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艳琳,娄飞鹏等著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09050395
  • 页数:491 页
图书介绍:本丛书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选题。本丛书旨在全面描绘现在及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图景,包括:1.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简新华、石华巍)2.中国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简新华、余江)3.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简新华、何志扬)4.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杨艳琳等)5.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侯伟丽、钟水映、叶林)6.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农问题(成德宁)7.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研究(钟水映等) 8.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研究(刘传江等)。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目录

总论 1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和失业 1

一、就业和失业的内涵与类型 2

(一)就业的内涵和分类 2

(二)失业的内涵和分类 7

二、就业和失业的制约因素 19

(一)劳动力的总供求状况 19

(二)劳动力的结构特征 21

(三)就业中的工资刚性因素 22

三、就业状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3

(一)失业的负面效应 23

(二)失业的积极作用 26

四、就业状况的变动趋势 27

(一)失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变化趋势 30

(二)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31

(三)失业人员的职业构成变化趋势 32

五、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 33

(一)发展经济,扩大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34

(二)完善就业制度,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 36

(三)发展教育和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41

(四)更新就业观念,克服就业和再就业的思想阻碍 42

(五)长期有效地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未来的就业压力 44

第二章 中国面临的就业形势 48

一、就业总量和失业形势 51

(一)就业规模 51

(二)就业结构的类型 58

(三)失业规模 59

(四)失业分布 66

(五)失业类型 76

二、就业率、失业率和就业弹性 89

(一)就业率 89

(二)失业率 91

(三)就业弹性 94

三、就业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 97

(一)就业结构 97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 105

第三章 中国新阶段的就业趋势 109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109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 109

(二)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10

(三)人口红利将逐步减少 111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12

二、就业总量的变化趋势 113

(一)就业人数的变化轨迹 113

(二)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115

三、就业率的变化趋势 119

(一)就业率和GDP增长率 120

(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122

四、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 125

(一)就业弹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 125

(二)就业弹性波动较大,且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又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126

(三)就业弹性总体水平比较低,就业压力增大 129

五、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30

(一)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30

(二)中国就业人口的城乡结构变化趋势 134

第四章 新阶段的经济发展与就业 142

一、经济增长与就业 142

(一)经济增长 142

(二)经济增长趋势与就业 145

(三)促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的协调发展 149

二、扩大内需与就业 151

(一)扩大内需 151

(二)扩大内需,促进就业 153

三、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 156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就业的关系 156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扩大就业的必要性 162

(三)协调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与扩大就业的关系 164

四、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就业 167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 167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169

(三)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逐步解决就业 174

五、可持续发展与就业 181

(一)可持续发展 182

(二)可持续发展与就业 184

第五章 新阶段的经济改革与就业 190

一、新阶段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0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90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191

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 195

(一)中国所有制改革进程 195

(二)所有制改革与就业的变化 196

三、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 198

(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198

(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就业的变化 200

四、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 202

(一)市场化的就业制度改革历程 202

(二)就业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204

(三)新劳动合同法与就业 206

五、分配制度改革与就业 208

(一)分配制度改革的经历 208

(二)分配制度改革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210

六、财政制度改革与就业 212

(一)财政制度改革的历程 212

(二)财政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213

七、金融制度改革与就业 215

(一)金融制度改革和发展的历程 215

(二)金融制度的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218

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就业 220

(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历程 220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失业、就业的影响 222

九、土地制度改革与就业 224

(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 224

(二)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226

十、户籍制度改革与就业 227

(一)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 227

(二)户籍制度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230

第六章 新阶段的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 232

一、新阶段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232

(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和特点 232

(二)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三)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237

(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扩张,实现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 242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 245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6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250

(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 253

(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选择 257

三、城市化与就业 260

(一)城市化 260

(二)城市化对就业的影响 267

(三)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以增加就业 269

四、西部大开发与就业 271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 271

(二)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 274

(三)在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促进就业 284

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就业 286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提出 286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 287

(三)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增加 293

六、中部崛起与就业 296

(一)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296

(二)中部地区的就业问题 299

(三)推动中部经济崛起与促进就业增加的协调 307

第七章 新阶段的人口变动与就业 313

一、新阶段中国人口的变动趋势 313

(一)新阶段中国人口数量变动趋势 313

(二)新阶段中国人口结构变动趋势 316

(三)新阶段中国人口素质变动趋势 322

(四)新阶段中国人口就业观念变动趋势 326

二、新阶段中国劳动力供给 330

(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变动趋势预测 330

(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331

(三)新阶段中国劳动力素质变动趋势 337

三、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就业效应 339

(一)劳动参与率偏高,增大了就业压力 339

(二)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偏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日益增大 340

(三)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上升 340

(四)劳动力素质不高,结构性失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341

四、人口老龄化与就业 342

(一)人口老龄化与就业总量 342

(二)人口老龄化与就业结构 344

(三)人口老龄化与就业方式 345

五、就业观念与就业 346

(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观念与再就业 346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与就业 347

第八章 知识经济与就业 350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350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 350

(二)世界知识经济的特征 352

二、知识经济的就业效应 354

(一)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 354

(二)知识经济的就业结构效应 356

(三)知识经济的就业形式效应 358

(四)知识经济的就业观念效应 360

三、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361

(一)中国知识经济发展的状况 361

(二)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369

(三)中国知识经济发展对就业影响的展望 373

四、技术进步与就业 375

(一)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 375

(二)中国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 378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就业 380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特征和作用 380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380

(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382

(三)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385

(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389

二、经济全球化的就业效应 390

(一)新世纪全球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390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就业的途径 394

三、国际产业转移与就业 399

(一)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的情况 400

(二)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403

(三)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404

四、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就业 408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征 408

(二)中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问题 411

(三)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 412

五、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与就业 417

(一)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工厂” 417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必要性 421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可能性 423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就业效应 425

六、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就业 427

(一)加入WTO的经济效应 428

(二)加入WTO的就业效应 431

第十章 新阶段解决就业问题的战略对策 439

一、促进经济发展 439

(一)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39

(二)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发展集约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42

(三)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就业 443

(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以增加就业 445

(五)发展高技术产业,充分发挥其就业促进作用 446

(六)发展制造业,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带动就业 448

二、加快非农化和城镇化 449

三、完善和转换再就业工程功能 452

(一)再就业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452

(二)不断完善再就业工作 453

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56

(一)改革有关的就业制度和完善就业法规 456

(二)完善劳动力市场 457

(三)改进就业服务 459

(四)稳步发展教育和培训 460

(五)转变就业观念 462

五、鼓励创业以带动就业 464

六、拓展国际就业空间 465

七、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就业对策 468

参考文献 473

后记 49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