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亚热带战创伤基础与临床
亚热带战创伤基础与临床

亚热带战创伤基础与临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正国,裴国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9141663
  • 页数:8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我国著名野战外科研究所专家根据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和潮湿,在战创伤救治,尤其在高新武器和自然灾难造成大量复合性损伤的特殊战伤和部位伤的救治特点编写,共分40章,分别介绍了新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的影响,现代武器和战伤的特点,亚热带气候对人体生理和健康的影响,亚热带热习服,亚热带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防治等内容,重点阐述了亚热带战创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各系统损伤的具体救治措施。
《亚热带战创伤基础与临床》目录

第1章 绪论 1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医学的影响 1

第二节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勤保障 1

一、卫勤保障高技术化 2

二、卫勤保障立体化 2

三、卫勤保障机动化 2

四、卫勤保障综合化 2

五、卫勤保障军民一体化 3

第三节 现代战争中使用的新武器及其致伤特点 3

一、战术核武器 3

二、爆炸性武器 3

三、高速轻武器 3

四、燃料空气炸药武器 3

五、激光武器 4

六、微波武器 4

七、次声武器 4

八、动能武器 5

九、贫铀弹 5

第四节 现代战争的战伤特点 5

一、冲击伤增多 5

二、机械伤和多发伤增多 5

三、烧伤增多 5

四、复合伤增多 5

五、地雷伤增多 6

六、精神创伤增多 6

七、其他新武器伤 6

第五节 未来战争中环境对战伤救治的影响 6

第六节 战伤救治中的组织体制和工作特点 6

一、救治体制的基本原则 7

二、我军现行战伤救治体制和工作特点 7

第2章 亚热带对人体生理和健康的影响 9

第一节 亚热带与热环境 9

一、亚热带及基本气候特点 9

二、热环境及其特点 9

第二节 亚热带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1

一、体温调节 11

二、水盐代谢 12

三、消化系统 13

四、循环系统 13

五、神经系统 13

六、神经内分泌反应 14

七、呼吸与能量代谢 14

八、生化与免疫功能 14

九、其他 15

第三节 亚热带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5

一、环境温度过高的影响 15

二、高温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 16

三、高温环境中过多水盐丢失对健康的影响 16

四、高温环境对着装的影响 17

五、体温过高对机体健康的影响 17

六、热环境下机体微量元素的变化 20

七、热环境与热应激 22

八、热环境与疾病 25

第3章 亚热带热习服 29

第一节 热习服的概念 29

第二节 热习服的机制与作用 29

一、热习服的基本机制 29

二、HSP70的作用与机制 29

三、热习服的形成与作用 32

第三节 热习服方法 36

一、体能锻炼热习服 36

二、着防护装备体力锻炼的热习服 37

第4章 亚热带心理疾病特点及防治 39

第一节 亚热带气候对人心理的影响 39

一、高温对人情绪的影响 39

二、高温对人认知的影响 40

第二节 特殊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40

一、热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40

二、边远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41

三、海洋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42

四、海岛环境对军人心理的影响 44

第三节 亚热带常见心理疾病及防治 44

一、焦虑障碍 44

二、抑郁障碍 47

三、军事应激反应 51

第5章 亚热带战创伤的基础研究 54

第一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形态学特点 54

一、大体观察 54

二、病理学变化 55

三、湿热环境火器伤病理形态学变化规律 57

四、湿热环境下火器伤病理变化的机制探讨 58

五、实验结果对临床处理的指导意义 58

第二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组织能量代谢特点 58

一、ATP、ADP、AMP的变化 59

二、能荷(EC)的变化 62

三、湿热环境火器伤伤道能量消耗的机制探讨 63

第三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细菌学特点 64

一、大体观察 64

二、体温变化 64

三、细菌学定量变化 65

四、变化的主要机制 66

五、湿热环境为火器伤细菌感染提前的机制探讨 67

六、湿热环境火器伤感染提前的临床意义 68

第四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免疫学特点 68

一、湿热环境免疫学指标的确立 68

二、湿热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中性粒细胞CD11a、CD11b表达的变化及机制 69

