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研究报告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向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6963
  • 页数:418 页
图书介绍:书稿主要探讨当代中国社会心态和道德生活的总体状况与新特点,探讨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与社会心态之间的内在关联,着重围绕如何通过道德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这个中心进行伦理学和心理学视角的交叉复合研究。本书由10篇研究报告组成。第一篇是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调查总报告,是基于《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问卷基础上的对教师,公务员、军人、科技人员、工人、农民工六大群体数据分析的一份总研究。第二篇是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之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库之上的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各阶层的社会心态分析。第三篇到第七篇是基于《社会心态与道德建设》问卷基础上对知识分子、公务员、军人、工人、农民工五大群体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的分报告。第八篇是基于《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问卷》基础上的对高校学生社会心态的调查。第九篇是基于《当前我国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基础之上的新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伦理道德心理的研究分析。第十篇是基于《新阶层人士思想状况和政治诉求调查问卷》,探讨了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状况及其政治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状况研究报告》目录

导论 1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 主要观点 2

三 研究内容 3

四 研究成果概要 5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与道德生活总体状况调查报告 10

一 理论资源:社会心态的精神哲学诠释 10

二 研究问卷与工具 21

三 现状与问题 24

四 困境与原因 48

五 对策与路径 54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及其阶层差异性 61

一 问题与背景 61

二 社会心态与阶层: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62

三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62

四 分析结果 63

五 结论与建议 75

第三章 工人群体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研究——转型期的失落与失衡 81

一 引言 81

二 当代工人的群体特征 83

三 研究工具及方法 85

四 结果与分析 86

五 问题与困境 88

六 对策与建议 98

第四章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研究——立足于传统德性培养农民工群体的道德感 105

一 农民工群体的位势特征和德性信念的建构 105

二 以道德建构调适社会心态对于农民工群体的意义 108

三 农民工群体的道德建构和良好社会心态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110

四 当前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和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111

五 分析与对策 121

第五章 军人群体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研究——用道德之光架构勇者之心 133

一 理论资源 133

二 数据分析 135

三 关于军人社会心态与当前道德建设关系的调查 144

四 对策和建议 150

第六章 知识分子群体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社会世俗化进程中理性良知的退与守 159

一 知识分子的界定与群体特征 160

二 传统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 164

三 当前知识分子社会心态和道德状况调查 167

四 对策与建议 197

第七章 公务员群体社会心态与道德状况调查——职责义务的缺失与市民社会精神的重建 203

一 前言 203

二 理论资源 205

三 群体特征 210

四 问卷及工具 213

五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4

六 对策与建议 222

第八章 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象牙塔里的困惑及德育应对 231

一 现阶段关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 231

二 问题的提出 237

三 问卷的编制 238

四 大学生社会心态现状研究 251

五 分析与讨论 262

第九章 新兴群体与大学生群体的伦理道德心理调查分析——自由与认同:现代性伦理精神的审视维度 278

一 自由与认同作为现代性伦理精神的两个维度 278

二 现代性伦理精神的断裂:新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伦理道德心理状况 280

三 问题与原因探讨 290

第十章 社会转型期新社会阶层思想状况与政治诉求调查 307

一 前言 307

二 理论资源 313

三 新社会阶层的思想状况与政治诉求调查 316

四 新时期面向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59

结语 和谐社会心态塑造的伦理路径 365

一 道德意识自觉与伦理世界观的精神生态:社会心态的伦理实体与社会认同 366

二 认知形态与冲动形态的伦理生态:自然规律与道德规律的心性秩序 370

三 精神同一性战略与公共领域的理性批判精神:自我同一性以及“知行同一”的精神现实 373

附录1 378

附录2 385

附录3 387

附录4 395

附录5 402

参考文献 410

后记 4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