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新经济体制框架论
新经济体制框架论

新经济体制框架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天义,王元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800014584
  • 页数:269 页
图书介绍:
《新经济体制框架论》目录

导论 1

第一篇 新经济体制的微观主体 17

第1章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 17

1.1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其演变 17

一、所有制的含义 17

二、所有制内部关系 18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及其演变 20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制度 24

一、企业制度的含义 24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态 25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27

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0

第2章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3

2.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含义和目标 33

一、经营机制及其基本特征 33

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目标 36

2.2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 40

一、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40

二、强化企业自负盈亏责任 43

三、转变政府职能 45

2.3 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实现形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总格局 47

一、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的实现形式 47

二、企业经营方式的总格局 49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产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50

第3章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意义 54

3.1 非国有企业概论 54

一、非国有企业发展状况 54

二、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 55

3.2 新经济体制中的乡镇企业 56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作用 56

二、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 57

三、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60

一、新经济体制中私营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62

3.3 新经济体制中的私营企业 62

二、私营企业的作用和局限性 63

3.4 新经济体制中的三资企业 65

一、三资企业的含义 65

二、三资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66

第4章 企业兼并与企业集团 69

4.1 企业联合 69

一、企业联合的含义 69

二、企业联合的必然性 70

三、我国企业联合的性质和种类 71

四、企业联合的意义 73

一、企业兼并的含义 74

4.2 企业兼并 74

二、企业兼并的必然性 75

三、企业兼并的形式和兼并后的产权归属 76

四、企业兼并中的产权交易 76

五、企业兼并的意义 78

4.3 企业集团 79

一、企业集团的含义 79

二、公司制度与企业集团 81

三、中国企业集团形成的特殊性 83

一、资源及其配置 85

5.1 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理论 85

第5章 新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 85

第二篇 新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85

二、马克思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 86

三、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论述 88

5.2 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及其结合 93

一、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93

二、资源配置两种基本手段的有机结合 96

第6章 市场机制与市场秩序 100

6.1 市场机制与市场功能 100

一、市场机制 100

二、市场功能 102

6.2 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 104

一、供求机制 105

二、价格机制 107

三、竞争机制 108

6.3 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111

一、市场秩序 111

二、市场规则 111

第7章 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 114

7.1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14

一、市场体系一般原理 114

二、市场体系的作用 116

三、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特征 117

7.2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体结构和客体结构 118

一、市场主体结构 119

二、市场客体结构 121

7.3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 124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时间结构 124

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空间结构 128

7.4 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 130

一、我国市场体系发育的现状 130

二、我国市场体系发育中的主要问题 132

三、加快培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思路 133

一、宏观调控的概念 135

8.1 宏观调控的基本涵义 135

第8章 宏观调控:新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35

第三篇 新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 135

二、宏观调控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136

8.2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39

一、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140

二、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140

三、宏观调控是新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142

8.3 宏观调控的类型 145

一、宏观调控的几种分类方法 145

二、宏观调控一般 145

三、宏观调控特殊 149

四、宏观调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151

第9章 宏观调控的目标、模式与手段 153

9.1 宏观调控的目标 153

一、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153

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155

三、保持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156

四、实现充分就业 157

五、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59

9.2 宏观调控的模式 159

一、宏观调控模式的选择 159

二、间接宏观调控模式 164

一、经济政策 168

9.3 宏观调控的手段 168

二、法律手段 173

三、行政手段 175

第10章 宏观计划调控 177

10.1 正确认识新经济体制中的宏观计划调控 177

一、宏观计划调控的概念 177

二、宏观计划调控的地位 178

三、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 179

10.2 宏观计划调控的构造 182

一、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内容 182

二、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形式 185

三、宏观计划调控中计划的组织基础 187

10.3 宏观计划调控的完善 189

一、更新计划观念、转变计划职能 189

二、增强宏观计划调控的有效性 190

第11章 金融宏观调控 193

11.1 货币政策的目标 193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193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197

11.2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202

一、货币政策工具 202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207

11.3 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调控效应 211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212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213

三、均衡性货币政策 214

四、货币政策的选择与运用 215

第12章 财政宏观调控 219

12.1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219

一、优化资源配置 219

二、收入合理分配 220

三、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222

一、国家预算 223

12.2 财政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 223

二、国家税收 225

三、国家信用 228

四、政府投资 230

五、财政补贴 232

12.3 财政政策的选择及其效应 233

一、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233

二、财政政策的选择 236

三、财政政策的效应 238

12.4 强化财政宏观调控 240

一、实行分税制 241

二、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 242

三、实行复式预算制度 243

13.1 宏观调控中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246

一、“政府失灵”的表现与起因 246

第13章 宏观调控的效应 246

二、“政府失灵”的矫正 247

13.2 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 247

一、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47

二、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的调控效应 248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249

13.3 合理确定宏观调控的力度 252

一、把握宏观调控力度的基本原则 252

二、宏观调控力度的数量指标 253

一、宏观调控中心的确立 257

第14章 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257

14.1 宏观调控的组织体系 257

二、宏观调控的组织网络 259

14.2 宏观调控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260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两难选择 260

二、划分中央与地方权责关系的原则 262

三、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经济职权 263

14.3 完善宏观经济监测及预警、预测系统 265

一、宏观经济监测系统 265

二、宏观经济预警系统 266

三、宏观经济预测系统 2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