三、湿热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外周血CD4/CD8的变化及机制 71

第五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病理生理学特点 72

一、体温变化情况 72

二、伤道周围肌肉组织病理学变化 73

三、血液黏滞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75

四、主要特点 77

第六节 湿热环境及肢体火器伤对机体应激的影响 78

一、湿热环境下战创伤后体内热休克蛋白HSP70的变化 78

二、湿热环境下肢体火器伤后机体激素变化 80

三、高温高湿应激对血浆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影响 82

四、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后组织SOD、MDA及TNF-α含量的变化 83

第6章 亚热带战伤救治的组织与工作 88

第一节 战伤救治的环境与工作特点 88

一、战时军事体制及作战行动特点 88

二、亚热带地区战场环境特点 89

三、战伤伤员特点 89

四、战伤救治工作特点 90

第二节 战伤救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90

一、分级救治 90

二、时效救治 91

三、整体治疗 92

四、精确高效 93

第三节 战伤救治的组织体制 94

一、我军战伤救治组织体系的构建 94

二、医疗后送机构的救治任务区分 96

三、各级救治机构战伤救治技术范围 96

四、对战伤救治工作的基本要求 97

第四节 伤员分类与处置顺序 99

一、伤员分类的基本形式和工作要求 99

二、伤员分类信息及伤势判定 100

三、伤员处置分类及处置优先顺序 104

四、伤员信息载体及其使用 105

第五节 伤员后送 106

一、伤员后送医疗的基本特点 106

二、伤员后送工具与后送方式 107

三、伤员后送的组织与工作 108

第7章 亚热带湿热环境卫生装备的需求与发展 111

第一节 亚热带湿热环境战创伤卫勤保障特点及要求 111

一、强化战(现)场抢救能力 111

二、突出救治前伸和快速立体后送能力 112

三、增强综合救治能力 112

四、重视卫材补给能力 113

第二节 亚热带卫勤保障特点对卫生装备的总体需求 114

一、救护装备简易化和可靠化 114

二、后送装备立体化、网络化和救护连续化 114

三、骨干和成套卫生装备机动化、集装化和可空投化 114

四、卫生防疫防护装备配套化、自动化和小型化 115

第三节 湿热环境下卫生装备的品种需求 115

一、湿热环境下阶梯救治体系的变化 115

二、新体系的可行性 116

三、湿热环境下卫生装备的品种需求 117

第四节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特点 118

一、战场急救和紧急救治是保障关键 118

二、后送和治送结合是保障难点 119

三、卫生防疫和卫生防护是保障重点 120

四、卫材携带和及时补给是保障基础 120

五、卫勤协同是保障瓶颈 121

第五节 亚热带渡海登陆作战卫勤保障特点对卫生装备的总体需求 121

一、滩头和海上救护装备应简易、可靠、实用 121

二、后送装备应立体、快速和实时 122

三、卫勤指挥通讯装备应智能化和实效 123

四、骨干卫生装备应机动、集装和可空投 123

五、卫生防疫防护装备应配套、小型和多元 124

第六节 亚热带渡海登陆作战不同阶段对卫生装备的不同需求 124

一、集结登船阶段 125

二、海上航渡阶段 125

三、突击上陆阶段 126

四、扩大登陆场阶段 126

第七节 新军事变革条件下卫生装备的发展与应用 126

一、概述 126

二、信息化战争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127

三、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卫生装备的发展方向 128

第8章 亚热带海岛环境对人体生理和健康的影响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第二节 亚热带海岛地理和气候特点 133

