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渭河盆地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
渭河盆地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

渭河盆地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兴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3693999X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涵盖渭河盆地区内典型的地热井论证、设计、开发成果以及物探、化探相应的水文地质成果。
《渭河盆地地热资源赋存与开发》目录

0绪言 1

0.1地热资源开发的历史与现状 1

0.2地热资源的分布 3

0.3渭河盆地地热资源 7

1地热储层条件 11

1.1区域地层 11

1.1.1 太古界 11

1.1.2元古界 11

1.1.3 古生界 12

1.2.1 岩浆活动背景与古火山岩系 15

1.2岩浆岩 15

1.1.4 中生界 15

1.2.2主要侵入岩体 16

1.3盆地新生界地层地表发育特征 16

1.3.1 下第三系 17

1.3.2上第三系中新统 19

1.3.3上第三系上新统 21

1.3.4 第四系 23

1.3.5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 24

1.4新生界地层井下特征 25

1.4.1 下第三系户县群 25

1.4.4第四系 26

1.4.2上第三系中新统高陵群 26

1.4.3上第三系上新统永乐店群 26

1.5新生界地层划分对比意见 27

2地热构造条件 29

2.1 区域构造 29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9

2.1.2 区域构造特征 30

2.2盆地基底结构 31

2.2.1磁场特征 31

2.2.2重力场特征 32

2.2.3基底岩相结构 33

2.3.1构造分区 34

2.3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34

2.3.2分区构造特征 35

2.4盆地断裂构造与地热显示 39

2.4.1盆地边缘断裂 40

2.4.2对构造分区有影响的断裂 46

2.4.3控制断块沉积的主要断裂 51

2.4.4地震 51

3地温场特征及地热系统 55

3.1地表热显示 55

3.1.1 温泉的分布及其成因特征 55

3.1.2水热显示及生物效应 58

3.1.3地热异常区分布 59

3.1.4异常区特征 60

3.2地温场特征 61

3.2.1 地表测温 61

3.2.2钻孔测温 64

3.2.3地温场变化趋势分析 65

3.2.4地温场模型 65

3.3深部热源及热运移 67

3.3.1 深部热源及地热能的富集 67

3.3.2盆地深部构造与沉积发展背景 67

3.3.3 隐伏火成岩侵入体引起的热流变化 70

3.3.4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引起的热流变化 73

3.3.5盆地地热系统 73

4储热层水文地质特征 76

4.1新生界储热层及隔热层发育特征 76

4.1.1 第四系下更新统三门组储热层及其以上隔热层 76

4.1.2上第三系上新统永乐店群第一至三段储热层及隔热层 77

4.1.3上第三系上新统永乐店群第四段储热层及隔热层 79

4.1.4 上第三系中新统高陵群储热层及隔热层 81

4.1.5 下第三系始新统~渐新统户县群储热层及隔热层 82

4.2前新生界基岩储热层特征 83

4.2.2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型储热层特征 84

4.2.1 中生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型储热层特征 84

4.2.3前古生界结晶岩系及中生代变质花岗岩裂隙含水层 88

4.3地下热水水力系统 89

4.3.1 热水含水层的补给源 89

4.3.2地下热水径流条件 91

4.3.3地下热水的排泄方式 92

4.4地下热水成因类型及水文地质计算 92

4.4.1 断裂裂隙带型地下热水 92

4.4.2 沉积盆地型地下热水 93

4.4.3盆地水文地质计算 93

5.1.1一般物理性质 96

5.1热流体物理性质 96

5地热地球物理特征 96

5.1.2热流体的导电性 97

5.1.3热水的放射性 97

5.2储热层电性特征 97

5.2.1 盆地电测深曲线类型 97

5.2.2垂向阻值变化特征 99

5.2.3平面电导率 100

5.2.4地球物理测井曲线特征 101

5.2.5储热层电性特征与其温度、孔隙度的关系 104

5.3储热层放射性探测 105

5.3.1 γ测量 105

5.3.3土壤中α径迹测量 106

5.3.2射气测量 106

5.3.4 α卡法 107

5.4储热层磁、重力场特征 107

