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平凉市志
平凉市志

平凉市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101015514
  • 页数:906 页
图书介绍:
《平凉市志》目录

第一节 位置 53

第二节 至界 53

第一节 历代建置 54

第二章 建置沿革 54

第二节 归属变更 56

第一节 历史区划 59

第三章 行政区划 59

第二节 现行区划 62

第一节 地质构造 77

卷三 自然环境第一章 地质 77

第三节 出露地层 78

第二节 沉积地层 78

第四节 矿藏 80

第一节 中山丘陵 82

第二章 地貌 82

第二节 黄土丘陵 84

第三节 泾河河谷 86

第二节 光照 87

第一节 四季划分 87

第三章 气候 物候 87

第三节 气温 88

第四节 地温 89

第五节 降水 90

第六节 风气压 91

附 一次罕见的沙尘暴天气 92

第七节 灾害性天气 93

第八节 物候 94

第一节 地表水 95

第四章 水文 95

第二节 地下水 98

第三节 水质 100

第二节 植被类型 102

第一节 自然植被 102

第五章 植被 102

第三节 植被区划 103

第一节 野生动物 104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104

第二节 野生植物 105

第一节 旱灾 111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11

第二节 冰雹 115

第三节 霜冻 118

第四节 水涝 120

第五节 风灾 123

第六节 病虫害 125

第七节 地震 126

第一节 历代人口 131

卷四 人口第一章 人口规模 131

第二节 人口分布与密度 132

第一节 年龄 性别 135

第二章 人口构成 135

第三节 劳动力 141

第二节 民族人口 141

第四节 行业 职业 142

第五节 文化程度 143

第一节 自然变动 144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44

第二节 机械变动 148

第一节 初婚年龄 149

第四章 婚姻 家庭 149

第二节 婚居状态 150

第三节 家庭 151

第一节 人口与粮食 152

第五章 人口与经济 152

第二节 人口与国民收入 153

第三节 家庭人口与经济结构 154

第一节 管理 155

第六章 计划生育 155

第二节 具体规定 156

第二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 158

第一节 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 158

第三节 计划生育效果 158

第七章 人口普查 158

第三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 159

第一节 城廓变迁 163

卷五 城乡建设第一章 城区建设 163

第二节 街巷 164

第三节 供水 排水 路灯 168

第四节 绿化 171

第五节 公共建筑 172

第一节 村庄 174

第二章 村镇建设 174

第一节 普查 175

第三章 房地产管理 175

第二节 集镇 175

第二节 公房建设与维修 176

第三节 公房管理 177

第四节 私房改造 179

第一节 环境卫生 180

第四章 环境保护 180

第五节 城区公地 180

第二节 环境保护 181

第一节 建筑企业 183

第五章 建筑业 183

第二节 工程设计 184

第一节 土地改革 189

卷六 农业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189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 190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191

