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给水处理原理
给水处理原理

给水处理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孟,张倩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2942191
  • 页数:2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风格独特的、高层次的水处理理论著作。它的独特风格在于用反应器的观点贯穿全书始终,以生物化学工程的概念贯穿废水的生化处理;对于水处理方法的逻辑基础作了较全面的阐述;注重理论和概念表达的严格性,重视微观分析和数学表达的水平;所用资料新颖独到。全书包括绪论和化学动力学,反应器,活性炭吸附,传质及曝气,常规分离过程与膜分离,生物化学工程基础——应用微生物生物化学,废水生物化学处理基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废水的脱氮与脱磷等十一章。附录中介绍了某些公式的解。
《给水处理原理》目录

1绪论 1

1.1水资源的保护 1

1.2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完善 2

1.2.1各国水质标准现状 2

1.2.2我国水质标准 3

1.3给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3

2给水处理工艺概述 5

2.1给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过程 5

2.2给水处理工艺的类型 5

2.3净水工艺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6

3颗粒分析与混凝 10

3.1颗粒分析方法与絮凝过程的自控技术 10

3.1.1颗粒分析的基本内容 10

3.1.2絮凝过程的光电检测技术 11

3.2双电层模型和絮凝动力学 12

3.2.1胶体表面电荷的来源和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模型 12

3.2.2胶体间的相互作用位能和DLVO理论 15

3.2.3混凝剂的水解反应与混凝机理 17

3.2.4絮凝动力学理论 20

3.3絮凝剂和助凝剂 25

3.3.1无机盐类絮凝剂 25

3.3.2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25

3.3.3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7

3.3.4新型无机-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 28

3.3.5助凝剂 29

3.3.6絮凝剂的卫生安全性 29

4固液分离 31

4.1颗粒沉降基本理论 31

4.1.1沉淀工艺的发展史 31

4.1.2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 31

4.1.3自由沉降试验 33

4.1.4分层沉淀 35

4.1.5沉淀效率 37

4.2平流沉淀池简介 41

4.2.1平流沉淀池的进出水布置 41

4.2.2平流沉淀池的排泥设施 42

4.3现行沉淀池的应用 43

4.3.1斜板(管)沉淀池 43

4.3.2辐流式沉淀池的工作原理 45

4.3.3其他新型沉淀池 46

4.4澄清池的原理 48

4.4.1澄清池的工作原理 48

4.4.2机械搅拌澄清池 51

4.4.3水力循环澄清池 52

4.4.4脉冲澄清池 53

4.4.5悬浮澄清池 54

5气浮 56

5.1气浮概述 56

5.1.1水中杂质颗粒与微气泡相黏附的机理 56

5.1.2气浮分离的原理、适用条件及特点 58

5.2溶气气浮理论 60

5.2.1溶气气浮机理 60

5.2.2气浮模型 60

5.2.3关于白水收集模型的讨论 63

5.3气浮工艺的影响因素 63

5.3.1药剂 63

5.3.2溶液pH值 64

5.3.3气泡尺寸 64

5.3.4气体流速 64

5.3.5气浮工艺的气固比 65

5.3.6温度 65

5.3.7混凝剂种类 65

5.3.8接触反应时间 65

5.3.9水流速度 65

5.4气浮法的类型与装置 66

5.4.1电解气浮法 66

5.4.2散气气浮法 67

5.4.3溶气气浮法 69

5.5气浮池 71

5.5.1平流式气浮池 72

5.5.2竖流式气浮池 72

6过滤 73

6.1过滤综述 73

6.1.1过滤概述 73

6.1.2过滤理论 74

6.1.3过滤模型 77

6.1.4快滤池的水力控制系统 79

6.2滤层和承托层 84

6.2.1滤层 84

6.2.2承托层 89

6.3配水系统 89

6.3.1大阻力配水系统 91

6.3.2小阻力配水系统 93

6.4快滤池的冲洗 96

6.4.1冲洗方法 96

6.4.2反冲洗作用机理 98

6.4.3反冲洗构筑物 100

6.5其他形式的滤池 101

6.5.1V型滤池 101

6.5.2虹吸滤池 101

6.5.3移动冲洗罩滤池 101

6.5.4压力滤池 102

6.5.5多级精细过滤装置 102

7消毒 103

