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语义的多维研究
语义的多维研究

语义的多维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清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语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84548X
  • 页数:43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微观和客观两方面对语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思考和研究;处处从汉语的事实出发,体现中国语义学研究的特色。
《语义的多维研究》目录
标签:语义 研究

上编 微观语义学 3

§1 词汇语义学 3

1.1 词义与概念 3

1.1.1 词义变化的动因 3

1.1.1.1 引言 3

1.1.1.2 现实作用力 4

1.1.1.3 心理力量 5

1.1.1.4 文化压力 9

1.1.1.5 语言内部力量 10

1.1.1.5 结论 13

1.1.2.2 内部结构类型 14

1.1.2.1 引言 14

1.1.2 词义类扩的相貌知觉倾向 14

1.1.2.3 语言系统价值 16

1.1.2.4 语言普遍性 19

1.1.2.5 文化差异性 20

1.1.2.6 结论 22

1.1.3 汉语喜悦概念的形成 22

1.1.3.1 引言 22

1.1.3.2 生理感觉意念的内化 23

1.1.3.3 躯体动作意念的内化 28

1.1.3.4 事态相关性 34

1.1.3.5 结论 42

1.2.1.1 引言 43

1.2.1.2 现实作用力 43

1.2.1 词汇语法化的动因 43

1.2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1):语法化 43

1.2.1.3 心理力量 45

1.2.1.4 语言接触 47

1.2.1.5 语言内部力量 47

1.2.1.6 结论 52

1.2.2 关联成分的语法化方式 52

1.2.2.1 引言 52

1.2.2.2 负荷膨胀 53

1.2.2.3 文义赋予 55

1.2.2.4 同义渗透 56

1.2.2.5 相似扩张 57

1.2.2.6 结论 60

1.2.3.1 引言 61

1.2.3 并列连词的语法化轨迹及其普遍性 61

1.2.3.2 形式分析 62

1.2.3.2 意义分析 69

1.2.3.3 结论 77

1.2.4 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77

1.2.4.1 引言 77

1.2.4.2 研究对象和领域 78

1.2.4.3 研究方法的创新 84

1.2.4.4 结论 92

1.2.5 语义共振:突变式吸收的意义条件 93

1.2.5.1 引言 93

1.2.5.2 从零共振到拒吸收 94

1.2.5.3 从共振到吸收 95

1.2.5.4 结论 101

1.3.1.2 结构 102

1.3.1.1 引言 102

1.3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2):格式化 102

1.3.1 现代汉语的委婉否定格式 102

1.3.1.3 意义 106

1.3.1.4 句法特征 109

1.3.1.5 结论 110

1.3.2 并列偶标的格式化条件 110

1.3.2.1 引言 110

1.3.2.2 功能意义特征 113

1.3.2.3 对称像似原则 123

1.3.2.4 语言信息原则 130

1.3.2.5 结论 133

1.4.1 关联标记的结构控制作用 134

1.4.1.1 引言 134

1.4 词汇语义和句法语义的接口(3):标记化的一般原理 134

1.4.1.2 致联控制 135

1.4.1.3 语序活化作用 137

1.4.1.4 完句控制 139

1.4.1.5 竞争控制作用 142

1.4.1.6 优化控制 144

1.4.1.7 结论 147

§2 句法语义学 148

2.1 结构的形成 148

2.1.1 并列可联范围的扩张及其控制因素 148

2.1.1.1 引言 148

2.1.1.2 系统雏形:结构势力范围的最初分派 151

2.1.1.3 语音控制因素的介入:松联 153

2.1.1.4 超常语义手段的介入:强调、兼容和敷陈 158

2.1.1.5 句法控制因素的介入:有标 161

2.1.1.6 语用控制因素的介入:外设 165

2.1.1.7 结论 175

2.1.2 并列结构多语序运筹的机制 176

2.1.2.1 引言 176

2.1.2.2 一次性遍历作用 177

2.1.2.3 多次轮番作用 188

2.1.2.4 运筹的动力:优化 192

2.1.2.5 结论 199

2.2 结构形态 199

2.2.1 汉语单音形容词二叠式程度意义的制约分析 199

2.2.1.1 引言 199

2.2.1.2 词法构造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00

2.2.1.3 相关重叠形态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03