第三节 亚热带海岛环境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 134

一、体温调节 134

二、水盐代谢 135

三、心血管系统 136

四、消化系统 137

五、呼吸功能与能量代谢 138

六、神经内分泌系统 138

七、血液 139

八、泌尿系统 139

第四节 亚热带海岛气候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139

一、空气负离子 140

二、太阳辐射(日照) 140

三、可见光 141

四、气温 141

五、气压和风 142

第五节 亚热带海岛军事作业卫生学问题及其防护 142

一、供水与海上生存 142

二、营养与作战口粮 143

三、战斗应激与作战疲劳 144

四、晕动病 145

五、单兵负荷 146

六、环境热病和创伤性疾病 146

七、下肢温水浸泡伤和皮肤病 147

八、地方病和传染病 148

第六节 亚热带海岛海洋生物伤及其防治 150

一、亚热带海岛常见的海洋生物致伤 150

二、海洋生物致伤伤口处理的一般原则 154

三、海洋生物中毒处理的一般原则 155

第9章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问题 159

第一节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战场环境情况 159

一、陆战场环境 159

二、海战场环境 160

三、空战场环境 161

第二节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特点与要求 162

一、卫勤保障特点 162

二、卫勤保障要求 164

第三节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主要工作 165

一、伤病员医疗后送 165

二、卫生防疫 168

三、卫生防护 169

四、药材保障 170

第四节 亚热带渡海登岛作战卫勤保障组织与实施 171

一、联合火力打击阶段的卫勤保障 171

二、海上航渡阶段的卫勤保障 175

三、突击上陆阶段的卫勤保障 178

四、岛上进攻阶段的卫勤保障 182

第10章 海战伤 186

第一节 海战伤特点 186

第二节 战伤合并海水浸泡 187

一、海水的理化性质及细菌学特点 187

二、海水浸泡特点 188

三、部位伤合并海水浸泡特点 189

第三节 海上战伤救治特点和救治体系 190

一、海上战伤救治特点 190

二、海上战伤救治体系 190

第四节 淹溺与低体温救治 191

一、淹溺 191

二、急性低体温症 192

第五节 战伤合并海水浸泡防治原则 193

一、预防措施 193

二、综合性救治措施 193

三、部位伤早期救治原则 194

四、烧伤 195

五、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95

第11章 亚热带战伤急救 197

第一节 战(现)场急救原则 197

一、迅速脱离敌方火力威胁 197

二、止血是急救的首要任务 197

三、重视对张力性气胸的急救 198

第二节 急救基本技术 198

一、止血 198

二、通气 201

三、包扎 203

四、固定 208

五、搬运 210

第三节 基础生命支持技术 213

一、口对口(鼻)人工呼吸 213

二、胸外心脏按压 213

第12章 亚热带战创伤的初期外科处理 215

第一节 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方法 215

一、初期外科处理的基础研究 215

二、初期外科处理与抗生素的应用 216

三、初期外科处理方法的选择 217

第二节 几种常用初期外科处理方法在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中的应用比较 217

一、概述 217

二、致伤2h后三种外科处理方法效果的比较 218

三、致伤4h后三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221

第三节 有限清创、一期闭合持续冲洗引流术在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中的应用 226

