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倩苇著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6137790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考察中梳理了不同技术时代的技术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影响的脉络及其内在逻辑,提出了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分析框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几个方面,揭示信息时代的技术对课程影响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通过国际比较研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提出了教育技术促进我国课程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信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目录

第一章 引论 1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课程研究的薄弱 2

(一)教育技术等同于教学技术忽视课程问题的研究 2

(二)教育技术学研究范畴缺乏课程问题的研究 3

(三)教学设计研究缺乏与课程研究的有机结合 3

二、教育技术学为什么要研究课程问题 5

(一)国内外研究述要 5

(二)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关于课程问题的倾向 7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意义 9

三、教育技术学研究课程问题的思路与框架 10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0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11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四)教育技术对课程影响的分析框架 13

第二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考察 16

一、技术时代的历史分野 17

二、手工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18

(一)直观教具—直观教学—课程视觉化 18

(二)手工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19

(三)手工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20

三、机械化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22

(一)教学机器—程序教学—课程机械化 22

(二)机械化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23

(三)机械化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24

四、信息技术时代的技术与课程发展 27

(一)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课程信息化 27

(二)信息技术对课程实践的影响 28

(三)信息技术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30

五、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 33

(一)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时代特征 33

(二)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基本矛盾 33

(三)技术与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 34

第三章 技术与课程目标 36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目标观 37

(一)课程目标与技术价值 37

(二)技术工具论的分析与批判 38

(三)信息素养论对工具论的超越 39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价值的多元化 42

(一)课程目标—手段的工具性价值取向 43

(二)课程目标—结构的知识性价值取向 44

(三)课程目标—生成的实践性价值取向 44

三、技术与课程目标内容的多维化 47

(一)知识管理论 48

(二)多元智力论 49

(三)网络文化论 51

(四)信息素养论 53

四、技术与课程目标设计的技术化 57

(一)行为性课程目标 57

(二)表现性课程目标 57

(三)可测性课程目标 58

第四章 技术与课程内容 6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内容观 60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资源 60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 61

(三)学习资源观的演变 62

二、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63

(一)计算机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 64

(二)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内容设置 66

三、技术与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67

(一)学科的基本结构 67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68

(三)技术与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 70

(四)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 70

四、技术与课程内容载体的信息化 71

(一)课程资源库 72

(二)电子书刊 72

(三)立体化教材 73

五、技术与课程内容组织的超文本链接 74

(一)传统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75

(二)课程内容的超文本链接 76

第五章 技术与课程实施 8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实施观 80

(一)课程实施与教学 81

(二)课程实施与教学设计 82

(三)课程实施中的技术—文化取向 83

(四)课程实施中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84

二、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91

(一)教学环境观的演变 91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93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的比较 94

三、技术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96

(一)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学习 96

(二)虚拟现实技术与仿真性学习 97

(三)泛在计算与泛在学习 98

(四)信息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的比较 99

四、技术与信息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102

(一)技术发展与教学方式的演变 103

(二)基于技术开发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分类框架 104

(三)信息化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比较 106

五、信息时代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的转变 106

(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107

(二)课程实施中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108

(三)信息时代教师角色与传统的教师角色的比较 111

第六章 技术与课程评价 113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观 113

(一)课程评价观的演变 113

(二)基于教育技术的课程评价分类框架 115

二、技术与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的形成 118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 118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与传统课程评价的比较 119

三、技术与课程评价范式的转变 119

(一)课程评价的技术范式 120

(二)课程评价的实践范式 121

(三)课程评价的技术范式与实践范式的比较 122

四、技术与课程评价标准的技术性要求的提升 123

(一)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了师生交互的重要性 124

(二)课程评价标准体系中技术性要求的提升 124

(三)教学性评价要求蕴涵的技术性特色 126

五、技术与课程评价技术的现代化 129

(一)传统的课程评价技术 129

(二)课程评价技术的新进展 130

(三)课程评价技术与方法的选择 132

六、技术与课程评价工具的自动化 133

(一)计算机辅助评价 133

(二)电子档案袋评价 135

(三)手持技术评价 137

第七章 技术与课程管理 140

一、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管理 140

(一)课程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140

(二)课程管理的技术化进程 142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管理的实现 143

(一)目标管理与课程目标管理 144

(二)课程目标管理的技术原理 145

(三)课程目标管理的技术支持 146

三、技术与课程管理组织的架构 147

(一)课程管理组织结构与功能 147

(二)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150

(三)课程管理组织结构的虚拟化 152

四、技术与课程管理系统的构建 154

(一)课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特征 154

(二)课程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56

(三)课程管理系统的标准化 158

五、校长技术领导力与课程领导力 160

(一)校长技术领导力的含义与构成 160

(二)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163

(三)从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提升课程领导力 165

第八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设计研究 168

一、设计研究对教育技术与课程研究的意义 168

(一)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关联 168

(二)改善课程改革政策 169

(三)产生本土化的教育理论 170

(四)促进研究者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170

二、设计研究的定义、目的与特征 171

(一)设计研究的定义 171

(二)设计研究的目的 172

(三)设计研究的主要特征 172

三、设计研究的设计原则与实施步骤 175

(一)设计研究的设计原则 175

(二)设计研究的实施步骤 175

四、设计研究在教育技术及课程领域的应用 177

第九章 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案例解析 179

一、美国“2061计划”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 179

(一)“2061计划”实施中的课程改革 180

(二)“2061计划”体现的技术对课程的影响 181

二、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体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理念 182

(一)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185

(二)技术与课程目标整合的行为表现指标 185

(三)创设新的学习环境 187

(四)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88

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开放大学共享课程资源的探索 188

(一)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 188

(二)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内容 190

四、荷兰、俄罗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研究 192

(一)设计研究法的运用 193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93

(三)示范性课程材料的设计与开发 194

五、教育技术促进我国课程发展的政策建议 195

(一)科学规划我国教育技术促进课程发展的战略构想 195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 196

(三)促进技术与课程深层次的有效整合 196

(四)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97

(五)加强教育设计研究的本土化应用 198

第十章 技术与课程发展的未来展望 199

一、基本认识 199

二、未来展望 201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