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生命经济原理
生命经济原理

生命经济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汉生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0418872
  • 页数:5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生命对消费品的需要量出发,构造出利物(即消费品)的标准化度量体系,推导建立了基数效用模型,利用效用量、成本量和利物量这三个基本量建立了利物的三维坐标模型。并进而导出了价格模型。总之,本书从一个新的角度系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的各个方面。
《生命经济原理》目录

第一章 价值幽灵 1

一、价值回顾 1

二、价值论的泥潭 3

三、价值本相 6

第二章 人 10

一、生命体、人、人的三次生命体 10

二、人的利己本能 11

三、利己心的扩展 15

1.母爱探讨 16

2.人类亲戚现象探讨 19

3.基因间爱的扩展 23

四、人的基本形式——消费人 25

五、生产人 27

六、标准消费人 28

七、消费周期和速度 29

第三章 物源 30

一、纯客观的物 30

二、人属于物 31

第四章 人与物 33

一、人与物的关系 33

二、利物及分类 37

1.利物类别 37

2.直接利物与间接利物 39

三、利物的度量 40

1.饱和点 40

2.死亡点 40

3.标准单位量——标石 41

四、自然量向标准化量的变换 41

1.标准化Ⅰ 42

2.标准化Ⅱ 43

3.标准化Ⅰ与标准化Ⅱ的关系和意义 44

五、生命函数与利物分析 46

1.利物的溢出 46

2.生命函数与安全系数 47

3.人类的利物 49

4.利物标准化后的平面 51

第五章 人感觉利物 53

一、效用感觉 53

1.效用概念 53

2.效用感觉的机理 55

二、效用度量模型 56

1.相关量的规定 56

2.效用函数推导 56

3.效用的意义 59

三、效用坐标图 60

四、效用作用下人的消费行为 63

五、效用最大化与生存安全最大化 66

1.效用最大化 66

2.安全系数最大化 67

六、效用现象的本质特征 69

七、效用模型上的消费趋势 71

八、效用函数存在的实证探讨 74

九、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解释 79

十、关于“总效用”的讨论 81

1.两种算法的总效用 81

2.和式总效用的进一步探讨 83

十一、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关系 86

十二、群体效用 89

1.几何平均算法 91

2.算术平均算法 91

3.利物算术平均算法 91

十三、效用概念间的数学关系 92

1.一种利物和两种利物的效用模型 93

2.两种利物总效用曲面特点的经济学意义 96

3.三利物及多利物效用 98

4.效用模型说明 98

第六章 人与物之外的观察 99

一、效用与能值的关系 100

二、能值的度量 101

三、效用与能值各有用途 101

四、能值的优缺点 102

五、不同利物能值相加的讨论 103

六、能值(价值)与效用在坐标上的表示 103

七、消费人与利物关系总结 105

八、利物与能值 106

第七章 生产利物 107

一、生产的原因和目的 108

二、生产原理探讨 111

三、生产类型 114

1.量增型生产 115

2.质进型生产 117

3.无物型生产 119

四、现代生产 122

五、货币 128

1.货币的产生与演变 130

2.货币与商品的共性与差异 133

3.商值 137

六、生产的成果与代价 141

第八章 社会生产与消费系统 148

一、生产与消费综述 148

二、生产者对利物的感觉 153

三、成本与物量的关系 156

四、生产总结 158

第九章 利物模型 161

一、人与利物关系全图的说明 161

二、利物及属性的量化 162

三、用三维直角坐标来表示利物量化关系 164

四、利物坐标系的应用 165

1.效用平面 166

2.代价平面 168

3.ΙΟ平面 168

五、天然物、利物与技术进步 170

第十章 交换研究 173

一、交换的逻辑思想 173

二、代价平面上的效用代价线 175

1.效用代价线Pu的数学表达式推导 176

2. Pu曲线诠释 178

三、交易三角区与经济剩余 181

1.效用成本Pu与真实成本Pc的差异 181

2.四个区域讨论——交易三角区 182

3.经济剩余 184

四、经济剩余讨论与论证 184

1.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剩余概念 184

