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壮医针刺学
中国壮医针刺学

中国壮医针刺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辰著
  • 出 版 社: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55103080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壮医理论为指导,研究壮医穴位及针刺方法,探讨运用壮医针刺防病治病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壮医针刺基础知识,壮医针刺的穴位与取穴方法,壮医针刺的治疗方法,天部、地部、人部穴位的介绍及取穴方法,壮医针刺技法,最后介绍了内科、外伤科、妇儿科、皮肤五官科等科疾病壮医针刺的临床应用方法。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自创性地将以壮语命名为主的穴位除按环穴、经验穴依据壮医的天、地、人三部进行统一和规范中文归类和命名外,运用英文字母(26个字母,分大小写)并依据穴位名称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对这些穴位进行了统一、规范的拼写,以便于记忆和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壮医针刺学》目录
标签:针刺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 4

一、文献、文物考证壮医针刺疗法的起源 4

二、地理环境对壮医针刺疗法起源的影响 8

第三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发展 10

一、社会进步促进壮医针刺疗法的发展 10

二、民俗文化促进针刺实践的发展 11

三、政权更替对壮医针刺疗法发展的影响 12

第二章 壮医针刺基础 15

第一节 壮医针刺的基本特点 15

一、壮医针刺的生命观 15

二、壮医针刺的自然观 16

三、壮医针刺取穴的基本特点 17

四、壮医针刺穴位的基本特点 17

五、壮医针刺手法的基本特点 18

第二节 壮医针刺疗法的特色和优势 19

一、壮医针刺疗法的特色 19

二、壮医针刺疗法的优势 20

第三节 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和特征 21

一、壮医针刺的治疗机理 21

二、壮医针刺的特征 23

第四节 壮医针刺的功效和禁忌证 24

一、壮医针刺的主要功效 24

二、壮医针刺的禁忌证 26

第三章 壮医针刺的穴位与取穴 27

第一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发现和发展 27

第二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分布和命名 29

一、穴位的分布情况 29

二、穴位的命名方法 30

三、穴位的命名规律 32

第三节 壮医针刺穴位的体表定位方法 33

第四节 壮医针刺取穴特点 34

一、取穴简便 34

二、以点带面 35

三、善求于本 35

第五节 壮医针刺的取穴规律和取穴原则 35

一、取穴规律 36

二、取穴原则 37

第六节 壮医针刺的取穴方法 38

一、以环为穴的取穴方法 39

二、以应为穴的取穴方法 50

三、以痛为穴的取穴方法 51

四、以灶为穴的取穴方法 52

五、以边为穴的取穴方法 52

六、以间为穴的取穴方法 52

七、以验为穴的取穴方法 52

第四章 壮医针刺的治疗方法 54

第一节 壮医针刺手法 54

第二节 壮医针刺的处方原则 56

第三节 壮医针刺的“8”字环针法 58

第五章 天部穴位 61

第一节 头部穴位 62

一、头部环穴 62

二、头部经验穴 67

第二节 面部穴位 70

一、面部环穴 70

二、面部经验穴 76

第三节 颈项部穴位 77

一、颈项部环穴 77

二、颈项部经验穴 78

第四节 手部穴位 79

一、手部环穴 79

二、手部经验穴 92

第六章 人部穴位 101

第一节 胸部穴位 102

胸部经验穴 102

第二节 腹部穴位 102

腹部环穴 102

第三节 背部穴位 111

一、背三区 111

二、背部经验穴 114

第四节 腰部环穴 115

第七章 地部穴位 120

第一节 腿部穴位 121

一、腿部环穴 121

二、腿部经验穴 123

第二节 足部穴位 149

一、足部环穴 149

二、足部经验穴 153

第八章 壮医针刺技法 157

第一节 壮医针具 157

一、概述 157

二、壮医针具的演变 157

三、壮医针具 159

第二节 毫针疗法 160

一、概述 160

二、操作方法 162

三、注意事项 163

四、应急处理 164

第三节 其他针疗法 166

一、壮医针挑疗法 166

二、壮医陶针疗法 172

三、壮医星状针疗法 173

四、壮医刺血疗法 175

第九章 壮医针刺的临床应用 178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78

一、感冒(得凉) 178

二、咳嗽(埃) 179

三、痧病 181

四、中暑 184

五、胃痛(胴尹) 185

六、消化不良(东郎) 187

七、呃逆(沙呃) 189

八、便秘(屙意卡) 190

九、泄泻(屙泄) 191

十、淋证(幽扭) 193

十一、汗证(病汗) 194

十二、疟疾(瘴疟) 196

十三、眩晕(兰奔) 197

十四、不寐(年闹诺) 199

十五、面神经麻痹(哪呷) 201

十六、头痛(巧尹) 202

十七、痹病(发旺) 204

十八、消渴(屙幽甜) 206

十九、瘿病(苯埃) 207

二十、肢体麻木(麻抹) 208

二十一、心悸(心跳) 210

二十二、胸痹(阿闷) 211

二十三、中风(坞勒乱) 212

二十四、偏枯(麻邦) 214

二十五、遗精(漏精) 215

二十六、阳痿(委哟) 217

二十七、虚劳(涸耐) 218

第二节 外伤科疾病 220

一、乳癖(乳腺增生病)(嘻缶) 220

二、乳痈(呗嘻) 221

三、胁痛(日胴尹) 222

四、腰痛(核尹) 223

五、落枕(笃绥) 225

六、颈椎病(活邀尹) 226

七、肩周炎(旁巴尹) 227

八、脚扭伤(扭相) 228

第三节 妇科、儿科疾病 230

一、月经不调(约京乱) 230

二、痛经(经尹) 233

三、阴痒(歇唅) 234

四、不孕症(卟佷裆) 235

五、症瘕(培嘻病) 236

六、更年期综合征(病更年期) 237

七、小儿发热(勒爷发得) 238

八、疳积(喯疳) 239

九、小儿厌食症 240

十、小儿夜啼(勒爷降痕哋) 241

十一、小儿遗尿(濑幽) 241

第五节 皮肤科、五官科疾病 243

一、痤疮(叻仇) 243

二、湿疹(能唅能累) 244

三、牛皮癣(痂怀) 245

四、鼻炎(楞涩) 247

五、咽炎(货烟妈) 249

六、耳鸣(惹茸)、耳聋(惹努) 2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