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影视传播学
影视传播学

影视传播学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可扬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6024795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八章,分别阐述了影视传播的发展、传播属性、内容、功能和效果、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形态和过程、接受、影视的文化美学品格等。
《影视传播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影视传播的发展 1

第一节 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1

一、符号和信号传播时期 1

二、语言文字时期 2

三、大众传播时期 4

第二节 影视的诞生 6

一、电影的发明 6

二、电视的发明 9

第三节 电影传播技术的发展 13

一、默片时代的收获 14

二、有声电影的进步 16

三、彩色电影的成就 18

四、高科技电影的飞跃 19

第四节 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 22

一、早期各国电视事业的发展状况 22

二、声像技术设备的完善 23

三、彩色电视 25

四、卫星电视 27

五、有线电视(CATV) 29

六、高清晰度电视(HDTV,High Difinition TV) 30

七、电视发展新方向 31

第二章 影视的传播属性 33

第一节 影视的艺术属性 33

一、影视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33

二、影视审美属性的共同性 35

一、大众传播的界定及特点 46

第二节 影视的大众传播属性 46

二、大众传播与影视传播 49

第三节 影视传播的主要特点和局限 52

一、影视传播的主要特点 52

二、影视传播的差异性 56

三、影视传播的局限 59

第三章 影视传播的内容、功能和效果 62

第一节 影视传播的内容 62

一、新闻资讯 62

二、教育与服务 63

三、思想观念 64

四、审美娱乐 65

一、一般传播活动的功能 68

第二节 影视传播的功能 68

二、大众传播功能 70

三、电视传播的反思 72

第三节 影视传播的效果 76

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和主要理论 76

二、影视传播的效果 81

三、影视的道德意识和文体内涵 84

第四章 影视传播的符号系统 88

第一节 电影符号学 88

一、几组基本概念 89

二、电影符号学的基本电影观念 92

三、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领域 92

第二节 影视的图像符号系统 95

一、影像 96

二、画面 97

三、镜头 99

四、镜头的连接 102

第三节 影视的声音和文字符号系统 103

一、声音符号 103

二、影视文字符号 109

第五章 影视传播的语言系统 111

第一节 蒙太奇——表现性影视语言 111

一、早期的蒙太奇 111

二、库里肖夫对蒙太奇的推进 114

三、爱森斯坦等人对蒙太奇的贡献 115

第二节 长镜头——纪实性影视语言 120

一、影视纪实美学的先驱 121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 122

三、巴赞的纪实电影美学 126

第三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不同特征 130

一、叙事结构的不同 131

二、时间结构的不同 132

三、空间结构的不同 133

第六章 影视传播的形态和过程 134

第一节 电影形态 134

一、故事片 134

二、美术片 140

三、科教片 142

四、纪录片 145

第二节 电视传播的节目形态 148

一、新闻类节目形态 148

二、电视社教类节目形态 152

三、电视文艺节目 153

四、生活服务类节目形态 156

一、一般传播活动过程 158

第三节 影视传播的过程 158

二、影视传播过程 163

第七章 影视传播的接受 168

第一节 影视传播的接受心理 168

一、大众传播的受众 168

二、影视接受心理 171

三、影视的接受过程 176

四、影视接受模式 177

第二节 影视接受特性的差异 180

一、接受心理的差异——审美和休闲 180

二、接受环境的差异——影院和家庭 182

三、接受方式的差异——个体和群体 185

一、“戏以载道”——中国电影观众的文化心理 186

第三节 中国电影受众的民族特色 186

二、“影戏是戏剧之一种”——电影的观念 189

三、喜欢什么电影——欣赏趣味或接受模式 190

第四节 培养观众——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 192

一、观众群体构成导致中国电影的文化定位尴尬 192

二、电影观众的文化构成导致中国电影文化和美学品位不高 194

三、电影观念的落后制约中国电影的发展 196

余论 影视的文化美学品格 198

第一节 影视与审美需要 198

第二节 影视的人文品格 204

第三节 影视的文化和美学使命 206

主要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