2.本书中的经济剩余概念 185

3.经济剩余的真实性论证 186

五、现实价格形成 194

六、利物的转移流动方式 197

1.利己心再论 197

2.利物转移方式种种 200

3.交换文明 204

4.生产方与消费方关于交换原则的对话 207

七、论交换原则 210

1.利己心的作用(私有原则) 210

2.生产中会产生剩余,剩余应当归谁所有? 210

3.如何分配ΔQ最为有利? 217

4.要素各方的收入 218

5.消费者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经济成果的分享者 220

第十一章 价格模型 225

一、一些假设 226

二、价格形成——讨价还价分析 227

三、交易动力 231

四、Nash价格模型 232

五、一般价格模型 234

1.弹簧模型 234

2.角弹簧应用 235

3.模型推导 235

六、交易价格与实物剩余分割往往不一致 237

七、经济剩余Δ与产品剩余ΔQ调节经济运行的原理 240

八、完整价格模型 244

九、价格模型的性质与特征 246

1.模型图像说明 246

2.价格模型数学表达式说明 249

3.交易动力曲面 252

4.完整价格模型列表 262

5.价格模型中的黄金分割点 268

第十二章 模型与事实 272

一、模型总论 272

1.三维空间的价格模型描述 272

2.利物与模型 282

3.交易的思路 285

二、效用因素与价值 289

1.效用本质 290

2.价值 290

3.效用整合 292

4.基数效用中的总效用探讨 297

5.总效用应用 303

6.总效用的疑问 307

7.效用概念的作用 309

三、成本因素 311

1.成本概念 311

2.成本与效用的关系 314

3.有成本利物与无成本利物 316

4.科技进步中的成本、利物间关系 317

5.成本与价格的关系 323

6.成本分析的结论 325

四、竞争因素 328

1.竞争的作用 328

2.价格在竞争中诞生 330

3.竞争的规则 332

4.竞争的决定因素 333

5.竞争的收敛性 339

五、模型的调节功能 340

1.模型的一些假定 341

2.生存与生产 346

3.产品剩余ΔQ与经济剩余Δ的关系 348

4.经济剩余Δ对生产者的吸引和调控 351

第十三章 分配研究 356

一、生产总述 356

1.生产经营循环系统 356

2.基本子系统的参与方及其系统结构 357

3.生产子系统的生产成果 360

4.ΔQ成果的归属研究 361

二、分配原则与分配方式 366

1.约束性原则 366

2.分配顺序 368

3.第一、第二层次分配的讨论 371

三、第三层次分配的研究 376

1.人力要素 378

2.物力要素(财物要素) 381

3.环境要素 383

4.三大类要素的关系 384

5.三类要素生产力对ΔQi1的分配 386

6.要素收回成本的确定 388

7.各要素对剩余的分配 396

8.第三层次分配因素探讨 399

四、分配机制研究 410

1.第三层次分配总结 411

2.基本经济规律与分配机制综述 417

第十四章 正义分配 426

一、正义分配研究 426

1.关于所有制 426

2.基本子系统产出ΔQ的归属 429

3.子系统的正义分配 432

4.正义的递推性 434

5.市场机制与正义分配 435

6.努力实现正义分配 436

7.正义分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439

8.何谓剥削? 441

二、现实分配考察 445

1.中国情况考察 445

2.西方资本主义情况概述 461

3.前苏联经济情况简介 465

4.对比研究与综合 467

5.中国当前的分配机制改革设想 472

三、利息分配及成因 480

1.西方经济学家对利息的解释 481

2.利息的本质 482

3.准利息——租金、地租、房租 486

4.储蓄、投资与股市 488

第十五章 价值反思 491

一、综述 491

1.价值概念认识演化路径 491

2.价值创造的认定 492

3.价值归属关系及原则 494

4.等价交换原则的形成和演化 495

5.效用价值论的演化 496

二、系统价值论 497

1.澄清价值概念 497

2.几个概念的定义 500

3.关于财富的创造 503

4.关于等价交换原则 512

5.正义分配与剥削 514

三、系统创造论 516

1.基本子系统的结构 517

2.系统运行机制 518

3.系统整体创造过程 518

4.系统分配原理 522

5.系统缺陷与完善的方向 525

四、价格形成原理 528

1.交换价格形成 528

2.交换价值再无容身之所 531

3.价格机制的缺陷 532

4.价格变化的原因 532

参考文献 5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