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 1
第一节 土壤风化壳的特性 1
一、风化壳的概念和产生的概况 1
二、不同类型风化壳的特性 3
(一)碎屑风化壳 3
(二)含盐风化壳 3
(三)碳酸盐风化壳 3
(四)硅铝风化壳 4
(五)富铝风化壳 4
第二节 成土过程的基本类型 5
一、以矿物风化为主的成土类型 5
(一)原始土壤形成过程 5
(二)粘化过程 5
(三)富铝化过程 5
二、以生物聚积为主的成土类型 6
(一)腐殖质的累积过程 6
(二)沼泽化过程 6
三、以盐分聚积为主的成土类型 6
(一)钙化过程 6
(二)盐化过程 6
(三)碱化过程 7
四、土壤物质氧化还原成土类型 7
(一)潜育化过程 7
(二)潴育化过程 7
五、土壤物质淋溶的成土过程 7
(一)灰化过程 7
(二)酸性淋溶过程 7
(三)白浆化过程 8
第三节 土壤统一形成的概念 8
一、土壤统一形成图示 8
二、土壤????和相对年龄 8
三、土??? 9
四、关于威廉斯土壤统一形成学说的评价 9
第四节 农业土壤的形成与发展 10
一、农业土壤形成的特点 10
二、旱作土的熟化过程 10
三、水稻土的熟化过程 11
第二章 土壤的地理分布 12
第一节 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12
一、土壤的地带性 12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12
(二)土壤水平一垂直地带性 12
二、土壤的区域性 13
三、土壤的地域性 13
第二节 我国土壤的地理分布 14
一、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15
(一)三种水平带谱 15
(二)纬度水平带与经度水平带的结合 15
(三)成土条件对水平带的影响 15
二、我国土壤的垂直地带性&16— 17
(一)垂直带谱与基带 17
(二)土壤垂直带谱与山体特点 18
三、青藏高原土壤的地带性 18
第三章 土壤分类 20
第一节 土壤分类的基础及概况 20
一、土壤分类的意义 20
二、土壤分类的目的、任务和对象 20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 20
(二)土壤分类的任务 20
(三)土壤分类的对象 21
三、土壤分类的发展简况 21
(一)朴素唯物观的土壤分类 21
(二)地质观的土壤分类 21
(三)地带说的土壤分类及其演化 21
(四)按土壤风化和发育程度的分类 22
(五)诊断土层分类或称拼名分类 22
第二节 目前国外土壤分类的几个学派 23
一、苏联的发生学派 23
(一)地理发生学派 23
(二)历史发生学派 26
二、西欧的土壤分类 27
(一)库比纳的土壤分类 28
(二)麦克哈逊的土壤分类 30
三、美国的土壤分类 31
(一)初期的分类 31
(二)近期的分类 32
第三节 我国土壤分类现状和展望 38
一、我国土壤的历史 38
(一)我国古代土壤分类 38
(二)我国近代土壤分类 40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现状 41
(一)自然土与农业土统一分类的系统 41
(二)农业土壤的分类系统 48
三、我国土壤分类的展望 51
(一)我国近代土壤分类的发展特点 51
(二)目前我国土壤分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2
第四章 我国的主要土壤 53
第一节 东北平原的黑土 53
一、黑土地环境条件的特点 53
二、黑土的分类、分布和形成过程 56
三、黑土和黑钙土的形态和基本性质 57
四、黑土利用改良的基本途径 60
第二节 华北平原的主要土壤 61
一、华北平原的自然条件 61
二、华北平原土壤的形成过程 63
三、潮土和黄垆土的形态和性状 64
四、华北平原土壤改良的基本途径 67
第三节 江淮平原的旱地土壤 67
一、江淮平原的自然条件 68
二、江淮平原的主要旱地土壤 68
(一)潮沙泥土的形成、分布和性态 68
(二)沙姜黑土的形成、类型及性态 71
(三)岗黄土的形成、分布和性态 72
三、江淮平原地区的主要问题和土壤改良的基本途径 73
第四节 黄土高原的主要土壤 75
一、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条件 75
