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脑梗死
脑梗死

脑梗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建国主编;张琳瑛,李涛副主编;程宇,戴晓鹬,邓玲,东梅,方伟,傅立新,关伟,韩月宇,何永生,胡昱,贾琪,李谈,李涛,李艳,李向红,林翠茹,刘泰,刘红梅,刘新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7074515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脑梗死的流行病学、病理改变和危险因素,临床评估和脑梗死的类型,相关疾病和脑部以外的卒中,中西医治疗思路和原则,治疗方法和药物,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等。
《脑梗死》目录

第一章 脑梗死的流行病学 1

目录 1

第一节 脑梗死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 2

一、脑梗死的发病率 2

二、脑梗死的死亡率 3

三、脑梗死的患病率 3

第二节 脑梗死患者的分布特征 3

一、发病与年龄的关系 3

四、发病与种族的关系 4

五、脑梗死患者的地理分布 4

六、脑梗死患者的时间分布 4

三、发病与职业的关系 4

二、发病与性别的关系 4

第三节 脑梗死患者的存活时间和复发 5

第二章 脑梗死的病理改变 6

第一节 脑梗死后的形态学改变 6

一、脑血栓形成 6

二、腔隙性梗死 7

三、脑栓塞 7

第二节 神经元损伤的级联反应 7

一、能量代谢的障碍 7

二、兴奋性氨基酸 8

三、钙离子超载损伤 10

四、炎症反应的损害 10

五、自由基的过度增加 11

六、一氧化氮 12

七、细胞凋亡的参与 13

第三节 可检测的血液成分的改变 15

一、血液有形成分变化 15

八、梗死周围去极化 15

二、血清中的组分变化 20

三、血浆部分成分变化 34

第四节 脑梗死后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 45

第三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50

第一节 不可干预因素 50

一、年龄 50

二、性别 51

三、种族 51

四、环境因素 51

六、遗传 52

五、职业和生活条件 52

七、动脉粥样硬化 53

第二节 可干预因素 54

一、生活方式因素 54

二、血管壁的改变 58

三、血液成分改变 65

四、其他因素 71

第四章 脑梗死的临床评估 76

第一节 病史采集 76

一、病史采集的意义 76

二、病史采集的要点 76

第二节 体格检查 77

一、一般检查 77

二、神经系统检查 79

三、运动功能检查 85

四、感觉系统检查 89

五、反射检查 91

六、脑膜刺激征 92

七、自主神经系统检查 92

第三节 辅助检查 93

一、影像学检查 93

二、经颅多普勒超声 98

三、脑电图 99

四、脑电地形图 100

五、其他检查 100

一、急诊评估 102

第四节 临床评估 102

二、恢复期评估 103

三、预后的估计及手功能恢复程度预测 103

第五章 脑梗死的类型 10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10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06

二、病理 106

第二节 腔隙性脑梗死 108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09

二、临床表现 109

六、预后 110

五、治疗 110

第三节 心源性脑梗死 110

四、诊断 110

三、辅助检查 11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1

二、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111

三、诊断标准 111

四、治疗 111

五、预后及注意事项 111

第四节 分水岭梗死 1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2

二、分型 112

三、临床表现 113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14

六、治疗 114

五、诊断 114

四、辅助检查 11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二、分型及临床表现 115

三、辅助检查 117

四、诊断 117

五、鉴别诊断 118

六、危险因素及预后 118

七、治疗原则 118

第六节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11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19