5.4.1 瞬变电磁测深 108

5.4.2磁异常与基底结构 108

5.4.3重力场异常与热源通道 109

5.5储热层地震地质条件 110

5.5.1地质任务及地震地质条件 110

5.5.2施工方法 111

5.5.3数据处理及资料解释 112

6.1.1 土壤中汞蒸气探测及其效果 115

6地热地球化学特征 115

6.1储热层地球化学特征 115

6.1.2土壤中氦气测量 117

6.1.3土壤中砷、锑、铋等化探测量 118

6.2热流体化学成分及其成因特征 119

6.2.1 热水中氟、钠离子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19

6.2.2地下水“兰—路”图解 120

6.2.3热水中可溶性二氧化硅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121

6.2.4地球化学地热温标 122

6.2.5锶、溴、碘、硼和矿化型热矿泉水及其形成条件 123

6.2.6地下水中氡气含量与地热异常 124

6.3.1 热流体化学类型的横向变化 125

6.3热流体水化学类型及其变化 125

6.3.2热流体化学类型的纵向变化 126

6.4热水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127

6.4.1 关中地区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128

6.4.2地下热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128

6.4.3地下热水稳定同位素效应 128

7热储模型 130

7.1热储工程因子 130

7.1.1地热储层岩石特性 130

7.1.2热储流体特性与状态 132

7.1.3含水层特性 134

7.2.1传导引起的热迁移 135

7.2热储动力学性质 135

7.2.2对流引起的热迁移 136

7.2.3稳态条件下流向井的径向流 138

7.2.4储热层内地下热水的运动 139

7.2.5 地下水流动对温度的影响 141

7.3热储模拟 142

7.3.1集中参数模型 142

7.3.2分布参数模型 143

8地热资源评价 145

8.1地热资源量估算 145

8.1.1 自然放热量估算 145

8.1.3地热资源量计算 146

8.1.2计算结果评述 146

8.1.4参数的确定及结果评述 147

8.2地热资源评价模型 147

8.2.1地热资源评价方法 147

8.2.2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模型 149

8.2.3地热资源分类 152

8.2.4地热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152

8.3地热资源评价 157

8.3.1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结果 157

8.3.2评价级别的参数分析 157

8.3.3评价结果分析 163

9.1.1地热资源的基本特征 165

9.1地热资源的开发及热田划分 165

9地热资源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 165

9.1.2地热田的基本类型 166

9.1.3地热田的划分及主要热田特征 166

9.2地热资源的分布与热矿泉水水质评价 172

9.2.1地热资源分布特征评价 172

9.2.2热矿泉水水质评价 173

9.2.3饮用矿泉水水质评价 174

9.3地热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 174

9.3.1 空气污染 175

9.3.2 水污染 175

9.3.4地裂缝发育特征及其诱导因素 176

9.3.3 土地利用和其他污染 176

9.3.5地面形变及其对策 180

9.3.6结垢与腐蚀 181

10地热资源综合利用 184

10.1地热资源的利用现状 184

10.1.1世界地热资源状况 184

10.1.2世界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184

10.1.3 主要利用途径及利用概况 185

10.1.4我国地热资源利用情况 187

10.2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途径及资源保护 189

10.2.1 主要地热田资源利用情况 189

10.2.2地热供暖 191

10.2.3 工业利用 199

10.2.4资源开发与保护 199

10.3地热资源利用的效益分析 202

10.3.1地热探采单井社会效益分析 202

10.3.2地下热水综合利用生产实例 203

10.3.3地下热水综合利用的经济意义 204

11结束语 206

11.1主要认识与体会 206

11.2关于开发地热能的认识 208

参考文献 2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