2.2.1.4 语法位置对程度意义的制约 206

2.2.1.5 结论 216

2.2.2 强程度标记的叠加 218

2.2.2.1 引言 218

2.2.2.2 类型分析 218

2.2.2.3 序量分析 225

2.2.2.4 合法性问题 230

2.2.2.5 结论 239

2.3 结构关系 239

2.3.1 句子的语义结构 239

2.3.1.1 引言 239

2.3.1.2 义句 240

2.3.1.3 表述 242

2.3.1.4 表述关系 245

2.3.1.5 “谓词—变元”关系 248

2.3.1.6 变元兼职 250

2.3.1.7 结论 252

2.3.2 层次关系中的破界 252

2.3.2.1 引言 252

2.3.2.2 定义 253

2.3.2.3 破界致联 254

2.3.2.4 破界牵制 256

2.3.2.5 结论 258

2.4 结构功能 259

2.4.1 汉语祈使句的特征问题 259

2.4.1.1 引言 259

2.4.1.2 主语 260

2.4.1.3 语气词 263

2.4.1.4 语调 266

2.4.1.5 标点 269

2.4.1.6 结论 271

2.4.2 汉语祈使句理论本质 271

2.4.2.1 引言 271

2.4.2.2 对西方理论的模仿 271

2.4.2.3 功能类别的性质 274

2.4.2.4 功能条件的决定因素 277

2.4.2.5 逻辑、规定倾向 280

2.4.2.6 结论 283

2.4.3 汉语意志句的语法特征 284

2.4.3.1 引言 284

2.4.3.2 相同特征 285

2.4.3.3 不同特征 291

2.4.3.4 结论 293

1.1.1.1 引言 297

1.1.1 动物观念的实现方式与普遍性问题 297

下编 宏观语义学 297

1.1 词汇 297

§1 文化语义学 297

1.1.1.2 观念实现方式 298

1.1.1.3 语言普遍性 302

1.1.1.4 文化普遍性 305

1.1.1.5 结论 309

1.1.2 语义分割细度的文化成因和解释限制 309

1.1.2.1 引言 309

1.1.2.2 关系分析 310

1.1.2.3 解释限制 319

1.1.2.4 结论 328

1.2.1.1 引言 330

1.2.1 感情意念的取象结构 330

1.2 语句 330

1.2.1.2 层级结构 332

1.2.1.3 异构的等效性 333

1.2.1.4 同构多能性和意念分化 335

1.2.1.5 表情体使用频率与外界的关系 335

1.2.1.6 体态的内化 335

1.2.1.7 结论 337

1.2.2 隐喻意义的取象与文化认知 338

1.2.2.1 引言 338

1.2.2.2 取象的语言普遍性 338

1.2.2.3 取象的语言个性及其成因 341

1.2.2.4 结论 347

2.1.1.2 以为名称同则所指亦同 348

2.1.1.1 引言 348

§2 应用语义学 348

2.1 意义的诊疗 348

2.1.1 可导致思维失措的词义理解方式 348

2.1.1.3 先定所指再补特征 349

2.1.1.4 以为有词则必有所指之物 350

2.1.1.5 以为别人的观察必须服从自己的观察 351

2.1.1.6 结论 351

2.1.2 以诊疗为己任的语义学说 352

2.1.2.1 引言 352

2.1.2.2 学术主张 352

2.1.2.3 学术影响 354

2.1.2.4 学术价值 357

2.1.2.5 结论 358

2.2.1.1 引言 359

2.2 意义的变则 359

2.2.1 语义理解中的谎言分析 359

2.2.1.2 谎言与诚、真的关系 360

2.2.1.3 谎言类型 361

2.2.1.4 谎言攻防战 362

2.2.1.5 结论 365

2.2.2 无意义句的评价等级 365

2.2.2.1 引言 365

2.2.2.2 无意义句的五个等级 367

2.2.2.3 分级的合理性 374

2.2.2.4 结论 375

2.2.3.1 引言 376

2.2.3.2 成分覆盖 376

2.2.3 无意义句可接受性的获得 376

2.2.3.3 补充意义的增入 377

2.2.3.4 功能转换 377

2.2.3.5 质的分化 378

2.2.3.6 语体变换 380

2.2.3.7 理解方式的变化 382

2.2.3.8 结论 384

2.3 言语各阶段的意义特征 384

2.3.1 言语活动的前期特征 384

2.3.1.1 引言 384

2.3.1.2 意念先行 386

2.3.1.3 内容无忌 387

2.3.1.4 流动不拘 387

2.3.1.5 词形暂缺 388

2.3.1.6 结构粗糙 389

2.3.1.7 结论 390

2.3.2 诗歌多维表义特征的内在关系 390

2.3.2.1 引言 390

2.3.2.2 谜语般的含蓄 391

2.3.2.3 音乐般的旋律 392

2.3.2.4 绘画般的意象 394

2.3.2.5 寓言神话般的幻想和想象 395

2.3.2.6 类催眠状态的暗示力 397

2.3.2.7 结论 399

附录1:现代言语材料来源 400

附录2:主要参考辞书(不含古籍) 402

附录3:参考文献 406

后记 4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