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2007-2008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报告
2007-2008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报告

2007-2008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解超,夏建国,栗蕊蕊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44428200
  • 页数:131 页
图书介绍:本报告以上海高校研究生总体为母本,采用问卷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调查上海高校研究生的发展现状,客观反映本年度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着重从发展的视角描述当前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包括与研究生发展相关的政策环境、理论依据、内在动机、自身条件、社会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生本位的角度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07-2008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 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政策、理论背景与评价指标分析 1

一、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政策分析 2

1.关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政策综述 2

2.国外关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政策分析 3

二、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理论背景探讨 4

1.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4

2.主体性发展教育理论 4

3.个性化发展教育理论 5

三、我国高校研究生发展的评价指标分析 5

第二部分 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生活状态发展描述 11

一、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专业成长 12

1.学习动机呈现多元,现实性与社会性相统一 12

2.学习时间安排合理,任务性与主动性相统一 14

3.学习评价整体肯定,正面性与负面性相统一 15

4.学习方式多样化,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17

5.学习内容主次分明,实用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19

二、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课余生活与校园参与 22

1.网络生活健康开展,信息素养明显增强 22

2.情感生活积极向上,婚恋观社会化程度高 23

3.校园参与逐步扩大,参与动机具有现实性 25

三、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人际协调与环境适应 33

1.非独生子女居多,家庭关系和睦 33

2.“师生关系”居多,师生关系和谐 34

3.“朋友型”关系居多,室友关系密切 35

4.“放任+家庭”型班级居多,环境适应主动性强 36

第三部分 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基本素质发展的调查分析 38

一、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塑造与完善 39

1.政治信仰坚定,积极性与功利性共存 39

2.思想状况多元,理想化与世俗化共存 40

3.信守和推崇基本的道德原则,道德认知和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49

二、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培育 53

1.科学素质逐步提高,科学知识有待丰富 53

2.人文素质逐步提升,校园文化功能有待加强 56

三、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身心素质与个性发展 61

1.体育锻炼频率偏低,不同性别差异显著 61

2.心理自我评价良好,对问题处理充满信心 61

3.情绪状态作肯定性描述,平静、快乐占主导 67

4.压力排解方式多元,知心朋友是最重要的倾诉对象 69

第四部分 上海市高校研究生核心能力发展的调查分析 72

一、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创新能力 73

1.公开发表学术成果有待加强,不同年级、学科差别较大 73

2.学术研究机会有待增加,创新研究活动关注参与度低 75

3.科研设施、经费与管理体制成为制约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因素 80

4.学制设置科学性有待增强,两年或两年半成为首选 81

5.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突出问题在于导向性不明确 82

二、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职业规划与创业能力 83

1.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83

2.就业观更加现实,择业能力有所提升 85

3.创业意识薄弱,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93

三、上海市高校研究生的社会认知与参与能力 97

1.比较关注社会问题,能客观、理性判断社会现象 97

2.积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强参与意识与弱参与行为相伴 101

3.政治参与意识有待增强,政治冷漠与政治热情共存 105

第五部分 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的对策思考 107

一、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的总体思路 108

1.构建“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和研究生发展的有机统一 108

2.立足研究生群体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实现研究生生活、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机统一 109

3.发挥研究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与群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110

二、上海市高校研究生发展的具体对策 111

1.以队伍建设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111

2.综合考虑国家、社会和研究生的目标诉求,着力优化研究生培养方式 112

3.注重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 113

4.创新机制,探索构建研究生网格化管理模式 113

5.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创业、就业双向联动体系 114

附录 1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