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建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3836652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森林生态学是研究组成森林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及生物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演替与环境条件的动态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景观生态--研究景观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
《森林生态学》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第1章 绪论 1

1.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2

1.1.1 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2

1.1.2 研究方法 2

1.2 生态学的发展 4

1.2.1 经典生态学 4

1.2.2 现代生态学 5

1.3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6

1.4 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 7

1.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9

1.5.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9

1.5.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0

1.6 森林的生态作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11

1.6.1 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11

1.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12

1.6.3 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4

2.1.2 环境的概念 18

2.1.1 森林的概念 18

第2章 森林与环境 18

2.1 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18

2.1.3 环境的类型 19

2.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1

2.2.1 生态因子的概念 21

2.2.2 生态因子的分类 21

2.2.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2

2.3 光因子 23

2.3.1 光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3

2.3.2 光的生态作用 24

2.3.3 树种的耐荫性 28

2.4 温度因子 30

2.4.1 温度的变化规律 30

2.4.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32

2.4.3 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35

2.4.4 温度与树种分布 36

2.5.1 不同形态的水及其生态意义 37

2.5 水分因子 37

2.5.2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态适应 38

2.5.3 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40

2.6 大气因子 42

2.6.1 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 43

2.6.2 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44

2.6.3 风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48

2.7 土壤因子 51

2.7.1 土壤对林木的影响 51

2.7.2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55

2.8 地形因子 58

2.8.1 地形的概念 58

2.8.2 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 59

2.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60

2.9 火因子 64

2.9.1 火的发生条件与林火类型 64

2.9.2 火对土壤的影响 65

2.9.3 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 67

2.9.4 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68

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71

3.1 种群的基本概念 71

3.2 种群的基本特征 73

3.2.1 种群密度 73

3.2.2 种群的空间结构 75

3.2.3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78

3.2.4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80

3.2.5 生命表 81

3.2.6 种群增长率r和内禀增长率rm 85

3.3 种群的数量动态 86

3.3.1 种群的增长模型 86

3.3.2 自然种群的数量动态 90

3.4 种群调节及生态对策 95

3.4.1 种群调节 95

3.4.2 生态对策 99

第4章 林木种内与种间关系 104

4.1.1 种内竞争 105

4.1 竞争 105

4.1.2 种间竞争 109

4.2 捕食作用 114

4.2.1 捕食者与猎物 115

4.2.2 食草作用 117

4.3 寄生与共生 120

4.3.1 寄生 120

4.3.2 共生 121

4.4 种间协同进化 123

5.1.1 群落 125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125

5.1 森林群落的概念 125

5.1.2 群落的性质 126

5.1.3 群落的基本特征 126

5.2 森林群落的组成 127

5.2.1 森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127

5.2.2 物种组成的性质分析 129

5.2.3 种类的数量特征 130

5.2.4 种间关联 134

5.3.1 生活型结构 136

5.3 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 136

5.3.2 植物的叶片 139

5.3.3 层片 140

5.3.4 群落的垂直结构 140

5.3.5 群落的水平结构 143

5.3.6 群落外貌和季相 143

5.3.7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144

5.4.2 生物因素 146

5.4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146

5.4.1 环境因素 146

5.4.3 干扰与群落结构 147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152

6.1 森林群落发生、发育的一般过程 152

6.1.1 森林群落发生的进程 152

6.1.2 森林群落发育时期 153

6.2 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154

6.2.1 按初始生境水分条件划分 155

6.2.2 按演替起始裸地性质划分 157

6.2.3 按演替延续的时间划分 158

6.2.4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 158

6.2.5 按演替方向划分 158

6.3 演替顶极学说 159

6.3.1 单元顶极论 159

6.3.2 多元顶极论 160

6.3.3 顶极—格局假说 161

6.4.1 亚高山暗针叶林区泥石流迹地植被原生演替 162

6.4 森林演替实例 162

6.4.2 阔叶红松林的演替 163

6.4.3 采伐迹地的演替 163

6.5 森林动态模型 164

6.5.1 概述 164

6.5.2 林窗动态模拟 165

6.6 恢复生态学原理 169

6.6.1 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169

6.6.2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70

6.6.4 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171

6.6.3 生态恢复的过程 171

6.7 天然林保护工程 172

6.7.1 天然林资源现状和分布 172

6.7.2 天然林保护工程目标 174

6.7.3 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域 174

6.8 退耕还林工程 175

6.8.1 退耕还林的必要性 175

6.7.4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影响 175

6.8.2 退耕还林工程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176

6.8.3 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成效 177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180

