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土壤学
土壤学

土壤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大仪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3831863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共19章,内容有土壤地学基础,土壤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铁铝土,钙层土,人为土,土壤资源利用与改良等。
《土壤学》目录
标签:土壤 主编

绪论 1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牧业、人类及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作用 1

一、土壤在农林牧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1

二、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2

三、土壤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3

四、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第二节 土壤与土壤圈 5

一、土壤及其重要功能 5

二、土壤圈及其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8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及今后的任务 10

一、土壤科学的发展简史 10

二、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12

三、土壤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 13

参考文献 16

第一章 土壤地学基础 17

第一节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 17

一、地壳与地质作用 17

二、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 19

三、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地貌 19

四、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21

五、地貌类型 31

第二节 主要成土矿物及成土岩石 34

一、矿物的概念及主要性质 34

二、主要成土矿物 35

三、主要成土岩石 39

第三节 风化作用与常见的成土母质 46

一、风化作用及风化作用的类型 46

二、风化壳与风化作用 49

三、常见的成土母质类型 51

第四节 地质年代 54

参考文献 56

第二章 土壤矿物质 57

第一节 矿物质土粒 57

一、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57

二、矿物质土粒的矿物组成 58

三、矿物质土粒的化学组成 59

四、不同粒级土粒的特性 60

第二节 土壤质地 61

一、土壤质地的概念 61

二、土壤质地的分类 61

三、不同土壤质地的农业生产性状 64

四、不良土壤质地的改良 67

参考文献 68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69

第一节 土壤生物 69

一、土壤生物类型的多样性 70

二、土壤酶活性 74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77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及其组成 78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79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83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 85

一、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85

二、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及存在状态 86

三、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87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 89

一、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89

二、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92

参考文献 95

第四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96

第一节 土壤孔性 96

一、土壤密度、相对密度和容重 96

二、土壤孔隙的数量与类型 98

三、影响土壤孔隙状况的因素 101

四、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 103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104

一、土壤结构及结构性 104

二、土壤结构的类型 104

三、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106

四、团粒结构的形成 108

五、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 110

第三节 土壤耕性 112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112

二、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113

三、土壤宜耕状态 116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118

五、土壤耕作及其作用 119

参考文献 121

第五章 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状况 122

第一节 土壤水分 122

一、土壤水分研究的形态学类型及有效性 122

二、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其测定 129

三、土壤水分能量状态 133

四、土壤水分运动 140

五、田间水分循环 144

六、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151

第二节 土壤空气 153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154

二、土壤通气性 155

三、土壤空气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156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 157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158

二、土壤的热性质 159

三、土壤温度状况 161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关系 162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163

一、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土壤水、气、热状况 163

二、合理灌排,控制水分,调节气热 163

三、精耕细作,蓄水保墒,调温通气 164

四、合理施肥,调节土壤水、气、热 165

五、其他措施 166

参考文献 167

第六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保肥供肥性 168

第一节 土壤胶体及性质 168

一、土壤胶体的种类 168

二、土壤胶体的性质 174

第二节 土壤吸附性能与离子交换吸附 178

一、土壤吸附性能的一般概念 178

二、土壤阳离子吸附与交换作用 178

三、土壤胶体对阴离子的吸附 182

第三节 土壤养分状况 184

一、土壤中的大量元素 184

二、土壤中的中量元素 191

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94

第四节 土壤的供肥性 196

一、土壤供肥能力的表现 196

二、土壤养分的有效化过程 200

三、影响土壤供肥性的因素及调节 202

参考文献 205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207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207

一、土壤酸性反应 207

二、土壤碱性反应 210

三、影响土壤酸碱性的因素 213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215

五、土壤酸碱性的调节与改良 217

第二节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220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220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221

三、氧化还原状况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222

四、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及其调节 223

第三节 土壤的缓冲性 225

一、土壤缓冲性的概念 225

二、土壤酸碱缓冲性 225

三、土壤氧化还原缓冲性 228

参考文献 229

第八章 土壤的发生、分类与分布 230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230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230

二、成土因素 231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239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 239

二、主要成土过程 240

第三节 土壤剖面形态 244

一、单个土体 244

二、土壤个体 244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244

四、基本的土壤发生层 245

五、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247

六、土壤剖面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248

七、反映土壤风化发育的指标 250

第四节 土壤分类 252

一、土壤分类概念 252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252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简介 261

第五节 土壤分布 269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269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270

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272

参考文献 274

第九章 淋溶土、半淋溶土 275

第一节 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和白浆土 275

一、棕色针叶林土 276

二、暗棕壤 279

三、白浆土 283

第二节 棕壤、褐土 288

一、棕壤 288

二、褐土 291

第三节 黄棕壤和黄褐土 295

一、黄棕壤 296

二、黄褐土 297

第四节 黑土 300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00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质 301

