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信誉与产权制度
信誉与产权制度

信誉与产权制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民选著
  • 出 版 社: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884670
  • 页数:2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介绍了信誉与产权制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是一本学术著作。
《信誉与产权制度》目录

1 信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1

1.1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2

1.1.1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2

1.1.2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内涵 5

1.1.3 如何看待社会资本的资本属性 8

1.2 社会资本: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12

1.2.1 社会资本是以现实性为基础的新概念 12

1.2.2 社会资本是具有较好解释力的分析工具 14

1.3 信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15

1.3.1 信任、信用与信誉 15

1.3.2 信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 25

2.1 与信誉主体有关的经济学假定 33

2 信誉的产生、强化与扩展 33

2.1.1 自利性、利他性和互利性 34

2.1.2 从完备理性到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的产生 37

2.2 信誉的产生:与经济学主流范式一致的理论解释 40

2.2.1 互动与合作 40

2.2.2 个人最大化与信誉 42

2.2.3 重复博弈中合作均衡的产生 44

2.2.4 KMRW定理与合作机制 48

2.3 信誉的强化与扩展 50

2.3.1 信誉的强化 50

2.3.2 信誉的扩展 54

3 信誉的经济功能 61

3.1 信誉的经济属性 62

3.1.1 信誉具有经济产品的属性 62

3.1.2 企业信誉兼具专用性资产与专有性资产的特征 63

3.2.1 信号显示功能 67

3.2 信誉的经济功能分析 67

3.2.2 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 69

3.2.3 促进合作的功能 72

3.3 信誉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分析 76

3.3.1 信誉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作用 76

3.3.2 信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81

4 信誉机制 89

4.1 信誉机制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89

4.1.1 信誉与信誉机制 90

4.1.2 信誉机制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 91

4.1.3 信誉机制与法律机制 93

4.2.1 产权明晰与契约自由 95

4.2 信誉机制形成的条件 95

4.2.2 市场竞争 100

4.2.3 有效的信息反馈与传递 102

4.2.4 政府行为 103

4.2.5 公司治理机制 105

4.2.6 文化与道德建设 107

4.3 信誉机制作用的发挥 110

4.3.1 对失信者的惩罚 110

4.3.2 对守信者的奖励 114

5 信誉主体的产权基础 117

5.1 信誉主体的产权基础 117

5.1.1 信誉主体、市场主体与产权主体 118

5.1.2 可置信承诺与履约能力 122

5.1.3 交易性互动的决定性因素 125

5.1.4 有恒产者有恒心 128

5.2 主体信誉与产权 130

5.2.1 个人信誉与产权 131

5.2.2 企业信誉与产权 136

5.2.3 非营利组织信誉与产权 141

6 产权制度与信誉 147

6.1 有效的产权制度 147

6.1.1 产权与产权制度 148

6.1.2 何谓有效产权制度 152

6.2 信誉资产与产权制度 155

6.2.1 信誉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无形资产 155

6.2.2 构建好与信誉资产有关的产权制度 157

6.3 产权制度对失信行为的制约 161

6.3.1 提出“用产权制度制约失信行为”命题的理由 162

6.3.2 用产权制度惩戒违约行为 163

7 产权安排与信誉 169

7.1 个人信誉与产权安排 170

7.1.1 执业者的个人信誉与产权安排 170

7.1.2 个人信誉与股权激励 173

7.2 组织信誉与产权安排 181

7.2.1 组织信誉的复杂性 181

7.2.2 组织信誉对产权安排的影响 182

8 特殊信誉主体与产权制度 193

8.1 特殊信誉主体——政府 194

8.1.1 政府与政府信誉 194

8.1.2 政府信誉的形成 197

8.1.3 政府信誉的特殊性 201

8.2 政府与现代产权制度构建 203

8.2.1 从“诺思悖论”说起 203

8.2.2 现代产权制度构建中的“诺思难题” 206

8.2.3 政府对于构建现代产权制度肩负的责任 209

8.3 政府诚信是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关键 211

8.3.1 政府必须守法、守信 211

8.3.2 政府诚信是现代信用社会的基石 216

9 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信用危机与治理 221

9.1 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信用:一个比较分析 222

9.1.1 经济体制概说 222

9.1.2 集中决策体制下的信用 223

9.1.3 分散决策体制下的信用 225

9.1.4 传统社会的信用 226

9.1.5 现代社会的信用 227

9.2 对我国体制转型时期信用危机的一个综合解释 228

9.2.1 我国体制转型时期的信用状况 229

9.2.2 我国转型时期信用问题产生原因之一:契约与产权角度的解释 231

9.2.3 我国转型时期信用问题产生原因之二:政府与权力结构角度的解释 235

9.2.4 我国转型时期信用问题产生原因之三:信用文化与社会结构角度的解释 238

9.2.5 我国转型时期信用问题产生原因之四:法律与社会演化角度的解释 241

9.3 我国转型时期信用危机的治理:信用制度建设 243

9.3.1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根本: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 244

9.3.2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保障: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法律约束力 246

9.3.3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基础:整合信用文化 249

9.3.4 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着力点:信用体系建设 254

参考文献 261

后记 2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