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光林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03530472
  • 页数:4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以德治国做出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研究。全书分上下篇:上篇为“理论篇”,探讨道德与以德治国的若干理论问题;下篇为“机制篇”,阐述以德治国的运行机制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德治国及其运行机制论》目录

上篇 理论篇 27

第一章 道德的起源及功能 27

一、道德的起源 27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观分析 27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学说 29

二、道德的本质 35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36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体系 38

(三)道德反映和体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39

三、道德的功能 41

(一)道德的调节功能 42

(二)道德的导向功能 43

(三)道德的教育功能 44

(四)道德的认识功能 45

(五)道德的激励功能 45

四、道德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关系 47

(一)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 47

(二)道德的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关系 51

第二章 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5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为以德治国提供了有益借鉴 57

(一)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发展过程 57

(二)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60

(三)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6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以德治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69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治思想 69

(二)列宁的德治思想 74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开辟了以德治国的新境界 80

(一)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 80

(二)邓小平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 83

(三)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的德治思想的新贡献 88

第三章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98

一、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99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99

(二)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04

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108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理论渊源 109

(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现实依据 114

三、以德治国方略与依法治国方略的辩证关系 118

(一)法与道德的关系 119

(二)法治以德治为前提条件 122

(三)德治以法治为根本保证 124

(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源于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125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127

(一)推行依法治国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127

(二)构建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适应的现代中国道德文化体系 131

(三)实施以德治国对社会主义法治的推动作用 135

(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于保持德与法的内在一致性和实施的同步性 139

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实践中的运用 141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141

(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 143

(三)严格执法、执纪,公正司法,树立起法律和道德制度的权威 145

(四)发动群众制定和执行各种道德守则、公约,并通过法律法规对这种活动给予支撑 146

(五)建立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监督机制,促进依法行政,司法公正,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和道德的切实遵守 147

(六)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成为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有力推动者 148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理论创新 153

一、以德治国首先是道德信仰层面而非道德行为规范层面的问题 15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现状及其特征 15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典型表现 16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特征 16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现状与特征决定了道德建设的特殊性 165

三、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道德规范体系 168

(一)价值导向基本要求 168

(二)确立反映时代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 186

(三)深化和拓展对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 188

(四)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 189

下篇 机制篇 192

第五章 组织领导机制 192

(一)人大通过立法对以德治国实行法律保障,加快道德法制化进程 193

一、加强人大在以德治国中的立法、监督作用 193

(二)人大行使监督权,对道德建设进行检查、督促 197

(三)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198

二、确立党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领导地位 198

(一)党对以德治国实践的领导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三个方面 199

(二)党对以德治国领导的实践运行 201

三、完善政府对以德治国的组织、管理职能 204

(一)通过制定、完善各种法规,加强对以德治国的组织领导 204

(二)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对以德治国的组织领导 205

(三)把以德治国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 206

(四)各级政府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狠抓落实 207

(五)发挥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组织作用 209

四、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监督和协调作用及社会团体的组织作用,形成以德治国的合力 211

(一)人民政协的职能决定了它对以德治国具有参与决策,进行监督的作用 211

(二)明确社会群众团体在以德治国实践中的组织职能 212

第六章 主体示范机制 217

一、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成为德治的主体工程 217

(一)以德治国的主体问题 217

(二)领导干部在以德治国实践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220

二、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 224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能推动其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主动性 224

(二)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到能否在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 225

(三)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德治官”的根本内容 227

三、加强“官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228

四、加强“官德”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234

(一)把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摆到突出地位 234

(二)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德”放在 235

首位 235

(三)必须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原则,使干部努力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35

(四)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培养“五要”意识,建立“四抓”机制 236

(五)调动干部自我教育和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干部“四个自觉”、“四个自律”的内在道德需求 238

(六)不断拓展“官德”空间 239

(七)实施道德跟踪与健全道德监督机制 239

第七章 监督约束机制 241

一、建立和健全党内监督机制 242

(一)充分认识党内监督的内涵与特征 243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245

(三)努力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246

二、健全和强化法制监督机制 254

(一)确立人大监督的核心地位 255

(二)大力加强“普法”教育工作 255

(三)加强道德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256

(四)特别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法制化管理 264

三、改进和加强社会监督机制 265

四、改善和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机制 267

一、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培养的地位作用 270

第八章 教育培养机制 270

二、道德教育培养的实质与意义 272

三、道德教育培养的原则和方法 274

(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 274

(二)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275

(三)教育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的原则 275

(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原则 276

(五)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 277

(六)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的原则 277

四、道德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内容 279

(一)道德教育培养的指导思想 279

(二)道德教育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280

五、道德教育培养的基本途径 282

(一)公德教育: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 282

(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 284

(三)采取多种形式把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287

(四)注重道德教育中的群众自我教育 290

六、道德教育培养的趋向 293

(一)增强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293

(二)搞好道德教育的三个结合 294

(三)改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296

第九章 舆论引导机制 298

一、舆论与以德治国 298

二、舆论对以德治国实践的引导过程 300

(二)弘扬高尚道德情操,唱响时代主旋律 301

(一)形成正确道德观念,指导以德治国实践 301

(三)评价指导道德选择 303

(四)揭露贬斥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 304

(五)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306

三、舆论引导的基本原则 307

(一)真实原则 307

(二)主流原则 308

(三)党性原则 309

(四)民主原则 309

(一)重视理论宣传 310

四、在以德治国实践中舆论引导的倚重与侧重 310

(二)树立先进典型、塑造高尚精神 311

(三)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312

(四)净化舆论环境 320

第十章 补偿激励机制 322

一、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机制 322

(一)道德的奉献与回报问题 323

(二)不同于其他领域权利、义务关系的独特性质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324

(三)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特殊关系的要求,体现了道德领域中的一种社会公正 325

(四)建立对道德行为主体的扬善补偿机制,是实施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326

二、物质激励机制 327

(一)物质激励的必要性 328

(二)物质激励形式的多样性 329

三、精神激励机制 330

(一)理想信念激励 331

(二)荣誉激励 332

(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互动激励 334

四、典型激励机制 335

第十一章 要素互动机制 340

一、道德与经济的互动与协调发展 340

(一)市场经济与道德伦理的辩证统一 341

(二)经济与伦理的互动关系 344

(三)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与道德互动发展的融合与消长 347

(四)经济与道德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350

二、道德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359

(一)政治伦理与伦理政治: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359

(二)民主政治:我国现阶段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64

(三)加速民主制度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368

三、道德与科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372

(一)科学与道德的辩证统一 373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 375

(三)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388

主要参考文献 390

后记 3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