三、亚类的划分 304

参考文献 304

第十章 铁铝土 306

第一节 铁铝土的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 306

一、成土条件 307

二、成土过程 308

第二节 红壤与黄壤 310

一、地理分布 310

二、土壤特征 310

三、亚类的划分 312

第三节 砖红壤与赤红壤 314

一、地理分布 314

二、土壤特征 314

三、亚类的划分 315

参考文献 316

第十一章 钙层土 317

第一节 黑钙土 31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17

二、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基本理化性状 318

三、亚类的划分 320

第二节 栗钙土、栗褐土、黑垆土 321

一、栗钙土 322

二、栗褐土 326

三、黑垆土 328

参考文献 331

第十二章 干旱土和漠土 333

第一节 棕钙土 333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33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形态特征 334

三、亚类的划分 334

第二节 灰钙土 335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35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形态、基本性状 336

三、亚类的划分 337

第三节 灰漠土 33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38

二、成土过程 338

三、剖面形态及性质 339

四、亚类的划分 339

第四节 灰棕漠土 340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40

二、成土过程 341

三、剖面形态特征和性质 341

四、亚类的划分 342

第五节 棕漠土 342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42

二、成土过程 343

三、剖面形态及性状 343

四、亚类的划分 344

参考文献 345

第十三章 初育土 346

第一节 黄绵土 346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46

二、成土过程 347

三、剖面形态及基本性质 347

四、分类 349

第二节 风沙土 349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49

二、成土过程 350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 351

四、亚类的划分 352

第三节 新积土 353

一、分布 353

二、成土环境与成土特征 353

三、形态特征 354

四、亚类的划分 354

第四节 石质土与粗骨土 355

一、石质土 355

二、粗骨土 356

第五节 火山灰土 35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58

二、成土特点 358

三、形态特征 358

四、亚类的划分 359

第六节 紫色土 359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59

二、成土过程 360

三、形态特征 360

四、亚类的划分 361

第七节 石灰(岩)土 36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61

二、成土过程 362

三、形态特征 363

四、亚类的划分 364

参考文献 365

第十四章 盐碱土和水成土、半水成土 366

第一节 盐碱土 366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67

二、盐碱化土壤的危害及作物的耐盐度 369

三、盐土的形成过程、剖面形态特征 370

四、盐土的类型划分 373

五、碱土 378

第二节 潮土 382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83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 384

三、亚类的划分 386

第三节 草甸土 38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88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 389

三、亚类的划分 390

第四节 沼泽土与泥炭土 39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391

二、成土过程及基本性状 392

三、亚类的划分 395

参考文献 396

第十五章 人为土 397

第一节 水稻土 397

一、地理分布与概念 397

二、成土过程 398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 400

四、亚类的划分 404

第二节 灌淤土 405

一、分布 405

二、成土过程 406

三、性状及诊断特征 407

四、亚类的划分 410

第三节 菜园土 411

一、形成特点和一般特性 411

二、剖面特征及诊断特征 412

参考文献 413

第十六章 高山土壤 415

第一节 高山寒漠土 415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415

二、成土过程 416

三、剖面形态和基本性质 416

四、分类 417

第二节 亚高山草甸土 417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418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性状 418

三、亚类的划分 419

第三节 山地草甸土 421

一、分布及成土条件 421

二、成土过程及剖面性状 422

三、亚类的划分 423

参考文献 424

第十七章 土壤调查 425

第一节 土壤调查概述 425

一、准备阶段 425

二、野外调查 427

三、内业工作 432

四、航片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435

五、卫片在土壤调查中的应用 437

第二节 特殊任务的土壤调查 438

一、林地土壤调查 438

二、草地土壤调查 442

三、盐渍土壤调查 444

四、侵蚀土壤调查 446

五、风蚀土壤调查 451

六、城市绿地土壤调查 453

七、工矿区土壤调查 456

参考文献 460

第十八章 土壤退化、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 461

第一节 土壤退化 461

一、土壤退化的概念 461

二、土壤退化的分类 463

三、全球土壤退化概况 464

四、我国土壤退化概况 465

第二节 土壤质量及评价 476

一、土壤质量的概念 476

二、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477

三、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 480

第三节 土壤资源保护 481

一、土壤资源保护的发展 481

二、土壤资源数量的保护 482

三、土壤资源质量的保护 484

参考文献 485

第十九章 土壤资源利用与改良 486

第一节 土壤资源利用 486

一、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 486

二、我国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90

三、我国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 493

第二节 土壤改良 496

一、我国土壤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 496

二、土壤改良的途径和应遵循的原则 498

三、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 500

参考文献 5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