第四节 农业生产责任制 193

第二节 耕地 194

第一节 管理 194

第二章 农业 194

第三节 粮食作物 196

第五节 农业技术 199

第四节 经济作物 199

第六节 病虫害防治 202

第一节 采种育苗 203

第三章 林业 203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04

第三节 林木权属 206

第四节 林木管理 207

第一节 家畜 209

第四章 畜牧业 209

第三节 饲草饲料 211

第二节 家禽 211

第四节 畜病防治 212

第二节 编织 加工 213

第一节 果类 213

第五章 副业 213

第一节 国营养鱼 214

第六章 渔业 214

第三节 建材 建筑 214

第一节 水库塘坝 215

第七章 水利 215

第二节 集体养鱼 215

第三节 个体养鱼 215

第二节 渠道 218

第三节 打井 提灌 221

第四节 泾河治理 222

第五节 水土保持 223

第一节 动力机械 224

第八章 农业机械 224

第四节 排灌机具 225

第三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225

第二节 农作机具 225

第六节 农机经营 226

第五节 农用运输机具 226

第七节 农机修造 228

第一节 个体 231

卷七 工业第一章 经营体制 231

第二节 私营工业 232

第四节 国营 233

第三节 公私合营 233

第五节 集体所有制 234

第二节 电力 238

第一节 煤炭 238

第二章 市属工业 238

第三节 建筑材料 240

第四节 造纸及纸制品 241

第五节 纺织 242

第六节 缝纫 皮革制品 244

第七节 工艺美术 245

第八节 文化教具印刷 246

第九节 食品饮料 247

第十节 化学制品 249

第十二节 冶金及金属制品 250

第十一节 家具制造 250

第十三节 机械 252

第一节 中央部属 253

第三章 中央、省、地驻平工业 253

第十四节 运输设备制造 253

第十五节 饲料加工 253

第二节 甘肃省属 254

第三节 平凉地区属 255

第四章 名优产品 257

第一节 机电 257

第三节 纺织 258

第二节 化工 258

第四节 其它产品 259

第一节 古道 263

卷八 交通 邮电第一章 交通 263

第二节 公路 264

第三节 公路养护 267

第四节 桥涵 268

第五节 民间运输 275

第六节 专业部门汽车运输 277

第七节 机关企事业单位汽车运输 279

第一节 业务管理 280

第二章 邮电 280

第二节 邮路投递 282

第三节 邮政业务 283

第四节 电报 284

第五节 电话 285

第一节 私营和个体商业 289

卷九 商贸第一章 商业经济体制 289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90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291

第四节 庙会与集市贸易 293

第二节 生活资料 294

第一节 生产资料 294

第二章 购销 294

第四节 物资 外贸 295

第三节 农副畜产品 295

第二节 自由交易 298

第一节 购销管理 298

第三章 粮油购销 298

第三节 统购统销 299

第五节 粮油储运 300

第四节 议购议销 300

第六节 油脂购销 301

第七节 市镇供应 302

第一节 饮食业 303

第四章 饮食服务 303

第二节 服务业 304

第一节 税务管理 309

卷十 财税 金融第一章 赋税 309

第二节 税制沿革 310

第三节 农业税 311

第四节 工商税 313

第五节 其它税 316

第一节 管理 320

第二章 财政 320

第二节 收入 321

第四节 监督 323

第三节 支出 323

第一节 经营 325

第三章 金融 325

第二节 货币 327

附 金代平凉府钞版简介 328

第三节 存款 330

第四节 贷款 331

第五节 银行结算 333

第一节 国民债券 334

第四章 国家征集资金 334

第六节 保险 334

第三节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35

第二节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335

第六节 甘肃经济建设集资券 336

第五节 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集资券 336

第四节 国库券 336

第七节 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 337

第二节 计划经济 341

第一节 规划设计 341

卷十一 经济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 341

第一节 统计与监督 343

第二章 统计 343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与基本建设 343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统计 344

第三节 抽样调查 346

第二节 物价演变 347

第一节 管理 347

第三章 物价 347

第三节 物价检查与监督 349

第一节 市场管理 352

第四章 工商行政 352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改造 354

第三节 工商企业管理 355

第四节 合同 商标 广告 管理 356

第二节 审计与监督 357

第一节 审计业务 357

第五章 审计 35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 361

卷十二 政党群团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 361

第二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 364

第一节 创建组织及活动 365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 365

第二节 中共平凉市(县)委员会 371

第三节 市(县)历次党员代表大会 373

第四节 党务和重要政治活动 379

第五节 统一战线工作 395

第六节 甄别工作和平反冤假错案 397

附 平凉县文化大革命简述 398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平凉市委员会 402

第三章 民主党派 402

第二节 中国民主同盟平凉市(县)委员会 403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04

第四章 群众团体 404

第三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平凉市支部委员会 404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平凉市支部委员会 404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406