7.1消毒工艺的卫生学指标 104

7.1.1指示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点 104

7.1.2常用的指示微生物 104

7.2消毒方法的种类 106

7.2.1化学消毒法 106

7.2.2物理消毒法 107

7.2.3机械方法——滤池的筛滤作用 107

7.2.4照射——电磁波或伽马射线 107

7.3消毒方法的选择 108

7.4消毒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08

7.5消毒动力学 110

7.6液氯消毒 112

7.6.1氯的性质 112

7.6.2氯消毒的作用机理 113

7.6.3折点加氯法 113

7.6.4加氯点的确定 114

7.6.5折点加氯的意义 115

7.6.6加氯的自动化控制 115

7.7消毒副产物 115

7.7.1各种消毒剂的消毒副产物的特点 116

7.7.2氯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 117

7.8其他消毒方法 118

7.8.1化学消毒法 118

7.8.2物理消毒法 121

8吸附 123

8.1吸附的基本理论 123

8.1.1吸附类型 123

8.1.2吸附平衡 126

8.1.3静态吸附 127

8.1.4动态吸附 128

8.1.5吸附速率 130

8.1.6影响吸附的因素 131

8.2吸附材料 133

8.2.1活性炭 133

8.2.2多孔硅酸盐 134

8.2.3纳米碳材料 136

8.2.4炭气凝胶 138

8.2.5吸附树脂 139

9膜分离 140

9.1膜分离技术概述 140

9.1.1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40

9.1.2膜分离技术的分类 140

9.1.3膜分离技术的优点 141

9.1.4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41

9.2微滤和超滤 142

9.2.1过滤模式 142

9.2.2过滤通量的表达式 142

9.3纳滤 143

9.3.1纳滤膜的特点 143

9.3.2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144

9.4反渗透 148

9.4.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148

9.4.2反渗透 149

9.4.3反渗透膜的分离原理 149

9.5电渗析技术 150

9.5.1电渗析原理及过程 150

9.5.2电渗析过程的基本传质方程 151

9.6其他新型膜分离技术 153

9.6.1电驱动膜分离 153

9.6.2渗透汽化 154

9.6.3膜生物反应器(MBR) 155

9.7膜污染机理和膜污染防治 158

9.7.1浓差极化和膜污染 158

9.7.2膜污染的机理 159

9.7.3膜污染的防治 159

9.8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62

9.8.1印染废水处理 162

9.8.2饮用水处理 163

9.8.3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163

9.8.4含油废水处理 163

9.8.5城市污水处理 164

10离子交换 165

10.1离子交换剂的种类 165

10.1.1概述 165

10.1.2分类 165

10.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与选择性 166

10.2.1化学结构 166

10.2.2物理结构 167

10.2.3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168

10.3离子交换平衡 168

10.3.1基本概念 169

10.3.2平衡关系表达式 172

10.4离子交换动力学 175

10.4.1离子交换过程的动力学特点 175

10.4.2离子交换动力学模型表达式 178

10.5新型离子交换树脂 183

10.5.1反常规均粒混床树脂 183

10.5.2两性功能基团离子交换树脂 183

10.5.3核级离子交换树脂 184

10.5.4凝胶型碳黑阳离子交换树脂 184

10.5.5变色树脂 185

10.6离子交换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85

10.6.1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185

10.6.2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186

11地下水除铁锰氟砷 189

11.1地下水除铁和除锰 189

11.1.1地下水除铁方法 189

11.1.2地下水除锰方法 191

11.1.3生物法除铁除锰 191

11.2地下水除氟和除砷 195

11.2.1水的除氟 195

11.2.2水的除砷 199

参考文献 2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