二、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土壤及其农业生产特性 77
(一)搂土 77
(二)黑垆土 79
(三)黄绵土 80
三、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和土壤改良的基本途径 81
第五节 西北干旱地区的主要土壤 82
一、西北干旱地区农业和自然条件 82
二、土壤形成过程 84
(一)栗钙土和棕钙土的形成过程 84
(二)荒漠土的形成过程 84
(三)土壤熟化过程 85
三、主要土壤类型简述 85
(一)栗钙土 85
(二)棕钙土 86
(三)灰钙土 86
(四)棕漠土 86
(五)绿洲土壤 86
四、关于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途径 87
第六节 盐碱土 90
一、土壤中盐分迁移和聚积的规律 90
二、盐碱土中的盐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91
三、土壤盐渍化的基本类型 92
(一)苏打盐渍化 92
(二)硫酸盐盐渍化 93
(三)氯化物盐渍化 93
(四)硝酸盐盐渍化 93
(五)碱化 93
四、我国盐渍土的分区 94
(一)滨海盐渍土区 94
(二)华北盐碱区 94
(三)西北半干旱盐碱土区 95
(四)西北干旱盐碱土区 95
(五)东北盐碱土区 95
五、盐碱土分类和基本性状 96
六、防止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96
七、盐碱土改良的基本途径 100
第七节 华南地区的红壤、砖红壤 103
一、华南地区的自然条件 103
二、砖红壤性土壤和红壤的形成过程 104
三、砖红壤性土壤和红壤的形态和特性 106
四、土壤改良利用的基本途径 107
第八节 云贵高原的黄壤 110
一、云贵高原黄壤的自然条件 110
二、黄壤的形成特点 111
三、黄壤的形态和特性 111
四、黄壤改良的基本途径 113
第九节 紫色土 114
一、紫色土形成过程的特点 114
二、紫色土的特征和特性 115
三、不同类型的紫色土 116
四、紫色土改良的基本途径 116
第十节 水稻土 118
一、水稻土的形态特征 119
二、水稻土的特征 121
三、水稻土有机养料转化的特点 123
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和水稻土壤肥的基本途径 125
第十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及泥炭土 127
一、棕色针叶林土 127
二、暗棕壤 130
三、棕壤 131
四、泥炭土及泥炭资源的利用 133
第十二节 西藏自治区的土壤及其利用改良 136
一、自然条件和土壤概况 136
二、西藏各类土壤分述 137
(一)黑毡土(亚高山草甸土) 137
(二)草毡土(高山草甸土) 138
(三)巴嘎土(亚高山草原土) 139
(四)莎嘎土(高山草原土) 139
(五)高山漠土(高山荒漠土 140
(六)高山寒漠土 140
第五章 四川省的土壤及其利用改良 142
第一节 四川省土壤形成分布的特点 142
一、土壤的区域性 142
(一)东部盆地区域 142
(二)川西南山地河谷区域 142
(三)川西北高原区 144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 144
(一)水热条件影响垂直带结构带 144
(二)坡向不同产生不同的垂直带 145
(三)高原土壤水平垂直带 145
三、母质对耕地土壤形成分布的重要性 145
四、四川省的土壤类型 146
第二节 潮土(代号Ⅰ) 147
一、潮土的形成 147
二、潮土的形状及利用改良 148
(一)灰色潮土(代号Ⅰ1大土油沙) 148
(二)灰棕潮土(代号Ⅰ2潮沙泥土) 150
(三)紫色潮土(代号Ⅰ3紫色潮沙泥) 151
(四)红黄潮土(代号Ⅰ4沙黄潮泥) 152
(五)高原潮土(代号Ⅰ5山地冲积土) 153
第三节 紫色土(代号2) 154
一、紫色土的形成 154
(一)紫色母质的形成特点 154
(二)紫色土的形成和分类 156
二、紫色土性状及其利用改良 157
(一)紫泥(代号21大泥) 157
