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歌诀新编
中医诊断歌诀新编

中医诊断歌诀新编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启松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593692X
  • 页数:144 页
图书介绍: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以中医基础课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应用型学科。它有一套独特的收集症状和分析证候的辨证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从中医的角度对疾病作出诊断,最终确定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证型,为中药方剂的运用提供原则性指导。所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临床工作是非常重要析,它是中医工作者的重要的基本功,是中医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学习过中医诊断学的人都会感觉到它的内容比较复杂、零碎,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和理分明,因此,让学习者学习起来感到有些困难。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作者将书中的重点部分,用歌诀这种古老而又实用的形式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便于记忆、提纲契领式的辅助读物。
《中医诊断歌诀新编》目录

(一)全身望诊 1

1.望神 1

一、望诊 1

2.望色 4

3.望形体 7

4.望姿态 8

(二)局部望诊 8

1.望头面 8

2.望五官 9

4.望皮肤 12

3.望躯体 12

(三)望排出物 15

1.望痰 15

2.望大便 15

3.望小便 16

(四)望小儿指纹 16

(五)望舌 17

1.望舌质 17

2.望舌苔 21

(一)听声音 24

1.声音 24

二、闻诊 24

2.语言 25

3.呼吸 25

4.咳嗽 26

5.其他 27

(二)嗅气味 27

1.病体气味 27

2.病室气味 28

(二)问寒歌 29

1.恶寒发热 29

(一)十问歌 29

三、问诊 29

2.寒热往来 30

3.但寒不热(壮热与潮热) 31

(三)问汗 32

1.自汗与盗汗 33

2.战汗 33

(四)问疼痛 33

1.头痛 34

2.胸痛 35

3.其他疼痛 35

(五)问头身胸腹不适 35

2.问目 36

(六)问耳目 36

1.问耳 36

(七)问睡眠 37

1.失眠 37

2.嗜睡 38

(八)问饮食口味 38

1.问饮水 38

2.问食欲与食量 39

(九)问二便 40

1.问大便 40

3.问口味 40

2.问小便 42

四、切诊 43

(一)脉诊 43

1.脉诊的原理 43

2.脉诊的部位、方法及注意事项 44

3.正常脉象(平脉) 46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47

(二)按诊 57

1.按胸胁 57

2.按脘腹 57

4.按肌肤与手足 58

3.按小腹和少腹 58

5.按俞穴 60

五、八纲辨证 61

(一)表里辨证 62

(二)寒热辨证 63

(三)虚实辨证 63

(四)阴阳辨证 64

(五)相兼夹杂与转化 65

六、病因辨证 68

(一)风淫证候 68

(三)暑淫证候 69

(二)寒淫证候 69

(四)湿淫证候 70

(五)燥淫证候 71

(六)火淫证候 71

七、气血津液辨证 73

(一)气虚证 73

(二)气陷证 73

(三)气滞证 74

(四)气逆证 75

(五)血虚证 75

(六)血瘀证 76

(七)血热证 77

(八)血寒证 78

(九)津亏证 79

(十)痰证 80

(十一)饮证 81

(十二)水肿证 82

八、脏腑辨证 84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85

1.心气虚证 85

2.心阳虚证 85

3.心阳暴脱证 86

4.心脉痹阻证 87

5.心血虚证 88

6.心阴虚证 88

7.心火亢盛证 89

8.痰蒙心神证 89

9.痰火扰神证 90

10.瘀阻脑络证 91

11.小肠实热证 9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92

1.肺气虚证 92

2.肺阴虚证 93

3.肺阳虚证 94

4.风寒束肺证 95

5.风热犯肺证 95

6.燥邪伤肺证 96

7.肺热炽盛证 97

8.痰热壅肺证 97

9.大肠湿热证 98

10.肠燥津亏证 99

11.虫积肠道证 99

1.脾气虚证 100

(三)脾与胃病辨证 100

2.脾虚气陷证 101

3.脾阳虚证 102

4.脾不统血证 103

5.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 104

6.胃阴虚证 105

7.寒滞胃脘证 106

8.胃火炽盛证 106

9.食滞胃脘证 107

(四)肝与胆病辨证 108

1.肝血虚证 108

3.肝郁气滞证 109

2.肝阴虚证 109

4.肝火炽盛证 110

5.肝阳上亢证 111

6.肝风内动证 112

7.寒滞肝脉证 114

8.肝胆湿热证 115

9.胆郁痰扰证 11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16

1.肾精不足证 116

2.肾阴虚证 117

3.肾气不固证 118

4.肾阳虚证 119

5.肾虚水泛证 120

6.肾不纳气证 121

7.膀胱湿热证 122

(六)脏腑兼证辨证 122

1.心肾不交证 122

2.心肾阳虚证 123

3.心肺气虚证 124

4.心脾两虚证 125

5.心肝血虚证 125

6.脾肺气虚证 126

8.肝火犯肺证 127

7.肺肾阴虚证 127

9.肝胃不和证 128

10.肝郁脾虚证 129

11.肝肾阴虚证 129

12.脾肾阳虚证 130

九、其他辨证方法 132

(一)六经辨证 132

1.太阳病证 132

2.阳明病证 134

3.少阳病证 135

5.少阴病证 136

4.太阴病证 136

6.厥阴病证 137

(二)卫气营血辨证 138

1.卫分证 139

2.气分证 139

3.营分证 140

4.血分证 141

(三)三焦辨证 142

1.上焦病证 143

2.中焦病证 143

3.下焦病证 14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