一、概述 226

二、伤后4h处理 226

三、伤后8h处理 228

第四节 湿热环境肢体火器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一期修复的初步观察 232

一、伤口愈合情况 233

二、伤口感染情况及愈合时间 233

三、伤道局部细菌数 233

四、外周血细菌内毒素水平测定 234

五、致伤及术后伤口转归图示 234

六、分析 236

第13章 亚热带战创伤休克的特点及治疗 239

第一节 亚热带战创伤休克的特点与临床类型 239

一、亚热带战创伤休克的特点 239

二、战创伤休克的发病因素与临床类型 239

第二节 战创伤失血性休克 240

一、病理生理变化 240

二、临床表现 242

三、诊断与监测 243

四、预防与治疗 245

第三节 感染/脓毒性休克 250

一、术语及定义 250

二、感染/脓毒性休克的致病因素 250

三、感染/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251

四、内毒素休克的发生机制 253

五、感染/脓毒性休克的防治 255

第14章 亚热带战创伤免疫及其调控 258

第一节 概述 258

第二节 高温高湿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258

一、高温高湿对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 258

二、高温高湿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259

三、高温高湿对其他免疫功能的影响 259

第三节 亚热带战创伤后的免疫改变 260

一、战创伤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260

二、亚热带环境中战创伤后的免疫功能状态 261

第四节 亚热带战创伤后免疫紊乱的调理措施 262

一、严重战创伤及脓毒症时机体自身的调控反应 262

二、人工干预严重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策略 262

三、常用的免疫调理药物 264

第15章 亚热带战创伤感染的特点及防治 268

第一节 战创伤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268

一、主要病原体的演变 268

二、战创伤感染病原体的来源及入侵途径 269

三、菌量计数的临床意义 269

第二节 亚热带战创伤感染的基本特点 269

一、新的罕见致病菌出现 270

二、感染率高,表现为感染提前、感染加重 270

第三节 战创伤后化脓性感染 27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70

二、临床表现 271

三、诊断 271

四、预防 271

五、治疗 272

第四节 战创伤后肠源性感染 27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72

二、临床表现 272

三、防治 273

第五节 战创伤后脓毒症 273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74

二、诊断 274

三、防治 276

第六节 战创伤后破伤风 27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77

二、临床表现 277

三、诊断 278

四、预防 278

五、治疗 279

第七节 战创伤后气性坏疽 27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79

二、临床表现 280

三、诊断 280

四、预防 280

五、治疗 281

第八节 战时应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281

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81

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 282

第16章 亚热带战创伤的组织修复与愈合 285

第一节 现代战伤的致伤特点及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85

一、损伤的广泛性 285

二、伤道的复杂性 285

三、损伤的多发性 286

四、感染的严重性 286

第二节 亚热带气候特点及其对战创伤愈合的影响 287

第三节 创面愈合的基本病理生理过程 287

一、创面愈合的主要分期 287

二、创伤愈合的基本类型 288

第四节 影响战创伤创面愈合的主要因素 289

一、全身因素 289

二、局部因素 291

第五节 促进战创伤局部组织修复和愈合的几种方法 292

一、氧疗与战创伤愈合 293

二、新型敷料与战创伤愈合 293

三、生长因子与战创伤愈合 294

四、负压吸引与战创伤愈合 294

五、新型药物与战创伤愈合 295

六、中医药的开发与战创伤愈合 295

七、激光、电磁等辅助治疗措施与战创伤愈合 295

八、酶学清创与战创伤愈合 296

九、组织工程技术和产品与战创伤愈合 297

第17章 亚热带战创伤麻醉 299

第一节 气候与环境的特点及对战创伤救治的影响 299

一、对机体的影响 299

二、对麻醉的影响 300

第二节 亚热带战创伤麻醉药品、装备与器材的特殊要求 300

一、药品的理化特性与储存条件 300

二、麻醉相关的装备与器材 300

第三节 战创伤伤员的麻醉前准备 303

一、术前评估 303

二、早期救治措施 304

三、麻醉前用药 306

第四节 战创伤伤员的麻醉 307

一、常用麻醉方法 307

二、麻醉方法的选择 310

三、不同部位创伤的麻醉处理 310

第五节 战创伤伤员的监测 312

一、基本监测 313

二、脏器功能的监测 313

第18章 亚热带战创伤输血与战时输血组织 315

第一节 亚热带战创伤输血 315

一、输血适应证 315

二、输血方法 316

三、各种血液成分及其临床应用 316

