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乡土足音  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
乡土足音  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

乡土足音 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冠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群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801896
  • 页数:38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我的一生下一篇:启蒙与呐喊
《乡土足音 费孝通足迹·笔迹·心迹》目录

一、家世与幼年教育 1

费孝通名字的由来 1

母亲的教育优先原则 1

总是粗心又抢先交卷的学生 1

因体弱多病而进了女校 1

不拿戒尺的沈老师 1

肿着手写字的王校长 1

父亲的教育调查报告 1

乡土教育的终身影响 1

转学燕京弃医读社会学 13

学生当中的进步分子 13

升入东吴大学选修医科 13

留意启示人生意义的事情 13

惊呼自己处女作的发表 13

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13

母亲为先进人物著述作序 13

父亲当选吴江县议长 13

二、中学和大学预科 13

三、求学燕京与清华 25

读遍了吴文藻书架上的书 25

跟随派克走出图书馆 25

考取清华园师从史禄国 25

到兵营和监狱测量人体 25

结识王同惠 25

获得清华研究院硕士学位 25

和王同惠相约走向社会 25

不顾一切地走向瑶山 25

王同惠落水遇难 35

费孝通误陷虎阱 35

“谁知道天会把我们拆散!” 35

“以身许国使同惠之名永垂不朽” 35

蜜月里走进瑶山 35

艰辛快乐的实地调查 35

燕京校园中的婚礼 35

四、瑶山调查和同惠遇难 35

“一对能说能做的小夫妻” 35

五、江村调查和留学英国 49

吴江丝绸的兴盛与衰退 49

费达生立志丝业改革 49

“现代中国极有价值的试验” 49

为同胞服务的“宗教热忱” 49

费孝通被江村的事业所吸引 49

“临上轿时穿耳朵” 49

师从马林诺斯基的戏剧性经过 49

写作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59

同学中的未来总统 59

和马林诺斯基成了叔侄 59

人类学史上一块里程碑 59

“以此书来纪念我的妻子” 59

八仙过海的“席明纳” 59

进入老师的著作修改过程 59

从空气中闻学术气味 59

躲在墙角抽烟的费孝通 59

马林诺斯基的独特教法 59

六、良师益友和《江村经济》 59

“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71

“有才华有前途的学者集团” 71

“他们这帮人不要命的” 71

“费孝通是头儿和灵魂” 71

认识中国首先要懂得农民 71

顶着弥天烽火回到祖国 71

“学术就是有用的知识” 71

七、云南调查和魁阁精神 71

魁阁的艰苦与快乐 71

八、“哪里有我的野性在呼唤?” 83

第二次结婚 83

女儿在母腹中经历逃难 83

通货膨胀,忍饥挨饿 83

“接受终古的消蚀” 83

“私人感情的记录” 83

童年时候的佛教因缘 83

呼朋唤友鸡足山 83

“没有想过归隐之道” 83

又一次飘洋过海 93

在耳旁呼啸的枪声中演讲 93

名字上了暗杀黑名单 93

凭吊马林诺斯基的研究室 93

“中国最深刻的政治评论家之一” 93

九、初访美国和重访英伦 93

回国后投入民主运动 93

机器生产与都市罪恶 93

去看“人生的另一道路” 93

默写出了十年前一封朋友的长信 93

翻译《文化论》和《人文类型》 105

男耕女织的工农相辅传统 105

引起激烈争论的《乡土重建》 105

世态炎凉与“差序格局” 105

西洋人收到祖父在中国订的磁器 105

大受欢迎的《乡土中国》 105

中国泥土滋养的费孝通 105

“生平最好的著作之一” 105

十二位知名教授联名抗议宣言 105

十、第一个学术丰收期 105

课堂成了新问题讨论会 105

社会学被取消 121

再次呼吁发展乡土工业 121

就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 121

从历史典籍中看现实问题 121

重访江村 121

率团访问贵州少数民族 121

富于生机的世界在眼前展开 121

把共产党人看成振兴中国的力量 121

十一、从新中国成立到重访江村 121

想唱不入调,想舞动不起来 121

“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想法” 133

“成为不可接触的人” 133

“我变得默默无闻了” 133

“气氛突然改变” 133

“早春之后,来日方长” 133

“盖子迟揭不如早揭” 133

“草色遥看近却无” 133

“老树也竟然茁出了新枝” 133

“一间房,两本书” 133

“多情却被无情恼” 133

十二、“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133