二、临床表现 119

三、辅助检查 119

四、RIND与脑梗死的关系 119

二、不明原因的脑梗死 120

一、先天异常引起的脑梗死 120

第七节 其他类型脑梗死 120

第六章 脑梗死的治疗思路 121

第一节 五大治疗原则 121

一、争分夺秒原则 121

二、神经保护原则 122

三、整体考虑原则 123

四、个体化的原则 123

五、综合治疗原则 124

第二节 人与自然统一 124

一、适宜的温度环境 124

二、适宜的湿度环境 124

六、舒适的修养床位 125

第三节 机体内部统一 125

七、贴心的心理安慰 125

四、整洁的休息环境 125

五、适宜的光线环境 125

三、适宜的声波刺激 125

一、呼吸为先 126

二、补足水分 126

三、头部降温 126

四、溶栓时机 128

五、外科治疗 133

六、迅速脱水 135

七、通畅二便 136

八、平衡血糖 138

九、调位调压 144

十、及时降纤 146

十一、准确抗凝 147

十二、降低血脂 148

十三、神经保护 149

十四、预防感染 151

十五、镇静镇痛 152

十六、酸碱平衡 153

十七、充足睡眠 154

十八、心脏因素 154

十九、应激性溃疡 155

二十、重视呃逆 157

二十一、防治癫痫 157

二十二、营养均衡 157

二十三、输液原则 158

二十四、康复治疗 159

第四节 预防复发要点 159

第五节 其他治疗手段 161

一、高压氧治疗(HBO) 161

二、电刺激小脑顶核疗法 162

三、经颅磁刺激疗法(TMS) 162

四、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 162

五、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UBIO) 163

六、超声波治疗 163

第七章 脑梗死的治疗药物 165

第一节 抗栓药物 165

一、溶栓药物 165

二、降纤制剂 168

三、抗凝药物 172

四、抗血小板药物 176

第二节 神经保护剂 180

第三节 中药制剂 188

第八章 脑梗死的中医认识 199

第一节 概述 199

一、病因病机 199

二、辨证要点 201

三、治疗原则 201

第二节 辨证论治 202

一、急性期 202

二、恢复期 206

第三节 其他疗法 207

一、部分中成药参考 207

三、电针疗法 209

二、头针疗法 209

四、推拿疗法 210

第四节 中医防护 210

一、移情易性,调养情志 210

二、起居有常,顺应四时 211

三、饮食有节,味贵清淡 211

四、保精养生,劳逸结合 211

五、加强锻炼,调节阴阳 211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 211

第九章 脑梗死的相关疾病 212

第一节 上消化道出血 21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12

三、诊断 213

二、病理 213

五、治疗 214

四、实验室检查 214

六、预防 215

第二节 假性延髓麻痹 215

一、概念 215

二、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三主征” 215

三、临床分型 217

四、辅助检查 218

五、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并发症 219

六、假性延髓麻痹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 220

七、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 220

二、流行病学 223

三、病因、病理 223

一、概述 223

第三节 心脏损害 223

四、临床表现 224

五、诊断 225

六、治疗 225

七、中医对脑心综合征的认识 226

八、针刺对脑心综合征的干预作用 227

第四节 脑梗死与医院感染 228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 228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要点 229