四、输血反应及其处理 322

第二节 战时输血组织 325

一、野战血库 326

二、流动血库 328

第19章 亚热带软组织火器伤的创伤弹道学 330

第一节 致伤机制 330

一、直接损伤 330

二、压力波损伤 330

三、瞬时空腔损伤 331

四、水粒子加速损伤 332

第二节 影响伤情的因素 332

一、投射物的致伤能力 332

二、组织器官的结构特性 335

第三节 局部损伤、伤道外损伤和全身反应 336

一、局部损伤 336

二、伤道外损伤 339

三、全身反应 341

第四节 火器伤的清创处理原则 341

一、早期清创 341

二、延期缝合 341

三、充分显露伤道 342

四、全面了解伤情 342

五、不必清创的火器伤 342

六、各类组织的清创原则 342

七、感染伤口的清创原则 343

八、金属异物的处理原则 343

第20章 水下冲击伤 345

一、概述 345

二、水下冲击波的物理特性 345

三、水下冲击波的物理参数与伤情的关系 348

四、水下冲击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 350

五、水下冲击伤的诊断和治疗 352

六、水下冲击伤的卫生防护 358

第21章 亚热带地区烧伤的治疗 361

第一节 亚热带气候特点及对烧伤治疗的影响 361

一、亚热带气候特点 361

二、亚热带烧伤创面干燥方法 361

第二节 亚热带地区烧伤治疗的特点 364

一、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方案 364

二、烧伤休克的治疗 364

三、三度烧伤创面的处理 365

第22章 亚热带化学武器伤 367

第一节 概论 367

一、化学武器的分类 367

二、使用化学武器的军事目的 368

三、化学战剂及其分类 368

四、化学武器损伤的医学防护原则 369

第二节 亚热带神经性毒剂中毒的防治 370

一、临床表现 370

二、诊断 371

三、预防、急救和治疗 372

第三节 亚热带糜烂性毒剂中毒的防治 374

一、芥子气中毒特点 374

二、芥子气中毒机制 374

三、芥子气中毒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375

四、芥子气中毒的临床表现 376

五、芥子气中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78

六、芥子气中毒的预防、急救和治疗 379

第四节 亚热带全身中毒性毒剂中毒 381

一、临床表现 381

二、诊断和防治 382

第五节 亚热带窒息性毒剂中毒 383

一、中毒机制 383

二、毒理作用 384

三、临床表现 385

四、诊断 385

五、预防和救治 386

第六节 亚热带失能性毒剂中毒 387

一、毒理作用 387

二、临床表现 388

三、诊断 388

四、预防、急救和治疗 389

第23章 亚热带核武器伤 390

第一节 概述 390

第二节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及其防护 391

一、核武器的杀伤作用 391

二、核武器伤害的防护 394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 394

一、发生条件和分型、分度 394

二、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395

三、急性放射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预防 397

第四节 核爆炸复合伤 399

一、发生情况及伤类 399

二、放射复合伤 400

三、烧冲复合伤 401

四、复合伤的诊断 401

五、复合伤的急救和治疗 402

第24章 亚热带复合伤 405

第一节 复合伤的分类 405

第二节 常规战争的复合伤类型 406

一、爆炸武器复合伤 406

二、反装甲攻坚武器复合伤 407

三、化学战剂、毒剂复合伤 408

四、海水浸泡复合伤 408

第三节 几种主要复合伤特点及救治 409

一、创伤复合伤特点及救治 409

二、贫铀武器复合伤特点及救治 411

三、化学战剂复合伤特点及救治 412

四、海水浸泡复合伤特点及救治 413

第25章 颅脑伤 416

第一节 亚热带条件下颅脑火器伤的基础研究 416

一、亚热带环境的概念 416

二、亚热带环境对脑组织的损害 416

三、亚热带环境下的颅脑火器伤 417

四、亚热带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治疗的基础研究 425

第二节 高温高湿环境下火器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救治 427

一、概述 427

二、火器性颅脑损伤分类 427

三、创伤弹道特点 427

四、火器性颅脑伤的病理改变 428

五、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428

六、临床表现特点 429

七、诊断 429

八、救治 430

第26章 亚热带口腔颌面部伤 433

第一节 概述 433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伤伤员的急救 434

一、防治窒息 434

二、止血 435

三、抗休克 436

四、伴发颅脑损伤的急救 436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437

一、颌面部软组织伤的损伤类型 437

二、口腔颌面部各类软组织损伤的处理特点 438

第四节 颌骨骨折 439

一、解剖学特点 439

二、临床表现 440

三、诊断 442

四、治疗 442

第五节 颧骨及颧弓骨折 452

一、颧骨颧弓骨折的分类 452

二、临床表现 452

三、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断 452

四、颧骨颧弓骨折的治疗 453

第六节 眼眶骨折 454

一、解剖学特点 454

二、临床表现 454

三、诊断 455