第四节 农民组织 409

第三节 妇女组织 409

第五节 工商业组织 410

第一节 县衙 民国县政府 413

卷十三 政权 政协第一章 行政机构 413

第三节 人民政府 418

第二节 民国代议机构 418

第一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25

第二章 权力机构 425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 427

第三节 常设机构及活动 431

第四节 人民代表选举 43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36

第三章 人民政协 436

第二节 委员会会议 43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442

第一节 编制 447

卷十四 军事第一章 地方武装 447

第二节 自卫团队 449

第四节 民兵 450

第三节 武工队 游击队 450

第三节 义务兵 452

第二节 志愿兵 452

第二章 兵役 452

第一节 募兵与征兵 452

第四节 预备役 453

第一节 清朝城守营 454

第三章 驻军防务 454

第二节 北洋军 455

第三节 国民军 456

第四节 人民军队 459

第一节 古代 462

第四章 战事 462

第二节 近代 464

第一节 管理 466

第五章 防空 466

附 “天意”兵变 466

第三节 其它措施 467

第二节 工程建筑 467

第一节 警务管理 471

卷十五 公安 司法第一章 公安 471

第二节 社会治安 472

第三节 治安行政管理 475

第一节 检查管理 478

第二章 检察 478

第二节 检查工作 479

第一节 法庭 法院 481

第三章 审判 481

第三节 人民陪审 482

第二节 审判工作 482

附 典型案例 483

第四节 案件复查 483

第一节 司法业务 485

第四章 司法 48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486

第五章 劳动改造 486

第二节 法制宣传 486

第三节 思想教育 487

第二节 狱政管理 487

第二节 优抚 491

第一节 民政科(局) 491

卷十六 民政劳动人事第一章 民政 491

第三节 复员退伍军人安置 493

第四节 救灾救济 494

第五节 农村扶贫 495

第六节 社会福利 496

第八节 殡葬改革 498

第七节 婚姻登记 498

第一节 干部 499

第二章 劳动人事 499

第二节 工人 500

第四节 劳动工资 502

第三节 离休退休 502

第六节 劳动就业 506

第五节 劳动保护 506

第一节 私塾 511

卷十七 教育第一章 私塾 书院 官学 511

第二节 府学 县学 义学 512

第三节 书院 学堂 513

第一节 幼儿教育 514

第二章 普通教育 514

第二节 小学教育 515

第三节 中学教育 517

第一节 师范教育 520

第三章 中等专业教育 520

第二节 职业教育 521

第二节 地(专)区办 523

第一节 市县办 523

第四章 大专院校 523

第一节 盲聋哑学校 524

第五章 特种教育 524

第一节 业余教育 525

第六章 成人教育 525

第二节 工读学校 525

第一节 师资 员工 527

第七章 教师 527

第二节 广播电视教育 527

第三节 自学考试 527

第二节 待遇 528

第二节 教学改革 530

第一节 教研组织 530

第三节 培训 530

第八章 教育科学研究 530

第一节 管理 533

第九章 经费 设施 533

第二节 教育经费 534

第四节 教育设施 535

第三节 勤工俭学 535

第一节 歌谣 539

卷十八 文化第一章 民间文化 539

第二节 社火 544

附“春官诗”一束 545

第五节 谜语 546

第四节 传说故事 546

第三节 灯影子 546

第七节 剪纸 刺绣 547

第六节 雕塑 547

第一节 诗歌 548

第二章 文艺创作 论著 548

第三节 小说 散文 549

第二节 剧本 549

第五节 美术 书法 篆刻 摄影 550

第四节 学术论著 550

第一节 组织管理 551

第三章 群众文化 551

第二节 文化娱乐 552

第一节 剧种 553

第四章 戏剧 553

第二节 班社 剧团 555

第一节 发行 558

第五章 电影 558

第三节 剧场 558

第二节 放映 559

第一节 书店(铺) 560

第六章 图书 560

第二节 图书馆(室) 562

第一节 报纸 563

第七章 报刊 广播 电视 563

第三节 广播 564

第二节 通讯报道 564

第四节 电视 565

第一节 档案馆(局) 566

第八章 档案 566

第二节 收集 利用 567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568

第九章 文物 568

