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
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

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珍慧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1772630
  • 页数:232 页
图书介绍:
《经济发展中的银行体系》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金融体系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回顾第一节 早期经济学家的认识和相关争论 1

第二节 传统文献 2

第三节 近期文献 4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4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12

第四节 金融体系结构与经济增长 20

一、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比较研究 20

二、金融体系比较和金融体系设计 24

第五节 一个新的视角 28

第二章 银行特殊作用的历史表现第一节 实行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国家 34

一、英国(1760~1850年) 34

二、美国(1863~1913年) 37

第二节 实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的国家 46

一、德国(1850~1914年) 46

二、日本(1870~1914年,1946~1973年) 52

第三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69

一、韩国(1965~1990年) 69

二、中国台湾(1963~1987年) 74

第四节 小结 83

第三章 经济发展初期银行的特殊作用第一节 银行、货币创造、提供流动性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86

一、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 86

二、流动性需要与银行的特殊作用 94

第二节 银行、信用(信誉)体系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106

一、货币的引入与信用(信誉)体系的初步确立 106

二、银行、支付体系与信用(信誉)的扩展 110

第三节 银行、信息摩擦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117

一、银行作为代理监督者的有效性 117

二、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120

三、信贷市场上的道德风险 122

四、银行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独特作用 124

五、银行独特的信息和监督优势与初始经济增长 130

第四节 银行、法律环境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131

一、声誉对合同的约束能力 132

二、银行的谈判能力 136

三、经济发展初期的经济法律环境与融资方式选择 141

第五节 银行、产业协调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142

一、产业协调失败的一个简单模型 144

二、银行作为新市场的催化剂 146

第六节 银行、产业特征与经济的初始增长 149

一、资源禀赋相对价格、产业特征与金融安排 149

二、产业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安排 151

第七节 小结 157

第四章 工业化经济中银行体系的作用第一节 银行的非效率因素 159

一、银行体系内生的不稳定性 159

二、银行的市场力量上升与资源配置能力的下降 162

第二节 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非效率因素的弥补 168

一、直接融资市场对银行市场力量的削弱 168

二、直接融资市场对创新的激励 172

第三节 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制度安排 175

一、不同时期的风险特征与金融制度安排 176

二、不同时期的资源禀赋相对稀缺程度与金融制度安排 178

第五章 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与金融发展第一节 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简要回顾与金融结构现状 188

一、我国银行业改革历程回顾与金融结构现状 188

二、目前银行体系存在的问题 191

第二节 我国实际经济环境对金融发展路径选择的要求——银行体系的主体地位 194

一、我国的实际经济环境 194

二、政策含义——我国金融发展和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202

参考文献 215

图表目录表1.1 用工具变量法估计的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间关系的回归结果 12

表1.2 用工具变量法估计的金融中介与生产率增长间关系的回归结果 14

表1.3 用工具变量法估计的金融中介与资本增长间关系的回归结果 15

表2.1 八个欧洲国家工业起飞时期银行的作用 33

表2.2 工业革命时期部分英国企业的固定资本及外部融资情况(英镑) 35

表2.3 以当前价格估算的英国固定资本存量占国内总固定资本的比例 36

表2.4 美国制造业增长率(1864~1913年,%) 39

表2.5 美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和存款(1850~1910年) 40

表2.6a 美国其他银行所欠非储备城市国民银行的净头寸(1870~1900年,百万美元) 42

表2.6b 其他银行所欠余额占非储备城市国民银行资产的百分比 42

表2.7a 美国非储备城市国民银行欠其他银行的净头寸(1870~1900年,百万美元) 43

表2.7b 所欠其他银行占非储备城市国民银行资产的百分比 43

表2.8a 美国中心储备城市银行欠其他银行的净头寸(1870~1900年,百万美元) 43

表2.8b 所欠其他银行分寸占中心储备城市的国民银行资产的百分比 44

表2.9 英国和德国的银行增长指标(1880~1910年) 50

表2.10 德国金融机构资产(1860~1913年,百万马克) 51

表2.11 日本国民产值、消费和资本形成(1885~1913年) 53

表2.12 日本金融机构资产(1868~1885年) 56

表2.13 日本资本形成(1886~1913年) 58

表2.14 日本流通中货币(1885~1913年,百万日元) 60

表2.15 日本主要类型金融机构的资产(1885~1913年,%) 61

表2.16 日本五大银行的份额(%) 67

表2.17 日本产业的外部资金来源(1931~1957年) 67

表2.18 韩国的投资、储蓄和出口(1960~1978年,相对于GNP的百分数) 71

表2.19 韩国按产业分类的存款货币银行和发展银行贷款与产出之比(1955~1978年) 73

表2.20 中国台湾真实M1增长率和真实GNP增长率(%) 76

表2.21 中国台湾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存款(1961~1987年,百万新台币) 78

表2.22 中国台湾银行对不同机构的放款(1978~1987年,百万新台币) 79

表2.23 台湾企业借款的国内资金来源(1964~1987年,百万新台币) 82

表3.1a 循环过程中平衡表上的交易结果 91

表3.1b 循环过程中平衡表上的交易结果 91

表3.1c 循环过程中平衡表上的交易结果 92

表3.1d 循环过程中平衡表上的交易结果 92

表3.1e 循环过程中平衡表上的交易结果 92

表3.2 一期内旅行的顺序 95

表5.1 中国金融工具(资产)总量统计(亿元) 191

表5.2 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各项指标对比 197

表5.3 日本和“四小龙”的关键产业与发展阶段 199

图2.1 日本大公司的资本结构 65

图2.2 日本普通银行数量的下降 65

图3.1 循环模型中的资金流动 88

图3.2 不同的均衡类型(虚线所围区域是具有帕雷托改进效应的再谈判) 141

图3.3 银行业结构与产业拓展 149

图3.4 公司价值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153

图5.1 世界各国M3/GDP值比较(1978年,%) 189

图5.2 我国自建国以来的货币趋势 195

图5.3 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的货币趋势 195

图5.4 美国的M2/M1 196

图5.5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1952~2001年) 196

图5.6 我国历年企业债的发行规模(1991~1998年,2000~2003年) 20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