四、治疗 455

第七节 全面部骨折 456

一、临床表现 456

二、诊断 457

三、治疗 457

第八节 口腔颌面部战伤 459

一、临床特点 459

二、治疗 459

三、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460

第27章 亚热带眼部伤 463

第一节 概述 463

第二节 眼战伤的伤因和伤类 463

一、眼战伤的伤因 463

二、眼战伤的伤类 464

第三节 眼、眼附属器钝挫伤 466

一、眼前段钝挫伤 466

二、眼后段钝挫伤 467

三、眼球破裂伤 468

四、眼附属器挫伤 468

第四节 眼球穿孔伤 469

一、临床特点和处理原则 469

二、并发症及其处理 470

第五节 眼异物伤 470

一、球外异物 470

二、眼内异物 471

第六节 化学性眼损伤 471

一、酸、碱化学性眼损伤 472

二、化学毒剂性眼损伤 473

第七节 其他类型的眼战伤 474

一、眼爆震伤 474

二、眼部热烧伤及低温性损伤 475

三、眼部辐射性损伤 475

四、应激性眼部损伤 477

第八节 眼战伤的救治 477

一、眼战伤的检查 477

二、急救原则 477

三、救治措施 478

四、处理注意事项 478

五、分级治疗 478

第28章 亚热带耳鼻部创伤 480

第一节 耳部创伤 480

一、外耳创伤 480

二、中耳创伤 481

三、颞骨骨折 482

四、听器爆震伤 483

第二节 鼻部创伤 484

一、鼻骨骨折 484

二、鼻窦骨折 485

三、创伤性鼻出血 486

第29章 亚热带颈部伤 488

第一节 概述 488

第二节 颈部血管损伤 493

第三节 颈部喉、气管损伤 497

第四节 咽和颈部食管损伤 498

第五节 颈部神经损伤 499

第六节 颈部异物 500

一、异物的定位 500

二、异物的处理原则 500

第30章 亚热带胸部伤 502

第一节 概述 502

第二节 肋骨骨折 506

第三节 胸骨骨折 507

第四节 创伤性气胸 508

一、闭合性气胸 508

二、开放性气胸 508

三、张力性气胸 509

第五节 创伤性血胸 510

第六节 创伤性乳糜胸 512

第七节 肺实质损伤 513

一、肺挫伤 513

二、肺爆震伤 514

三、肺裂伤 515

第八节 气管及支气管损伤 515

一、穿透性气管及支气管损伤 515

二、闭合性气管及支气管破裂 516

第九节 食管穿孔 518

第十节 创伤性膈肌破裂 520

第十一节 心脏损伤 521

一、钝性心脏损伤 521

二、穿透性心脏损伤 523

第31章 亚热带腹部伤 525

第一节 概述 525

一、病因 525

二、临床表现 526

三、诊断 526

四、治疗 528

第二节 腹壁损伤 529

一、临床表现 529

二、诊断 530

三、治疗 530

第三节 肝损伤 531

一、损伤机制 531

二、分类 531

三、临床表现及诊断 532

四、治疗 533

第四节 肝外胆管损伤 535

一、病因及分类 535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35

三、治疗 536

第五节 胰腺损伤 537

一、病因及分类 537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38

三、治疗 539

第六节 脾损伤 541

一、病因及分类 541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42

三、治疗 543

第七节 胃损伤 544

一、分类 544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45

三、治疗 545

第八节 十二指肠损伤 546

一、病因及分类 546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47

三、治疗 547

第九节 小肠损伤 549

一、病因及分类 54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50

三、治疗 550

第十节 结肠损伤 551

一、分类 551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52

三、治疗 552

第十一节 直肠肛管损伤 553

一、分类 554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54

三、治疗 554

第十二节 腹膜后血肿及腹部大血管损伤 556

一、分类 556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557

三、治疗 558

第32章 亚热带四肢骨与关节损伤 562

第一节 亚热带四肢骨与关节火器伤的清创与处理原则 562

一、清创 562

二、处理原则 566

第二节 开放性关节损伤 567

一、损伤特点 567

二、治疗要求 568

第三节 上肢骨折治疗 569

一、肱骨干骨折治疗 569

二、尺、桡骨干骨折治疗 573

三、手部骨折治疗 576

第四节 下肢骨折治疗 578

一、股骨骨折的髓内钉治疗 578

二、胫骨骨折治疗 581

第33章 亚热带脊柱脊髓损伤 589

第一节 概述 589

一、脊柱脊髓损伤的发生率 589

二、脊柱脊髓损伤的分类、部位统计 589

第二节 亚热带脊柱损伤 590

一、颈椎损伤 590

二、胸椎、腰椎损伤 598

第三节 亚热带脊髓损伤 605

一、脊髓损伤的机制及病理改变 605

二、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 607

三、脊髓损伤的临床分类 608

四、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610

五、鉴别诊断 611

六、脊髓损伤的治疗 613

七、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614

八、亚热带脊柱脊髓伤的康复治疗 617

第34章 亚热带骨盆部损伤 620

第一节 骨盆骨折 620