没有目的地生活着 149

当上了炊事员和邮递员 149

看着恩师病逝徒唤奈何 149

“天下大势逐步显形” 149

回到北京翻译世界史书 149

在旷野中呼吸万里 149

跟群众一起喊“打倒费孝通” 149

“没有未来又不想回顾” 149

沉到了历史当中 149

十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49

送妻离京的巧合与惊险 149

获马林诺斯基纪念奖 161

农村改革的全景画卷 161

用十年夺回二十年 161

“口袋里只有十块钱了” 161

“志在富民”是终生追求 161

石碑埋又立,荣辱任来去 161

重建中国社会学 161

大梦初醒,白了少年头 161

十四、第二次学术生命 161

十五、三访江村和乡镇企业 173

江村会议室中的奇观 173

获赫胥黎纪念奖章 173

急切地去看望乡亲 173

命根子分成两半 173

乡土中国的“草根工业” 173

想起了孙悟空的本领 173

早年的主张变成现实 173

一声响亮的警钟 173

江村的家庭工厂 173

农民每年投资一千亿元 189

农村人口的“蓄水池” 189

邓小平看出门道 189

十五六亿中国人怎么安排 189

获“麦格赛赛社会领袖奖” 189

吴江七大镇衰而复兴 189

从农村进入小城镇 189

时光倒流六十年 189

十六、追踪调查小城镇发展 189

胡耀邦的批语 189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思路 203

新时代的稷下学宫讲坛 203

长江三角洲经济力量一体化 203

上海走什么路子 203

引导“龙头”北上大陆桥 203

在黄河上游多民族聚居区 203

大西北茶马贸易往事的启发 203

足迹越出江苏省界 203

十七、推动区域发展研究 203

十八、“哪儿穷就往哪儿去” 215

少壮东南走,老马西北行 215

走上“苦甲天下”的陇中大地 215

一辈子关心穷朋友 215

在定西一晚难以成眠 215

关心民族间的差距 215

推动西部崛起一个经济中心 215

八十岁老翁走上大小凉山 215

重访毕节进深山 215

第一位大事是交通 215

区域经济的 227

心、肚子和嘴 227

农户是经济细胞 227

从农业中长出工业 227

传统农业地区宜搞“一点五产业” 227

农民创造的“公司加农户” 227

重访民权看“无墙工厂” 227

初访民权看泡桐 227

十九、中部地区和“一点五产业” 227

对“富民工程”寻根究底 227

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 239

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 239

淮海、中原两个协作区 239

大陆桥建成经济走廊 239

沟通东西,平衡南北 239

东北地区海上丝绸之路 239

提议移民开发北大荒 239

考察足迹沿海岸线北移 239

二十、全国一盘棋  239

准备参与东北亚大会战 239

二十一世纪是个危险的世纪 251

时代呼唤新的孔子 251

全球性的战国时代 251

人类可以自我毁灭 251

中国土地上的奇迹 251

当前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251

什么社会是美好社会 251

四五十年来的疑问烦恼 251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51

二十一、从生态研究到心态研究 251

体验费孝通的乡土情怀 263

近四千分钟的摄像资料 263

原来的高峰只是冰山一角 263

摄像师为“费老”落泪 263

多维一刻的生命感 263

北大学者的热情配合 263

对一个时代记录者的记录 263

奔波不息的行者身影 263

二十二、生命与乡土的结合 263

女婿兼秘书的功劳 263

梁漱溟特立独行 271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71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71

中国人的做人之道 271

可有我们前辈的抱负? 271

曾昭抡不求人知 271

潘光旦滴水穿石 271

郑辟疆忧国忧民 271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271

二十三、忆师念友话做人 271

费孝通的“老人守则” 285

接好上班传好下班 285

应是鸿蒙借君手 285

但开风气不为师 285

超过了梦寐所求 285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85

学术反思可作自传 285

厚积薄发佳作迭出 285

学术生涯已满花甲 285

二十四、第二个学术丰收期 285

二十五、行行重行行 299

八十五周岁生日这一天 299

理解老人的入门契机 299

从烟囱看出工业水平 299

宁可回到农民的世界 299

冯唐易老,名位累人 299

晚年最想做的事情 299

一九九五年调查日程表 299

八万里路云和月 299

夸父追日附录:干校家书费孝通 315

兄弟亲情费皖 383

后记 38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