第三节 文物普查 570

第二节 馆藏文物 570

附 境内部分古遗址简表 571

第一节 诗 579

第十章 诗文选 579

附 楹联选录 588

第二节 文 589

第一节 古人著述目录 591

第十一章 著述目录 591

第二节 今人著述目录 592

第二节 科研组织 597

第一节 群众科技组织 597

卷十九 科学技术第一章 科技组织 597

第二节 农民技术员 598

第一节 专业科技工作者 598

第二章 科技人员 598

第一节 农业 599

第三章 科技成果 599

第三节 软科学 601

第二节 工业 601

第一节 科普宣传 602

第四章 科技普及 602

第四节 其它 602

第二节 科技培训 603

第一节 计划管理 604

第五章 科技管理 604

第三节 科普集市 604

第二节 经费管理 605

第一节 医院 609

卷二十 医药 卫生第一章 医疗事业 609

第二节 医疗 611

第三节 民间单验方 615

第一节 爱国卫生 617

第二章 卫生 防疫 保健 617

第四节 医务人员培训 617

第二节 防病治病 618

第三节 妇幼保健 626

第二节 合作医疗 628

第一节 公费医疗 628

第三章 医疗制度 628

第一节 药材生产 629

第四章 医药 629

第三节 劳保医疗 629

第二节 药品加工 631

第三节 药品经营 632

第四节 药政管理 633

第一节 体育教学 637

卷二十一 体育第一章 学校体育 637

第二节 体育训练 638

第一节 职工体育 639

第二章 职工 农民体育 639

第二节 农民体育 640

第一节 崆峒武术 642

第三章 武术 642

第二节 城乡武术 643

第一节 地 县(市)竞赛 644

第四章 体育竞赛 644

第二节 参加省、全国竞赛 646

第三节 承办全国省级运动会 654

第二节 优秀教练员运动员 655

第一节 业余体校 655

第五章 人才培养 655

第一节 专设场所 656

第六章 设施 656

第三节 机关 厂矿 乡村 657

第二节 学校 657

第二节 回族 661

第一节 民族变迁 661

卷二十二 民族 宗教第一章 民族 661

第三节 民族关系 662

第一节 道教 663

第二章 宗教 663

第二节 佛教 666

附 “黄箓会” 666

第三节 伊斯兰教 668

第五节 基督教 671

第四节 天主教 671

第一节 衣食住行 675

卷二十三 民俗方言第一章 风俗 675

第二节 婚庆丧葬 679

第三节 岁时节日 686

第四节 杂志 688

第一节 语音 691

第二章 方言 691

第二节 语汇 710

第三节 语法 725

第一节 崆峒山 731

卷二十四 旅游资源第一章 名山胜景 731

第二节 柳湖 739

第四节 龙隐寺 741

第三节 太统山 741

第七节 宝塔 742

第六节 出托(滹沱)庵 742

第五节 观音殿 742

附 平凉八景 743

第十节 石佛峡 743

第八节 十万沟 743

第九节 大阴山 743

第一节 古城址 747

第二章 古迹 747

第二节 墓葬 748

第一节 工艺品 749

第三章 特产和风味小吃 749

第三节 古生物化石 749

第三节 风味小吃 750

第二节 农产品 750

第一节 食宿 751

第四章 旅游服务 751

第三节 文化娱乐 752

第二节 丝路游踪 752

卷二十五 人物第一章 传记 755

第二章 简介 781

第三章 表录人物 793

第一节 明清功名人物表 793

第二节 国民军抗日阵亡将士 797

第三节 烈士 801

第四节 各界先进人物 805

第五节 知识分子 807

第六节 副县(团)级以上干部 811

第七节 黄埔军校生 移居港台人员 815

附 史前人物 817

卷二十六 辑补第一章 文献稽存 823

第一节 金石铭文 823

第二节 奏疏 廷旨 832

第三节 政令布告 837

附 碑铭奏疏布告存目表 847

第二章 韩王事略 852

第一节 韩王世系 852

第二节 王府家族兴衰 855

附一 末代韩王 857

附二 韩王后裔王国桢 857

第三节 韩王墓 857

第三章 传闻轶事 858

第一节 民间传说 858

第二节 名人轶事 861

第三节 政事拾遗 862

第四章 杂记 864

第一节 域地辨文录 864

第二节 灾变忆录 873

第三节 异徵 875

第五章 市情补录 876

第一节 经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878

附 著作出版一览表 880

第二节 要事一览 880

第三节 名录辑补 881

第四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 890

第六章 修志文存 891

第一节 序跋 891

第二节 旧志概录 896

第三节 本次修志始末 897

编后记 90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