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田文棠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224003567
  • 页数:32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魏晋时期三大思潮的哲学贡献和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目录
标签:思潮 三大

第一章 魏晋清谈与魏晋三大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1

一、晋之亡国的根本原因不在清谈 2

二、清谈是开展学术论争的新形式 5

三、清谈促进了三大思潮的形成发展 10

第二章 魏晋三大思潮的中心主题与层次结构 23

一、“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自然基础 24

二、“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性命原则 31

三、“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理想人格 34

四、“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自然价值 37

五、“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优点弱点 40

第三章 魏晋三大思潮的方法体系 44

一、名实相一的方法 46

二、辨名析理的方法 49

三、显中探幽的方法 51

四、本末相兼的方法 54

五、有无双遣的方法 59

六、色性俱灭的方法 61

第四章 魏晋名理学与刘邵的《人物志》 64

一、名理学兴起的政治思想原因 64

二、名理学与名法思想 68

三、名理学家刘邵的《人物志》 76

第五章 傅嘏与“四本才性”之辨 89

一、才性之辨的基本含义 89

二、各家代表人物的政治态度与思想状况 100

三、才性之辨的历史背景 102

第六章 魏晋玄理学与王弼贵无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 106

一、“无”与“有” 112

二、“体”与“用” 115

三、“本”与“末” 118

四、“一”与“多” 120

五、“静”与“动” 122

六、“明”与“知” 123

七、“道”与“德” 126

八、“性”与“情” 128

第七章 嵇康、阮籍“自然”哲学的两重性 131

一、嵇康、阮籍的自然观 132

二、嵇康、阮籍的认识论 137

三、嵇康、阮籍的政治主张 140

第八章 郭象《庄子注》哲学思想的调和色彩 151

一、《庄子注》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51

二、《庄子注》独化思想与裴頠“物自生论” 155

三、《庄子注》冥境之说与王弼“以无为本” 161

四、《庄子注》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调和色彩 166

第九章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范畴及其内在联系 170

一、“有”与“无” 171

二、“独化”与“玄冥” 175

三、“性命”与“天理” 180

四、“有迹”与“无迹” 183

五、“可知”与“不知” 186

六、“自为”与“相济” 189

七、“小变”与“大常” 192

八、“安生”与“安死” 195

九、“有为”与“无为” 197

十、“自是”与“相非” 200

第十章 魏晋佛理学与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 205

一、魏晋佛理学的发展简况 205

二、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 213

第十一章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中观思想 224

一、罗什的青少年时期 224

二、罗什在长安译经的盛况 228

三、罗什的般若中观思想 234

第十二章 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243

一、“非有非无”的本体论 245

二、“即动即静”的方法论 252

三、“无知而知”的认识论 256

第十三章 慧远的“法性”之说与魏晋的形神之辨 261

一、慧远的博学多识与长期事佛活动 261

二、慧远的“法性”之说及其理论根据 265

三、慧远的“法性”之说与魏晋形神之辨 273

第十四章 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279

一、文化格局的转换 279

二、文化基础的转换 285

三、文化精神的转换 292

四、文化转换的根据 297

附录 299

一、傅玄思想简论 299

二、魏晋大事及学术活动年表 318

后记 3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