7.1 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80

7.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80

7.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81

7.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81

7.2.4 分解者(还原者) 182

7.2.3 消费者 182

7.2.2 生产者 182

7.2.1 非生物环境 182

7.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84

7.4 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185

7.5 生态效率 186

7.6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和反馈调节 187

第8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90

8.1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概述 190

8.1.1 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 191

8.1.2 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概念 192

8.2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类型与机制 193

8.2.1 地球化学循环 193

8.2.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95

8.2.3 生物化学循环 202

8.3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203

8.3.1 分解过程的性质 205

8.3.2 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因素 205

8.4.2 养分归还量 209

8.4.1 养分存留量 209

8.4 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参数 209

8.4.3 养分吸收量 210

8.4.4 养分吸收率或养分吸收系数 210

8.4.5 养分利用效率 210

8.4.6 养分循环强度 211

8.4.7 生物循环系数 211

8.5 氮、磷、硫循环 211

8.5.1 氮的循环 211

8.5.2 磷循环 214

8.5.3 硫循环 216

第9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18

9.1 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218

9.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218

9.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19

9.1.3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221

9.1.4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223

9.1.5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224

9.2.1 次级生产过程 225

9.2 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225

9.2.2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226

9.2.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227

9.3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228

9.3.1 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228

9.3.2 能流分析及其模型 230

9.4 信息流与信息传递 237

9.4.1 生态系统的信息特点 237

9.4.2 信息传递实例 240

10.1 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 243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243

10.1.1 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 244

10.1.2 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44

10.2 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246

10.2.1 热带雨林 246

10.2.2 常绿阔叶林 249

10.2.3 落叶阔叶林 252

10.2.4 北方针叶林 255

10.2.5 红树林 258

10.3 森林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 262

10.3.1 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262

10.3.2 前苏联苏卡乔夫的林型学 265

10.3.3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266

10.3.4 应用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群落的分类 269

10.3.5 群落的数量分类 269

10.3.6 群落的排序 269

11.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273

第11章 森林景观生态原理 273

11.1.1 景观和森林景观的概念 274

11.1.2 景观生态学及其特点 275

11.2 景观要素 277

11.2.1 景观要素的概念和类型 277

11.2.2 斑块 278

11.2.3 廊道 280

11.2.4 本底 281

11.2.5 网络和结点 282

11.3.1 景观异质性和格局 284

11.3 景观结构和格局 284

11.3.2 森林景观结构 286

11.4 景观过程和景观功能 290

11.4.1 景观生态过程 291

11.4.2 景观功能 293

11.5 景观动态 296

11.5.1 景观稳定性 297

11.5.2 景观变化的动力 300

12.1.1 概念 304

12.1.2 层次 304

12.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 304

第12章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 304

1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06

12.2.1 直接价值 306

12.2.2 间接价值 307

12.2.3 美学、旅游、教研和伦理价值 307

12.3 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308

12.3.1 α多样性 308

12.3.2 β多样性 309

12.3.3 γ多样性 310

12.4 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原因与保护 310

12.4.1 消失原因 310

12.4.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12

12.5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316

12.5.1 岛屿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316

12.5.2 MacArthur的平衡理论 316

12.6.1 最小存活种群与种群生存力分析 317

12.6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 317

12.6.2 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原则 320

12.7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多样性 321

12.7.1 外来物种的概念 321

12.7.2 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 321

12.7.3 外来物种入侵的途径 322

12.7.4 外来种入侵的过程 324

12.7.5 外来入侵种的影响 325

12.7.6 外来物种的控制 326

12.8.2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327

12.8.1 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327

12.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327

12.8.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现状及原因 328

12.8.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330

第13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332

13.1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 333

13.1.1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333

13.1.2 温室气体的源与汇 334

13.2.1 地球上的主要碳库 336

13.2 全球碳循环及相关过程 336

13.2.2 全球碳循环 337

13.2.3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 338

13.2.4 土壤呼吸 339

13.3 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341

13.3.1 全球森林碳库及碳通量 341

13.3.2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分配特征 342

13.3.3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森林碳管理对策 342

13.4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343

13.4.2 温带森林 344

13.4.1 热带森林系统 344

13.4.3 寒温带森林 345

第14章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与效益评价 347

14.1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347

14.2 森林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内容 348

14.2.1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确定的原则 348

14.2.2 监测指标与内容 349

14.3.1 评价对象 354

14.3.2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354

14.3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方法 354

14.4 森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361

14.4.1 生态效益指标 361

14.4.2 社会效益指标 363

14.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364

14.5.1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概念 364

14.5.2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方法 364

14.5.3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365

参考文献 367

返回顶部