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海燕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4017992X
  • 页数:31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等职业学校(三年制)幼儿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是教育部2004~2007年立项通过的新兴专业教材,是教育部推荐教材。全书分13个单元:社会科学通论、政治制度史、经济发展史、 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地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地域联系、城市和城市化、旅游活动、人口、种族和宗教、粮食问题和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书中根据阐述的内容特地设计了三类活动课,结构体例新颖,理论浅显易懂。本书可作为中职三年制幼儿教育专业的教材。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目录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科学 1

1.1 社会科学概述 1

1.2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学好社会科学知识 5

1.3 社会科学与人生的价值 6

1.4 社会科学与人格培养 11

第二单元 政治制度史 19

2.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9

2.2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24

2.3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30

2.4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38

2.5 欧美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42

2.6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实践 47

第三单元 经济发展史 54

3.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54

3.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61

3.3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66

3.4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71

3.5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7

3.6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83

3.7 经济全球化趋势 88

4.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 94

第四单元 思想文化史 94

4.2 古代中国的科学与文化 99

4.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04

4.4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09

4.5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14

4.6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19

4.7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 123

4.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28

第五单元 对外交往 136

5.1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36

5.2 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143

5.3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47

5.4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52

5.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 156

第六单元 地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利用 162

6.1 宇宙资源的利用和宇宙环境保护 162

6.2 气候资源 165

6.3 大气环境问题 168

6.4 海洋资源利用 172

6.5 海洋环境保护 175

6.6 陆地环境组成 176

6.7 陆地自然资源 180

6.8 自然灾害和防御 182

第七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 189

7.1 农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189

7.2 世界农业生产 193

7.3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96

7.4 中国农业生产 203

7.5 工业生产活动与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10

7.6 世界工业的发展 214

7.7 世界主要的工业区 217

7.8 中国的工业生产 220

第八单元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25

8.1 人类联系的主要方式 225

8.2 世界的交通运输 228

8.3 中国的交通运输 232

8.4 贸易概述 236

8.5 国际贸易与金融 238

8.6 世界经济全球化 241

8.7 区域经济一体化 243

8.8 中国贸易 246

9.1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249

第九单元 城市和城市化 249

9.2 城市区位与城市空间布局 252

9.3 城市化和城市问题 256

9.4 我国的城镇化道路 261

第十单元 旅游活动 265

10.1 旅游和旅游业 265

10.2 旅游资源 268

10.3 我国的旅游资源 275

10.4 我国旅游分区 278

11.1 世界的人口 281

第十一单元 人口、种族和宗教 281

11.2 世界的人口问题 284

11.3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288

第十二单元 粮食问题和资源问题 295

12.1 世界粮食问题 295

12.2 资源问题 298

第十三单元 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302

13.1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302

13.2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04

13.3 协调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307

13.4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