一、骨盆应用解剖 621

二、骨盆生物力学 621

三、致伤原因及机制 626

四、分类 627

五、临床表现 631

六、诊断 631

七、治疗 637

第二节 髋臼骨折 650

一、应用解剖 650

二、致伤机制与伤情特点 650

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 652

四、骨折分类 653

五、临床表现 655

六、诊断 655

七、治疗 660

八、并发症及相应处理 668

第35章 亚热带泌尿生殖系损伤 671

第一节 概述 671

第二节 肾损伤 671

一、发病情况及一般特点 671

二、病理 672

三、分类 672

四、诊断 673

五、治疗 675

六、并发症及预后 678

第三节 输尿管损伤 678

一、致伤原因 678

二、病理 679

三、诊断 679

四、治疗 680

第四节 膀胱损伤 681

一、致伤原因 681

二、损伤机制和类型 681

三、诊断 682

四、治疗 683

第五节 男性尿道损伤 684

一、致伤原因及损伤特点 684

二、病理特征 685

三、诊断依据 686

四、治疗 687

第六节 男性生殖系损伤 688

一、阴茎损伤 688

二、阴囊损伤 689

三、睾丸损伤 690

四、精索损伤 691

第七节 女性尿道及生殖器损伤 692

一、致伤机制 692

二、诊断依据 692

三、治疗 692

第36章 亚热带周围血管伤 694

第一节 伤后病理生理特点及分类 694

第二节 检查及诊断 695

第三节 急救 696

第四节 处理 697

第37章 亚热带周围神经损伤 702

第一节 概述 702

一、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702

二、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 702

第二节 治疗原则 704

一、初期治疗原则 704

二、二期治疗原则 705

第三节 常见的周围神经损伤 707

一、臂丛神经损伤 707

二、腋神经损伤 709

三、肌皮神经损伤 710

四、正中神经损伤 711

五、尺神经损伤 711

六、桡神经损伤 712

七、坐骨神经损伤 713

八、胫神经损伤 714

九、股神经损伤 715

十、腓总神经损伤 716

第四节 灼性神经痛 716

一、诊断 717

二、治疗 717

第38章 亚热带战创伤并发症 719

第一节 战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719

一、命名和定义 719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719

三、发病机制 720

四、病理生理 721

五、诊断标准 721

六、临床表现 721

七、治疗 722

第二节 战伤后急性心功能不全 724

一、定义 724

二、病因 724

三、发病机制 725

四、临床表现 726

五、诊断 726

六、治疗 726

第三节 战创伤后急性肾衰竭 728

一、定义 728

二、病因 729

三、发病机制 729

四、临床表现 730

五、诊断 731

六、治疗 732

第四节 战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733

一、定义 734

二、病因及诱因 734

三、发病机制 734

四、病理生理 735

五、临床表现 736

六、诊断 736

七、治疗 737

第五节 战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738

一、定义及基本概念 738

二、发病机制及病因 739

三、MODS的诊断 742

四、MODS的防治 743

第39章 亚热带战创伤伤员的代谢营养支持 747

第一节 战创伤伤员营养状况评定 747

一、目前应用的营养检测方法 747

二、目前尚未普及和尚待完善的营养监测方法 750

第二节 战创伤伤员代谢变化 751

一、战伤伤员高代谢 751

二、战创伤伤员蛋白质氨基酸代谢 752

三、战伤伤员糖代谢 753

四、战伤伤员脂肪代谢 754

第三节 战伤伤员营养素需量及营养支持原则 756

一、营养素需量 756

二、营养支持原则 760

第四节 肠内营养 761

一、适应证 761

二、肠内营养制剂 761

三、途径方法 762

四、并发症防治 763

第五节 肠外营养 764

一、肠外营养制剂 764

二、途径和方法 765

三、常见并发症防治 768

第40章 亚热带多发伤的特点和救治 773

第一节 临床特点 773

一、生理紊乱严重 773

二、伤死率高 773

三、休克发生率高 774

四、严重低氧血症 774

五、容易漏诊及误诊 774

六、处理矛盾多 774

七、并发症多 774

第二节 病理生理 775

一、二重打击 775

二、高炎症反应性——SIRS 776

三、低炎症反应性——CARS 776

四、激活级联反应系统 777

五、急性期反应 778

六、白细胞募集和氧应激 778

七、微循环障碍 779

八、缺血/再灌注损伤 779

九、神经内分泌反应和代谢改变 780

十、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 781

十一、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781

第三节 伤情评估 781

第四节 诊断 782

一、详尽地了解受伤史 782

二、体格检查 782

三、辅助检查 782

第五节 治疗 784

一、院前急救 784

二、救治的组织实施 784

三、救治程序 785

四、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 785

五、各部位伤的治疗原则 786

六、损害控制性手术在多发伤的应用 787

七、重要脏器功能损害的防治 787

第41章 亚热带战伤救治展望 791

彩图 7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