三、医院感染的病原特征 229

四、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 230

五、预防医院感染的一般措施 231

六、脑梗死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 232

一、肩痛 240

第五节 脑梗死后肩部问题 240

二、肩-手综合征 243

三、肩关节半脱位 245

第六节 脑梗死后抑郁 246

一、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病率 246

二、脑梗死后抑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47

三、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特征 248

四、脑梗死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248

五、脑梗死后抑郁的检测方法 249

六、脑梗死后抑郁的治疗 249

一、排便障碍 252

第七节 脑梗死后排泄障碍 252

二、排尿障碍 254

三、排汗障碍 256

第八节 脑梗死相关综合征 257

一、中脑梗死 257

二、脑桥梗死 258

三、延髓梗死 258

四、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60

五、Anton综合征 261

六、间脑以上脑广泛损害综合征 261

七、皮质及皮质下损害综合征 262

九、分水岭失语综合征 264

十、腔隙性脑梗死 264

八、手-口综合征 264

十一、其他与脑梗死相关的综合征 266

第九节 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 267

一、定义的提出与诊断标准 267

二、流行病学 269

三、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270

四、代谢综合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274

五、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276

第十节 无症状性卒中(SS) 281

一、SS的历史 281

二、SS的诊断 281

三、SS的发生率 282

四、SS的危险因素 282

五、SS的治疗 283

第十章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 285

第一节 脑梗死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 285

一、运动控制系统 286

二、神经中枢损伤后的异常运动模式 287

三、神经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学说 287

四、突触发芽学说 288

五、突触调整学说 288

第二节 促通技术和技术流派 288

一、促通技术 288

二、技术流派 290

第三节 脑梗死偏瘫患者恢复的规律性 292

第四节 脑梗死的功能障碍评定 293

一、按康复治疗阶段评定 293

二、按功能障碍的情况评定 294

一、护理方面 320

第五节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 320

二、物理疗法 321

三、作业疗法 322

四、言语治疗 322

五、心理治疗 322

第六节 脑梗死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322

一、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323

二、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 327

三、知觉功能障碍的康复 328

四、言语功能障碍的康复 329

三、软瘫期 331

四、痉挛期 331

一、取穴理论 331

二、体位 331

第七节 中国传统医学与康复治疗 331

五、相对恢复期、后遗症期 332

六、总体效果 332

第八节 社会因素对康复治疗的影响 332

一、过分依赖 332

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332

第十一章 脑梗死与循证医学 334

第一节 循证医学发展简史及重要性 334

一、循证医学发展简史 334

一、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335

第二节 循证医学基本概念 335

二、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335

二、循证医学证据的来源 337

三、循证医学证据分级 337

四、实施循证医学程序 338

五、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的区别 339

第三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开展脑梗死的预防 342

第四节 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进行脑梗死的治疗 345

一、脑梗死的循证选药 345

二、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脑梗死的神经康复治疗 348

三、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的中医对脑梗死的治疗 348

第五节 如何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实践循证医学 349

一、环境要求 351

二、严密观察病情 351

第一节 一般护理 351

第十二章 脑梗死的临床护理 351

三、基础护理 353

四、饮食护理 355

五、心理护理 355

第二节 对症护理 356

一、尿潴留护理 356

二、便秘护理 356

三、发热护理 356

四、吞咽障碍护理 357

五、药物护理 357

六、并发症护理 357

二、被动运动 359

三、主动运动 359

一、体位治疗 359

第三节 早期康复护理介入 359

第四节 常见的护理操作要点 360

一、气管切开的护理 360

二、导尿及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362

第十三章 脑部以外的卒中 364

第一节 急性肺栓塞 36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64

二、临床表现 364

三、体征 365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365

五、治疗 365

一、病因 366

第二节 静脉血栓病 366

六、预后 366

二、病理 367

三、临床表现 368

四、辅助检查 368

五、治疗 369

第三节 肾静脉血栓形成 3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70

二、临床表现 370

三、辅助检查 370

四、治疗 371

五、预后 371

第四节 下肢中风 371

一、病因病理 371

三、诊断 372

二、临床表现 372

四、治疗 373

第五节 肠中风 374

一、病因 374

二、病理 374

三、临床表现 374

四、诊断 374

五、辅助诊断 375

六、治疗 375

七、预后 375

第六节 妊高征并发脑血管病 37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375

三、治疗 376

二、临床表现 376

第七节 妊高征并发胎盘早剥 377

一、发病机制 377

二、临床表现及分类 378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378

四、治疗 378

第八节 妊娠合并血栓性疾病 379

一、发病机制 379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379

三、治疗 379

第九节 子宫胎盘卒中 379

一、发病机制 379

第十一节 眼卒中 380

第十节 胎盘梗死 380

三、治疗 380

二、临床表现 380

一、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381

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382

第十四章 脑梗死与卒中单元 384

第一节 脑梗死 384

一、目前的基本治疗模式 384

二、临床治疗实际存在的问题 385

第二节 卒中单元 386

一、卒中单元的概念及发展 386

二、卒中单元的优越性 387

三、卒中单元的组织与运作 388

四、卒中单元中的治疗流程 390

五、卒中单元的实践模式 392

六、卒中单元的经济学分析 393

七、卒中单元发挥作用的机制 393

八、建立卒中单元的意义 394

九、建立卒中单元的必要性和前景 395

十、建立卒中单元需要解决的问题 396

十一、建立中国特色卒中单元 397

十二、组织化卒中医疗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 399

第十五章 脑梗死的科研方向 403

第一节 脑梗死的研究现状 403

一、基础研究现状 403

二、预防研究现状 407

第二节 脑梗死研究存在的问题 408

一、预防工作未得到积极实施 408

三、治疗研究现状 408

二、诊疗标准不统一 409

三、治疗时间窗不够重视 409

四、对整体观念及个体化治疗认识不足 409

五、科研难以有效指导临床 410

第三节 脑梗死的研究方向 410

一、注重预防工作、加强普教知识 410

二、规范诊疗标准、公正客观评价 411

三、强化时间观念、提高救治效率 411

四、树立整体观念,结合个体特性 412

五、科研突出重点、尤需结合临床 412

第十六章 进展性脑梗死初探 414

第一节 一般概念与历史回顾 414

一、动脉血栓栓塞后栓子的直接蔓延或延续 415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15

二、动脉的反复栓塞 416

三、梗死后的脑水肿 416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炎症损伤级联反应 416

五、其他因素 416

第三节 治疗原则 417

一、规范化整体治疗 417

二、有关进展性脑梗死的溶栓问题 417

三、有关进展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问题 417

四、有关抗血小板聚集和神经保护治疗问题 417

附录1 脑梗死相关量表 419

附录2 临床疗效评定依据 429

附录3 主要参考文献 430

附录4 脑梗死的相关词汇 46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