(二)灰棕紫泥(代号22夹沙泥) 158
(三)红棕紫泥(代号23红石骨土) 159
(四)棕紫泥(代号24粗沙大土) 160
(五)黄红紫泥(代号26羊肝土) 160
(六)红紫泥(代号26红沙土) 161
第四节 黄泥(代号3) 162
一、黄泥的形成和特点 162
二、黄泥的性状及用利改良 13
(一)矿子黄泥(代号31) 163
(二)冷沙黄泥(代号32) 164
(三)卵石黄泥(代号33) 164
(四)姜石黄泥(代号35) 165
第五节 红泥(代号4) 166
一、红泥的分布,形成和特点 166
二、红泥的性状成利用改良 167
(一)卵石红泥(代号41,铁干种红泥…) 167
(二)老红泥(代号42) 167
(三)山地红泥(代号43) 168
(四)燥红壤(代号44)) 169
第六节 山地木叶土(代号5,山地棕壤类型 169
一、山地木叶的分布,形成和特点 169
二、山地木叶土的性状及利用改良 170
(一)冷黄棕土(代号55,山地黄棕壤) 170
(二)冷红棕土(代号52,山地红棕壤) 171
(三)冷木叶土(代号53,山地棕壤) 171
(四)冷灰包土(代号54,山地灰棕壤) 172
第七节 山地褐色土(代号6) 173
一、山地褐色土的分布和形成特点 173
二、山地褐土的性状及利用改良 174
(一)栗瓣大土(代号61,黄褐土) 174
(二)山地褐色土(代号62) 174
(三)山地灰褐土(代号63) 175
第八节 山地灰化土(代号7,银灰土) 175
一、山地化土的分布和形成特点 175
二、灰化土性状及利用改良 176
(一)山地灰化土(代号72,银灰土) 176
(二)山地棕色灰化土(73) 177
第九节 山地草甸土(代号8) 178
一、山地草甸土的分布和形成的特点 178
二、山地草甸土的性状及利用改良 179
(一)山地草甸土(代号81) 179
(二)高原草甸土(代号82) 179
(三)高原黑草甸土(代号83) 180
第十节 沼泽烂包泥(代号9,沼泽土) 181
一、沼泽烂包泥的分布及形成特点 181
二、沼泽烂包泥性状及利用改良 181
(一)大沼泽烂包泥(代号91高原潜育沼泽土) 181
(二)半沼泽烂包泥(代号92高原泥炭沼泽土) 182
第十一节 山地冰冻土(代号10,山地冰沼土) 182
第六章 土壤分区 185
第一节 土壤分区的意义,目的和原则 185
一、土壤分区的意义 185
(一)土壤分区的意义 185
(二)土壤分区的目的 185
二、土壤的分区原则&185— 186
(一)要坚持天、地、人、物统一体的观点 186
(二)必须以生产问题为中心统 186
(三)应以提高区域土壤肥力为重点 186
(四)以当前利用现状和生产水平为表征 186
第二节 省、地土壤区划的依据和体系 186
一、省、地土壤区划的依据 186
(一)生态平衡 186
(二)热水平衡 187
(三)肥力平衡 187
(四)能量平衡 187
二、土壤区划的体系 188
(一)土壤区划的体系 188
(二)土壤区划的分级 188
第三节 西南地区的土壤区划 189
一、四川省土壤区划 189
二、贵州省土壤农业利用分区 190
三、云南省的农业区划 163
四、西藏的利用分区 195
等四节 四川省各级农业土壤区简要说明 199
一、四川省农业土壤区划图 199
二、四川省各级农业土壤简要说明 199
(一)四川盆地丘陵紫色土区域 199
(二)四川东部盆边山地黄泥土区域 204
(三)四川西南山地河谷红泥土区域 206
等五节 地、县、社、队土壤区域 211
一、地、县、社、队土壤划的特点 211
二、地、县、社、队、土壤区划的依据及其研究的重点内容 212
(一)以农业土壤区划为中心的土壤普查 212
(二)地、县、社、队土壤区划研究的重点内容 212
三、土壤普查的具体作法 213
(一)狠抓成果质量 213
(二)狠抓工作效率 216
(三)狠抓技术培训 217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广西近代专业音乐研究》李昂责任编辑;(中国)杨柳成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基于地质雷达信号波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测方法研究》赵贵章 2019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