴胡汤 930

柴胡加芒硝汤 930

柴胡桂枝汤 930

柴胡桂枝干姜汤 930

甘草干姜汤 931

桂枝人参汤 931

第十五 节芍药甘草汤类 931

芍药甘草汤 931

芍药甘草附子汤 931

第十六节 理中丸(汤)类 931

理中丸(汤) 931

通脉四逆汤 932

茯苓四逆汤 932

第十七节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932

赤石脂禹余粮汤 932

桃花汤 932

禹余粮丸 932

第十八节 四逆汤类 932

四逆汤 932

四逆加人参汤 932

干姜附子汤 932

附子汤 933

真武汤 93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933

白通汤 933

白通加猪胆汁汤 933

烧裈散 934

吴茱萸汤 934

第十九 节杂方类 934

瓜蒂散 934

蜜煎导方(附猪胆汁方) 934

猪肤汤 934

甘草汤 934

桔梗汤 934

苦酒汤 934

半夏散及汤 93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934

乌梅丸 934

茵陈蒿汤 934

白头翁汤 934

文蛤散 934

牡蛎泽泻散 934

甘草 936

第十三章 用药辨析 936

桂枝 938

大枣 940

生姜 941

芍药 943

干姜 944

附子 945

人参 946

半夏 947

茯苓 948

黄芩 948

麻黄 949

黄连 950

大黄 950

杏仁 951

白术 951

柴胡 952

栀子 952

枳实 953

石膏 953

芒硝 954

细辛 954

蜜 955

厚朴 955

牡蛎 955

葛根 956

当归 956

香豉 956

龙骨 957

泽泻 957

粳米 957

栝楼根 957

甘遂 958

桃仁 958

阿胶 958

桔梗 959

五味子 959

知母 959

黄柏 959

通草 960

猪苓 960

葱白 960

猪胆汁 960

水蛭 961

虻虫 961

蜀漆 961

吴茱萸 961

苦酒 962

赤石脂 962

赤小豆 962

麦门冬 962

酒 963

葶苈子 963

栝蒌实 963

麻子仁 963

张仲景其人其事 964

第十四章 专题研究 964

《伤寒论》流传沿革及其版本 969

伤寒学及其发展史略 973

《伤寒论》文法举要 976

《伤寒论》六经排列 985

对《伤寒论》六经实质的研究 989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研究 993

《伤寒论》中的方法论研究 996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 1001

关于三纲鼎立学说 1005

《伤寒论》中的体质学说 1009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1013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1017

《伤寒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1022

《伤寒论》并非外感病专著 1025

关于伤寒是寒与伤寒非寒的争议 1029

关于六经提纲的争议 1032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 1036

关于厥阴病的争议 1040

对热入血室的认识 1048

关于六经病经证、腑证 1050

关于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 1054

《伤寒论》中的脉诊 1057

《伤寒论》中的腹诊及其客观化研究 1059

《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1065

《伤寒论》方配伍规律的研究 1070

《伤寒论》中的方药煎服法 1073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问题 1077

日本伤寒论研究述略 1079

经方配伍实验研究概述 1089

伤寒论方化学成分研究述评 1093

方剂索引 10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